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34章 以攻代守

第234章 以攻代守

此時楚國貴族都心存讓壽春當擋箭牌的心理,個個都希望壽春的守兵越多越好而不將寄託在汝陰防線上。

甚至有些貴族還希望秦軍拿下壽春後就無力再攻或是沒興趣再攻楚國貴族,這對貴族而言反而是好事,他們就可以在自己封地上稱王了。

楚王負芻經過之前的教訓自然瞭解他們的心思,他思量一番就說道:

“汝陰距壽春不過兩百里,汝陰一失壽春不保。”

“此非保國何謂保國?”

“何況騎軍便是用於策應,留著守城又要騎軍何用?”

於是沒有遲疑,當下就命張崎整裝開拔,不僅帶去了兩萬騎軍更帶了一萬戰車兵。

柱國將軍得令後,當下就發兵五千先行,一萬五千騎緊隨其後,一萬戰車置於最末,三萬大軍浩浩蕩蕩的開往汝陰。

張崎如此安排自有道理。

他心知汝陰之戰非是兵力不足而是時間不夠,若是秦軍主力打到汝陰城下還未破城便是前功盡棄。

於是首批五千騎只帶三天干糧輕裝簡行直奔汝陰參戰,其後一萬五千騎則是帶著糧草的,戰車兵不到萬不得已不用於攻城……

戰車兵與騎兵不同。

這時代的騎兵除了黑甲軍外大多是騎在馬上的步兵,攻城之類正是他們職責所在。

而戰車兵則名副其實的是另一兵種,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重甲……反正是在戰車上依靠馬車機動,盔甲重些也不費力,能加些防護爲什麼不加?

於是披膊、加厚的盔甲、護腿等一應俱全,便連將軍鎧都沒有戰車兵齊全……將軍也要考慮機動及騎馬轉移問題,否則戰場被當作目標想轉移都走不了那就悲催了。

而戰車兵則像現代坦克一樣在馬力能承受的範圍內堆裝甲,由此獲得更好的防護及衝擊力。

然而這麼一來,就使其在攻城戰中過於笨拙。

而且每輛戰車是馭手、戟兵、弓兵各一名。

馭手長於駕車,戟兵擅使用長兵,弓兵則善遠射,都不適合近戰。

到時讓他們一古腦的混在一起去攻城?

還是重新編制過?

或是讓他們全換成青銅劍當劍盾兵使用?

等等一系列問題就出現了。

因此項燕纔沒有要求能及時趕至汝陰並投入戰鬥的戰車兵而只是要求騎兵。

項燕有這先見之明,不知用兵的楚王負芻卻不瞭解這些,於是大手一揮就把不適合攻城的戰車兵也派了上去。

其實楚王負芻這麼做,還不如把戰車當交通工具載著一萬步兵趕去汝陰。

張崎雖然也懂這些,但站在他的角度上思考,就是有這一萬戰車兵總比沒有要好,於是也就沒多說什麼。

由張崎這麼分配行軍,也可以看出他懂兵法知道如何安排行軍。

事實上這張崎已在楚軍十餘年,從騎軍五百主做起一直到柱國將軍……

雖說他之所以能任柱國將軍是因爲深受楚王負芻信任,楚王負芻上臺後他也跟著沾光,但也算是一個有經驗的老行伍了。

然而,這張崎卻沒考慮過一點,他的對手是沈兵,那個讓楚國第一名將項燕都屢次戰敗的沈兵。

張崎及其親衛便在首發的五千人中。

按張崎的想法,此去是攻城且秦軍不過區區三千人,定是集中在汝陰坐等楚軍來攻。

於是這五千人大多是劍盾手,且攜帶短斧、手鋸等工具,以備趕到汝陰時便能馬上著手製作攻城器械。

張崎一路催促著部隊加快趕路。

因爲他從項燕那得知,秦軍主力或許在十日後便會趕到汝陰。

而壽春距汝陰兩百里,騎軍全速趕路也要一日半才能趕到,製作攻城器械少說也要一日。

這樣展開攻勢便需兩日半,剩下的時間不過七日半。

以三萬軍力對三千秦軍原本不是問題,何況張崎所率的還是都城護衛軍……兵源、伙食及裝備堪稱最佳的私兵精銳。

問題就是秦軍那三千人佔據的是汝陰。

汝水自城池北門西行,繞過西門又回到南門。

也就是此城北、西、南三門都有汝水所阻,平時進出城門都是依靠一道浮橋再加護城河,想由此三門攻城可謂難上加難。

只有東門連著陸地。

之所以東門連著陸地而不是構築一道護城河,並非楚國軍力、民力不足。

而是東向面朝壽春通常不會有敵人來攻……若敵人由此面來攻,幾乎就意味著壽春已不保了。

於是這汝陰城對西向來攻的敵人便極爲困難而對東向的己方卻十分容易增援。

同時張崎從東向攻城也成爲可能。

問題是……

這麼一來秦軍那三千人就可將兵力集中在東向而幾乎不用理會北、西、南三向的攻勢。

或者說只需要佈置少量兵力在其餘方向就足可保其平安。

於是這場戰便不會像想像的那般容易。

就在張崎一邊前進一邊思考如果進攻汝陰時,突然兩側密林傳來一陣飛鳥不尋常的燥動。

張崎一驚,難道有伏兵?

但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可能。

秦軍總共不過三千人,若是在此地伏兵,又有誰來守汝陰?

想著張崎也就沒太在意,以爲那是部隊經過驚動了飛鳥。

然而下一秒他就發現自己錯了,因爲密林裡已冒起了濃煙,長長的濃煙,兩側都有,偶爾還能聽到枝葉燃燒時的噼啪聲。

張崎暗道一聲不好,然後大叫一聲:

“有埋伏!衝出去!”

張崎之所以下令“衝出去”而不是“退回去”,是因爲他知道敵人肯定已封鎖了退路。

當然,敵人肯定也封鎖了前路,但往往退路佈設的兵力會比前路更多。

這一點算是張崎猜對了。

在此設下埋伏的正是黑甲軍。

沈兵可不會傻愣愣的就在汝陰死守。

開玩笑,他們可是騎軍,騎軍的好處就是機動速度快可以四處出擊,呆在城裡死守那是下下之策,以攻代守不僅能出奇不意還能打擊敵人士氣。

於是沈兵只在汝陰留下一千人準備防禦事宜,另兩千騎則依舊以楚騎的模樣到處“作惡”。

(本章完)

第181章 打草驚蛇第384章 烏氏倮第91章 代田法第8章 公士第62章 舉薦第50章 虛張聲勢第543章 楊婷第155章 水軍第507章 出逃第486章 草原絲路第73章 榨醬面第334章 披著羊皮的狼第49章 許昌第464章 練兵第253章 步炮協同第117章 興致寥寥第150章 使節第289章 北地第521章 投石機第33章 王柏第199章 蒙武第61章 火彈第508章 霍木桑第435章 機關算盡第540章 將計就計第221章 回師第238章 狼煙第186章 仙人第314章 織布機第452章 英明第534章 馬店第540章 將計就計第48章 定滑輪第519章 火器第173章 天意第169章 以物抵債第145章 楚軍第390章 奇軍第440章 希望第108章 求放過第513章 線式戰術第108章 求放過第266章 喜訊第456章 進退兩難第468章 目標第66章 凳子第378章 交集第395章 羊羣第6章 眼見爲實第467章 龍城第476章 勸降第176章 藤甲第430章 生存空間第541章 姑師第57章 我也想低調,但……第67章 術數第45章 恩威並施第497章 馬其頓方陣第350章 左右爲難第447章 恨鐵不成鋼第383章 使者第423章 請神容易第419章 試射第499章 出兵第15章 釜底抽薪第170章 收購第383章 使者第448章 聯軍第67章 術數第491章 大宛第58章 錦囊妙計第405章 市場第404章 教育權第273章 太平盛世第510章 聯盟第219章 戰法第187章 先楚後齊第324章 補貼第138章 兵行險著第370章 收購第516章 圍而不攻第121章 蒙良第454章 大將軍第367章 偷襲第334章 披著羊皮的狼第195章 力量第389章 沙州第53章 軍心第174章 親衛第165章 騎射第378章 交集第255章 智擒楚王第252章 消息第329章 訓練第495章 嫁衣第473章 分裂第369章 進退兩難第436章 進退兩難第143章 降兵第154章 謠言
第181章 打草驚蛇第384章 烏氏倮第91章 代田法第8章 公士第62章 舉薦第50章 虛張聲勢第543章 楊婷第155章 水軍第507章 出逃第486章 草原絲路第73章 榨醬面第334章 披著羊皮的狼第49章 許昌第464章 練兵第253章 步炮協同第117章 興致寥寥第150章 使節第289章 北地第521章 投石機第33章 王柏第199章 蒙武第61章 火彈第508章 霍木桑第435章 機關算盡第540章 將計就計第221章 回師第238章 狼煙第186章 仙人第314章 織布機第452章 英明第534章 馬店第540章 將計就計第48章 定滑輪第519章 火器第173章 天意第169章 以物抵債第145章 楚軍第390章 奇軍第440章 希望第108章 求放過第513章 線式戰術第108章 求放過第266章 喜訊第456章 進退兩難第468章 目標第66章 凳子第378章 交集第395章 羊羣第6章 眼見爲實第467章 龍城第476章 勸降第176章 藤甲第430章 生存空間第541章 姑師第57章 我也想低調,但……第67章 術數第45章 恩威並施第497章 馬其頓方陣第350章 左右爲難第447章 恨鐵不成鋼第383章 使者第423章 請神容易第419章 試射第499章 出兵第15章 釜底抽薪第170章 收購第383章 使者第448章 聯軍第67章 術數第491章 大宛第58章 錦囊妙計第405章 市場第404章 教育權第273章 太平盛世第510章 聯盟第219章 戰法第187章 先楚後齊第324章 補貼第138章 兵行險著第370章 收購第516章 圍而不攻第121章 蒙良第454章 大將軍第367章 偷襲第334章 披著羊皮的狼第195章 力量第389章 沙州第53章 軍心第174章 親衛第165章 騎射第378章 交集第255章 智擒楚王第252章 消息第329章 訓練第495章 嫁衣第473章 分裂第369章 進退兩難第436章 進退兩難第143章 降兵第154章 謠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饶市| 乌拉特前旗| 平陆县| 岳池县| 宁城县| 平安县| 济阳县| 深水埗区| 兰州市| 德州市| 绥中县| 正镶白旗| 台北县| 万安县| 大兴区| 郧西县| 饶河县| 呈贡县| 青田县| 陕西省| 调兵山市| 闽侯县| 凤凰县| 霍城县| 英超| 沛县| 万州区| 绥江县| 米脂县| 遂昌县| 榆树市| 德格县| 若尔盖县| 西藏| 嵩明县| 内乡县| 安福县| 东丰县| 布尔津县| 云南省|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