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德國侵蘇戰爭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無與倫比的一場作戰行動,其後勤問題錯綜複雜,工作量大得令人難以想象,而德軍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的手段卻是極其簡陋的,如果說德軍曾經非常接近於達到自己的目標,那與其說是由於準備工作的卓越,不如說是由於部隊及其指揮官們貢獻一切力量,忍受極大艱苦,以及因陋就簡,克眼困難的決心與毅力。
要征服俄國,德軍的力量從來就是不足的,這主要不是指作戰部隊,而是指原料、物資儲備和運輸工具。
據估計,如果單用汽車一種工具,爲進至莫斯科,更不必說要到達更遠得阿爾漢格爾斯克至伏爾加河一線,所需的車輛至少是德軍實際使用的車輛數的10倍。
與此同時,最終肩負著後勤主要重擔的鐵道兵,不僅從某種意義上說裝備很差,缺乏訓練,而且數量也非常不足。
鐵路決不是一種有足夠靈活性,能支持一場閃擊戰的工具,這一點已從1914年的戰爭,甚至1870年的戰爭得到充分證明。
但是,撇開整個鐵路網不說,即使德國把它的全部資力都集中在汽車上,其軍隊的摩托化水平,大概也遠遠達不到單憑汽車就能進行侵俄戰爭的程度。
多虧將大部分汽車集中使用於4個坦克集羣之後,加之步兵在戰爭初期沒有太多的戰鬥任務,德軍才得以使其先頭部隊在北邊到達盧加,南邊到達德涅泊河,中央到達斯摩棱斯克,至於作戰行動在這些點上陷於停頓,這是在戰前即已預料到的。
在北方集團軍羣,建立新基地的工作拖得太久,致使奪取列寧格勒的希望化爲泡影。
在南方集團軍羣,因後方困難太多,不得不在完全沒有正常基地的情況下發起新的進攻,結果德涅泊河東岸的作戰行動總是處於勉強維持的境地,終於在沒有達成作戰目標的情況下停頓下來
。
在中央集團軍羣,建立前進基地用去了兩個月的絕大部分時間,即使這樣,還是有些非常重要的物資,首先是備件、輪胎和發動機油)供應不足,關於輪胎供應,其數量之小隻能用荒謬可笑四個字加以形容。
毫無疑問,後勤狀況使得中央集團軍羣不可能於8月底進軍莫斯科,最多隻能派一支由14至17個裝甲師、摩托化師和步兵師組成的兵力去執行這一任務,而這樣一支部隊,即使在1941年9月,其力量是否足以突破莫斯科的防禦陣地,也是大成問題的。
此外,既然莫斯科門戶地區不象烏克蘭那樣適於機動部隊作戰,那麼,就連第2坦克集羣會不會得到物資補給也是值得懷疑的。
當然,如果陸軍總司令部不把古德里安派往基輔,將大大減少其坦克的磨損,並且有可能加快第2集團軍的休整補充。
不過,中央集團軍羣的主力並未受到這一行動的影響,因爲它們的物資補給來自另一條鐵路,但這條鐵路的效能同樣是很低的,因而遲至9月26日,中央集團軍羣的油料儲備量實際上還在下降。
所以說,人們通常估計,由於希特勒定下了把佔領烏克蘭擺在奪取莫斯科之前的決心,使其對莫斯科的進攻延遲了6個星期之久,這實際上是不正確的,如果說有所推遲,充其量不過一兩個星期而已。
爲進攻莫斯科籌建後勤基地的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證明有些人提出的另一種設想也是不正確的,即:希特勒不應分散其兵力沿三條不同的軸線發起進攻,而應集中全力攻打莫斯科,這一方案從後勤角度看是行不通的,因爲道路和鐵路太少,無法保障這樣龐大的一支兵力。
事實上,10月初集中70個師展開進攻就已經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困難,特別是在鐵路運輸和油料保障方面,如果兵力再增加一倍,要建立一個有足夠保障能力的前進基地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阻礙德軍進佔莫斯科的諸因素中,道路泥濘通常被認爲是最重要的因素,不錯,惡劣的天候確實使德軍的進攻推遲了兩三個星期,但必須記住,早在泥濘季節開始之前很久,鐵路運輸的危機就已經發展起來了。
10月間,鐵路效能低得無可救藥,同時,由於國內缺油,幾乎無油可以供應部隊,如果沒有這次鐵路運輸的中斷,包克也許是可以早一個星期發起攻擊的
。
後來,當嚴寒到來時,其對鐵路運輸的影響比對汽車運輸的影響更加嚴重,11月間汽車運輸雖然規模有限,但仍在起重要作用,而鐵路運輸由於機車短缺,已減少到幾乎是無足輕重的地步。
鑑於道路泥濘無疑是導致德軍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提出,德軍不該把它的後勤放在輪式車輛的基礎之上,而應以使用履帶車輛爲主,不錯,只有履帶車輛才能在10月間越過莫斯科的通路,但是,如果提出裝甲師的3000多臺車輛通通都應是這種類型的履帶車輛,那就是根本不瞭解這一時期德國戰爭機器的工作情況。
毫無疑問,德國人無力生產這樣多的履帶車輛,即便他們有力量生產,也絕無希望供應充足的油料和備件,因爲這兩項物資都是非常短缺的。
的確,履帶車輛所需的油料和備件數量太大,所以一直到了今天,儘管生產能力已大大超過當年德軍所能設想的最大限度,但世界上還是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用履帶車輛來運載補給物資的全部或大部。
由於1941年入侵俄國的德國國防軍畢竟還是一支資源極爲有限的窮軍隊,所以,從後勤的觀點來看,其獲勝的希望首先寄託在鐵軌、車輪和履帶三者的正確平衡上面,只要我們承認德軍在1941年取得的勝利是一切時代中最重大的勝利之一,同時再對其後勤體制作一番細緻的考察,就可看出,他們基本上是實現了這種平衡的,他們的實際作法可能是當時條件下的最佳解決辦法。
假如當時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因素允許德國採取一種穩紮穩打、步步爲營的方式來征服俄國,那麼,他們可能會更多地依靠鐵路來進行保障。
另一方面,如果德國有更強大的汽車工業,那麼,汽車和履帶車輛在戰爭中就可能起更大的作用,但是,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能力開始建設一支完全摩托化軍隊的交戰國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
以上所述不能理解爲德軍的後勤計劃工作和組織工作在客觀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已經作得盡善盡美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這從下面的事例即可看出,運輸系統一分爲二,分別由運輸部長和軍需部長掌管,而僅由總參謀長對他們的職能進行協調,這樣的安排是很不適當的,它造成無窮無盡的磨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