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局開始時,由於鐵路網分佈狀況的限制,普軍被迫在寬大正面上展開,沒有任何十分明確的重點,至此才形成兩大集團。
其一由第1和第2集團軍組成,這時正圍攻梅斯,儘管由於毛奇有先見之明,使這兩個集團軍的鐵路終點站得以在9月23日推進到雷米利,但保持這一支固定兵力的物資補給仍極爲困難。
在北面,第3集團軍和默茲集團軍,儘管其鐵路僅通到南錫,已同補給基地完全失去聯繫,但仍準備擴張其在色當的戰果,以便進軍巴黎。
德軍這兩大集團被阿爾貢山地阻斷,彼此很難聯絡,相互支援更是困難。
在這樣的條件下,毛奇仍命令其部隊繼續深入敵境數百英里,這一事實說明,直到此時德軍對後方正規補給的依賴性依然是非常小的。
當威廉國王的部隊開始進軍巴黎時,其後方鐵路運輸的混亂狀態很快就達到極嚴重的程度。
這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包括:
1,後方補給部門不顧卸載站的接收能力,繼續前送大量補給品
。
2, 缺乏迅速卸車所需的勞力。
3,軍隊的馬車運輸隊無力將堆積在車站的物資運走。
4,本地指揮官強徵鐵路車廂作爲方便的臨時庫房等。
結果,一些鐵路被堵塞數百英里,停滯的列車向後一直延伸到法蘭克福和科隆。
爲了擺脫這種混亂局面,只得從車上卸下所有的貨物,而不問是否有存放的設施。當然,這意味著要糟蹋很多物資。雖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到9月5日,在5條線路上還停有2322個滿載車廂,載有補給品16830噸,而這僅只是發往第2集團軍這一個軍團的。
造成運輸混亂局面還因爲鐵路車輛的嚴重短缺,這使毛奇於9月11日寫信給各集團軍司令官,要求他們派出騎兵部隊尋找法國的車廂和機車。
還在戰局開始後不久,就有游擊隊襲擊列車,截斷鐵路,造成運輸困誰,毛奇曾於10月12日寫到,在那些鐵路遭到破壞的地方,修理工作可能要花幾個月的時間。
這樣,儘管運輸量並不很大——在戰爭的最初幾個月,全軍平均每天只有6列補給列車開往法國,但仍然形成交通擁擠,以至在10月1日至26日期間從維森堡發往南錫的202列火車中,僅173列終於到達了目的地。
後方鐵路上的混亂狀態,並未能阻止普軍繼續堅定不移地深入法國內地。
9月6日,向巴黎的進軍開始了。
同月末,對巴黎的合圍圈接近完成。
在南面,梅斯拖住了德軍,直到10月24日巴贊投降,才使第1集團軍能夠西進,以參加對巴黎的合圍,而第2集團軍則奉命繼續向南進入盧瓦爾河流域,鐵路終點站自從8月底推進到南錫附近後,在整個這一時期一直停留在該地。
最後,直到1870年12月,當毛奇的軍隊已經南至迪戎,西南到奧爾良,西抵英吉利海峽時,其後方鐵路的情況纔開始好轉
當時,有3條鐵路從德國越過邊界進入法國,但其中從米盧茲經維祖爾和肖蒙至巴黎的一條始終爲法國的貝爾福要塞所阻,直至戰爭結束。
另一條鐵路經梅斯、梅濟埃爾和蘭斯至巴黎,但這條鐵路被3個要塞阻斷,直到1871年1月2日梅濟埃爾陷落後德軍纔開始利用。
這樣,德軍的全部鐵路運輸就只限於使用莫澤爾河流域(弗羅阿德)和馬恩河流域(布萊斯默)之間的一條鐵路,就連這條鐵路也是到9月25日土爾陷落之後才通車的,這時,德軍已經抵達巴黎。
以後,由於馬恩河流域的鐵路橋樑和隧道遭到破壞,使鐵路終點站的推進又推遲了兩個月,盧瓦爾河流域第2集團軍交通線的情況更加困難,因爲鐵路在塞納河和榮納河流域遭到破壞,向西無法通行,所以鐵路終點站在12月9日之前一直停留在肖蒙。
這以後,終點站推進到特魯瓦,但此時第2集團軍又已繼續前進,到達科多爾了。這一條特殊的鐵路也經常遭到游擊隊的襲擊,以至於到11月底不得不派出一個整軍負責這條鐵路的警戒。
戰爭結束時,德國人經管著2200英里法國鐵路,但鐵路運輸仍然混亂,有時甚至危險,曾發生列車互撞,出軌以及墜入默茲河等事故。
有時這是破壞所致,但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爲修理不善和草率,德國人員缺乏經驗以及紀律鬆弛,然而,德軍卻把每一次事故都歸咎於破壞者採取的行動,這就導致毛奇發出那道惡名昭著的命令:行車時機車上必須帶有法國人質。
德軍圍攻和炮轟巴黎,要在較小的地區內集中非常大量的兵力,其炮彈消耗量也很大,如果沒有鐵路,無疑是完全辦不到的。
另外,認爲德軍在戰局開始時利用鐵路實施軍隊展開是軍事藝術上的一個傑作,這種觀點也有充足的理由,儘管我們已經看到,取得這一勝利是付出了很大代價的,即還在對法戰爭正式開始前鐵路機構就陷入了混亂。
然而,在戰爭的這兩個階段之間,看來鐵路並未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則因爲線路本身的困難,再則因爲不能使鐵路終點站同前進的部隊保持合理的距離
。
但是,最令人吃驚的是,這一切對作戰進程並沒有多大影響,也沒有引起毛奇多大的焦慮,要理解這一點,必須看一看德軍在1870-1871年是如何進行給養保障的。
自從普法戰爭以後,歷史學家們一直把補給組織視爲普魯士人的最大成就之一,這個看法是毛奇本人促成的,因爲他曾說過,在整個戰爭史上,沒有哪一支軍隊的給養保障能象德軍這樣好。
德國部隊在對法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沒有發生嚴重的補給困難,這是確實的,但是,要說這是由於補給組織有什麼輝煌業績,那就不符合事實了。
由於對這一點認識不清,不僅使關於這次戰爭本身的歷史記載受到曲解,而且也使大多數人要把這次戰爭作爲軍事藝術發展的一個階段的意圖遭到了歪曲。
1870年戰局中暴露出來的補給機構的缺點,一般都認爲不是由於缺乏組織或預見才產生的,普魯士軍隊的輜重勤務原本非常簡陋,但到普法戰爭時已發展爲一整套規模龐大的機構。
每個軍由一個輜重營保障,該營有40名軍官、48名醫生、1540名士兵、3074匹馬和670輛大車,其各個部分的行軍序列並非固定不變的,但一般緊隨作戰部隊之後的是營的備用馬匹、馱載馬匹、醫藥大車和流動小賣部,這些部分即便在作戰的日子裡也應不脫離本營,並被稱爲戰鬥輜重。
隨後是所謂小輜重,包括師參謀人員大車、步兵彈藥大車、野戰鍛工房、其餘的小賣部大車、各部隊給養車隊,加上一個後備給養車隊和每師一個野戰醫院。
Wωω ▲тt kān ▲c o
最後是重輜重,包括彈藥車隊、軍官行李、野戰麪包房、不屬各師的野戰醫院、其餘的給養車隊、浮橋車隊、第二梯隊彈藥車隊和軍馬補充站。
當部隊的車輛有一半已將物資發空時,即須進行補充,爲此,它們應留在後面,等候輜重車隊趕上來,或開往後方進行補充,但須在夜間趕路,以免妨礙其他開往前方的部隊行軍。
爲在緊急情況下支援各軍,每一個集團軍還可得到一個有數千輛徵用大車的預備車庫,在紙面上,這些安排確能給人以深刻印象,但實際上,從戰局一開始就未能起到作用,而這主要要怪毛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