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4章 大漢基瘟?

第74章 大漢基瘟?

李基想了想,開口問道。“主公,你覺得胯下之辱是淮陰侯韓信的美談,還是醜聞?”

“自然是美談。”

對於輔助高祖皇帝建立大漢的漢初三傑,劉備可謂是知之甚詳,開口道。

“此言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之中亦早有定性,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爲天下之不能爲之事,其寓意乃有具備才能之人在未顯達時能夠暫時忍受恥辱,”

“沒錯,然若是淮陰侯韓信受胯下之辱後未能顯達,又或屠夫自此顯貴於韓信更甚,那麼‘胯下之辱’將是美談?還是醜聞?”李基再問。

劉備設想了一下,方纔緩緩答道。“這個……應是醜聞。”

而坐在李基下側的賈詡,目光則是略有些明悟地看著李基,隱約已懂李基所欲行之計。

“正是如此。”

李基也沒有繼續賣關子,而是直接開口道。

“主公與曹國相拔劍相向,此算得上的矛盾,亦算得上是雙方身爲郡守國相的一點小丑聞。”

“然而,想要自然地淡然這一點醜聞,乃至於將其有如胯下之辱那般變成美談,將側重點轉移到其餘角度即可。”

對於這一點,李基不能說頗有經驗,但也是司空見慣了。

什麼一女子意外墜河,兩男子跳河救人,結果某些標題黨就寫成:震驚!光天化日之下,兩男一女居然在河裡做那事,且令路人目不轉睛地看個不停。

這無疑也是將側重點刻意轉移的一種方式,純粹的拋開事實與起因不談,只針對於一部分過程進行側重。

只是在這個標題黨尚未盛行,甚至少有這種思維方式的時代,劉備顯然還是聽得有些似懂未懂地問道。

“子坤,那如何轉移所謂的側重點?”

“玄德公,吾倒是明白了子坤的意思。”

賈詡頗有興趣地開口道了一句。

“比如,玄德公可大肆宣揚子坤的名氣與能力,只要子坤的名氣達到了一定程度。”

“那麼相對比於玄德公與曹國相爲區區一幕僚而爭執拔劍顯得心胸狹隘,則自然變成了雙方爲求大賢而禮賢下士且寸步不讓的美談。”

“對否,子坤?”

說到了最後,賈詡不忘朝著李基問了一句。

李基有些無奈地點了點頭,此事確實可以如此解開,只要側重李基的存在感,那麼劉備與曹操的矛盾自然就不會顯得尖銳。

並且,此事宣揚出去對於劉備與曹操而言,完全算得上是雙贏。

劉備爲維護部下,不惜拔劍以對,寸步不讓,對於今後吸引人才投靠有著頗大的好處;

曹操聽聞有大賢,登門攜禮拜訪,誠意十足,此無疑也算是美德。

唯有李基感覺自己輸麻了,會留下個不大不小的隱患。

須知,這個時代做官可不是什麼科舉制,而是徵辟察舉制。

其中,徵辟察舉制其實是分爲兩部分的,一部分是徵辟制,一部分是察舉制。

所謂的察舉制,則是被地方官進行考察判斷,然後則會以“孝廉”“茂才異等”“賢良方正”等名目推舉到朝廷爲官。

類似於賈詡那般,則是年少之時舉“孝廉”,擔任過郎官一職。

另一種徵辟制,則是由天子或朝廷對於遺野大賢或人才,直接進行任命授官,予以重用之。

其中,在民間名聲已經極大的盧植則曾經多次被州郡徵辟不應,直至被朝廷徵辟爲博士,方纔上任。

而倘若細細觀察這種徵辟察舉制,翻開上面的每一條條例,就會發現字裡行間之中寫滿了兩個字——“背景”。

沒有背景,則不會被察舉;

沒有背景,又何來的名氣,那自然也不會被徵辟。

因此,這個時代莫說是真正草根出身之人,就算是寒門同時是施展才華無門,亦難以被世家把控的地方所重視。

你是有才不假,我族中有子弟才華略遜,但官位是固定的,那麼爲什麼要察舉你而不是察舉我族中子弟呢?

然而,倘若如今李基的名氣徹底地宣揚開來,那麼很容易就會引起朝廷重視,說不準將會直接徵辟李基入朝爲官。

此刻,李基可絲毫不想進洛陽帝都那個動輒粉身碎骨的大漩渦之中,只想著在亂世將至的前夕,輔助劉備將吳郡打造成一個穩固的地盤,做好鯨吞揚州的準備。

而儘管李基同樣可以對朝廷徵辟推辭不應,但這無疑會是個麻煩事。

類似於盧植推辭不應,可盧植背後亦是有著世家背景。

可李基推辭,倘若有宦官又或是別有用心之人進讒言,稱李基推辭不應乃是有不臣之心,到時候想要解釋清白可就難了。

所以,就算李基知道年少成名的好處,但卻始終都沒有刻意宣揚的打算,本意是打算等當今天子駕崩大漢將傾之後,再宣揚名聲既不算遲,也無隱患。

可惜,相對比如今劉備與曹操就產生矛盾,李基也只能是選擇犧牲一下自己了。 畢竟此事對李基而言有壞處,但是好處亦是頗多。

若是李基名氣漸大,對於今後擔任吳郡郡丞治理地方,阻力自會減少,且與左右州郡進行什麼合作或交流之類的,名氣同樣也是優勢與籌碼。

隨後,李基細細地向劉備講述了計劃……

很快,一份在劉備看來堪稱天衣無縫的計劃就如此簡單形成了,那似乎原本隱患頗多的矛盾衝突,頃刻間就成了三方共贏的美事。

尤其是,這一份計劃能夠大肆宣揚李基的名氣,這讓劉備覺得頗爲滿意。

‘以我家子坤之能,不該籍籍無名!’

劉備暗暗地想著。‘並且,此事亦可教世人知之,吾與子坤乃是主臣相知也。’

這一份計劃,其中最爲重要的側重點,則是在於尋到一個願意爲李基的名聲“背書”之人。

所謂名氣,本質上是人傳人的過程!

而人傳人最爲重要的,則是需要一個李基口中的“爆點”。

比如曾經李基記憶之中的電子雞瘟,最重要的催化環節無異於律師函警告!

然而,在李基訴說完計劃之後,賈詡似是頗有感悟一般提出了幾點激進的補充,並且建議可以將此計劃命名爲:“大漢基瘟”。

??!!

李基。

“基,強烈反對‘大漢基瘟’計劃代號。”

李基一拍桌子,正色地拒絕道。

這讓對於李基幾乎是言聽計從的劉備,不禁有些爲難了起來。

劉備感覺賈詡所提出的“大漢基瘟”,還是覺得頗有道理以及前景的。

倘若操作妥當,那麼屆時劉備前往吳郡擔任郡守之後,李基亦能源源不斷地召來大量的崇拜者或小黑子,這些都將可能成爲劉備治理吳郡的力量。

並且,李基之名或可橫壓當世,成爲大漢歷史之中留下赫赫威名之人。

“賈文和,伱且不要太過分了。”

李基黑著臉地對賈詡發出著警告。

“爲何?”

賈詡笑瞇瞇地說道。

“既然子坤在推演之道上有著絕對自信,那麼爲何不多加一把火,製造一下子坤口中所說的……爆點?”

“如此一來,子坤之名聲必如烈日當空,使大漢士子無一不聞子坤之名如雷貫耳。”

“且吳郡乃是江東之地,欲要開發之,所需人才何其多也?若是一味任用當地世家士子,有何隱患,想必子坤也是有所預料吧?”

“而倘若‘大漢基瘟’計劃成功,那麼子坤將能源源不斷地吸引大漢人才前往吳郡一探究竟,縱使僅留下十之一二相助玄德公,那對於子坤意欲以一郡之地治天下的雄心大志也是莫大助力。”

隨著賈詡一條條地列出好處所在,幾乎是駁得李基啞口無言,並且這些無疑均是無可反駁的事實。

劉備的基本盤極小,如今麾下可用文臣武將亦不過關羽、張飛、趙雲、夏侯博、李基、賈詡六人罷了。

儘管這六人均算得上當世一等一級別的人才,但一郡之地尙且不可能僅有六人就可包辦至方方面面,更何況李基後續還打算全吞揚州,人才缺口可堪巨大。

大量上傳下達、執行落地、監督管理的官吏等都是肉眼可見的缺口,既是權力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極其容易被當地世家所把持的位置。

而一旦能吸引大量士子至吳郡,那麼容易被當地世家架空或佔據大量位置的問題,幾乎是迎刃而解。

並且李基的名聲越大,劉備的名聲越大,吳郡的名聲越大,也更容易如李基最初的計劃那般大量吸引流民,增加長江以南的人口數量。

可以說,只要李基本人受傷的世界似乎在這一刻完美達成了,除了李基本人之外,似乎方方面面都有著極大的好處。

只是李基很懷疑,賈詡這絕對是報復,絕對是對李基之前挾持了他進行讓人挑不出毛病的報復。

大漢基瘟什麼的……

李基的眼睛不自覺地失去高光,這是未曾預料的局面,也是李基未曾設想過自己居然也要淪爲這種主角。

而劉備看著李基那彷彿黯然之極的神色,略微一咬牙,開口道。

“既然子坤不願,那麼文和所補充之事就此作罷。”

李基艱難地開口道。

“不,主公,就按文和所說的那樣做吧……”

(本章完)

第818章 名存實亡的大漢第164章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第58章 真九死一生第190章 別打了,還是斬首吧第414章 不愧是國士高徒第674章 益處何在?第698章 放走比擒獲更有價值第916章 料敵於先第20章 美人計第165章 能者上,庸者下第626章 豪華陣容第673章 拒之吞之第8章 大興,大興第438章 取代勞役第22章 耀武!揚威!造勢!第627章 外愚內智荀公達第231章 共飲之第965章 一個字“善”第294章 單騎衝陣第741章 慢有慢的好130.第130章 滅國毒士第361章 好自爲之第592章 豫州動向第611章 天下楷模第863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817章 稱“魏王”第930章 棋局第545章 大魚第242章 太平清領書第81章 流民問題第517章 上中下三策第366章 誰能殺咱?第589章 訓子鞭第929章 反客爲主第633章 陶謙父子(第三更)第19章 良?誰知道?誰信?第704章 小登元龍第835章 誰是魯肅?第479章 誰人敢擋?第495章 臥龍已入我手第896章 強漢,豈能避賊?第891章 這也在你的預料之中嗎?第289章 所缺的東風第692章 霸業將成第626章 豪華陣容第233章 你也有計?第799章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第474章 我有一計第298章 子龍,你認真的?第58章 真九死一生第349章 呂布與陳宮137.第137章 仙人“跳”147.第147章 勿以善小而不爲第260章 精準翻譯第667章 逆轉大勢,易如反掌第690章 青州異動第710章 司馬懿之計第105章 先生若不棄第251章 暴秦遺民?第704章 小登元龍第182章 父親何故嘆息?第187章 他們當得起更好的第905章 卷卷有爺名第513章 益州出兵第489章 誹謗之言也第319章 凌駕神明之上第475章 正奇相合第161章 得孝子如此第37章 二選一第880章 出兵南陽第663章 最後的殺招第525章 二十五萬大軍南下第45章 管亥!管亥!!第926章 小朝廷第466章 當真嗎?侯爺第614章 陶謙的轉變第647章 下策非下第650章 願立軍令狀第530章 草案第568章 戰車漂移?第677章 論戰:鯨吞豫州第287章 人情世故棋第511章 醜陋的下場154.第154章 真誠,纔是必殺技第725章 荀彧的抉擇第496章 諸葛亮拜師第783章 重聚第870章 返璞歸真的妙計第235章 再造大漢之志第896章 強漢,豈能避賊?第414章 不愧是國士高徒第623章 宛城可降,黃祖不可降第575章 請齊國先賢出土相助第48章 李基論戰第696章 孟德欲何爲第266章 烏桓之亂第616章 都他媽的兄弟第788章 系別第640章 割袍斷義第538章 請殺我!
第818章 名存實亡的大漢第164章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第58章 真九死一生第190章 別打了,還是斬首吧第414章 不愧是國士高徒第674章 益處何在?第698章 放走比擒獲更有價值第916章 料敵於先第20章 美人計第165章 能者上,庸者下第626章 豪華陣容第673章 拒之吞之第8章 大興,大興第438章 取代勞役第22章 耀武!揚威!造勢!第627章 外愚內智荀公達第231章 共飲之第965章 一個字“善”第294章 單騎衝陣第741章 慢有慢的好130.第130章 滅國毒士第361章 好自爲之第592章 豫州動向第611章 天下楷模第863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817章 稱“魏王”第930章 棋局第545章 大魚第242章 太平清領書第81章 流民問題第517章 上中下三策第366章 誰能殺咱?第589章 訓子鞭第929章 反客爲主第633章 陶謙父子(第三更)第19章 良?誰知道?誰信?第704章 小登元龍第835章 誰是魯肅?第479章 誰人敢擋?第495章 臥龍已入我手第896章 強漢,豈能避賊?第891章 這也在你的預料之中嗎?第289章 所缺的東風第692章 霸業將成第626章 豪華陣容第233章 你也有計?第799章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第474章 我有一計第298章 子龍,你認真的?第58章 真九死一生第349章 呂布與陳宮137.第137章 仙人“跳”147.第147章 勿以善小而不爲第260章 精準翻譯第667章 逆轉大勢,易如反掌第690章 青州異動第710章 司馬懿之計第105章 先生若不棄第251章 暴秦遺民?第704章 小登元龍第182章 父親何故嘆息?第187章 他們當得起更好的第905章 卷卷有爺名第513章 益州出兵第489章 誹謗之言也第319章 凌駕神明之上第475章 正奇相合第161章 得孝子如此第37章 二選一第880章 出兵南陽第663章 最後的殺招第525章 二十五萬大軍南下第45章 管亥!管亥!!第926章 小朝廷第466章 當真嗎?侯爺第614章 陶謙的轉變第647章 下策非下第650章 願立軍令狀第530章 草案第568章 戰車漂移?第677章 論戰:鯨吞豫州第287章 人情世故棋第511章 醜陋的下場154.第154章 真誠,纔是必殺技第725章 荀彧的抉擇第496章 諸葛亮拜師第783章 重聚第870章 返璞歸真的妙計第235章 再造大漢之志第896章 強漢,豈能避賊?第414章 不愧是國士高徒第623章 宛城可降,黃祖不可降第575章 請齊國先賢出土相助第48章 李基論戰第696章 孟德欲何爲第266章 烏桓之亂第616章 都他媽的兄弟第788章 系別第640章 割袍斷義第538章 請殺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钦县| 禹城市| 龙井市| 南岸区| 邵阳县| 察隅县| 靖西县| 舞阳县| 什邡市| 太谷县| 中阳县| 黄龙县| 南澳县| 晋中市| 旬邑县| 浦东新区| 闻喜县| 航空| 和田县| 买车| 平定县| 扎兰屯市| 三穗县| 临安市| 长葛市| 百色市| 芒康县| 永顺县| 卓尼县| 运城市| 台北市| 民县| 石河子市| 杨浦区| 正宁县| 德保县| 梧州市| 双辽市| 泽州县| 米泉市| 湖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