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佔地增稅法,大朝會討論的最多,卻是最不見效果。
大朝會的其他需要討論的議題,一項一項的每天都有結(jié)論成文,就是王安石的這個佔地增稅法,一直在討論,卻一直沒結(jié)果。
很想直接否了,可有陳氏的前車,都不敢步後轍呀。
所有的分組討論,都是模棱兩可的,沒有任何一位臣工敢直言否決。可能趙曦都不知道,朝臣們對他的敬畏到了如此地步。
大朝會第三天了······
“聽說王閣老在大朝會上提議,國朝產(chǎn)業(yè)用地繳稅,應(yīng)該按照產(chǎn)品的商稅雙倍繳納。”
汴梁的一間客棧的上房裡,有人在低聲說著。
大朝會的議案提案,朝廷並沒有要求保密,相反,還鼓勵宣揚。
任誰也想不到,低聲討論的這人,有一位是閬州陳家的家主陳琦。
自縛上京請罪,被官家責(zé)令回去。陳琦以最快的速度跟工坊城達成了協(xié)議,一點都沒猶豫。該舍的舍了,不該舍的也舍了。
只是他沒想到,成都府居然罷去了他家唯一的參政。現(xiàn)在的國朝,士人都知道,參政議政內(nèi)閣,這是國朝的權(quán)利架構(gòu)。
作爲一家耕讀傳家的世家,陳琦知道,一旦排除在國朝的權(quán)利架構(gòu)以外,就意味著他們陳家要淪落了。
所以,他不死心,他進京了。希望能找到一絲機會,讓他那個閬州主薄的弟弟能保留參政的名頭。
“分組討論如何?”
“暫時沒有消息。聽說分組討論沒有結(jié)果,朝臣沒有人贊同。”
“謝謝劉兄!”
陳琦沒想到,他還會有一天跟一個商賈稱兄道弟。雖然他家也有營生,可他從來不認同商賈的。
只是,他這次上京,尋遍了蜀中的朝臣,沒一人接見他。就連跟父親有交情的張閣老,也以各種理由推脫了。
人情冷暖,這是陳琦這一次感受最深刻的。
沒人注意到陳琦進京,就是皇城司也沒有注意。一個被朝廷制裁後的世家,基本上算是離開了主流,也就不值得人關(guān)注了。
張方平倒不是這樣不近人情,也不是眼窩子就窄,是他很清楚陳琦到京的目的。別說是陳家正處於風(fēng)口浪尖,就是正值大朝會期間,張方平也不好見陳琦。
張方平想著,等這事風(fēng)頭過去了,探探官家的口風(fēng),招呼一聲成都府尊,也算是對老友有個交代。
趙曦更是已經(jīng)忘記了這個名字。這時候,趙曦正私下跟兒子見面。
太子是以宜州知州的身份入京參加大朝會的,除了有數(shù)的幾人,都不知道這個叫趙成天的是當今太子。
“曙兒,你怎樣看佔地增稅法?”
“爹爹,雖然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事實上,歷朝歷代的土地,都不真正屬於皇家。孩兒以爲,王閣老的提議是正確的,但孩兒也知道這不可能通過。”
“如何解決,曙兒可有計較?”
“爹爹,孩兒主宜州,是大理礦城進入國朝的第一站。跟礦城往來頻繁,也促進了宜州的商貿(mào)很發(fā)達。州城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佔用耕田做其他營生的也屢見不鮮。”
“孩兒在施政時發(fā)現(xiàn),原本不納稅的耕田,佔用以後反倒給朝廷上繳商稅,並沒有帶來損害。同時,孩兒又覺得王閣老所言有道理。其中差別,孩兒一時無法理清。”
嗯,還不錯,兒子懂得思考。
“曙兒,這就是辯證法。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治政,其實就是一個尋找平衡的過程。朝廷和地方的平衡,朝臣和皇家的平衡,君王和臣工的平衡,百姓和士人的平衡,收益和付出的平衡等等。這些平衡點又不是一成不變的,所謂變化是永恆,治政需要在不同的情形下,找到最適合的平衡點。”
現(xiàn)在的是王安石想要打破這種暫時的平衡,想用將來的平衡點來衡量現(xiàn)時的狀態(tài)。就是趙曦也一時無措。
“官家,高太尉求見······”
王中正也是猶豫了一陣才進來稟告。官家和太子的會面,他也是不想打擾,可高太尉急匆匆的,似乎事情很急。
“爹爹,孩兒回驛館了。”
兒子很不錯,趙曦不是婆婆媽媽的人,沒挽留。兒子知道自己該怎樣做,趙曦也沒什麼叮囑。
深更半夜的,高太尉這時候進宮,事情小不了。
“官家,今日午後,閬州陳琦找《時論》總編撰,想在《時論》公佈一份申明,申明他們閬州陳家準備將陳家所有產(chǎn)業(yè)的佔地,按照目前商稅的兩倍繳納······”
閬州陳家?趙曦第一眼是看向王中正。這麼大的情況,皇城司居然沒消息。轉(zhuǎn)而又一想,估計整個朝堂也沒人會再去關(guān)注陳家吧······都是固定思維,總覺得小人物終歸是小人物,翻不起什麼浪來。
趙曦不這樣看,這是陳琦還算理智,還想著彌補,若是對朝廷,對同僚有了怨恨,陳家的做法就不是出風(fēng)頭了,而是出人命。
不過,陳琦在這時候能做出這一步,倒是讓趙曦另眼相看了。
“說說,怎麼回事?”
“回官家,陳家因爲軌道的事,家裡唯一的參政被成都府罷免了。陳琦不甘,便進京找門路。多方求助無果,聽聞大朝會的爭議,便想在《時論》刊登申明。陳琦聲稱是爲響應(yīng)朝廷,彌補前期閬州軌道的罪行。”
“你認爲該怎樣?”
“臣不甘僭越。”
高家人被滔娘叮囑的很頻繁,做事規(guī)規(guī)矩矩的,就是高遵裕在邊疆戎守,也一改早年飛揚的性子,越發(fā)沉穩(wěn)了。
“此事成都府有點杯弓蛇影了,過了。事後你跟成都府打個招呼,抽機會回覆陳家的參政吧。好歹是一門四進士,還有兩狀元,兩執(zhí)宰的家族,朝廷不是針對家族,是針對事。”
“臣招呼成都府?”
滔娘可是一直不讓後族濫用權(quán)勢的······
“沒事。此事唯有你出面才合適,才能讓朝臣清楚,朕並無追究陳家的意思。”
在佔地增稅的關(guān)鍵時刻,閬州陳家能送來這樣一份大禮,趙曦不介意給他家點回報。陳家不就是想保留一個參政的名額嗎?給了。
不知道朝臣們會不會想到陳家會這樣,這算不算一個小人物的逆襲?呵呵,看來這佔地增稅,還有得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