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肅宗鳳翔集**,房琯反敗火牛陣。
卻說肅宗和李泌郭子儀等衆文武大臣在擬定好戰守大計之後,按計劃,李光弼率一萬朔方軍進軍河東,驍將李抱玉,胡人,本姓安,字抱玉,安祿山反叛後,深深地厭惡安祿山的爲人,以姓安爲恥,改姓李爲李抱玉,投奔李光弼,光弼大喜,引爲心腹大將。
肅宗留下裴冕和杜鴻漸等人留守靈武,親自率李泌等和郭子儀的朔方軍主力,南移行營至彭原郡,恰好玄宗的三位宰相房琯、韋見素、崔圓奉著太上皇的傳位詔書和傳國玉璽來到彭原,就在行營宣讀了玄宗的詔書,正式傳位冊立了肅宗,房琯交上玄宗親封的焟書私信給肅宗,三位宰相就隨肅宗行營輔佐。
房琯風度翩翩,素有才名,出口成章,肅宗頗爲好感,房琯細說天下大計,肅宗深信,不亞於李泌。崔園此時兼任劍南節度使,建議肅宗行營移師鳳翔,接應在路途的劍南兵,肅宗和幾位宰相商議,乾脆移師風翔,郭子儀留下二千朔方軍,分守平涼和彭原郡,維護交通,自率朔方軍主力隨肅宗移師鳳翔,收集關中潰兵,肅宗下令在鳳翔城頭樹起幾竿超大的大**旗。
安西節度使樑宰在接到肅宗的詔書後,仍逗留觀變,副使李嗣業受制,不便東進,節度判官段秀實對副使李嗣業說,“當今天子危急,公常自稱大丈夫,今天爲何還兒女作態,置天子安危於不顧?!”李嗣業猛醒,帶本部五千精銳騎兵,和段秀實毅然東進,沿途動員駐西域**,一同東歸,在鳳翔拜謁肅宗,肅宗得到數千精騎,大爲高興,任命李嗣業爲節度使。李承業和王思禮、呂崇賁帶幾千潼關敗兵到了鳳翔,拜見肅宗,肅宗下令將三將斬首,房琯見王思禮等不懼戰敗恥辱,仍然忠於大唐,爲王思禮求情,肅宗斬了李承業,留下王思禮和呂崇賁。
自肅宗在鳳翔升起大**旗,關中軍民散卒聞迅紛紛前來集隊,劍南的兵馬也到了,西域和河西還有隴右的兵馬也趕來,加上朔方軍,大唐已聚集近十萬軍隊,肅宗決定反攻。房琯自告奮勇,要求領軍收復長安,並向肅宗秘獻戰計,肅宗聽了很高興,房琯反覆囑咐肅宗注意軍機保密。李泌經過反覆思考後,建議先收復叛軍老巢范陽,從而徹底清除叛軍勢力,肅宗眼見長安就在眼前,急欲收復長安,沒有采納李泌的長遠計劃。
在風翔太守府,肅宗召集收復長安的會議。
肅宗:“列位愛卿,目前我軍已大隊集結,如何收復長安,請列位愛卿共議!”
李泌:“臣還是堅持在收復長安前,先派一軍,從河曲進攻范陽,再令李光弼率軍出井徑,兩路會合一舉拿下范陽,如果我軍急於收復長安和洛陽,叛軍必然東撤,最後全部龜縮范陽,連接平盧,反而難以根除,請陛下深思!”這條戰守之計,李泌前幾天就和肅宗說過,此事君臣有分歧,這是李泌將自已的這條戰守大計在朝會上正式提出來,而肅宗盼早點收復兩京,幾是望眼欲穿。
肅宗:“郭愛卿以爲如何!”肅宗想聽聽郭子儀的意見。
郭子儀:“李相高明,一眼就看出范陽乃是叛軍的根本,臣當時在河北時,就和光弼計定,堅守常山,扼敵要路,待收取河北各郡後,直搗范陽,李相先取范陽、千里疲敵之計誠爲高明,只是目前實施起來,有些困難,李光弼河東軍力不強,又被叛軍扼守了土門井徑口,再次奇襲常山有困難,如常山郡不在朝廷手上,這一路出兵太難了!河曲雁北一路,如不能速勝,則糧道遙遠,臣以爲還是先收復兩京較爲穩妥,李相之計是徹底根除叛軍的長遠之計,先收復兩京是眼前之計,兩計都是勝利,臣請陛下聖裁!”郭子儀深爲早前撤守常山郡惋惜,要是常山郡現在還在手上,那反攻河北,收復范陽,多方便啦!可那時真的怕叛軍分軍攻擊靈武和劍南,要是皇上和太上皇危急,那就問題大了,所以當時不得不捨棄常山,世事常常令人難以兩全,自已一撤,以顏真卿爲代表的河北反正民軍沒多久就陷入了悲慘世界,這一直就是郭子儀李光弼兩位元帥內心的痛楚。
肅宗:“好個兩計都是勝利!朕目光有些短淺,太上皇還在成都,朕欲早日收復兩京,好迎太上皇回長安,侍奉晨昏,先生不要見怪啊!”肅宗望著李泌,沒有聽取李泌的長計,肅宗有些過意不去。
李泌:“陛下是一國之君,自當裁決大事,臣只是盡忠職守!”李泌妥協了。
肅宗:“好!哪位愛卿願統兵收復長安!”郭子儀正要出班,宰相房琯先站了出來,大聲奏道。
房琯:“臣願統兵收復長安!”房琯的聲音洪亮,信心十足。
肅宗:“好!就由房愛卿統兵收復兩京!”李泌和郭子儀聽罷大吃一驚。
李泌:“陛下,房相從未統兵,書生拜大將,殊爲不妥!”這事肅宗沒和李泌商量,以爲自然是郭子儀統兵,要不然是李嗣業也行,沒想到肅宗同意房館統兵。
房琯:“李相何出此言,軍旅之事,本相也頗有研究,計劃周密,已報陛下,書生就不能統兵?東吳陸遜不也是書生統兵,還不是大敗劉備!統兵之將,首在忠心勇敢,本相就是要做陛下的陸遜!爲天下做一個忠心勇敢的榜樣!”房琯平素就嫉妒李泌才高,對李泌不同意自已領兵非常不滿,所說的話也不能說沒有道理。
肅宗:“房愛卿忠勇可嘉!就由卿統兵,所有在鳳翔的兵馬,除郭愛卿的朔方軍外,均由卿統領,朕等愛卿的捷報!”
房琯:“臣遵旨!”
李泌:“郭相是國家重臣,執掌兵部,如此重大的軍事,爲何不說話?!”李泌害怕出事,把郭子儀逼了出來。
郭子儀:“陛下!還是由臣來效勞吧,房相贊助軍機如何?”郭子儀說得很懇切。
肅宗:“郭愛卿忠勇,誰人不知,自平叛以來,卿率朔方孤軍,當先出擊,轉戰幾千裡,太辛苦了,這次就由他人代勞吧!有愛卿帶朔方軍在朕的身邊,朕才睡得著覺!”這是肅宗的真話,當然也有玄宗密信的那句話起作用:“今後國家要形成定製,萬勿使一人統兵過大!”話說到這個份上,李泌和郭子儀都沒辦法了,人臣畢竟是人臣,不能越俎代庖啊!
肅宗以宰相房琯爲招討西京、防禦蒲潼兩關兵馬元帥,房琯薦王思禮爲副帥,統領劍南關中等五萬多**向長安進發,公元756年農曆9月,也就是肅宗至德元年農曆九月,**和安祿山叛軍在長安西北的陳濤斜相遇,安祿山極善用兵,其田乾真精騎偵知**中有牛數千頭,大疑,上報安祿山,安祿山本一偷牛之賊,稍爲想想即有了準備。
房琯運用春秋戰法,以二千輛牛車在前衝擊,以馬步軍隨後跟進,一時頗有聲勢,要是叛軍統帥是個一般的將才,沒有充分的準備,那說不定就真被房琯的千牛陣嚇倒,可是房琯的點兒背,他碰到的是安祿山,是個身經百戰的人,沒有幾把刷子他哪敢造反。
就在快接近叛軍時,叛軍突然揚塵縱火,一時煙塵大起,煙焰張天,叛軍陣中鞭炮齊響,幾百羯鼓號角震地齊鳴,風助火勢,幾千頭牛大驚,回頭而走,**大隊反被衝得七零八落,叛軍鐵騎乘勢衝鋒,**大敗,死傷四萬餘人,只剩幾千人逃回,郭子儀命令朔方軍緊急戒嚴,房館和王思禮等敗將赴行營負荊請罪,剛湊齊不到十萬兵的本錢,不到十天又折掉一半,肅宗鬱悶不已,又悔又痛,只能完全依靠朔方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