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是1月14日,距離大年三十已經很近了,不過老師走後,翟達並未直接進入春節狀態,而是在哈城多留了一週,全身心投入在了CVD外延設備的逆向中。
不,或者可以改一下說法了,是「研發」。
經由老師點撥,他開始嘗試從單襯底腔體,改爲爲多襯底腔體,擴大腔體的同步,降低長徑比,並且在氣體入口安裝蜂窩結構導流板,來儘可能抑制濡流產生。
原本翟達是打算三襯底就滿足了,但實際操作中發現,三襯底以上,是四個還是五個區別不大,反倒是多了可操作空間,
只有六襯底以上,纔會由於空間量級再度提升,需要再多一套加熱和氣淋系統,得不償失。
雖然物理的限制,無法徹底解決湍流問題,但有了系統工程視角後,通過其他方向補正,均勻性回開到了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
包括在電磁感應加熱的基礎上,輔助紅外列陣加熱,以及將碳化矽功率器件應用在氣閥控制中,實現了高頻開關,抑制渦旋。
一秒幾十下的高頻,人都能打癱了,更何況氣流..:
此消彼長之下,理論附著均勻性基本持平,但效率卻翻了四倍以上。
在這個過程中,翟達也漸漸體會到了【論系統工程】的強大,或者說這門「科學的哲學」的強大。
現實反饋的信息總是片面的丶零散的,技術攻堅難免會遇見當前「極限」,這是許多技術工作者都會遇見的問題。
哪怕一些大佬也可能鑽牛角尖,數年不得寸進。
但若是能時刻拔高視角,用科學的思維方式看全局,又能找到意想不到的破局點。
那本老師親手書寫且修訂的【裝備】,不單單是一件放在裝備欄裡的物品,也是翟達時常拿出來翻看感悟的「書籍」。
翟達不但在享受其裝備的加成,也在享受一位巨人智慧的潤澤。
就像老師說的,目前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很發達了,但運用已知科學解決實際的能力不夠發達,學術界的突破早已經將「應用」二字甩開。
比如幾十年前的科研突破,幾十年後依然沒有應用到人類的生產生活中,這是很常見的情況。
兩者之間的差距,也許就是因爲「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不足。
老師離開後,沒有了學業牽掛,加之有【緩時魔方】和念動力輔助,翟達看似只在研究院裡閉關了一週,但進展卻比之前一兩個月還多,已經初步確定了自主研發「CVD外延設備」的脈絡。
不開掛的時候,翟達讓程墨也參與了進來,讓其儘可能熟悉這臺設備的工業需求,爲之後軟體開發丶控制調試做鋪墊。
對方會比翟達晚走早回,若翟達所料不差,再返回哈城後就差不多了。
如果按照工業命名法,這臺設備應該叫做:
超大腔體紅外矩陣碳化矽專用外延CVD五聯繫統。
有點長,只記前四個字亦可。
這臺設備已經和TEL的原型機沒什麼關係了,最多隻是輔助翟達在最初琢磨了一下,
自主設備中擁有多種獨門技術,甚至設計思路都和市場上主流思路不同。
體積是原本的兩倍,但一臺頂過去五臺..:
以原型機的售價爲基準,相當於同等產能需要6500萬...而翟達預計自己這套東西只需要800萬左右。
這就是技術變革帶來的成本碾壓,遠超壓榨人力帶來的效果。
這就是爲何「科學是第一生產力」,而不是「管理學」
而且這種超大腔體思路,未來在攻克「襯底生成」上游領域時,也可以產生許多借鑑,甚至工程設計的水平高一些,多搞些共用零部件,統一標準。
美滋滋。
翟達不由聯想到當年蘇聯那一批才華橫溢的設計師,在有限的條件下搞出了許多牛逼東西。
戶解這麼多年了,大鵝是廢的沒邊了,但老蘇聯幾十年前的東西,放現在也沒太落伍,而且皮實耐操。
不鏽鋼飛機飛出2.5馬赫,你別管隱不隱身,我就問你快不快?
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羣人在從全局視角看待工程問題的傑作,只是他們沒有一位巨匠,將其歸納成一門系統的科學,再加之後繼無人,空座寶山,日漸拉跨,徹底無法再拾取前人的智慧。
緊湊而充實的工作中,時間漸漸來到了春節前不足三天。
1月11號,老師離開哈城的第七天,翟達也踏上了返程的飛機。
只是身份依然不同。
雖然畢業證丶學位證書還未到手,許多考試成績也未出爐,但基本上,他已經可以自稱「本科學歷」了。
帶著新技術成果的喜悅,翟達回家過年也是感覺神清氣爽。
中午12點,翟達和盧薇二人,抵達了連市白塔機場。
吳越今年照例會多留幾日,卡點回來,不過不再會和表哥一起開車挑戰力,而許學軍則回來的更早,估計已經在自己那破工坊裡了。
這兩年許學軍正兒八經掙了不少錢,作爲越達餐飲的A級員工兼廠長,一年兩百萬是有的,不過老頭子子然一身,除了給女兒女婿把蓉城的房貸一次還清了,自己還是維持老樣子。
推著大包小包的行李,翟達和盧薇一起走了出來。
而於曉麗帶著唐小葵,在到達出口外不斷揮手,有了車後,於女士也是能來接人了。
唐小葵小跑了過來,如願以償的被翟達舉起坐在臂彎。
「哥!歡迎回來!」
翟達單手抱著唐小葵,笑呵呵掂量了一下:「不愧是小學生了,感覺腦子裡有知識了,重了點。」
這丫頭長得有點快...大有一米七戴紅領幣的趨勢..:
前世翟達看到過一些,還包括一米八帶紅領幣的男生.:.這代孩子長得都快..:
他和母親側身抱了抱:「老媽,我回來了。」
於女士笑道:「比電視上瘦了點。」
「電視鏡頭顯胖,而且我哪裡叫瘦。」
翟達恨不得撩起衣服展示搓衣板...有一種瘦叫你媽覺得你瘦..:
將唐小葵放到一邊,讓三位女士熱鬧一下,這纔有機會搭理此處唯一的外人。
東陽縣長,李康達。
這位打過多次交道的父母官,笑著道:
「翟總,歡迎回家鄉。」
「李叔叔言重了,李鼕鼕是我同學,您還是叫我小翟吧。」
兩人握了握手,翟達道:「不如先往停車場走?」
「一起,一起....」
比起去年,李康達的態度沒那麼自然了,不過有著李鼕鼕這層關係,多少還是親近一些。
他專門來此,自然是因爲得知了翟達準備投資東陽這件事。
而沒有帶其他人,以私人身份出現,則是希望在公對公之前,能有個私下交流打底。
如果是高級別的官員,比如盧部那樣的,談什麼事兒都喜歡擺在明面上,但一個縣長,顯然處事方法不同。
大概三週前,東陽這個「事主」,才接到消息,得知翟達打算搬回來投資半導體建廠,並且將總部也設在此處。
這相當於一下擁有了一家全球知名的軟體科技公司,和即將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產業。
一開始他是不相信的,隨著越來越多側面證實,心裡先是震驚,後是興奮,但沉澱下來後,還是冒出了一些隱憂,擔心承載不了。
畢竟沒搞過啊。
這件事直接從工信部起頭,朝著省級在推,盧勤儉當時說的「幫助聯絡地方」可不只是打個電話。
在翟達沉迷於期末考試的時間裡,工信部和散裝省已經分別下來兩撥人考察了。
這無疑給了李康達更大的壓力......
如果這個投資方不是翟達,李康達可以不管不顧,先落地再說,但作爲東陽人驕傲的翟達,甚至託大一句,他是翟達的紐帶長輩。
李康達不想搞得大家「蘭因絮果」。
雖然「支持」的大頭是國家和省級,但畢竟落地是落在這,柴米油鹽醬醋茶,有的是需要關注的東西。
朝著停車場去的路上,李康達忍不住說道:「小翟,我們已經接到了通知,要全力配合你進行產業落地事宜,東陽上下一定鼎力支持,有什麼問題,我們一起解決。」
潛臺詞是:問題多少是會有一點的,算是打了個一個預防針。
翟達點點頭道:「李叔叔不必焦慮,產業落地,尤其是半導體這樣的特殊行業,無論去哪裡都是麻煩事一大堆。」
難道去京滬羊深,就能往那一躺,所有事兒都順利麼?不得上上下下都打一遍交道再說?
東陽,或者說散裝北的工業稟賦丶資源支撐丶地理條件都是論證過的,在此以外..:
翟達道:「遇山開山,遇水架橋即可。
李康達重重點了點頭:「這點你放心,至少我可以保證......第一斧頭會是我來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