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198 弘武帝京城送夫君顧寧人草廬祭好友

弘武九年十一月初二,浩浩蕩蕩的御駕終於護送著皇夫楊紹清的靈柩回到了帝都南京。雖然天氣比較涼爽,但皇夫的遺體仍舊不宜保留太長時間。於是在回到南京的當天,女皇便下旨追封楊紹清爲“天聖瑞敬至德宣仁親王”,並在三天後爲其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葬禮。由於楊紹清的母親篤信佛教,因此依照老人的意思由棲霞寺僧侶主持葬禮。

這一日,從皇宮到鐘山,沿街跪滿了自發前來送行的各地百姓。在一面紅色招魂幡的指引下,由宮廷樂坊與寺院樂師組成的特殊樂隊,一路哀樂聲聲,佛號連天。在他們的身後數百名僧侶,手持佛珠,邊走邊詠頌著佛經爲死者超度。在場的老百姓著實被現場莊重的氛圍給震撼了。如此規模龐大的葬禮,顯然不是隨便什麼時候都能遇見的。卻見巨大的梓宮則被林林總總的各種幡旗、殉葬物品包圍在中間,由二品以上權勳分班輪流執抗。由於喪子之痛對楊紹清的雙親打擊實在太大,年事已高的兩位老人此刻雙雙臥牀不起無法出席兒子的葬禮。因此棺後跟著的只有一身喪服的女皇與身披重孝的兩個皇子。

雖然身份尊貴,但如此孤兒寡母在紙錢翻飛、白幡飄飄、哭聲震天的映襯之下顯得尤爲孤苦無助。望著前頭孤獨的背陰原本就已經淚眼汪汪的王蕓花不禁自責地喃喃道:“都怪我不好。如果這次由我陪陛下去北方就不會出這種事了。爲什麼…爲什麼會是賢親王呢。他可是個大好人啊!”

眼看著妻子一臉的懊惱與自責,一旁的軍務左侍郎甄旭升下意識地握緊了妻子的手。他知道任何話語都難以平復妻子此刻內心深處的自責。身爲御林軍指揮使的王蕓花一直以來都是女皇的貼身護衛。六年前二十六歲的她下嫁給曾經是王興軍師的甄旭升。對此衆人在祝福之餘並不覺得有什麼意外,只是認爲這場婚禮來得稍稍晚了一些。婚後王蕓花依舊出入宮廷負責著皇室一家的安全工作。然而就在一年多前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突如其來的小生命讓王蕓花無法隨同女皇與親王去蒙古。卻不想這一次的小別竟成了永別,併成爲王蕓花心中始終揮之不去的陰霾。

“根本就不應該讓蕭雲繼續留在陛下身旁。”王蕓花突然咬牙切齒的說道。

“蕓花,別這麼說。這樣的結果蕭尚書也不願意看到。”甄旭升環視了一下四周,壓低了聲音勸解道。

“但他隱瞞了情況,讓刺客有機可趁不是嗎?如果當時我在那裡,是絕對不會讓他這麼幹的。”王蕓花說到這兒擡起頭向丈夫質問道:“相公,你老實說,你真不知道這事嗎?”

妻子在這種場合質問自己這樣的問題,讓甄旭升多少覺得有些尷尬。不過好在周圍的衆人正處於悲痛之中,並沒有人來注意他們。身爲軍務左侍郎的甄旭升同時也是陸軍參謀長。一直以來他都負責著帝國陸軍的後勤補給,是一個純粹的軍人。但他同樣也相信蕭雲並非像其本人所言隱瞞了有關倭國刺客的情況。軍務部一直以來都在收集東到倭國西到歐洲的各國情報。就甄旭升所知軍務部歷來都沒有隱瞞情報的習慣。當然甄旭升也清楚自己的上司做事一向不計較個人榮辱,全憑他自己的目的行事。於是甄旭升隨即便語重心長地向妻子坦言道:“蕓花,軍務部知道倭國人會對天朝不利。但究竟是什麼,我們一開始也不清楚。蕭尚書會那樣說也是爲了穩定朝局。”

“穩定朝局?你們男人做事總是有許多理由。我只知道楊大哥現在死了。”王蕓花冷冷地說道。

面對妻子的冷言冷語,甄旭升最終選擇了沉默。畢竟在這個時候說那樣的話確實不合適。而女子總是更爲感性一些。相比之下女皇就顯得堅強了許多。想到這兒甄旭升不由擡起頭望了望前面一身縞素的孫露。

楊紹清死於僧侶之手,最後又由僧侶護送其通往另一個世界。這多少帶有一點兒宿命感。孫露遵照了楊母的要求安排了這場葬禮。但她會依照自己的想法處理丈夫的屍身。在僧侶們做完整整二十一天法事後,屍身會與梓宮一起火化,然後裝入黃金棺木。這樣一來孫露就能在死後將自己的骨灰同楊紹清的骨灰永遠融合在一起。

但在此之前孫露還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因此她這些日子以來不止一次地提醒自己絕對不能倒下,無論是在**上,還是在精神上。就算不爲了國家也要爲了兩個孩子。想到這裡,孫露低頭看了看蜷縮在自己懷裡的女兒。此時的楊念華依舊還是不肯說話。從前古靈精怪的她現在卻安靜得像只小貓。而在她們的身旁批麻帶孝的楊禹軒則顯得冷峻異常,彷彿一夜之間長大了不少。事實上,楊禹軒這些日子一直都表現得十分老成。並沒有像同齡的孩子那樣流露出更多的悲傷。但兒子那略顯稚氣的面容還是清晰地告訴孫露他還只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許多事情並不是他所能承擔的,就算他已經學會了用面具來掩蓋自己心中的真實情感。

不遠處忽然傳來了一陣騷動聲,原來是有幾個婦人哭得背過氣去了。孫露並不認識這些人,也不知道這幾個命婦是誰家的夫人。不過顯然比起周圍哭得昏天暗地的臣子來,自己這邊確實安靜了一些。可這一刻又有誰能真正感受得到皇室一家那猶如冰封一般的悲傷呢。

一壺濁酒、一對輓聯,幾柱清香。顧炎武在自己的茅廬中用最樸素地方式祭奠了自己的好友。他知道對於楊紹清來說這種清靜的方式或許更適合他的性格。而一句摯友楊祖潤也遠比什麼天聖瑞敬至德宣仁親王來得更灑脫貼切。雖然顧炎武與楊紹清之間的話語並不算多,但他二人都清楚對方心中所想,也一直都相互惺惺相惜著。顧炎武明白當年若非有楊紹清的幫助他也不可能如此暢快地遊歷歐洲。而兩人在歐洲與當地學者暢談的經歷更是讓顧炎武記憶猶新。然而楊紹清終究已經離開人世了。無論事後做再多的事都無法改變這一事實。每每回想起與其在歐洲一同遊歷的記憶,莫名的痛楚就會在顧炎武的心中油然而生。卻見他長長地嘆了口氣後,將杯中的水酒一股腦兒地撒在了地上。

此刻望著顧炎武消瘦而又落寞的背影,一旁陪同的王夫之不禁寬聲安慰道:“依人已逝,寧人你還是節哀吧。”

“節哀?是啊,生有何歡,死又何俱。我等庸人除在此自憐自哀外,又能做些什麼呢?”顧炎武自嘲著冷笑道。

“寧人,對於賢親王的死我等也是十分悲傷惋惜。但活著的人除了哀悼之外,還有許多事情可以爲逝去的人去做。”王夫之跟著勸解道。作爲東林黨的黨魁,他前幾日剛剛參加過皇夫楊紹清葬禮。那時孤寂而又堅強的女皇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報仇嗎?”顧炎武不以爲然地擺了擺手道:“活著的人做再多的事都不可能換來死者的復生。更何我們也不可能向害死祖潤的人展開報復。”

“寧人你說笑了吧。我們怎麼可能不向害死賢親王的倭人報復。相信用不了多久朝廷的大軍就會渡海討賊,爲親王殿下報仇了。”王夫之語氣堅定的說道。楊紹清的死讓原本對倭、朝兩國還持好感的部分士大夫徹底轉變的觀念。正如王夫之所言的那樣,而今的中華朝上至官宦士大夫,下至販夫走卒都抱定了出兵復仇的念頭。

然而顧炎武對這種開戰呼聲卻顯得有些嗤之以鼻。卻見他一邊爲自己斟了一杯水酒,一邊以玩世不恭的口吻反問道:“而農,你該不會也同那些白丁一樣認爲賢親王是被倭人害死的吧?”

“寧人此話何意?刺客不是已經被證實是倭國的一個妖僧嗎。”王夫之不解的問道。

“我是說害死賢親王的人,又不是在說殺人兇手。”顧炎武撫摩著粘著酒水的鬍鬚反問道:“這其中的區別想必而農你不會不明白吧。”

面對著顧炎武直指人心的言語,王夫之沉默了半晌,最終還是無奈地感嘆道:“寧人你爲什麼總是那麼直白呢。”

“在下本就不是個討人喜歡的人。自然也就不用在意別人所想。”顧炎武說到這裡仰起了頭傲然道:“而農,你我應該都清楚賢親王其實是死於而今朝野上下的野心與自大。使用刺殺手段的倭人固然卑劣,可讓倭人選擇如此瘋狂舉動的卻正是朝廷本身。先是讓其改地名,後又逼其君主改號。對於一國來說這是莫大的羞辱,任何有點血氣的人都不可能接受如此無理要求。但朝廷卻根本不在乎這些。事實上,我朝的文武百官、縉紳財閥們歷來都無視藩屬國民聲,甚至根本就不把當地的百姓當人看。正因爲朝廷對這些國家極盡暴戾殘酷,倭國這纔會學那燕國的太子丹派刺客去行刺皇帝。只不過當年是長袍救了始皇帝的命,而今則是賢親王救了女皇陛下的命。”

雖然顧炎武的口氣近乎控訴,但王夫之知道他說的都是事實,是許多人都不敢直面的事實。人們在津津樂道於封狼居胥故事的同時,往往總是下意識地迴避征服擴張所帶來的副作用。而中華朝強大的實力更是讓朝野上下滋長了一種目空一切的驕傲心理。而這種心理就算是在經歷了此次刺殺事件後亦沒多大的改觀。想到這兒,王夫之不由善意地向顧炎武提醒道;“寧人,這種事情你我心知肚明就行了。現今朝野上下正在風頭上,寧人你還是得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辭。”

“而農,瞧瞧,我剛纔是怎麼說的。”面對王夫之的提醒,顧炎武一扯嘴角嘲弄地說道:“其實相似的話當年賢親王本人也說過。祖潤他一向都對朝廷商業協會盤剝藩屬國的舉動頗爲不滿。對於讓倭國君主改封號一事也是堅決反對。然而他最後卻因此被倭國的刺客刺殺,而真正的罪魁禍首卻逍遙自在地活著,還信誓旦旦地發誓要爲他報仇。而農你不覺得這是樁十分諷刺的事嗎?”

“寧人你醉了。”王夫之聽罷嘆了口氣道。他知道這樣的話一旦傳出去又不知會給顧炎武帶來什麼樣的麻煩。可顧炎武卻一揮手大聲說道:“我沒醉!只是不肯糊塗罷了。”

“有時候糊塗並非不是一件好事。畢竟有些事情並不是人力可以扭轉的。”王夫之起身望著天上的明月沉吟道:“其實寧人你也該清楚。就算朝廷善待那些藩屬國,也還是會遭來別人的嫉妒與不滿。這就像是窮人總認爲富人有錢是靠爲富不仁得來的一樣。正所謂身在高處不甚寒,人是如此,國亦如此。我等唯一能做的只是盡力而爲而已。再說歐洲的那些紅夷也不是如此對待他們的殖民地的?”

給王夫之這麼一反問,顧炎武不禁跟著長嘆了一聲。不錯,當年他與楊紹清一路遊歷時確實目睹了歐洲人在非洲特別是在黃金海岸慘絕人寰的殖民統治。那時他和楊紹清在譴責歐洲人野蠻之餘,也曾爲中原的文明感到自豪。認爲中原在對待藩屬國上,遠比那些紅毛要明智得多。然而當他們從歐洲回到中原之時,沿途的情景卻讓他們再一次震撼了。因爲他們分明是在印度洋、南洋看到了另一個黃金海岸。而之後朝廷對倭、朝兩國的步步緊逼,也早已失去了當年天朝上國的矜持。

“祖潤因野心與貪婪而死,但他的死卻又成爲野心與貪婪的藉口。難道這世界本就該如此像野獸一般弱肉強食?真若如此人與禽獸又有何區別?”顧炎武痛苦的仰天質問道。理想中的國都有時離人是那麼遠,以致於會讓人懷疑它的存在。

面對顧炎武的質問,王夫之無言以對。在他看來中華朝是個極其特殊的王朝,**與理性在此行成平衡,並推動了帝國的發展。卻惟獨將良知撇在了一邊。更有甚者心存良知的楊紹清卻死於仇恨的暴力。難道說良知真的不再適合這個世界了?還是說她沒找到自己的位置?王夫之覺得這或許是活著的人更應該好好考慮的問題。

【……198弘武帝京城送夫君 顧寧人草廬祭好友 文字更新最快……】@!!

()

第23節 賜名第40節 多鐸第321節 小酒館韓帳房醉酒 英武殿夏將軍答辯第1節 染血的臺階47 狹相逢二王心相惜爲自由名將怒起兵147 心不甘黑山開聖戰抵武威定國做準備174 歸化城下衆將迎駕九九重陽滿人認親第38節 兩京風雲35 湯神甫承接育嬰堂弘武帝修編教材書第211節 遇天兵西藏王求救 聞喜訊達賴佛勸降第十九節194 大殿外羣臣起猜忌暖閣內尚書柬忠言第11節 海盜77 御花園二女論社稷石巢園東林議對策第369節 爲財閥羅勝圖博覽 拓商路女皇扶北商第18節 血腥的鬧劇(上)第269節 施將軍領命徵朝鮮 大維其召見中華使第32節 朝鮮使節166 沈廷揚批駁當朝政黃宗羲冷諷託夢人第36節 洛陽之戰(一)第231節 受遊說黃宗羲萌計 留遺言護國公長辭204 長崎陷落李海請戰中華宣戰朝王驚恐86 刁民小報逼煞官爺法治人治女皇明志第15節 關中日落110 陳子壯進諫收道統楊紹清簡介歐洲事第14節 農村公社楔子第37節 決戰牧野(三)第274節 臨大敵朝鮮忙黨爭 中華軍月夜登仁川56 賢親王贊慕牛津圈玻意耳執意赴中華第17節 中國風狂掃歐羅巴漢使團初臨羅馬城133 忙告辭滿人躲亂局籠勇士可汗當說客23 羣臣獻策外儒內法女皇綢繆以權制權62 黃太沖怒駁僞科學北諸府籌備開棧道第27節 受禪壇與憲誥88 公私別南北差異生塘沽口太沖慮新政第354節 黃首相盤算國有化 陳會長聞訊阻危局第二節第262節 回皇女夫之巧解圍 爲皇家宗羲擬新法第31節 蜀中大西第318節 窺會議瑞使生歹意 販軍火中華髮橫財第37節 揚帆第375節 定青藏張煌言回京 安軍心張家玉出面142 戰局順倫敦股市火遭危機邦德受追捧203 爲解壓中華忙移民承夫志女皇設基金第18節 朝鮮王的野心39 論關稅衆商針鋒對納進言女皇展宏第40節 對馬基地第27節 蜀中攻略(四)第376節 玻意爾書信聊中華 聽介紹洛克談看法 黑色柳丁第292節 放國債香江私做主119 藩屬國四方來朝賀男爵爺驚羨中華制第350節 查案情令史見女皇 收詩詞皇女生思緒第264節 鎮海公書房圖運河 楊夫人府邸宴貴客第28節 天下之法第33節 交易第30節 茶社雜談第33節 求援187 喬承雷立志做記者顧炎武不滿辭教案189 遵憲誥陳邦彥卸任接新職黃宗羲受教41 拒千金青年赴萊頓邀才峻親王開講壇153 證身份完淳細盤問投朝廷汗王獻糧倉第374節 剿匪幫官軍平東北 升少將夏完淳面聖53 剪羊毛王公開財路窺資源沙俄又探手第9節 盛宴(四)第32節 諜影重重58 司法院苦嘆法不全老百姓樂道青天眼23 接拜帖知縣會好友品香茗諸人論爲官第26節 虎狼之師第295節 爲求援英使表忠心 牽歐洲女皇扶島國152 吳三桂進駐阿爾泰劉宗亮緊咬準葛爾第21節 范文程第三十八節第23節 鄭家第214節 接玉牌成功受重託 拜王府志寧尋證據127 爲解分歧羣策羣力各抒己見實業方略第237節 莫臥爾種植場蓄奴 奧斯曼棉花商受挫第二十五節37 小見大製造業起步十年功蒸汽機露臉第10節 江左諸府第2節 我們不會死的!第262節 回皇女夫之巧解圍 爲皇家宗羲擬新法第16節 樹欲靜而風不止51 歷艱辛澳洲露面容面聖上船長獻寶物第11節 禪智寺第8節 路(三)第9節 盛宴(四)47 狹相逢二王心相惜爲自由名將怒起兵第12節 大同義軍(下)第349節 欽差邸所互論案情 馮貴夜見粵國夫人第十八節186 開商路晉商建銀行生歧義兄弟互辯駁第10節 遼東戰報第31節 百家爭鳴第334節 英國王欲抵殖民地 詹姆斯暗算當土王第21節 徐州雪夜(上)第356節 進書房黃首相坐鎮 訪相府陳會長求援第8節 稅制第26節 蜀中攻略(三)第十三節
第23節 賜名第40節 多鐸第321節 小酒館韓帳房醉酒 英武殿夏將軍答辯第1節 染血的臺階47 狹相逢二王心相惜爲自由名將怒起兵147 心不甘黑山開聖戰抵武威定國做準備174 歸化城下衆將迎駕九九重陽滿人認親第38節 兩京風雲35 湯神甫承接育嬰堂弘武帝修編教材書第211節 遇天兵西藏王求救 聞喜訊達賴佛勸降第十九節194 大殿外羣臣起猜忌暖閣內尚書柬忠言第11節 海盜77 御花園二女論社稷石巢園東林議對策第369節 爲財閥羅勝圖博覽 拓商路女皇扶北商第18節 血腥的鬧劇(上)第269節 施將軍領命徵朝鮮 大維其召見中華使第32節 朝鮮使節166 沈廷揚批駁當朝政黃宗羲冷諷託夢人第36節 洛陽之戰(一)第231節 受遊說黃宗羲萌計 留遺言護國公長辭204 長崎陷落李海請戰中華宣戰朝王驚恐86 刁民小報逼煞官爺法治人治女皇明志第15節 關中日落110 陳子壯進諫收道統楊紹清簡介歐洲事第14節 農村公社楔子第37節 決戰牧野(三)第274節 臨大敵朝鮮忙黨爭 中華軍月夜登仁川56 賢親王贊慕牛津圈玻意耳執意赴中華第17節 中國風狂掃歐羅巴漢使團初臨羅馬城133 忙告辭滿人躲亂局籠勇士可汗當說客23 羣臣獻策外儒內法女皇綢繆以權制權62 黃太沖怒駁僞科學北諸府籌備開棧道第27節 受禪壇與憲誥88 公私別南北差異生塘沽口太沖慮新政第354節 黃首相盤算國有化 陳會長聞訊阻危局第二節第262節 回皇女夫之巧解圍 爲皇家宗羲擬新法第31節 蜀中大西第318節 窺會議瑞使生歹意 販軍火中華髮橫財第37節 揚帆第375節 定青藏張煌言回京 安軍心張家玉出面142 戰局順倫敦股市火遭危機邦德受追捧203 爲解壓中華忙移民承夫志女皇設基金第18節 朝鮮王的野心39 論關稅衆商針鋒對納進言女皇展宏第40節 對馬基地第27節 蜀中攻略(四)第376節 玻意爾書信聊中華 聽介紹洛克談看法 黑色柳丁第292節 放國債香江私做主119 藩屬國四方來朝賀男爵爺驚羨中華制第350節 查案情令史見女皇 收詩詞皇女生思緒第264節 鎮海公書房圖運河 楊夫人府邸宴貴客第28節 天下之法第33節 交易第30節 茶社雜談第33節 求援187 喬承雷立志做記者顧炎武不滿辭教案189 遵憲誥陳邦彥卸任接新職黃宗羲受教41 拒千金青年赴萊頓邀才峻親王開講壇153 證身份完淳細盤問投朝廷汗王獻糧倉第374節 剿匪幫官軍平東北 升少將夏完淳面聖53 剪羊毛王公開財路窺資源沙俄又探手第9節 盛宴(四)第32節 諜影重重58 司法院苦嘆法不全老百姓樂道青天眼23 接拜帖知縣會好友品香茗諸人論爲官第26節 虎狼之師第295節 爲求援英使表忠心 牽歐洲女皇扶島國152 吳三桂進駐阿爾泰劉宗亮緊咬準葛爾第21節 范文程第三十八節第23節 鄭家第214節 接玉牌成功受重託 拜王府志寧尋證據127 爲解分歧羣策羣力各抒己見實業方略第237節 莫臥爾種植場蓄奴 奧斯曼棉花商受挫第二十五節37 小見大製造業起步十年功蒸汽機露臉第10節 江左諸府第2節 我們不會死的!第262節 回皇女夫之巧解圍 爲皇家宗羲擬新法第16節 樹欲靜而風不止51 歷艱辛澳洲露面容面聖上船長獻寶物第11節 禪智寺第8節 路(三)第9節 盛宴(四)47 狹相逢二王心相惜爲自由名將怒起兵第12節 大同義軍(下)第349節 欽差邸所互論案情 馮貴夜見粵國夫人第十八節186 開商路晉商建銀行生歧義兄弟互辯駁第10節 遼東戰報第31節 百家爭鳴第334節 英國王欲抵殖民地 詹姆斯暗算當土王第21節 徐州雪夜(上)第356節 進書房黃首相坐鎮 訪相府陳會長求援第8節 稅制第26節 蜀中攻略(三)第十三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远市| 武山县| 木里| 贵溪市| 六安市| 乌鲁木齐县| 芜湖市| 富宁县| 灵丘县| 南雄市| 广丰县| 奉贤区| 虞城县| 台江县| 南宁市| 那坡县| 昌邑市| 青神县| 南召县| 荆门市| 瑞昌市| 黑河市| 页游| 庆阳市| 张家界市| 凌云县| 托克逊县| 安岳县| 陆良县| 大足县| 闵行区| 泾川县| 肃南| 武宣县| 广平县| 金湖县| 五常市| 濮阳市| 邳州市| 府谷县|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