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不喜歡他人挨自己的距離太近,例如坐擁擠的公交車的時候,人們的距離不得不拉近,那時候人們怎麼表達自己對於距離的要求?人們會調整臉的朝向,調整呼吸方式來拉遠和別人之間的距離。
在某個程度上來說,人與人之間就是如此,在辦公室尤其是這樣。辦公室是一個狹小的空間,但是就是再狹小的空間,人與人之間也是一定有一個安全距離的。
從物理的角度來說,應該注意,不要隨意坐在同事的工位上,和同事說話的時候,不要捱得太近,尤其是正事。
我曾聽一個小女孩控訴辦公室的另一個小女孩不守規矩,聽來聽去,實際上有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她最不可忍受的一件事情,就是有一次,她老遠就看到那一個女孩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這令她很反感。
因爲面前有電腦彈出的窗口正談著事情,左手邊有自己剛聯繫的一個客戶的名片和電話,雖說沒有丟失什麼,但是她總懷疑那一個女孩“不懷好意”。
當然,控訴者本身也應該注意安置好自己的物品不要亂放。
但是被控訴者也的確應該注意的是,保持安全的物理距離。
在職場中,好的人脈關係當然要注意距離。除了物理距離,還要控制心理距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而大部分人每天至少有8個小時消耗在辦公室裡,甚至比待在家裡的時間還要長。
越是如此,越要控制自己的話題,談論私人話題一定要看清對象,別以爲“要和同事友好相處”就一定要和別人推心置腹。
也許你“掏心掏肺”的結果,對方卻並不認可,因爲人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
大部分人根本不關心你的,例如你個人的情感生活、童年經歷。與其關心這個,還不如聽你和領導談了些什麼更來勁。
還有少數人,時刻用好奇的目光關注著他人的,這種情況就更危險,你無法判斷對方的詢問究竟是出於善意還是有其他的目的。即使沒有惡意,他隨便在領導面前反映你最近心情不好,這就會讓領導覺得你沒有積極投入工作之中。
如果有一天,工作的壓力逼迫想要找人發泄,但請記得同事都不是心理醫生,有些東西應該鎖在自己的心裡,或者找生活中的朋友來分享。
是非是難免的。
如果你豎起耳朵聽,會聽到太多的是非。
但是如果你閉上耳朵,整個世界都安靜了。
曾有人和我分享了她個人的一段職場經歷,年輕人叫鄧曉風,她一直在公司裡屬於那種很普通的角色。
後來公司裡來了一個新人叫董莉莉。董莉莉是個很高傲的同事,居然上班沒幾天就在辦公室和領導吵了起來。
具體爲什麼爭吵大家都不清楚,但是大家議論的是爲啥她剛來就敢和領導頂嘴。
這成爲辦公室最大的話題,唯一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的人就是鄧曉風,她老家在農村,農村人天生熱情,淳樸,但是有時候難免發生口角,她媽媽告訴她的是,永遠不要在乎別人都在說啥,所以她家是整個村子最和氣的一戶。
在曉風對面坐的人是陳燕,陳燕看到整個辦公室都在議論的事,唯獨曉風不理睬,就想拉著曉風聊聊,她對曉風說:“你覺得新來的董莉莉怎麼樣?”
曉風老老實實地說:“沒有接觸,不瞭解。”
陳燕就說:“你看她這個人多自以爲是,居然和領導吵架,你說她是不是有點來路。有同事說看見她有一天坐著領導的車來上班的。”
聽完後,曉風馬上站起來,說:“我現在特別忙,得去趟財務室,以後再聊吧。”
看到曉風這麼不感興趣,陳燕便沒有話說了。
後來,事情慢慢平息了。
但是曉風在領導的眼中似乎有點不一樣了,每當對員工有什麼小政策,領導都會聽曉風的意見。
半年後,事情自然揭曉,董莉莉的確是有來路的,她是某高層領導的親戚,而且,董莉莉在領導面前對曉風的評價是:“心地純正。”
很多事情就是如此,比如你的某位同事和領導有著親密的關係,你知道了又如何?也不會因爲你知道了,他們的關係就薄一層。再比如,誰爲人驕傲不好相處,於你本人又有什麼關係?包括誰是某名牌大學畢業的,誰是怎麼被招聘進來的,等等。
沉下心想一想,有的事情和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
如果有心,你會發現,當一個人告訴你一個屬於你的好消息的時候,你興奮無比,第一個分享感受的一定就是眼前這個傳遞好消息給你的人。
同事關係也是如此,當有好消息的時候,請記掛你的同事,例如,單位裡發物品、領獎金等,你先知道了,或者已經領了,不要一聲不響地坐在那裡,要向大家通報一下。
把好消息傳遞給同事,心裡有別人,別人心裡纔能有你。
此外,與同事說話的技巧也非常重要,當你接受同事幫助的時候,怎麼放大積極美好的一面?那就需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論上,不要只肯定同事幫你糾錯,還要告訴同事:“我應該學習你這種耐心細緻的能力。”這會肯定對方的一個美德,比單純的道謝要有力得多,讓同事感覺自己做好了一件事情。
與此相反的是,當和同事之間出現了不愉快的現象,也不要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就事論事是最好的態度。
例如,朋友告訴我她和一個男同事之間的決裂事件。他們以前屬於不錯的同事關係,但是有一次,她和一個客戶發生爭執的時候,同事不幫她,朋友並不生氣,可是這時候,這位男同事對她的評價是“推卸責任”。
一件簡單的小事,和一次小小的爭執,被拔高到對一個人職業態度的攻擊!朋友當然和那位男同事決裂了。我們得承認,人心都是趨利避害的。況且,如果真的是我朋友的責任,爭執是沒有用的,承擔責任的人還會是她自己。指責朋友的這位同事,卻令人感覺刺心。
再例如,我以前也總是勸年輕人,職場人不要抱怨,但是這件事情往更深度想想,其實也沒有到了非糾正不可的程度,我們告訴年輕人的是,抱怨是沒有用的,難道這個道理,年輕人不明白?生活會讓他明白,我們不能一看到青年人發幾句牢騷,就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批評他們“總在抱怨”。而是更應該給出好的方法,解開心結,教他們如何壯大自己。
當一個人不能理解一個事情的時候,要記住,批評總是蒼白的,給出合理的建議,幫助其改變,比站在高角度的指責更讓人敬重。
曾聽到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有個外星人剛剛交了個地球人朋友。外面天氣十分寒冷,地球人把手放到嘴邊,不停哈氣。外星人忙問這是什麼原因,爲什麼要這樣做。地球人說:“天寒手冷,哈點熱氣,手可以變得暖和些。”
進屋後,他們一起吃飯,飯菜很燙,地球人夾起菜放到嘴邊吹。外星人覺得奇怪,就問:“菜已經很燙了,爲什麼你還要吹氣?”
地球人說:“飯菜太燙,我把它吹涼。”
外星人說:“你這嘴一會兒出熱氣,一會兒出冷氣,我不相信你。”
外星人想也想不透的事情,地球人講也講不明白的事情,印證了人與人之間有著無法理解對方的狀態。
公司中同樣如此,當不同的人出現不同方案的時候,不要輕易給別人下結論。例如某個不靠譜的同事想了個不靠譜的方案,你對此馬上提出反對意見。
天下最聰明的人永遠不只我們一個,不同的人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給出的結果就不同,當想法不一致的時候,你可以陳述自己的觀點,但是永遠不要靠批評去左右別人的想法。
這裡,我要給讀者一個顛覆性的觀點,我不能保證一定對,只能給你在職場爲人處世多個選擇和參考,那就是:溝而不通的時候,放棄溝通。
很多人都在強調溝通的重要性,這點並沒有錯,但容易忽視的問題是,當兩個人立場不同,經歷背景不同,看待事情的方法完全不同的時候,溝通的力量往往顯得很薄弱。例如,老闆需要敲定一個方案。A員工提出的方案基於自己的成功經驗,B員工提出的方案也有自己的成功案例證明。
此時,A員工和B員工之間無需溝通,意見不同也沒必要互相說服,此時只要老闆做好決定,另一方無條件地服從和支持方案被選中的一方即可。
再比如,當公司各部門之間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只能靠決策,而無法靠溝通。
比如,財務部門想要節約預算,而市場部門的目的是爲開拓市場,當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兩個部門的同事坐在一起談“溝通和諒解”,只能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