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十五章 密議

對福建這片山山水水的溝壑之地來說,漢人,並不是最早的原主居民。事實上,在漢文化發源成型的早期、夏、商時期,整個長江以南與漢人關係都不大。直到先秦時,漢家先民,才逐漸南下滲透進來。只是,在秦漢時期,這種滲透速度很慢,到漢末、兩晉、南北朝,福建的漢家子才漸漸地多了起來,可是那個時候,漢人在福建,人口依舊不多,只能算是少數民族。

漢人的逆襲發生在隋唐時朝。到了唐末,無論是人口數量還是從掌握的資源上來說,福建已經變成漢人的福建。王潮據有泉州時,泉州城內外,便都是漢家子了。原本百越諸苗,許多都銷聲匿跡或者遠遁山林了。

而漢民們,在這裡繁衍生息數百年間,又以姓氏、宗族爲紐帶形成了許多家族。家族難免興衰起落,到了唐末,泉州的諸多家族,又要以林、陳、黃、徐、章五家爲首,另外,還有李家、孟家等等,能排的上名號的,大抵有十七八家。這些家族之間,又以各種利益關係,糾葛在一起,形成了或互助,或競爭的關係。

而林、陳、黃、徐、章五家,能列位諸家之首,便是因爲這幾家通過各種手段勾結在了一起,聯手打壓其他各家罷了。

但凡泉州城中有什麼大小事情要發生,這幾家就少不得要聚在一起謀劃謀劃,如何行事能最爲有利。只是,平素都是幾個管事的碰個頭,便可做決定的,不過,每隔十天半個月,各家家主也會坐到一起討論一些管事的不好做主的事。

這次,便聚齊在林家的暮雲軒商議。

臨水的軒榭,迎風而建,背載大樹亭亭有如華蓋,林家的這處慕雲軒,選址佈景可是花了些心思的。春來柳翠幾點綠,夏花紅似火,秋月浩浩,冬來寧靜恰是淡泊,四時皆可入景。這份精緻,不說在泉州,怕是在整個福建,是獨一份。

可這會,這軒內諸人卻沒有心思欣賞這直上雲霄的暢然秋意,反倒,有些壓抑……

過了許久,坐主位的林有心,還是開腔了:“茶也喝了,諸位!就不想說點什麼嗎?”

可軒內另外四人,卻好像沒聽到一般,或眼神迷離,或神遊天外,或端著茶盞似乎要喝一口,到了嘴邊又放下。只是,他們喝的茶,竟然不是傳統的煎茶,而是鬱香茗茶制的綠茶新筍。

是了,自從刺史府開始用新茶待客之後,願意嘗試新茶的人,便是一半還多,直接換茶喝的人家,也在三成往上走:這傳統煎茶在泉州的銷路,一下就小了三分之一。而泉州的茶葉生意,其實便握在這些大的家族手中,其中,以林家爲最甚!

林有心心裡一聲冷哼,端起案幾上的茶盞,說道:“這茶葉生意,雖是某林家在作,可諸家都是要分成的……這生意做不下去了,諸家的損失,可不在少數!”說話間,眼神往一旁黃滔的臉上掃去。

林黃二家前兩年又結了一輪姻親,走得比另外兩家又要近一些。另外兩家不肯表態,只好先讓黃家說話了。

黃滔像剛夢遊回來一樣,沒有刻意去迴應林有心的眼神,而是說道:“林翁說的,某等自然清楚,可這王刺史一沒自己去辦這茶場,二沒幹涉林家的茶葉生意,這讓某等如何行事?”

“別人不知便算了,你等難道還不知道,這鬱香茗茶,分明就是那王延興辦的,那小丫頭和小村寨怎麼可能辦得起來?”林有心道。

“即便如此,那又能如何?”開口的是徐家的徐若虛,“某等一個月前,才讓刺史將鐵場的鐵貨一大半的售賣之權讓與某等,現在,又要讓他將這茶場茶葉的售賣之權拿出來?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啊!”

泉州各大家族與刺史府,說來,也是一種相互依存卻有互相牽制的關係。各大家族見不得刺史府獨得鐵場的利益,便以民生受影響爲理由,迫使刺史府將鐵場鐵器的大半的售賣之權都拿了出來。因爲利益均沾的原因,大小各家都分了些,這一分,雖然林、陳、黃、徐、章四家在這件事上是領頭的,可最後,卻也沒佔什麼太多便宜。

這損人不利己的事,時隔才一月,又來這麼一出?這顯然是不行了。

而且,鐵器,在這個年代,幾乎可以說是硬通貨了,好賣得很。諸家心知是分刺史府的鐵器,自然是積極性高得很。可這茶葉,卻不是生活必須的,售賣茶葉,也需要專門的人來操作。而泉州茶葉的買賣,一大半都握在林家手裡。一衆大小家族,即便鬥趴下刺史,分得了茶葉,也還是要給林家去賣……那收益豈不是都給林家賺去了?

這事,誰會幹?沒人真傻啊!

林有心也是心知肚明,見另外四人不肯幫忙,黑著臉說道:“即便不能阻止刺史府辦茶場,也要讓他將這新茶的秘方拿出來!”

那四人眼前一亮,鍊鐵的門檻太高了,就算知道了王延興用了某種秘法來鍊鐵,衆人也沒心思去打聽那秘法到底是什麼樣的。可這茶葉就不同了,只要問得了秘法,人人都可以制新茶了,便有了機會!

四人一齊點頭:“這點,林翁只管向刺史提,某等定當支持。”

一羣老狐貍!林有心心裡罵道。只是,這茶葉跟林家的關係是最大的,也只能自己出頭:“也罷,某便讓人去和刺史說,你們也派人在刺史跟前說項一番!”

那幾人點了點頭,算是默認。諸家都不缺在刺史府任職的家人,家主的決定自然就是由他們轉達給刺史。只是,怎麼說,什麼樣的說辭,卻是要各家看自己的利益來決定了。

見衆人的反應,也在意料之中,林有心也不去追究,而是接著說下一件事:“年關將近,諸位可知刺史府給天子的貢品之中有何物?”

“何物?”

“一件鑌鐵戰甲!”黃滔出聲道,“據去往刺史府幫工的裁縫回來說,那件甲,以整片的鑌鐵護住前胸後背,再以鉸鏈相扣。其餘部位,也都是以鑌鐵貼身打製……那人畫了一具圖樣過來。”說著,黃滔從袖袋中取出一張圖樣,遞給林有心。

林有心展開看過之後,再遞給陳師正,徐若虛最後看過:“這當真是全鑌鐵?這式樣,從來沒有見過啊!”

“千真萬確!那裁縫一直在甲做坊制甲,鑌鐵自然不會認錯!這樣式,某也是第一次所見!”黃滔點頭道。

“這又能如何呢?”徐若虛再問道,一套甲而已,而且還是獻給天子的,與衆不同一天,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套甲是王延興拿來的!也就是說,鐵場應該是可以煉鑌鐵了!還可以將鑌鐵打製成戰甲!這些,刺史,可都是瞞著某等的!”

“嘶……”幾人齊聲倒吸了一口涼氣,幾人對刺史府掌握的武力一直很不放心。鐵場鐵量大增之後,就擔心刺史會大規模打製兵甲。還好,王延興把鐵料全都製成了日用鐵器,讓幾人放心不小。現在看來,人家是瞧不上這一般的兵甲,而是要用鑌鐵的兵甲!幾人互相對望一眼,立即想到其中的一個關鍵點,“這鑌鐵的產量有多大?”

“這卻是不知……”黃滔搖了搖頭,“不過,據征討銅鑼寨的牙兵透露,他們用過一種弩,其弩臂似乎也是用鑌鐵所制……只是,那種弩數量很少,便是因爲這鑌鐵量太少了。由此,某猜測,或許,百十來斤吧!”

如果是百十來斤,那到還好。幾人鬆了一口氣,不過,又警覺地說道:“某等也需鑌鐵,刺史需得按鐵器的售賣之法,將鑌鐵的售賣交由某等來進行!”

幾人點了點頭,鑌鐵這種戰略物資,還是不要讓刺史府獨佔比較好!衆人議定,又決定這件事由陳師正牽頭去做。

說完這幾件事,下一個議題又冒出來了,竟然還是跟王延興相關:“王延興在小溪場所開的新田,怕是一百畝不止了!”

“新墾之地,有什麼要緊的,便是一百傾,也隨他去了!”接話的徐若虛不以爲然地說道。新墾之地必然貧瘠,能有什麼產出?等變成熟地,那至少是數年之後的事情了。

“徐翁此言差矣!”章之源反駁道。他在刺史府中消息最靈通,王延興給王潮的報告上寫的內容,他第二天便能知曉,“這一百畝是水澆地,還有更多的旱地,卻要遠遠大於這個數字!”這些地的收入,可都是要歸爲刺史府的。那麼多地,得收多少糧食呀?刺史不缺糧,不缺鐵,各家又該如何制約他?章之源擔心的是這一點。

其實,章之源掌握的數字,還只是真實數字的一部分。

在唐代,官府給男丁分田,都是十畝、二十畝這樣的分的。當然,此時的生產條件來說,一個壯丁能有效耕種的田地面積應該五、六畝左右。

而王延興聚集的男女老幼已經有五六百人了,其中的青壯男女,要超過一半,就算每人耕種五畝算,也要一千畝以上的地才能發揮這些勞動力的價值。怎麼可能只有一百畝?

只是,水田的開墾難度確實很高,新墾之地的水源是攔溪築壩,溪水的流量只有那麼大,挖了再多地,沒有水澆,還不是假的?再者,水稻土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才能形成,大規模地新墾水田,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纔有一百畝水田的說法。

事實上,開墾的最多的是,具備灌溉條件的旱地。只是,爲了減少水土流失,所有開墾的田地,都選擇在緩坡上開成梯田或者梯土。

而由於丈量工作,是那些小奴婢們的算術實踐,所以,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一個最終的數值出來。

另外,還有開墾條件不是很好,不適合開墾成田土的坡地,便撒上苜蓿籽,準備培育成草場,主要用來養牛。

至於光照條件差一點地方,也有挖好的一隴一隴的空地,那卻是爲春來的茶樹準備的。

章之源的信息,不夠完整,不能真實地反應王延興的墾殖狀態。可即便信息完全透明瞭,別人也只會對王延興的所作所爲嗤之以鼻。

要知道,在座的各家雖然都會通過各種生意賺取些錢財,可土地、莊園纔是各家的安身立命之本,這耕作之事,他們都是爛熟於心的。王延興在小溪場的所作所爲,在他們看來,完全就是不識農務。

這樣做有什麼意義?新挖的黃土,連草都不長,也就是王延興這種貨,會當寶。還有養牛,養那麼多牛幹什麼?又不能殺肉吃……何不養羊?

至於爲了養牛而種苜蓿,則更是缺心眼,有那功夫有那地,隨便丟點豆子、小米不更好?

種種茶樹倒是可以考慮,只是,跟種茶樹相比,種桑樹豈不更好?

章之源想了想,好像確實也是這麼回事,便不再多言。

只是……

對這個王延興,當真可以常理論之?章之源心裡多了一重戒心……

第二十二章 鐵水第八十六章 開門迎敵第三十五章 採兒升官(第一更)第二百一十七章 平推江南第四十七章 編戶齊民第七十章 後院驚雷第一十四章 帳中奪權第十三章 獻醜藏拙第六十五章 會議(第三更)第八十九章 高舉義旗第四十五章 明暗鬥第七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一章 討要賞錢第九章 崖州問罪(第二更)第六十三章 十年之約(第一更)第一百二十九章 翠玉國璽第七十九章 受困步頭第四十章 瓜分雷州(第二更)第四十四章 生死之路(第二更)第三十章 重賞之下(第二更)第六十四章 豐收季節第七十五章 養虎爲患第一百二十四章 議誅禍首第九十七章 猝然遇襲第八十九章 曲顥獻城第七十六章 寶庫之謎第四十三章 平靜江南第九章 實事求是第三章 冷嘲熱諷第九十二章 借兵之策第二十章 章傢俬事第二十二章 軍歌嘹亮(第一更)第五十六章 敵蹤突現(第四更)第一百五十五章 被迫南逃第七十七章 入學考試第八十章 冤家路窄第十二章 清帳查冊第五章 偷師之策第二十三章 買賣軍功第三十六章 聯合航運(第二章)第四十二章 分別圖之第三十一章 鴻門宴(第二更)第十六章 封州劉隱(第一更)第三十四章 全年收成第十八章 意外之喜第九十九章 連夜逃命第二章 內憂初現第六章 深夜傳信第十七章 一樁公案第六十六章 何以禦敵第三十章 王家家宴第三十章 八卦第八十六章 開門迎敵第三十二章 借題發揮第一百三十五章 問策劉隱第一十二章 他鄉故知第四十一章 伏火方(第二更)第九十四章 嫁妝幾何第二百零三章 搪塞使者第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二十五章 舉薦袍澤第三十章 重賞之下(第二更)第十七章 同路人(第三更)第二百零五章 北伐前夕第八十八章 久候來客第三十章 近海捕撈(第一更)第五十二章 五島揚威第一百三十一章 定裝子彈第五十七章 血染海灘(第五更)第三十七章 設立錢莊第五十八章 南詔國運第七十章 烽火又起(第四更)第四十七章 交易流程第一百零四章 計下銀生第一百九十六章 天子殞命第七十三章 詐降之策第四十一章 緩兵之計第一百八十一章 豎立權威第九十四章 嫁妝幾何第八十五章 精兵之謎第四十六章 孟鹹復甦第五十四章 遠航(第二更)第七十六章 語出害人第六十章 計定翁山(第三更)第五十九章 廣州漩渦第六十四章 染指百越第八十八章 虔州新兵第十章 夜襲破陣第四十七章 斷人財路第七十九章 自稱屠小第七十章 信馬由繮第六十三章 暗藏深意第七十章 後院驚雷第十七章 一樁公案第一十六章 王牌第三十四章 全年收成第一百六十五章 全力擴軍第九十一章 無兵可派第七十七章 古滿闖禍
第二十二章 鐵水第八十六章 開門迎敵第三十五章 採兒升官(第一更)第二百一十七章 平推江南第四十七章 編戶齊民第七十章 後院驚雷第一十四章 帳中奪權第十三章 獻醜藏拙第六十五章 會議(第三更)第八十九章 高舉義旗第四十五章 明暗鬥第七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一章 討要賞錢第九章 崖州問罪(第二更)第六十三章 十年之約(第一更)第一百二十九章 翠玉國璽第七十九章 受困步頭第四十章 瓜分雷州(第二更)第四十四章 生死之路(第二更)第三十章 重賞之下(第二更)第六十四章 豐收季節第七十五章 養虎爲患第一百二十四章 議誅禍首第九十七章 猝然遇襲第八十九章 曲顥獻城第七十六章 寶庫之謎第四十三章 平靜江南第九章 實事求是第三章 冷嘲熱諷第九十二章 借兵之策第二十章 章傢俬事第二十二章 軍歌嘹亮(第一更)第五十六章 敵蹤突現(第四更)第一百五十五章 被迫南逃第七十七章 入學考試第八十章 冤家路窄第十二章 清帳查冊第五章 偷師之策第二十三章 買賣軍功第三十六章 聯合航運(第二章)第四十二章 分別圖之第三十一章 鴻門宴(第二更)第十六章 封州劉隱(第一更)第三十四章 全年收成第十八章 意外之喜第九十九章 連夜逃命第二章 內憂初現第六章 深夜傳信第十七章 一樁公案第六十六章 何以禦敵第三十章 王家家宴第三十章 八卦第八十六章 開門迎敵第三十二章 借題發揮第一百三十五章 問策劉隱第一十二章 他鄉故知第四十一章 伏火方(第二更)第九十四章 嫁妝幾何第二百零三章 搪塞使者第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二十五章 舉薦袍澤第三十章 重賞之下(第二更)第十七章 同路人(第三更)第二百零五章 北伐前夕第八十八章 久候來客第三十章 近海捕撈(第一更)第五十二章 五島揚威第一百三十一章 定裝子彈第五十七章 血染海灘(第五更)第三十七章 設立錢莊第五十八章 南詔國運第七十章 烽火又起(第四更)第四十七章 交易流程第一百零四章 計下銀生第一百九十六章 天子殞命第七十三章 詐降之策第四十一章 緩兵之計第一百八十一章 豎立權威第九十四章 嫁妝幾何第八十五章 精兵之謎第四十六章 孟鹹復甦第五十四章 遠航(第二更)第七十六章 語出害人第六十章 計定翁山(第三更)第五十九章 廣州漩渦第六十四章 染指百越第八十八章 虔州新兵第十章 夜襲破陣第四十七章 斷人財路第七十九章 自稱屠小第七十章 信馬由繮第六十三章 暗藏深意第七十章 後院驚雷第十七章 一樁公案第一十六章 王牌第三十四章 全年收成第一百六十五章 全力擴軍第九十一章 無兵可派第七十七章 古滿闖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外汇| 逊克县| 惠来县| 新巴尔虎右旗| 翁源县| 岳阳市| 星座| 承德市| 涟源市| 承德市| 闵行区| 江西省| 井研县| 黄大仙区| 诸城市| 晋江市| 双柏县| 西城区| 巴东县| 德钦县| 格尔木市| 海宁市| 老河口市| 绥化市| 营山县| 青龙| 山东省| 蚌埠市| 苏尼特左旗| 冷水江市| 华宁县| 宜黄县| 安国市| 昌宁县| 吉林市| 甘泉县| 肇庆市| 兴宁市| 新邵县| 明溪县| 漾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