我們已經知道,毛奇將兵力快速展開於萊茵河上,是靠了將部隊與其運輸車輛分開才實現的,結果,到戰局開始進行時,運輸車隊還未到達集中地域,因而不能履行其職責。
由於馬車隊的運行速度較之步行的部隊快不了多少,特別是車輛還應往返於前線和鐵路終點站之間,或至少停留在原地以待補充,後勤車隊同作戰部隊之間的間隔是不易彌合的。
因此,在開往國境線的期間,德軍不得不依靠戶主供養和就地採購來解決補給問題,這就引起同地方居民的摩擦,並造成他們的苦難。
越過德法邊界以後,輜重車隊仍未能趕上作戰部隊,例如第3集團軍的輜重車隊直到8月中旬才抵達前線,這時已經打過了幾次會戰,並贏得了勝利,德軍已經渡過默茲河了。
在深入法國境內的進軍中,德國各部隊面臨的補給問題是很不相同的。
在右翼,向梅斯開進的第1和第2集團軍,其行程不是很遠,因而同鐵路終點站尚能維持合理的距離,但這些車站因過於擁擠,不能發揮多大作用,結果儘管每天應有3列爲第2集團軍輸送補給品的列車開到,但兩個集團軍都不得不主要依靠就地徵糧維持給養,並以繳獲的法國補給品作爲補充。
當德軍處於運動中時,這樣做頗能解決問題,但是,一當作戰行動停頓於梅斯周圍時,就碰到了巨大的困難,現在,離鐵路終點站的距離已增加到約40英里,其中一部分路程是狹窄的山路。
在這些山路上,交通極爲擁擠,下雨後路況惡化,由於缺乏勞力,無法進行修理,當部隊終於在梅斯周圍駐紮下來時,又要求他們交出一部分車輛支援圍攻巴黎的兵力,這樣做至少對解決後者的補給問題有某種幫助,因爲象通常一樣,該處籌措飼料極爲困難,馬匹已大量死亡。
前面已經提到,由於有周密的準備,得以將鐵路迅速修至雷米利,但這一工作仍然歸於無效,因爲交通過於擁擠,往往還在相當靠後的車站上,只要有勞力和空間,就不得不把補給品卸下車來
。
卸載給養時,根本沒有考慮有無儲存設施,而是任其腐爛,加之沒有勞力進行掩埋,地方居民不願執行這一任務,也無必要工具,以致很快就弄得臭氣沖天。
正當這些困難剛剛開始克服時,第1集團軍和默茲集團軍,在色當會戰後,遵照毛奇的命令,著手把繳獲的鐵路車輛送往後方,結果卻使雷米利車站更加擁擠。
總之,第1和第2集團軍在圍攻梅斯期間的補給,比前一階段和下面將要介紹的後一階段都更加困難得多。
此時,在德國進軍的右翼,第3集團軍卻沒有碰到這些困難,因爲它完全依靠就地徵糧維持軍需,當該集團軍的補給輜重剛剛趕上部隊時,就出現了一個意外的戰機:據報麥克馬洪的軍隊正停留在德軍後方蘭斯和默茲河之間,或者不要正規組織的物資補給而迅速插入阿登高原以分割敵人,或者等待後勤形勢的好轉而冒放跑敵人的危險,面臨這樣的抉擇,第3集團軍決定立即行動,原已下令宣佈8月27日爲休息日,現在即刻取消。
部隊接到指示,依靠就地取給自行解決給養,必要時以應急備用口糧作爲補充,當然,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到月底確實出現了食物短缺,但這只是爲取得色當大捷所付出的一點小小的代價。
參加色當戰役的另一支部隊——默茲集團軍的經歷與此大體相同,當決定把第二集團軍的3個軍(組成默茲集團軍)派往西北時,在馬拉圖爾爲它們建立了14天的儲備品。
但是,該集團軍用了過多的大車運送部隊,或協助修建鐵路,因而無力將儲備品帶走,這樣,該集團軍在行軍期間不得不採用戶主供養與自由購買相結合這種通常的辦法來保障給養。
總的說來,這樣做滿足了需要,但在8月的最後幾天發生了短缺,只得動用應急備用口糧,這兩個德國集團軍在行軍時均未帶儲備品,如果戰役發展不利,它們將面臨災難,但作戰的勝利又一次證明了決心的正確性。
在8月的最後幾天,由於大量部隊集中於色當周圍,在補給上自然發生困難,但因僥倖繳獲了卡里格南的法軍儲備,困難纔有所減輕
。
直到戰役結束後,這兩個德國集團軍的補給車隊才趕上來,但在此期間,由於車隊本身的消耗,所載給養已大大減少了,因此,無法爲進軍巴黎建立一個正規的補給基地,加之靠得最近的鐵路終點站此時也還在梅斯,離部隊約80英里之遙,建立補給基地一事更不可能。
然而,此時能夠抵抗德軍的法軍部隊實際上已不再存在,以致德軍敢於在寬大正面上全面鋪開,每個軍沿一條單獨的道路行軍,鄉村非常富裕,籌糧無大困難,甚至還能在蘭斯和夏龍積累若干剩餘給養。
但是,德軍愈是接近巴黎,碰到的村莊就愈是空無一人,莊稼已被燒光,畜羣已被趕走,同樣,當第1集團軍在攻陷梅斯後經由塞納河流域前往巴黎時,也沒有專門作任何的後勤準備,解決給養還是靠就地徵糧,但這一次效果不佳,因而不得不大規模採取自由購買的辦法。
在4個德國集團軍中,只有第2集團軍在從梅斯出發向奧爾良行軍之前作了相當的準備。雖然圍攻梅斯持續約兩個月之久,但圍攻部隊在給養保障方面的困難,最終都得以克服。
儘管除德國部隊外,還要供養15萬名法國戰俘,但到10月中旬,在該城周圍已積累了豐富的給養,據此,第2集團軍軍需官發佈了一道命令,要求所有部隊向洛因河進軍時,其給養車隊必須滿載,並打算在進軍期間從後方對其進行補充,求得在到達目的地時儲備品仍能保持原封不動。
爲達此目的,該集團軍總共攜帶了4750噸食物和飼料,按每人每天七磅計,這一數量足可滿足10萬人17天的需要。
後來的結果證明,上述計劃僅前一部分是能夠實現的,約在10月20日,第2集團軍連同其滿載的給養車隊從梅斯出發。然而,原定從後方實施補充任務的運輸車隊,卻完全跟不上部隊前進的速度,致使部隊仍然不得不就地徵糧。
鑑於所經過的鄉村地區已由法軍在爲巴黎籌措給養時搜刮過一次,第2集團軍認爲,只有支付現金才能較好地達到籌糧的目的,至於現金的來源,則靠向沿途城鎮徵收特別稅,這正是兩個半世紀以前華倫斯坦的做法。
由於採用了這種不尊重私有財產的辦法,德軍到達洛因河時其給養車隊真的保持了滿載,最後,由於法國人建立起他們的國民軍,戰爭減少了那種假文明的騎士風味,增加了殘酷性,因而給徵收的物資付款這種虛僞的形式也被拋棄了
。
第2集團軍到達洛因河時,其給養車隊仍原封未動,或已經補充,渡河後繼續向盧瓦爾河進軍時,所經地區又極爲富裕,但因許多居民已被召集起來爲甘姆貝塔的新軍服務,缺乏勞力收割莊稼,因而造成某些困難。
然而,馬鈴薯已經收集,數量充足,肉類和蔬菜也很豐富,而且,每當給養不足時,總是可以用有名的土製臘腸來補充人員的口糧。
在整個這一時期,第2集團軍總是在不同程度上離開了鐵路,將鐵路終點站從佈雷斯默迅速推進到蒙塔爾紀的希望落了空。甚至到11月底,當鐵路終點站終於推進到拉格尼時,公路運輸的往返距離仍有130英里左右,所以,部隊寧願自籌給養。
當第2集團軍悠遊自在地進行這次穿越法國心臟地區的旅行時,集中於巴黎周圍狹小地區內的另外3個德國集團軍在補給上卻發生了很大的困難。
在兩軍對峙的作戰條件下,就地徵糧很快就不能滿足需要,而鐵路終點站又離得太遠,舉例來說,第3集團軍的大車完成一次往返要用10天。
再者,這幾個集團軍都失去了它們的大部分運輸車輛,其中第1集團軍所剩車輛數已只有原編制數的百分之一,所以,就連運送每日消耗量的一半也沒有足夠的車輛。
鐵路情況和往常一樣仍很困難,在這一時期內,一方面常常挨炸,另一方面還得按毛奇9月9日的命令完成爲轟擊巴黎輸送重炮的艱鉅任務。
給養問題遠比戰爭開始以來所曾碰到的任何其他問題都更加嚴重,爲解決這一問題,巴黎周圍的德軍變成了一部自18世紀末以來歐洲戰場前所未見的龐大的食品生產機器,成千上萬的士兵被調離自己的崗位去收穫農產品(穀物、馬鈴薯、蔬菜),並利用當地的機器設備,諸如脫粒機、磨坊、麪包房等進行加工,辦起了正規的集市貿易,由法國農民提供商品。
爲解決部隊用水問題,進行了一條河流的改道工程,這樣,軍隊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自給,但卻因此而沒有時間或力量去幹自己的正業——戰爭。
直到11月底,鐵路終點站才推進了足夠的距離,能把大車騰出來爲炮轟巴黎集運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