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29章 中心海洋

對傳統(tǒng)的西方列強來說,印度是一塊大肥肉。曾經(jīng),有人把印度比喻成英國王冠上最耀眼的那棵鑽石。這個比喻也沒有錯,如果沒有印度這塊殖民地,英國就不可能成爲稱霸全球兩百多年的日不落帝國。

可以說,印度吸引著所有西方國家。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德意志第二帝國就試圖通過修建中東鐵路,把觸手伸進印度洋,從而獲得從英國手裡奪取印度的基礎。當初,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提出修建這條鐵路的時候,還差點與英國爆發(fā)戰(zhàn)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肯放棄針對英國的所有戰(zhàn)後條款,就是因爲英國在印度問題上做出了讓步,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共同分享印度的利益。可惜的是,這一局面並沒維持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就與印度無緣了。

事實上,在大戰(zhàn)爆發(fā)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向中國當局提出,希望中國出兵印度。

只是,當時的情況不允許這麼做。

等到日本即將戰(zhàn)敗的時候,美國參戰(zhàn),中國再次推遲了出兵印度的作戰(zhàn)計劃,隨後又是向紅俄開戰(zhàn),導致中國軍力嚴重不足,也就只能繼續(xù)推遲進攻印度的作戰(zhàn)計劃,而這一擱置就是一年多。

對中國來說,進攻印度有很大的必要性。

當然,中國出兵印度的主要目的與英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等西方傳統(tǒng)列強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

從一開始,馮承乾就明確提出,中國不可能效仿英國。在佔領印度之後,把印度變成中國的殖民地。

馮承乾提出這一觀點,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

這就是,印度在經(jīng)受了一百多年的殖民統(tǒng)治之後,已經(jīng)有了民族獨立的苗頭,任何緊跟著英國步伐佔領印度的國家,都有可能被印度的獨立浪潮所淹沒。而印度也將變成該國的泥潭。

事實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印度的獨立運動就開始擡頭。

大戰(zhàn)期間,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一直沒有獲得進軍印度洋機會,讓英軍能夠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鎮(zhèn)壓印度的獨立運動浪潮,恐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前,印度就會宣佈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後。印度的獨立運動遭到了殘酷鎮(zhèn)壓。

有趣的是,英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對待印度獨立運動的立場完全一致,即可以給予印度地方政府一定的自治權,但是必須保留在原有的體系範圍之內(nèi),獲得完全獨立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根據(jù)非官方資料,在一九二零年到一九二九年的十年間,英國在印度的駐軍,總共鎮(zhèn)壓了上萬起獨立運動、或者與獨立有關的運動,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爲執(zhí)行鎮(zhèn)壓任務的英軍提供了幫助。在這十年間,至少有一百五十萬印度人在英軍的鎮(zhèn)壓中喪生。還有更多的印度人遭到秘密逮捕。

問題是,鎮(zhèn)壓並不能扼殺印度人尋求獨立的夢想,反而讓更多的印度人加入獨立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領袖甘地發(fā)動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並且在斷斷數(shù)年之內(nèi)席捲印度全境。雖然殖民地當局多次逮捕甘地,還多次宣佈甘地犯有叛國罪。但是卻沒有處死他。也沒有能夠撲滅他發(fā)起的獨立運動。直接結果就是,印度在英國的殖民體系中的價值變得越來越小。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時候,印度的獨立運動已經(jīng)變得不可收拾了。

在一九四一年,因爲印度的獨立運動引發(fā)的罷工等事件。導致印度的經(jīng)濟產(chǎn)值降低了百分之四十。當時,因爲印度港口工人罷工。很多囤積在港口裡的物資根本無法裝船,也就無法運往英國。此外,因爲印度的紡織工人大罷工,英國出現(xiàn)了棉紗與棉布緊缺的現(xiàn)象,不得不加大從美國的進口量。

可以說,這個時候,換任何一個國家去統(tǒng)治印度,都要面對同樣的難題。

也正是如此,馮承乾並不主張佔領印度,而是提出應該利用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把英國趕出印度,減輕中國軍隊的作戰(zhàn)負擔。中國需要獲得的,只是控制印度的部分城市,特別是港口城市,在印度洋北岸獲取一些海軍基地,爲接下來進軍中東打下基礎,也爲開闢前往地中海的航線做好準備。如果中國當局能夠支持印度的獨立運動組織,並且承認印度是一個獨立國家,那麼中國就很有可能以非常輕微的代價獲得這些港口,而不是在印度打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支持馮承乾的觀點。

有人提出,既然不能在印度搞殖民地,爲什麼不直接吞併印度?

要知道,中國現(xiàn)在的國力不比英國霸佔印度的時候差,而且中國離印度更近,也更容易控制印度。

問題是,中國吞併印度能得到什麼,以及需要爲此付出多大的代價?

顯然,對於剛剛進入工業(yè)化時代的中國來說,印度是一個極爲沉重的負擔,因爲印度有接近三億人口,而且在遭受了英國近兩百年的剝削之後,印度民衆(zhòng)極爲貧窮,受教育程度非常低,絕大部分印度人都是文盲,而且印度還處於農(nóng)耕時代。可以說,背上這個沉重的負擔肯定會對中國的長遠發(fā)展產(chǎn)生嚴重影響。事實上,歷史上任何一個稱霸全球的大國,都沒有在領土上搞擴張,最多也就是獲取海外殖民地。道理也是一樣的,如果以吞併的方式來侵佔其他民族的土地,就等於背上了負擔,對國家發(fā)展沒有任何好處可言,更不用說讓國家發(fā)展壯大了。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吞併印度有足夠多的好處,英國早就這麼做了。

英國沒有吞併印度,而是把印度當成殖民地,把印度人當成殖民地居民,就是不想背上負擔。

顯然,吞併印度是很不現(xiàn)實的想法。

再說了,從歷史上看,印度與中國非常相似,都有著數(shù)千年的歷史,而且都曾經(jīng)同化過入侵者。如果中國吞併了印度,那麼只有兩個結果,一是印度被中國同化,而是中國被印度同化。對於兩個生命力同樣頑強的民族來說,恐怕這兩個結果都不會出現(xiàn),而最有可能出現(xiàn)的是民族間無休止的紛爭與鬥爭。

最終,馮承乾的主張得到了多數(shù)人的支持。

當然,在出兵問題上,吳鐵生等人有不同的觀點,即在戰(zhàn)爭時期,中國很有必要控制印度全境。至於印度是否會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那是戰(zhàn)後的事情,或者說可以成爲用來拉攏印度獨立運動組織的籌碼。

如此一來,中國陸軍就需要動用足夠多的兵力。

對此,馮承乾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並不是馮承乾不知道佔領印度全境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而是在政治上,中國絕對有必要佔領印度全境。

這個必要,就是戰(zhàn)後的世界秩序。

雖然在這場大戰(zhàn)初期,德意志第二帝國是主導國,基本上所有的戰(zhàn)略方針都是圍繞著德意志第二帝國制訂的,且德意志第二帝國也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一九四二年,重心開始轉移,中國起到的作用超過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爲了同盟國集團的主導國,而且中國的戰(zhàn)略方針產(chǎn)生了更加重要的影響。

可想而知,在同盟國打贏了這場戰(zhàn)爭之後,中國肯定會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國。

這下,問題來了。

中國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國,絕對不是一件事情、或者說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需要在國力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國之外,中國還得在國際影響力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國,甚至得取代歐洲成爲世界中心。

爲此,中國需要做很多事情。

比如,控制印度洋。

目光稍微放長遠一點就能發(fā)現(xiàn),在這場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後,印度洋肯定會取代大西洋成爲“世界的中心海洋”。道理很簡單,之前的強國主要分佈在大西洋兩岸,因此大西洋是世界的中心海洋,此後的世界強國則在歐亞大陸兩端,而印度洋正是這些強國海上航線的必經(jīng)之路。很明顯,只要同盟國打贏了這場戰(zhàn)爭,太平洋將由中國控制,大西洋則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後院,只有印度洋處在中德之間。如此一來,誰控制了印度洋、以及印度洋周邊沿岸地區(qū),誰就能主導世界秩序。

從這個角度就能看出印度有多麼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了。

在控制印度之後,中國不但能夠獲得印度洋的制海權,向北能控制中亞、向西能夠進軍海灣與中東地區(qū),往西南則是非洲大陸。此外,還等同於把中國的本土防衛(wèi)圈向印度洋方向推進了數(shù)千公里。

可以說,只要佔領了印度,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別想在戰(zhàn)後跟中國爭奪世界霸權。

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對此也有極爲清楚的認識,因此也希望能夠成爲印度的所有者。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暫時沒有能力進軍印度。

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未完待續(xù))

第183章 等待時機第446章 兵貴神速第237章 反客爲主第323章 海峽之戰(zhàn)第147章 積極主動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607章 放權第324章 尖端技術第47章 不怕死第418章 進佔英國第25章 死有其所第65章 帝國的立場第159章 復仇第299章 虛幻的優(yōu)勢第100章 守株待兔第159章 反擊第76章 將星登場第191章 輪替作戰(zhàn)第384章 最後的機會第285章 目的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81章 遭遇戰(zhàn)第607章 放權第588章 核技術第42章 航母保鏢第216章 根源第601章 威脅第19章 逃亡之路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314章 擔當重任第4章 政治體制第223章 跟隨戰(zhàn)略第139章 戰(zhàn)略方向第22章 只缺艦隊第18章 委曲求全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151章 箭已離弦第162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427章 不再後退第463章 轉戰(zhàn)大西洋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58章 時機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16章 以退爲進第43章 拖累第182章 最大化第245章 駕駛員第434章 攻擊第363章 質量缺陷第6章 長遠之計第19章 逃亡之路第58章 面對偉人第420章 新挑戰(zhàn)第337章 好高騖遠第70章 戰(zhàn)火第220章 致命缺陷第98章 軍人的眼光第110章 敵明我暗第38章 戰(zhàn)略目標第116章 目的地第483章 最佳選擇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61章 下馬威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213章 手到擒來第259章 保守與積極第170章 錯失第464章 老友相見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444章 減負第45章 選擇第541章 大潰退第599章 談判第76章 將星登場第192章 工程師第141章 斷裂第407章 坐失良機第87章 絕地反擊第3章 帝國之路第83章 神勇戰(zhàn)艦第448章 糧草先行第508章 錯誤的進軍第34章 戰(zhàn)爭之門第284章 高標準第303章 水下利器第225章 恰到好處第441章 雙贏合作第22章 迫敵決戰(zhàn)第619章 戰(zhàn)火熄滅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367章 進退兩難第246章 交戰(zhàn)前夜第82章 拷問訓練第249章 接踵而至第45章 厚積薄發(fā)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625章 前進方向第390章 最後的炮擊
第183章 等待時機第446章 兵貴神速第237章 反客爲主第323章 海峽之戰(zhàn)第147章 積極主動第545章 陸海之爭第607章 放權第324章 尖端技術第47章 不怕死第418章 進佔英國第25章 死有其所第65章 帝國的立場第159章 復仇第299章 虛幻的優(yōu)勢第100章 守株待兔第159章 反擊第76章 將星登場第191章 輪替作戰(zhàn)第384章 最後的機會第285章 目的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81章 遭遇戰(zhàn)第607章 放權第588章 核技術第42章 航母保鏢第216章 根源第601章 威脅第19章 逃亡之路第227章 遠程打擊第314章 擔當重任第4章 政治體制第223章 跟隨戰(zhàn)略第139章 戰(zhàn)略方向第22章 只缺艦隊第18章 委曲求全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151章 箭已離弦第162章 進軍所羅門羣島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427章 不再後退第463章 轉戰(zhàn)大西洋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58章 時機第136章 未雨綢繆第16章 以退爲進第43章 拖累第182章 最大化第245章 駕駛員第434章 攻擊第363章 質量缺陷第6章 長遠之計第19章 逃亡之路第58章 面對偉人第420章 新挑戰(zhàn)第337章 好高騖遠第70章 戰(zhàn)火第220章 致命缺陷第98章 軍人的眼光第110章 敵明我暗第38章 戰(zhàn)略目標第116章 目的地第483章 最佳選擇第154章 結局已定第61章 下馬威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213章 手到擒來第259章 保守與積極第170章 錯失第464章 老友相見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444章 減負第45章 選擇第541章 大潰退第599章 談判第76章 將星登場第192章 工程師第141章 斷裂第407章 坐失良機第87章 絕地反擊第3章 帝國之路第83章 神勇戰(zhàn)艦第448章 糧草先行第508章 錯誤的進軍第34章 戰(zhàn)爭之門第284章 高標準第303章 水下利器第225章 恰到好處第441章 雙贏合作第22章 迫敵決戰(zhàn)第619章 戰(zhàn)火熄滅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367章 進退兩難第246章 交戰(zhàn)前夜第82章 拷問訓練第249章 接踵而至第45章 厚積薄發(fā)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625章 前進方向第390章 最後的炮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策勒县| 弥勒县| 静宁县| 临清市| 腾冲县| 永安市| 新乐市| 无极县| 嵊泗县| 上栗县| 贺兰县| 安溪县| 林甸县| 丹寨县| 上饶县| 施秉县| 库车县| 开阳县| 仁布县| 望谟县| 东光县| 凤城市| 内丘县| 巴彦县| 米林县| 武强县| 中卫市| 临沧市| 广水市| 濮阳市| 东明县| 桦川县| 秀山| 壤塘县| 河南省| 克拉玛依市| 福鼎市| 正蓝旗| 蓬溪县| 明溪县| 麟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