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256.第247章 我也是有靠山的

第247章 我也是有靠山的

沒過幾天,平州和營州的街頭就又出現了新東西。

一種名爲“銀行”的新機構。

當然,要說是“新”機構,其實也不新了。

不過是在原本就到處都有的米鋪和布匹鋪子裡,重新隔了一間臨街的小鋪子。

所“銷售”的東西倒是很新穎,是一張張蓋了騎縫章的紙片。

紙片是很樸實無華的草黃色,上面印著醒目的標題:

遼東勝利公債債券(第一期)。

標題下便是密密麻麻的條款,包括但不限於:該債券是州府向公衆發行、用於募集戰爭資金、一年後向持有人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金額一貫或等值的米、布,年利率百分之五,以州府的財政收入作擔保,云云。

債券背面,是碩大的“一千文”字樣。

每個“銀行”都配置了熱情的銷售人員,向路人熱情洋溢地推銷賣點:

“用遼東的金錢,爲遼東的犁獲得土地!”

“州府信譽,值得信賴!”

“愛國還能賺錢,我們遼東實在太厲害啦!”

在銷售人員賣力的推銷下,吸引了不少人過來駐足翻閱。

很快,大家就意識到這所謂的“債券”是個什麼玩意兒——

不就是借條嘛!

只是這個借條有點特殊,“借款人”不是人,而是一個比具體的人更抽象一些的概念——州府。

不過大家和州府的辦事人員都打過不少交道,對他們的熟悉程度和好感度都還是比較高的,因此還沒有抽象到不可理解的地步。

而且,普通的借條是借了錢以後,才籤的條子。

這債券倒是“便利”,在借到錢之前,已經提前替“潛在債主”們印刷好了,願者掏錢。

而把這些所謂“銀行”的鋪子開在米鋪和布匹鋪旁邊,那也是有講究的。

第一個主要原因,自然是因爲衣和食與百姓的日常息息相關,網點遍佈城市和鄉間的各個角落,覆蓋面足夠廣。

第二個原因則更爲更層次,那就是——

米和布,在現時代也是具有貨幣屬性的,和銀行的金融業務還真能沾上邊。

原本,李明監國已經發明瞭紙幣,以一己之力,將大唐帶入了信用貨幣前夕的近代。

然而說來讓人唏噓,在他被李泰和李治聯手逼跑路以後,他的紙幣政策便人亡政息了。

貨幣政策大開歷史倒車,紙幣淪爲了燒給先人都嫌磕磣的紙錢,而大唐的貨幣也倒退回了從金屬和實物並行的前現代。

然後銅、銀等貴金屬稀缺而造成的長期通貨緊縮問題依然持續,米和布便也重新被民間賦予了貨幣屬性,重回流通領域。

債券,也可以當作李明試圖簡化貨幣流通成本的另一次嘗試。

“要買嗎?”

認清了債券的本質就是州府向百姓借錢以後,百姓們便開始了最純樸的算計——

合不合算,會不會虧?

一年利息五分,這利率可能有點高,可利率高不太可能。

借錢付息,大唐的老百姓都不陌生。

每年春耕,對於無力負擔耕牛和農具的貧農,地主老財都會貼心地提供“助農貸款”。

每逢水旱蝗兵等天災人禍,農民顆粒無收、無以爲繼時,地主老財還會的送上“消費貸”。

利息也不高,不過是兩成到翻倍,每月,而已。

橫向對比之下,這戰爭債券的“年息五分”就顯得有些小巫見大巫了。

然而,你還真不能說這利息低。

因爲那時候發出去的借款,一多半是收不回來的。

畢竟沒有全國聯網的信用系統,借出去的錢就像潑出去的水。

債務人往山裡或者外地一躲,這人就找不到了,錢也別想收回來。

就算本地土豪放出去的款子,也常常竹籃打水,連本帶利虧得一乾二淨。

如果借款人有土地家人抵押還好說。

如果沒有,那這虧損就只能由債主硬吃了。

作爲超高違約風險的補償,這也是利率這麼高的原因之一。

然而,相比償債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弱小的農戶,遼東府衙的信用可太強了。

李明這一年積攢的人品太硬核了,說殺人全家就殺人全家,說殖民高句麗就殖民高句麗。

有李明本人的背書,州府本身幾乎沒有違約風險。

剔除了風險因素以後,這債券的利息就很高了。

在生產力發展緩慢的農業社會,什麼行業能穩定提供每年百分之五的增長率啊?

老百姓未必知道什麼“風險溢價”之類的概念。

但是這筆買賣到底值不值,他們心裡還是很有數的。

“我不是貪求這點利息,主要是想爲國家做貢獻。”

“對啊對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嘛!”

“李明總不會騙我錢吧?我家的地還是他分給我的。”

…………

“一百萬貫?嘶……咦,這就……一百萬貫了?”

房遺則看著賬上冰冷的數字,表情冰冷地擰了擰自己的臉頰。

疼得他嘴角一顫。

沒有問題,他還是身處在冰冷的現實世界。

只是這個世界,被李明給攪得不現實起來——

第一期勝利公債的發行,超乎想象地成功。

一來歸功於李明和他的小夥伴們這一年多以來,在遼東這塊熱土上所積攢的人品。

二來得益於一直延伸到田野鄉間的“銀行”。

首期債券的投資者們熱情空前高漲,很快將所有發行的債券申購一空。

有掏出真金白銀的,也有用米糧布匹折價申購的。有普通農戶、工人,也有商社、生產大隊這類的經濟集體。

總而言之,只是幾天之內,打仗的軍費就募集成功了。

只是讓印刷坊加班加點,就憑空“印”出了一大筆讓人無法想象的財富!

放在過去,這一大筆財富不知道得積攢多少年啊!

“我就說吧,花錢何必要先有錢?”

李明笑瞇瞇地拍拍小夥伴的肩膀。

“這不,你最關心的錢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明哥我提醒你一下,這錢是借的,是要還給老百姓的。”房遺則面無表情地回答:

“而且要連本帶利,多還五萬貫。對現在的財政來說也並不是一個小數目,更別說還有一百萬貫的本金。”

不過房遺則嘴硬歸嘴硬,心裡早就算好了一本賬:

戰爭勝利,攻略河北,獲利幾何?

獲利無價!

到時候,別說一百零五萬貫。

就算一百五十萬貫,也還得出來啊!

“誰說要還本金的?”

李明的反問,打斷了房遺則的算計。

小房眉頭微微挑起,顯然對李明老哥的答案感到非常意外。

“你難道想賴賬?!

“有信用纔有錢什麼的,這不是你自己說的嗎?”

咱大傢伙好不容易在老百姓心目中建立起來的口碑,就爲了省幾個臭錢,就要自己斷掉根基嗎?

又不是還不出錢來,只要仗打贏了怎麼會沒錢……

“房遺則小老弟,你還是思路不夠開闊,被書山文海給束縛住了思想。”

李明語重心長地拍拍小兄弟的肩膀,嘴角一勾:

“誰說債券只發行一期了?”

房遺則的嘴巴張成了O型,如聞仙樂耳暫明。

“等到債券快到期時,再發行一期接續上,用新募集的資金來償還上一期債券的本息。

“一直滾一直滾,也就是說,這筆錢可以一直不用還……”

房遺則覺得自己打開了磐鐸剌的魔盒。

簡直是魔法!

國債,只要手握“國債”這項強而有力的財政工具。

他房遺則就能要有多少錢,就有多少錢,再也不必和其他部門爲了預算決算而吵破頭,再也不必被財政盈餘不足而焦頭爛額了……

“國債的發行事宜暫時由我來定奪,將來再物色負責人。”李明說道。

房遺則搓起了手,露出了諂媚的笑容:

“嘿嘿明哥,何必捨近求遠?債券這種小事,您大可以交給我。您的事多,您可以把精力放到其他方面。”

李明看著房遺則。

房遺則眨著誠懇的眼睛。

“呵呵,不行。”李明冷哼一聲。

房遺則的臉上明顯閃過了失望的神色。

他很快恢復了面癱,嘟噥了一句:

“我去做戰爭預算。”

便離開了。

把發債的大權交給你,可不得利滾利給我滾出個巨大的財政赤字啊……李明看著小房的背影,忍不住吐槽。

他說“國債不用還”,只是一個比方而已,又不是真的不用還。

6◇9◇書◇吧

他李明的臉皮再硬,信用再高,那也不是無限的,也不可能無限舉債,最後連利息都付不起。

“不過國債這玩意兒是真好使啊,怎麼老祖宗們以前沒想到呢?”

到了行政這個層面,錢就不是錢。

而是代表著政府可以控制的社會資源總和。

政府手裡的錢佔全社會所有流通資金的比例越高,政府能動用的資源佔全社會資源的總比例就越高。

所以,政府公債雖然不能直接創造資源。

但可以將全社會的資源集中在政府手中使用。

這讓政府的控制力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

也就是說,讓政府更“集權”了。

“下一步便是建立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重新發行紙幣,進一步完善金融系統,完善我手頭上的貨幣和財政工具……”

李明開始了對未來的美好暢想。

就在這個時候,房遺則又搖頭晃腦地進來了。

“你落了什麼東西嗎?”李明問。

房遺則撓著頭皮:

“忘記問一個大問題了,做戰爭預算的時候纔想起來——

“咱遼東可以出去打野戰的士兵,最多不過三千之數。

“這麼一點點人,用得了一百萬貫的軍費嗎?”

平攤下來,好傢伙,每個人能分到三百多貫。

這是當兵呢還是當貴族呢?

“誰說我們只有這麼點士兵?”李明抱起了胳膊。

房遺則眼皮一跳:

“你想……徵難民入伍?”

“難民裡的適齡青壯才幾個人?不是他們。”李明隨手指了指牆上掛著的地圖:

“向北看!”

房遺則順著李明手指的方向望去。

北邊,是高句麗。

李治可以依賴朝廷,李泰可以依賴薛延陀。

而他李明,也是有備用隱藏能源的!

…………

遼東的北方,高句麗。

國內城。

“西進河北,發行國債,一百萬貫……

“呵呵,殿下的辦法可真是……夠辦法啊。”

青巖裡寺,房玄齡照常坐在酷似李明的佛像之前,閱讀著來自李明的親筆信。

他以爲自己跟從李明久了,對這位小主子的……呃,奇思妙想,不說了如指掌吧,但至少也是見怪不怪了。

但是他錯了。

由衙門出面,向老百姓借錢,這操作仍然讓他大跌眼鏡。

讓素來淡定的老面癱都忍不住多喝了一壺茶。

他甚至比自己的小面癱兒子都更難以接受這個政策。

因爲華夏人骨子裡是很保守的,不願意欠債的。

身上揹債,總覺得好像背了一個負擔,晚上睡覺都不紮實。

但是如果摒棄這種陳舊的觀念,純粹從理性思考政治。

李明這招發債打仗,是真的妙啊。

相當於把未來幾年的力量,集中在今年使用,憑空壯大了自己的短期戰爭能力!

只用幾張紙,就讓手裡掌握了足以發動戰爭的資本!

用這筆“投資”先把正事幹了,再用獲得的收益,來償還債券。

這一手時間差打得妙啊!

至於西進打河北這個大戰略,更是沒有任何可以指摘之處。

絕對的正確。

河北這個門戶對李明來說,可太重要了。

丟了河北,就等於南下的道路被堵死,大傢伙準備在冰天雪地的東北過一輩子吧。

而且這次出兵,師出可太有名了。

不論是驅逐薛延陀,還是勤王護駕,都是能一呼百應、天下皆服的口號。

可比李治和李泰爲了爭權奪利而打內戰的醜陋吃相,要優雅多了。

要是真能借此機會,徹底吃下河北。

不但能憑藉戰爭威望,一勞永逸地解決門閥士族這個頑疾。

還能讓被拯救於水火的當地百姓對李明感恩戴德,讓河北地區重新服從長安,消弭兩地的地域矛盾。

替唐王朝一下子解決兩個政治隱患!

“想法很好,接下來就是怎麼實現了。”

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

戰略再正確,得到的民心再多。

仗終究還得是人打的。

“戰爭經費一百萬貫,先撥付給高句麗八十萬貫,用於徵召當地士兵、打造武器裝備,以及訓練……”

房玄齡讀著這封信的後半部分,不禁苦笑著搖頭:

“他還是一如既往的亂來。

“發配到高句麗的朝臣,大多是久疏戰陣的糟老頭子。

“和這樣的老頭,怎麼能搞好軍隊呢……”

他把信迭了起來,恰好看見,信紙背後還有一行字:

給你送去一個幫手,差不多和這封信同時到,你記得接待一下。

“幫手?殿下思慮得倒是周到。

“不過只有一個幫手嗎,足夠指揮整個高句麗的軍隊嗎……”

就在他琢磨的時候,廟門開了,走進來一個人。

時值冬季午後,外面低斜的陽光很是刺眼。

房玄齡不由得瞇上了眼睛,只能用餘光看那不請自來的客人。

在模糊的視線中,他大約能辨認請,來者也是一個老頭,身材並不高大魁偉,而是矮胖圓滾的身形。

有點眼熟……

房玄齡皺起了眉頭,仔細望去。

瞅著瞅著,他瞳孔一縮。

“房相公,沒想到在這邊遠之地又相見了。”

那老頭走到房玄齡近前,隨意拱了拱手,便自說自話地坐下了。

“李靖,聽候相公差遣。”

169.第169章 全唐肅反委員會第112章 高句麗!我到平州了,你人呢!225.第216章 壞了,李二陛下好像有危險第5章 治國之才第60章 李世民之死?第401章 陛下,老臣能辭職嗎第28章 上馬!你老子帶你裝逼!第363章 叛賊守國門第63章 大唐coser李承乾第162章 阿兕子你別死!(沒死)第62章 李明,危!第382章 李世民頗有李明之姿啊第379章 看不見的戰線260.第251章 真正的天兵209.第201章 監國就是看家,只是這個家有點特殊第286章 《“明”教》187.第181章 你們鬥你們的,別打擾我治國195.今天請假第19章 站隊與羅織第132章 南下!第330章 太行山大規模徒步指南第102章 直把東北作緬北第417章 都是百濟的陰謀!第367章 浩浩天下大勢171.第170章 哦,就你叫武則天啊?第364章 好巧啊,老大,老九第439章 智商稅也是稅219.第210章 魏王的野望170.小孩發高燒,今天可能晚點更新,還是兩更第41章 學新聞學的第16章 一開口就是老和珅了第378章 打仗與打灰的辯證關係第259章 殿下的恩情還不完!南下!第405章 什麼叫“家天下”啊第45章 侯君集:分不清,我真的分不清啊第42章 輿論戰,啟動!193.第187章 唉起開,還是我來吧第379章 看不見的戰線第160章 長孫皇后的大胸襟235.第226章 我這該死的魅力第46章 你的工坊不錯,下一秒是我的了第14章 臣懇請輔佐李明殿下第20章 太子駕到第103章 讓朕送兒子?好好好225.第216章 壞了,李二陛下好像有危險188.第182章 我只是治理了兩個國家,皇兄們可是在積極空談呢第131章 你知道一石米多少錢嗎?五百文!250.第241章 朕的那些逆子們第419章 海的那一邊,還有一個島國第398章 這是你自找的第398章 這是你自找的第298章 代理人戰爭第101章 遼東人才喜加一第140章 明弟,姐給你寄了點土特產第261章 平壤之冬第13章 京兆韋氏第280章 李治:我也投了第277章 貨幣戰爭第363章 叛賊守國門第436章 老李家有債必償第372章 難辦?那就別辦了!254.第245章 沒把皇后當深宮婦人,也沒把她當人230.第221章 臭魚爛蝦們的逆襲215.第207章 第一次監國,怎麼裝作經常監國的樣子第359章 我大明船堅炮利啊!第60章 李世民之死?第2章 這就是我的逃跑路線第35章 我太想你進步了第357章 傻孩子,快跑啊!第49章 活字印刷術第429章 君臣的雙向奔赴第123章 我是皇子,送我去營州,給你封將第73章 玄武門的預感(求追讀!衝三江!)第435章 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第373章 歷代先哲上我身176.第173章 不想當名偵探的皇子不是好節度使第30章 好肉麻的倆公婆第120章 未曾設想的道路:逼上燕山第266章 精突太子:此處不留爺,爺去投突厥!第14章 臣懇請輔佐李明殿下第417章 都是百濟的陰謀!237.第228章 兄弟相殺,手足相殘第118章 幾位施主有禮,在下慕容燕第46章 你的工坊不錯,下一秒是我的了第132章 南下!第279章 長安不留爺,爺去投李明245.第236章 士族門閥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第329章 校場領餉,不帶甲兵第66章 陛下打算立長還是立賢?第420章 能當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榮幸啊第36章 疑點第346章 我纔剛爆兵,你怎麼就不行了第350章 兵敗就如山倒第47章 世襲的賤人第120章 未曾設想的道路:逼上燕山212.第204章 楊氏:我也不是謙虛,封后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第268章 我的貨幣政策實在太穩健了第164章 李二:你收人心都收到朕頭上了第160章 長孫皇后的大胸襟
169.第169章 全唐肅反委員會第112章 高句麗!我到平州了,你人呢!225.第216章 壞了,李二陛下好像有危險第5章 治國之才第60章 李世民之死?第401章 陛下,老臣能辭職嗎第28章 上馬!你老子帶你裝逼!第363章 叛賊守國門第63章 大唐coser李承乾第162章 阿兕子你別死!(沒死)第62章 李明,危!第382章 李世民頗有李明之姿啊第379章 看不見的戰線260.第251章 真正的天兵209.第201章 監國就是看家,只是這個家有點特殊第286章 《“明”教》187.第181章 你們鬥你們的,別打擾我治國195.今天請假第19章 站隊與羅織第132章 南下!第330章 太行山大規模徒步指南第102章 直把東北作緬北第417章 都是百濟的陰謀!第367章 浩浩天下大勢171.第170章 哦,就你叫武則天啊?第364章 好巧啊,老大,老九第439章 智商稅也是稅219.第210章 魏王的野望170.小孩發高燒,今天可能晚點更新,還是兩更第41章 學新聞學的第16章 一開口就是老和珅了第378章 打仗與打灰的辯證關係第259章 殿下的恩情還不完!南下!第405章 什麼叫“家天下”啊第45章 侯君集:分不清,我真的分不清啊第42章 輿論戰,啟動!193.第187章 唉起開,還是我來吧第379章 看不見的戰線第160章 長孫皇后的大胸襟235.第226章 我這該死的魅力第46章 你的工坊不錯,下一秒是我的了第14章 臣懇請輔佐李明殿下第20章 太子駕到第103章 讓朕送兒子?好好好225.第216章 壞了,李二陛下好像有危險188.第182章 我只是治理了兩個國家,皇兄們可是在積極空談呢第131章 你知道一石米多少錢嗎?五百文!250.第241章 朕的那些逆子們第419章 海的那一邊,還有一個島國第398章 這是你自找的第398章 這是你自找的第298章 代理人戰爭第101章 遼東人才喜加一第140章 明弟,姐給你寄了點土特產第261章 平壤之冬第13章 京兆韋氏第280章 李治:我也投了第277章 貨幣戰爭第363章 叛賊守國門第436章 老李家有債必償第372章 難辦?那就別辦了!254.第245章 沒把皇后當深宮婦人,也沒把她當人230.第221章 臭魚爛蝦們的逆襲215.第207章 第一次監國,怎麼裝作經常監國的樣子第359章 我大明船堅炮利啊!第60章 李世民之死?第2章 這就是我的逃跑路線第35章 我太想你進步了第357章 傻孩子,快跑啊!第49章 活字印刷術第429章 君臣的雙向奔赴第123章 我是皇子,送我去營州,給你封將第73章 玄武門的預感(求追讀!衝三江!)第435章 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第373章 歷代先哲上我身176.第173章 不想當名偵探的皇子不是好節度使第30章 好肉麻的倆公婆第120章 未曾設想的道路:逼上燕山第266章 精突太子:此處不留爺,爺去投突厥!第14章 臣懇請輔佐李明殿下第417章 都是百濟的陰謀!237.第228章 兄弟相殺,手足相殘第118章 幾位施主有禮,在下慕容燕第46章 你的工坊不錯,下一秒是我的了第132章 南下!第279章 長安不留爺,爺去投李明245.第236章 士族門閥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第329章 校場領餉,不帶甲兵第66章 陛下打算立長還是立賢?第420章 能當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榮幸啊第36章 疑點第346章 我纔剛爆兵,你怎麼就不行了第350章 兵敗就如山倒第47章 世襲的賤人第120章 未曾設想的道路:逼上燕山212.第204章 楊氏:我也不是謙虛,封后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第268章 我的貨幣政策實在太穩健了第164章 李二:你收人心都收到朕頭上了第160章 長孫皇后的大胸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江市| 南漳县| 夹江县| 桦甸市| 聂荣县| 肥东县| 芒康县| 铜陵市| 毕节市| 肥城市| 杭锦后旗| 星座| 丰顺县| 密云县| 漳平市| 宜良县| 泸州市| 西贡区| 兴城市| 涟水县| 鹰潭市| 连平县| 达日县| 浪卡子县| 凌源市| 大丰市| 盐城市| 永春县| 自治县| 蓝山县| 安乡县| 信丰县| 武城县| 三门峡市| 揭东县| 浮山县| 高清| 金平| 新平| 晴隆县| 闽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