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亞這些地區被分割成如下五個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哈薩克加盟共和國(人口一千二百萬)成立於一九二○年。
吉爾吉斯加盟共和國(人口三百萬)成立於一九二六年。
塔吉克加盟共和國(人口二百五十萬)成立於一九二四年。
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人口一千萬)成立於一九二四年。
土庫曼加盟共和國(人口二百萬)成立於一九一七年。
中亞的主要城市的人口如下。
塔什干:一百三十八萬人。
阿拉木圖:七十三萬人。
卡拉幹達:五十萬人。
伏龍芝:四十三萬人
。
杜尚別:三十七萬人。
阿什哈巴德:二十五萬人。
中華軍兵力及部署情況
北方攻擊羣是張勇中將的第25,26,27裝甲旅,共有3個裝甲旅和30個獨立肅清小隊,11.6萬人。
所謂的獨立肅清小隊是由孫二虎中將的狙擊大隊的狙擊手和狙擊大隊自己訓練的突擊隊員組成的清理頑固小股敵人的編制,一個小隊35人。
主要裝備有900輛主戰坦克,2700輛步兵戰車,4900輛裝甲輸送車,360門105mm自行火炮,360門155mm牽引火炮,180門227mm火箭炮。180架攻擊直升機,230架多用途直升機。
出發地爲通過塔城,第一目標爲卡拉幹達,下一個目標是阿斯塔納。
南部攻擊羣是雷鳴中將的第22,23,24裝甲旅,共有3個裝甲旅和30個獨立肅清小隊,11..6萬人。
出發地爲通過伊犁,第一攻擊目標爲阿拉木圖,下一個目標是塔拉茲,進而是塔什干。
盛建武上將率領第20,21裝甲旅在奎屯作爲預備隊。
此外,駐紮在奎屯的航空兵第一飛行集羣負責支援陸軍,大本營預備隊的三個運輸機大隊在蘭州負責向新疆地區運輸和保障軍火。
這樣中華軍的進攻總兵力達到30餘萬人,火炮,火箭炮,迫擊炮約28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700輛,各型飛機1900架。
蘇軍兵力及部署情況
在北部,是蘇軍第25集團軍,指揮官是伊萬-米哈伊洛維奇-奇斯佳科夫上將。
在南部,是第35集團軍,指揮官是尼卡諾爾-德米特里耶維奇-扎赫瓦塔耶夫中將。
在後面,是作爲預備隊的第65集團軍,指揮官是帕維爾-伊萬諾維奇-巴托夫上將
。
由於都是普通的集團軍,沒有加強的編制。一個集團軍一般有4-6個步兵師,有的還有1-2個騎兵師,1-2個坦克旅。人員在5-8萬人不等,坦克和自行火炮不超過300輛,各型火炮不超過2000門。
可以這樣認爲,中華軍一個裝甲旅在裝備上強過蘇軍一個普通集團軍數倍,只是人數少,是百分之五十的水平。
戰鬥在南翼首先打響,雷鳴中將的第25裝甲旅沿著公路在多用途直升機的引領下攻勢凌厲,不到五天已兵臨阿拉木圖的城下,蘇軍坦克幾乎消耗殆盡。
不得已,蘇軍將作爲總預備隊的中亞軍區的近衛第3坦克集團軍調入這一方向。
這種形式讓雷鳴中將相信,只要把他的預備隊第22裝甲旅投入進攻,就能取得勝利。
總參謀部及時進行了分析,他們對有紅旗,近衛字樣的部隊格外注意,總參謀部通報盛建武上將下令雷鳴中將停止進攻。
與此同時,奎屯機場一個轟炸機大隊和兩個攻擊機中隊在一個大隊戰鬥機的掩護下直奔阿拉木圖。
天氣變壞了,無論是蘇軍還是中華軍,飛行都被禁止了。
由於先前中華軍空軍對地面目標的攻擊是如此有效,反而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中華軍地面部隊的作戰意志,空軍報怨道地面部隊越來越依賴於空軍的支援,在缺乏這種支援的情況下,他們的進攻熱情就會大大降低。
而地面部隊也報怨空軍的支援不夠及時,對此王勝強上將回答道--步兵必須明白空軍的每次出擊都需要時間準備,飛機必須要加油裝彈,而飛行員也需要有起碼的休息時間,而且爲了獲得最大的效果,空軍必須把兵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地段。
在參戰者的耳邊,數百輛坦克發動機和履帶匯成一片的轟鳴持續了一天。
在他們就被黑色的濃煙所遮蔽,大量被擊中的坦克像火把一樣熊熊燃燒,連瓢潑的大雨都沒有辦法熄滅它們,惡戰中的杜尚別城外流淌著鮮血,蔓延著烈火,撕碎著鋼鐵
。
戰爭的魔影光怪陸離,一些蘇聯坦克被中華軍坦克穿甲彈擊穿後引發了彈藥殉爆,炮塔被掀起後旋轉著飛向天空。
在失控後撞成一團的坦克間,逃出來的坦克手被壓成肉泥,燒死的坦克手焦黑變形的屍體橫布草原,僥倖存活下來的則躲進最近的壕溝內,尋找回到己方陣地的機會。
有時候,在一個壕溝裡,還會同時出現雙方的倖存者,一個負傷的中華軍軍官就在這種情況下遭遇了兩個坦克被擊毀的蘇聯坦克手。但生死掙扎中的雙方都沒有了繼續互相殘害的勁頭,只是互相對視了一會,然後就分開了。
以大量友車被擊毀爲代價,一些蘇聯坦克衝擊到距離中華軍坦克100-200米甚至幾乎面對面。
中華軍坦克手從光學儀器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拴在蘇軍坦克上的雙手柄鋸土木工具,看到出現在反坦克炮護板上的蘇軍炮手紅紅的緊張的面孔。
但也有蘇聯坦克因爲衝得太猛,又沒有及時觀察周圍的情況,結果錯失對已經近在眼前的中華軍坦克開火的機會。
在蘇軍坦克的不斷衝擊下,中華軍坦克手的神經也幾乎崩潰。中華軍一個坦克車長後來描繪道:我們也快頂不住了,這是我第一次和這麼多敵人戰鬥!可怕的戰鬥!他們似乎要圍起來將我咬死。
中華軍裝甲步兵和搭載在坦克上的蘇軍布兵也捲入了坦克之間的搏殺。在中華軍第175營和第351營陣地上,105mm自行火炮,不斷對逼近的蘇軍坦克進行直瞄射擊。
中華軍步兵則用反坦克火箭筒近距離擊毀落網的蘇聯坦克,負責掩護的步兵並和從坦克上跳下來的蘇軍士兵廝打成一團。
而當中華軍坦克反衝過來時,一些蘇軍坦克搭載兵甚至排成戰鬥隊形,頂著對方密集射來的榴彈衝鋒然後大片倒下。
但在蘇軍輕武器的射擊下,也有中華軍坦克的觀瞄裝置被打壞,一箇中華軍坦克炮手的眼睛還因此受傷。
但即使在如此殘酷而混亂的戰鬥中,中華軍士兵還維持著某些近乎迂腐的規則:一個被擊傷的蘇聯軍官丟掉手槍,並展示了醫護人員標誌後,中華軍士兵就停止了對他的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