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肅宗登基望輔弼,子儀忍痛棄河北。
朔方軍潛入河南的細作探知潼關失守,趕緊回報,郭子儀因沒收到朝廷的旨意和通報,將信將疑,和李光弼合議後,仍堅持原來攻取范陽的計劃不變。
玄宗在成都接到了肅宗的明詔和私信,吃了一驚,想了一晚,來了一個華麗的轉身,決定傳位於肅宗,並派自已的三位宰相韋見素、房琯、崔圓帶皇帝玉璽去靈武冊立肅宗,並帶去自已的私信給肅宗。玄宗深深悔恨以前沒有聽賢相張九齡的話,非常懷念張九齡,派人到廣東韶關專程祭奠了張九齡。
杜鴻漸將後方情況快馬密報郭子儀,這時郭子儀才知道長安確已失守,太子已到靈武,子儀感到脊背發涼,不敢告訴諸將,只叫來李光弼,兩人正要商議以後怎麼辦,肅宗的詔書到了,子儀和光弼趕緊出帥府,一看是東宮太監程元振。
欽差程元振:“郭子儀李光弼接旨!”子儀和光弼趕緊跪接。
程元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安逆叛軍已攻入長安,朕之父皇已入蜀調集劍南之兵平判,臨別時詔令朕總攝天下兵馬,方今天下形勢非常,朕爲天下百姓計,爲大唐列祖列宗江山計,已於七月甲子日,繼皇帝位於靈武郡,朕尊父皇爲太上皇,凡我大唐官吏子民,自接旨之日起,軍國大事,均先行奏報朕之靈武行在,由朕處置後再報太上皇。衛尉卿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御史大夫范陽節度使李光弼,均暢曉軍旅,自統兵東征以來,屢戰屢勝,有大功於國,特詔嘉獎!朕初登大寶,立誓平定亂臣賊子,造福天下,急需左右輔弼,特詔兩位大臣,早歸靈武,和朕商議天下大計!欽此!”這時郭子儀才知道是太子已在靈武即位,形勢變化太大了,有些吃驚,猶豫了一下,和光弼對望了一眼,接下了召旨。
肅宗的這道召旨,給郭子儀出了一道大難題,送走了欽差程元振,郭子儀召集衆將商議大事。
郭子儀:“新皇的聖旨各位都已看了,情況都已知曉,各位說說想法!”衆將知長安已失,玄宗入蜀,目前朔方軍雖完整,然國家已破,大後方危險,衆將心中好似過了鹽水,無不傷痛沉重,都不說話,會場好一陣沉默。
郭子儀:“我等是回靈武,還是堅守河北?!我們朔方軍原本是奉太上皇的詔旨東進平叛,現在新皇有旨,我等當如何,這事大事,都要表態!”衆將還是悶不作聲,這個態可不好表。
李光弼:“唉!”光弼長嘆一聲,頗爲痛惜。
郭子儀:“光弼兄何故長嘆?!”
李光弼:“太可惜了!太爲難了!”
僕固懷恩:“大夫可惜什麼?”懷恩向光弼拱手,此時李光弼已是御史大夫。
李光弼:“你自己問大都督!”李光弼面無表情的回答懷恩。
僕固懷恩:“大都督,難道是要放棄河北?!”懷恩轉身問郭子儀。
郭子儀:“若是我等全師回靈武,你以爲如何?”郭子儀反問懷恩。
僕固懷恩:“啓稟大都督,末將以爲千萬不可放棄河北,我軍現在所據的河北各郡,都是我們經過血戰纔得到的,從全國的形勢來講,正好把叛軍一分爲二,新皇並沒有明確要我們全軍回去,即使有明旨要我們全軍回去,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以利國家,放棄河北,那安祿山和史思明還不笑死?!”
渾釋之:“末將以爲可考慮分軍把守河北,如大都督不嫌棄,末將願守此城,以待大都督歸來!”
郭子儀:“高將軍有何想法?”
高浚:“末將愚笨,唯願聽大都督號令!只是覺得放棄河北實在是太可惜了!”高浚拱手回答。
郭子儀:“本都督也相當爲難,所以才召集各位共議。我自接新皇的聖旨之後,思前想後,難以決斷,可再難以決斷的事,還是要決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我決意放棄河北,全軍回靈武,謁拜新皇!”
僕固懷恩、渾釋之:“大都督真的要放棄河北?!”二人眼巴巴望著主帥,相當不甘。
郭子儀:“嗯!我意已決!各位且聽我分析,就明白爲何要全軍回師了!”
僕固懷恩、渾釋之、高浚:“請大都督指點!”三人拱手施禮。
郭子儀:“叛軍既然已入長安,必然是我軍主力已在潼關遭受重創,新皇在靈武,只有我們朔方軍留下的幾千人,西域的軍隊,要是回援的話,也只能是分批不定期趕到,一時難以形成合力,如果叛軍分軍進攻靈武和劍南,則太上皇和皇上危矣!皇上雖沒明詔我們率全軍回援,但當此非常時期,本都督作爲方面大員,要首先確保皇上和太上皇的安全,如要確保皇上和太上皇的安全,我等當立即回師!如我等全師而回,以我軍的軍力,對關中叛軍將是極大威攝,既可以保新皇安全,又可使其叛軍不敢分軍入蜀,我不是不知道河北的重要性,河北糧產豐富,地理上切斷叛軍要道,是我軍經過多次血戰方纔收復的,本都督也想兩全,可是目前我們的軍力,加上到河北後招募的,總共只有七萬多人,分軍的話,有被叛軍各個擊破的危險!”還有一條,郭子儀考慮到,如果自己和光弼走了,懷恩和釋之怕不是史思明的對手,加上兵力不夠,守住河北太難了,這話在會上當然不好說出來,自己是主將,心軟不得!
李光弼:“大都督處置正確,我贊成全師回靈武!要說捨棄河北,我更捨不得,我當初奉大都督之命,出井徑關,我是沒有想到能活著回去的,我們回師後,叛軍必然大舉反撲,處境最險的是河北的民軍,難斷還是要斷!請大都督下令吧!”光弼的大局觀和子儀是一樣的。
郭子儀先將各州徵來的部分軍糧分給河北軍民,再將河北朔方軍軍力集中到常山,以李光弼和僕固懷恩兩部殿後,和常山百姓灑淚而別,全軍依次經井徑退入河東,留下部份軍隊守河東,親率五萬餘大軍回靈武。
卻說肅宗在靈武即位後,朝廷初創,文臣武將,七品以上者,不過三十餘人,郭曜和郭慧還有楊杜二位參軍都湊列文武朝班,毫無改朝換代的新氣象,肅宗即位的詔書向全國發出都快半個月了,前來拜謁的各地方面大員,還沒有一個,肅宗那是相當的鬱悶,肅宗派人到處尋找自己任東宮太子時的密友,待詔翰林李泌。此時好在太上皇已同意肅宗即皇帝位,並明詔全國,軍國大事均由新皇帝統攝,處置後再報備於太上皇,太上皇不再直接處理政事,並派宰相韋見素、房琯、崔圓帶著皇帝傳國玉璽來靈武傳位,輔佐肅宗,已在路途。一日,李秘來到靈武,肅宗大爲高興,兩人晝夜密談,李泌替肅宗分析天下大勢,告訴肅宗說,安祿山等叛逆都是一些貪財好色胸無大志之輩,大唐列位先皇均是體恤天下臣民的英明之君,文治武功歷史少有,天下人心仍然心向大唐,肅宗聽了李秘的分析,很是安慰。接著,郭子儀奏表到了,說不日將率大軍啓程回靈武拜謁新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