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抵達獅城新加坡的第一週,先去新加坡國立大學(NUS)Prof. Chua(蔡教授)那裡報到,辦理訪問學者一應手續。主校區位於肯特崗(Kent Ridge)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是世界名校,實力雄厚,環境優美,科研條件很好。萬曉英文非常流利,科研實力也很強,蔡教授和組裡的人員非常歡迎他到來。
*******
萬曉在國大訪問組裡的老闆蔡教授,不到50歲,新加坡人,個頭不高、皮膚略黑、偏瘦,但很有精神氣兒,非常隨和。蔡教授和萬曉雖然年齡差了十多歲,但卻能聊地來。 除了國際多媒體處理界知名專家、國立大學終身教授這些頭銜外,蔡教授還是一名佛教居士,而且是有修行的,對打坐修行頗有體悟。
得知萬曉兩口子都吃素,蔡教授非常高興,他本身也是長期吃素的。蔡教授不是簡單沿襲家庭傳統信奉佛教,而是如做學問一樣,有鑽研有切實實踐和體會。
蔡教授對吃素的認識是從佛家因果概念以及人體營養學還有切身體會多個方面形成的。蔡教授的理解,不止佛教,各大宗教都有不殺生不以友情衆生生命爲代家果腹的說法,有因必有果,肉食連帶殺業,造成輪迴苦海。此外,蔡教授分享說每天一定時間的禪修打坐,會讓人越來越自然地能感受到萬物一體,無法忍心再食其他生靈的肉身。養寵物的人們都很能理解動物也一樣是有感情有求生欲的,寵物就如家庭成員如朋友一般,又怎忍心啖其肉呢。蔡教授還表示,他自己吃素多年,體力和精力比組裡更年輕的成員還要好。
*******
說到禪修打坐,蔡教授說那並沒有什麼神秘,而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正如佛陀說過人人皆有佛性,區別是是否找到這個佛性。通過打坐修行,可以去認識佛性,認識宇宙,同時也能激發人類身體的潛能。
《心經》中開篇就提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佛家說的打坐即是“內觀之法”,反聞聞自性,通過感知和體驗,不斷認識到更加深刻的真理與自然規律,即“覺悟”。道家講究“抱元守一”。所謂的抱元,就是將自己的整個身體視爲一個單獨的宇宙,有其獨特的運行規則,通過打坐,達到人與自然合一的得道境界。 此外,儒家的打坐,可以追溯到《尚書》。荀子、孔子、朱熹都在講打坐。《大學》開篇就說到:知而能後定,定而能後靜,靜而能後安,安而能後慮,慮而能後得。這跟佛家的:戒生定,定生慧。有異曲同工之處。
打坐應在正確的指導下進行。蔡教授說道,初級階段,可以讓身心更清淨,身體與自然更協調,所以心態會更開闊,身體也會更健康。進一步深入,則會有更多的領悟,發現宇宙之大,奧妙無窮。 人生應該是個不斷覺悟不斷了悟真理的過程,否則,名利財富愛恨情仇,這些到頭來都只是一場空,什麼也帶不走留不住。通過打坐的體驗,對這些的理解是切實的感悟,而不是一句空話。
蔡教授的分享讓萬曉也頗有收穫。
*******
另外一件讓萬曉和蔡教授更能互相理解的事情,是失去父愛的男孩,心中的一份難以彌補的缺憾。蔡教授剛上萊佛士初級學院(Raffles Junior College)
的時候,父親不幸去世。新加坡學生初中畢業後成績優秀者可以進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JC),相當於大學預科,目標是兩年後進入大學深造。萊佛士初級學院是新加坡最好的JC。家有才子初長成,父親纔剛享受到一點爲兒子感到驕傲的感受,就離開了,這對少年蔡打擊很大。他們父子一向關係很好,猶如朋友。
蔡父是一位電器工程師,他從小跟隨母親(也就是蔡教授的奶奶)信佛。臨終前,他叮囑兒子和妻子葬禮從簡,勿鋪張浪費,並務必素食。《地藏王菩薩本願經》中有描述,葬禮期間親屬吃葷食對亡者靈魂無益而有損,就像是欠債本上增加了一筆,會讓其靈魂難以解脫去更好的境界。相反,佈施亡者生前財物,虔心誦唸經文會對其靈魂有莫大利益。
************
《地藏經》即《地藏菩薩本願經》,此經記錄釋迦牟尼佛在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忉力天宮爲母親說法的內容。
《地藏經》經文中強調了地藏菩薩的功德,讚揚了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爲菩薩”的宏大誓願。經文以故事的形式講述佛家所說的因果輪迴論,勸人潛心向善免除業障之苦。佛家認爲世人的所作所爲都遵循種因得果的邏輯,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業障,在世間的作爲都將於輪迴之道得報。所謂的輪迴之道便是我們常說的“六道輪迴”,它們分別是上三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和下三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一切生死輪迴都將在此六道往復。修行悟道正是爲了解脫三界苦海。
《地藏經》中有言:現在眷屬,利益無量。是故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於閻浮提衆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爲增業。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