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信對於聯姻並不排斥,他對漢族、蒙古族、滿族這些民族觀念看的很淡,他不想現在的人,他一直接受的教育都是關於中華民族的教育,因此對於與蒙古族聯姻並不排斥。
但是他不排斥不代表大臣們不排斥,剛剛趕走了滿人,如果後宮當中又變成都是外族,那麼以後的皇子都成了外族的子弟,那還了得。
不過高鴻信度這些反對都置若罔聞,只是說爲了蒙古地區早日平定,效法大清的聯姻羈縻政策。
對那些頑固不化的人,高鴻信直接冷處理,遠遠的貶謫出去,這樣眼不見心不煩。
當然這樣做的副作用便是,以後在史書上肯定名聲不是很好。
不過高鴻信並不擔心,如今他推翻了滿清,在史書上的評價肯定不會太低,只看朱元璋便知道了,哪怕他在晚年大殺功臣,動不動就滅人九族,史書對他的評價也高的很。
有了圖瓦汗的帶頭,接著向華軍表示歸附的蒙古不足越來越多,同時也使得高鴻信後宮中的蒙古族的妃子人數大增。
官員們本來就對這件事很有微詞,這次蒙古族妃子的人數一舉超過了高鴻信原來妃子的人數,這些官員坐不住了。
面對官員們一輪輪的勸諫,高鴻信不得不妥協,畢竟皇帝雖然至高無上,但官員們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
高鴻信不得不開始選秀,而且這次依次要選取十個妃子。
這些事情都不用高鴻信自己操心,高於氏會幫他把關,等篩選完之後,他在從中選取是個可心的便行了。
神武六年,赫沃斯托夫終於收到了聖彼得堡的命令,遠東軍不得妄動,此時俄國正在歐洲領土擴張進行的十分順利,相繼吞併了東格魯吉亞(1801年)、芬蘭(1809年),並且剛剛在與瑞典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與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還在進行。
正因爲如此俄國暫時還沒有經歷在遠東進行一場大戰,不過與華國展開談判的事情卻批準了,爭取取得最大的利益。
此時的俄國沙皇是亞歷山大一世,是葉卡捷琳娜女皇的孫子,這位沙皇是1801年繼位的,正當壯年雄心勃勃之時,怎麼對遠東的土地沒有渴望。
一旦他在歐洲騰出手來,便會調轉過來打華國的主意,不過倒是高鴻信就不怕了。
東北自從被劃分省份之後,高鴻信便接著頒佈了一系列的法令,促進東北的發展。
首先,規定只要前往東北官府登記落戶的百姓,便能無償獲得土地,沒人分配十畝。
這些土地是永久性土地,一旦獲得便永遠屬於個人,並且規定三年之內不用繳納任何稅收。
土地,對於漢族百姓來說永遠是最誘人的東西,哪怕是家裡已經是良田百畝的家庭,聽到沒人都能分到十畝土地也異常動心。
不過遷居東北的主力還是衆多無地少地的百姓,畢竟中國的鄉土觀念註定了,老百姓輕易都不會離開自己的故土。
當然分配的土地,隨著地理位置越靠北也就越多,到了庫頁島甚至達到了沒人一百畝。
一百畝是什麼概念,按照標準的換算一幕等於666.66666……平方米,那麼一百畝便是66666平方米。
這麼大的面積就算是一些小有資產的家庭都會動心,不過大部分人還是被北海省的偏僻給嚇到了。
到神武六年統計,整個北海省落戶的百姓人數才兩萬多人,也就內地一個鎮的人數。
其實,華軍最初登陸庫頁島之時,不知遇到了俄國人,同時還遇到了日本人,原來日本人早就對庫頁島展開了勘察。
在庫頁島南部地區日本人的勢力已經很大了,基本所有的原住民阿努伊人都已經被日本統治。
不過華軍有高鴻信佔據全島的命令,對於日本的士兵自然不會客氣,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便將幕府守衛庫頁島的士兵驅逐了出去。
當然日本幕府自然心裡不痛快,幕府將軍德川家齊派出了使者,打算向華國討還庫頁島的統治權。
高鴻信對於日本的使者連見都沒見,直接派人警告庫頁島是中華帝國的領土,如果日本敢覬覦的話,皇帝陛下不介意教訓一下日本。
對於日本接下來的反映,高鴻信並不擔心,現在日本的國策還是閉關鎖國,不太可能做出什麼大的舉動,對於庫頁島也不會太過於重視,現在日本連北海道都沒有完全控制,怎麼能在庫頁島與華軍展開大戰。
高鴻信相信隨著內地百姓的不斷遷入,庫頁島一定會成爲帝國北方的明珠。
從神武五年到神武六年兩年的時間裡,東北一共吸引了數百萬北方的無地少地百姓前往定居,雖然這些人大部分都選擇的遼寧,可是黑龍江、吉林、興安、東江、北海也都有幾十萬人。
不要小看這幾十萬人,要知道清朝滅亡之前,整個東北也就數百萬人口,現在相當於每個省一下多了一倍的人口。
而且根據漢人多生養的性格,只要再過幾年整個東北的人口肯定能翻兩三倍。
而且這剛剛一年多的時間,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肯定還會有很多人被吸引闖關東。
一旦整個東北人數超過五千萬,那麼就算是整個俄國拼盡全力也難以撼動中華帝國在東北的統治。
到時候俄國反倒要擔心中華帝國胡攻擊他在遠東的土地,畢竟一旦東北穩固下來,有了良好的後勤基地,與俄國人戰鬥起來更加的如虎添翼。
赫沃斯托夫對於中華帝國的這種狀況,自然也得到了消息,他心裡更加明白這件事的重要程度。
如果時間在拖延五六年,那麼俄國不僅以後不能在往南獲得絲毫的土地,還有可能會丟掉現有的土地。
因此他在第一時間便向聖彼得堡報告了現在的狀況,請求沙皇派遣大軍東征,打斷華國在東北的這種上升態勢。
赫沃斯托夫對於中國還是有些瞭解的,中國這個國家,只要是一個新生王朝都會有很強大的戰鬥力,而像大清這種王朝,則戰鬥力孱弱,現在赫沃斯托夫有些後悔當初沒有直接了斷支援大清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