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登堡很順利的到達重慶,在這裡,作爲美國公民的他見到了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和美軍司令魏德邁,一陣熱烈的寒暄之後,針對現在的形式他們很快進入了熱點話題--各界倡導的政協會議。
政協會議與國民參政會有著本質區別,承認各黨派的合法地位是政協會議得以召開的前提,多個政黨和政治派別的合法存在,是一個民主社會的基本政黨生態。
“一個社會只有一個政黨,肯定不是民主社會。
一個社會客觀上有多個黨存在,但法律上不給予認可,也不是民主社會。
一個社會客觀上有多個黨存在,法律也給予認可,但各個政黨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老子黨和兒子黨的依附與被依附關係存在,同樣也不能稱之爲民主社會。”范登堡搖搖頭。
“不是還有《五點建議》和反建議嗎?我看委員長比較務實。按我們美國政府的觀點,戰勝日本之後中國是不能發生內戰的。”
一,中國政府與各個政黨共同合作,實現國內軍隊統一,以便迅速打敗日本和解放中國。
二,中國政府與各個政黨均承認蔣介石爲中華民國主席及所有中國軍隊的統帥。
三,中國政府與各個政黨擁護孫中山之三民主義,在中國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雙方將採取各種政策,促進和發展民主政治。
四,中國政府承認國內所有政黨爲合法政黨,所有國內各政黨,均予以平等、自由及合法地位
。
五,中國只有一箇中央政府和一個軍隊,任何的官兵,經中央政府整編後,將根據其等級,享受與政府軍隊同等的待遇,其各單位軍火和軍需的分配,亦享受同等的待遇。
《五點建議》是完全符合當時形勢,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有利於儘早結束戰爭,實現國內和平,有利於結束一黨專政,實現民主和自由,有利於避免內戰,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五點建議》和美國在中國的目標暗合。
赫爾利對能使各個政黨同意他認爲極爲合理的解決辦法是感到興高采烈,但當他將之呈送給蔣介石時,才恍然明白蔣介石是絕對不會接受《五點建議》的。所以,國民黨中央於11月17日提出三條《反建議案》。
一、中國國民政府爲迅速打敗日本和戰後重建中國,希望保證有效的統一中國的所有軍隊。作爲戰時辦法,在國民參政會開會期間,立即承認各個政黨爲合法政黨,各個政黨的軍隊作爲政府軍隊之一部,在薪餉、津貼、軍火和其他分配方面,享受與其他軍隊同等待遇。
二、各個政黨在愛國戰爭中和戰後重建中國中充分支持國民政府,將其全部軍隊交於國民政府和國防軍事委員會控制。
三、國民黨的目標是所有政黨亦表贊成實行孫中山的原則,建立一個民有、民治和民享的政府,並將制定政策,促進政府民主程序的進步和發展。
“我的認識不一樣,這只是收繳各個政黨的武裝罷了。”
“說說你效力的那個軍閥的情況。”
“我首先要糾正你的說法,葉奮韜先生不是軍閥,他是一個大民族主義者,真正的抗日者。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奪回被蘇聯侵佔的土地。他對政治和主義不感興趣,爲了參加政協會議,近期要成立中華復興黨。”
“關於這個人我們以後再講,你知道,糾正我的觀點很難。”
“好吧!我要請你們想想世界大戰結束後和蘇聯開戰的結果。
一,美國將一邊防止戰爭發展成爲第三次世界大戰,一邊採取非常態勢以備萬一。它將派遣第七艦隊前出至西太平洋近海,同時加強阿拉斯加的防禦
。然而它不會立即參戰,而會首先通過聯合國等組織呼籲中蘇雙方軍隊立即停戰。
二,美國必將一邊對日本、韓國表明它履行保護義務的決心,一邊觀察形勢的發展,這是因爲中蘇戰爭本質上將消耗中蘇兩國的國力,美國可從中漁利的地方很多。
三,美國必須嚴密警惕各方的動向,同時判斷中蘇戰爭是否有波及西歐各個盟國、日本、朝鮮和其它地區進而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此外還必須考慮中東的形勢。
可以想象,一旦這場戰爭的發展呈現膠著狀態或作戰告一段落,美國會通過聯合國或單獨對結束戰爭出一臂之力,但結局很難預料。加拿大將採取大體上與美國相同的步調,然而誰也不能保證戰爭不發展成爲第三次世界大戰。
歐洲各國將寄一線希望於中蘇戰爭,指望蘇聯的軍事力量被牽制和消耗在亞洲方向,它們將注視中蘇戰爭的演變。
東歐國家將在蘇聯的強制下努力加強戰備,但它們內心期望蘇聯陷於困境和形勢發生轉變,它們內部可能出現採取反蘇行動的分子,由於經濟衰退,還有可能發生動亂。
估計多數非參戰國家可能持反蘇態度,乘戰爭之機向交戰雙方推銷糧食、武器、彈藥及其他物資,坐收漁翁之利。”
“我不認爲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中國傾舉國之力尚不能和日本一戰,更不要說和蘇聯了。“
“你不瞭解這個人,通過我這幾年和他相處的瞭解,他是一直都在準備這場戰爭。魏德曼將軍一旦你到了那裡看到軍隊的實力就會改變看法。不客氣的說,除了重型武器,我們美國軍隊都不見得有這樣的裝備和他們士兵的戰鬥力。從秦皇島,唐山,張家口之戰可以看出。”
“我是堅決支持委員長的,畢竟他纔是中國現在唯一的領袖,這也是美國政府當前對中國的方針。”
“看樣子,我是無法說服你們了,我看我們可以先了解西伯利亞、中亞和中國在歷史上的密切關係,同時我們也不可忘記這些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中蘇兩國的有爭議地區。”
遠在美國的參議員范登堡先生終於收到了小兒子從重慶發來的電報,對於這份很長的電報他安排大兒子認真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