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爾哈朗一席話,對在座所有王爺貝勒大臣都是一種“觸動”。哪怕多爾袞本人,饒是智多如狐,聽了濟爾哈朗一席話後,也是熱血上涌。
是啊,明軍確實兇惡,幾百上千的攻擊已經證明不是其對手,甚至連明軍的身邊都摸不進去??蓭浊兀瑤兹f呢?
上萬的大清鐵騎,漫天遍野,銳不可擋。
多爾袞腦海裡,幻想著這一情節,感覺身體裡充滿著力量。
退一步說,如果明軍真的能與自己數萬大清鐵騎相抗衡並戰而勝之,那俺大清真的該想想此後的路了。
連多爾袞都著了濟爾哈朗的道,並有不得不如此的想法。其他啥王爺、貝勒、大臣等的表現更爲不堪,他們紛紛順著濟爾哈朗的話,請求攝政王下令對大明進行決戰!
滿清能夠取代大明,很輕鬆地打垮李自成,雖然有吳三桂這個變數,但也不能說是偶然的。滿清,此時確實是這個時代東方最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
與會的的將領們不得主動請戰,還提供了各種騎兵狀態下的可能戰術。
最後多爾袞也被徹底感染,決定派大軍與大明軍隊決一死戰。
但這個決一死戰,並不是蠻幹。滿清很快決定了,對大明實施兩路作戰。
一路爲主力,在錦州一線,利用河流、城市、地形等阻擊大明軍隊;另一路爲偏師,計算派出1萬名騎兵,走蒙古科爾沁部,然後會合蒙古騎兵2萬人,合計3萬人,對大明發起攻擊。
在作出決定的當晚,1萬名滿清的騎就西出草原,以最快的速度匯合科爾沁部落騎兵後向大明邊關衝來!
至於主力,自然需要一定的準備時間。
這時間,朱碧華願意給。
到了順治元年,滿清勢力也達到了一個高峰。其滿清本族能戰之兵已超10萬,蒙古科爾沁部落能戰之兵至少有4萬,此外還有漢軍八旗以及明朝降兵等,約數萬兵馬。總體上講,滿清能戰之兵有20萬以內!
如果說,獲得時空間人載具的初期,朱碧華是想做生意幫助抗戰時空,但這個載具有些規定又讓朱碧華感覺很彆扭,於是本就是傭兵出身的朱碧華,很自然地選擇了戰爭模式。那時,他見到日本人就殺,說有多爽就有多爽。
但開闢大明時空任務後,朱碧華卻大徹大悟了。在他看來,殺人,已經沒快/感了。你用機關槍去熱身一羣拿著大刀長茅的人,會有快/感麼?如果你有快感,那與變/態已相距不遠了。
所以,別看他讓大明皇家近衛軍對滿清騎兵格殺勿論的樣子,但此舉不過是震懾滿清集團而已。
朱碧華不是殺人狂,不可能將滿清給屠殺乾淨。但是,面對其侵略成性、咄咄逼人的情狀,朱碧華又不可能不理他。
所以,對於滿清,肯定是要消滅的。但是,卻不是從肉體上消滅,而是從地理意義上消滅。
在這場有關未來的戰役中,朱碧華在下一步大棋。
而多爾袞集團此時所走的每一步,都在朱碧華的計劃之中。
朱碧華對滿清不會滅族,但卻要打掉其生力軍。以清軍10萬騎兵計,至少要打掉6萬人,保留三四萬即可。
滿清在調動兵力,河西走廊一線的清軍,在廣寧前屯衛陷落後,並沒有再撲上來,而是大踏步後退。
滿清的各路大軍,開始向錦州雲集而來。
清軍開始在女兒河、松山、娘娘宮一線,構築工事、設置鹿砦,以圖將明軍殲滅在此線。
如果朱碧華看到這一幕,一定會大笑不止。
在野外,在城市,幾乎在任何地方,冷兵器都不是熱兵器的對手,不管你有千般計,不管你有多強大的戰力,只要手持熱兵器的人達到一定的規模,都不是熱兵器的對手。
但滿清並不知道這些,他們還在按他們的理解,做著戰爭的最後準備。
大明皇家近衛軍,慢慢地向著錦州方向推進,每天行三四十里,行一天歇兩天,有如蝸牛與螞蟻。
但那支來自於蒙古的偏軍,卻極爲神速。僅半個月時間,不但組好了部隊,還殺到了長城邊界。
大明朝廷早就通過了沿途邊界,遇不可敵之蒙古騎兵,在派出信使報信、傳出烽火之後,可讓開大道,讓其長驅直入!
當隱藏於柳田壩皇莊的安天軍接到來自蒙古騎兵入侵的消息時,總計三萬的偏軍已經在品外一分爲二,一支部隊約一萬五千人,向著懷來、延慶方向衝來;另一支則向著山西腹地衝去。
“看來這蒙古部落也不消停??!”朱碧華在飛天龍舟上看著蒙古騎兵如風一樣掠過原野,心裡也把蒙古的事記上了,看來解決種花家背方的威脅,不僅僅是羅剎人的問題,還有北方各野蠻部落。
朱碧華利用一個晚上,將2000名安天軍分別調動到了兩支蒙古偏軍行軍的路上。安天軍的編制,與抗日時空戰隊相當,但在裝備上,除了60迫外,並沒有裝備重火力。
但安天軍的裝備,肯定比大明皇家近衛軍的更加強大。
皇家近衛軍熱武器營,士兵裝備的是56式半自動步槍,此後他們其他各營,也會過度到裝備“崇禎十七年式步槍”。連裝備有3門60迫和4挺56式班用輕機槍。
但安天軍的裝備,普通士兵就是56式自動步槍。
每個班13人,裝備11支56式自動步槍和1挺班用輕機槍。
每個排54人,裝備35支56式自動步槍和3挺班用機槍,3門60毫米迫擊炮。
變化在連級編制。
原抗日時空戰隊的連結編制有反坦克班和82迫擊炮排,這兩都取消了。直接編制三個排和一個炊事班,總人數170人。
一個營3個連外加一個警衛排的營部40人,營級編制550人。
整個安天軍,一共六個營,3500人。比最早說的,多了幾百人。其實編制5個營的兵力貌似也夠了,但最後想了想,爲了給大明多留點掌握現代火器的士兵,同時也讓這些人能夠多受現代理念的薰陶,多幾百人就多幾百人吧。
所以派到山西和延慶大山裡阻南的安天軍,是各兩個營,各有1100人。
現代部隊,雖然火炮平時是分到各編制部隊的,有利於其作戰訓練磨合,其在單獨出戰時也非常方便。但在更大部隊組合作戰時,其火炮大多都是集中到一起,以形成火炮集羣。
安天軍一個排是3門60迫,一個營是多少呢,是27門,兩個營一起作戰,就是54門60毫米迫擊炮。
這次蒙古南侵犯邊,執行的是戰略騷擾,以便調動位於關外的明軍精銳,所以他們過沿路縣城時,大多數是略作攻擊,便繞城而過,儘可能地深入到大明的腹地,以對大明形成威脅。
至於他們深入大明腹地後,能否回到蒙古草原,那是根本不相信的。
大明軍隊或許火器厲害,但他們行軍速度也能有騎兵厲害麼?所以,與明軍打陣地戰,明軍可能很厲害,但要說打運動戰,騷擾戰,侵襲戰,那明軍絕不是蒙古騎兵和滿清騎兵的對手。
所以這兩支偏軍,抱定了想法,要與大明軍隊進行一番運動戰,看誰比誰更厲害。
他們爲什麼不攻打縣城?因爲他們如果要攻打縣城,就有可能被拖在某個縣城附近,從而給大明軍隊以可乘之機。但如果他們打一下即走,經常處於運動之中,大明的火器部隊,怎麼能找到他們?
當然聽說大明軍隊有飛天龍舟,可那飛天龍舟不也只有一隻麼,他在遼東出現就不能在大明腹地出現。
不得不說,滿清與蒙古人思考的問題,還是頗具針對性的,也看到了大明軍隊的弱點。
唯一可惜的,蒙古人與滿清人所看到的大明的“弱點”,壓根就不成立,是他們假想的。說到底還是他們不瞭解這種超越時空而存在的武器裝備,到底有多恐怖。
譬如濟爾哈朗提出的問題,啥下雨不能打,當然那對火繩槍來講是可能的,所以其想法完全是一廂情願。
不過這也只是他們戰略的一隅,從更大的層面講,多爾袞只希望攻入大明腹地的偏軍,能夠讓遼西明軍顧此失彼,從而給清軍以可乘之機即可。至於能否達成戰略目的,他真還沒什麼信心。
蒙古騎兵想要掙表現,他們的速度有如風一般捲過長城一線。
以正常的用兵常識,像他們這種運動速度,大明軍隊絕對只有吃灰。過去的大明軍隊,之所以還能與蒙古騎兵和滿清騎兵正面接戰,是因爲蒙滿兩軍南下之時,一般都要攻打城市,而且其戰略是以劫掠爲主,但這次,戰略完全不同,那就是侵襲、騷擾,讓大明上下心神不寧。
也因爲這樣的戰略,蒙古軍偏軍一萬和五千滿清騎兵結成衝鋒大隊,迅速越過張家口、宣化,到了懷來境內的北辛堡。
這支滿蒙聯軍算是看明白了,此次作戰,沿途明軍基本上不作抵抗,除了縣城要守之外,所有關隘門洞大開,任滿蒙聯軍通過。
於是,滿蒙聯軍很正常地理解爲,北辛堡駐軍,也會讓他們正常通過。
可惜的是,當他們一個牛錄的前鋒或到達北辛堡下時,立即遭到了數十隻56式突擊步槍和幾支班用輕機槍的射擊。
清脆的槍聲,讓衝在最前面的蒙古騎兵,壓根就來不及做出反應,就被打得七零八落。
重要的是,北辛莊上的守軍,可是居高臨下,每支槍的視界都非常好。
騎兵一人衝鋒,威脅不大;數十人衝鋒,頗有聲勢;數百人衝鋒,很難匹敵。滿蒙聯軍以300騎兵衝鋒,不過是想威懾一下大明守軍罷了,沒想到這一威懾,就把自己給威懾沒了。
其實對於火器部隊也是一樣,步槍愈多,火力愈兇猛、密集,對敵之殺傷就愈厲害,愈不可救藥。
遠處觀戰的滿清騎兵甲喇額真,看到這一幕,頓時就想到了出發前攝政王的面授機宜。當時攝政王說,遇到這種火器時,要特別冷靜,要摸清楚這種火器的殺傷距離、火力密度,以及滿清鐵騎應對這種火器部隊的辦法。
“立即組織一個千人隊,衝擊北辛堡!”甲喇額真覺得攝政王說得有道理,自己確實應該試探。
不一會兒,一個蒙古千人隊騎著戰馬,轟隆隆地再次向北辛堡發起攻擊。
蒙古騎兵也好,滿人騎兵也好,他們攻擊這種堡壘,是非常有經驗的。先進行騎兵衝鋒騎射,不斷地擊殺和消耗守堡士兵,到了守堡士兵死傷得差不多了,士氣極爲低落之時,便開始架梯攻城,雙方展開近距離搏殺。
但這只是蒙古人和滿人的經驗,也是大明軍隊過去的經驗。但此關此時,卻再也不是過去的經驗能夠起作用了。
騎射,在自動步槍面前不過一笑話;戰馬,在火藥子彈面前也不過一笑話。
不過北辛堡這次,依然只是幾十只步槍和向挺機槍向著蒙古騎兵開槍,並沒有再增加攻擊人數。
“勝利在望!”
看到有騎兵終於衝到了堡牆之下,後方的滿清甲喇額真興奮得手舞足蹈。一些觀戰的騎兵也發出清脆的吆喝聲,展示他們性格中豪放的一面。
嗖嗖嗖……
一排排利箭射到了堡牆之上。
“隱蔽——”安天軍早有觀察員,在關注著蒙古騎兵的攻擊,看到有密集的箭支飛來,立即要求衆人注意隱蔽,以保護自己。
安天軍士兵帶有防護頭盔等,但面部及四肢在鐵箭之前,依然是脆弱的。當然,這種隱蔽也不需要鑽進啥洞中,主要注意防護就行了,好在這些持槍士兵的身邊,早就放好了各類小盾,只要舉在自己的斜上方,就能避免利箭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