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膠似漆的狀態,持續了整整兩天的時間。
這倒並非是馮逍沒心沒肺,不關心北征的事情。
而是戰爭從來對於國家都不是小事。
如此重大的事情,他只需要在自己擅長的方面貢獻自己的力量就好。
在這種涉及萬千生命的重大事情,如何慎重都不爲過。
數十萬人的戰爭,已經可以說是關乎國運的規模了。
如此重大影響力的戰爭,事關千萬家庭的幸福和未來。
任何一個小失誤,都會造成無數家庭的破滅和絕望。
雖然說慈不掌兵,但是一個主帥,如果不能做到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戰果。
那麼這個主帥就不是合格的存在。
而馮逍自認爲沒有那個能力和資格,來承擔千萬家庭的幸福和未來。
更是沒有能力去左右一場戰爭的勝負。
所以,對於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馮逍總是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
他從來都不會憑藉嬴政的看重,而對於非專業領域,或者不明瞭發展詭計的事情指手畫腳。
這也是雖然他非常受寵,卻沒有遭受滿朝大臣排擠的重要原因之一。
任何能夠躋身於大秦朝堂的大臣,都是了不起的存在。
而因爲嬴政那挑剔的性格,現在所能在自己職位上留下來的大臣,都是能力卓著的。
或許他們未必能夠在史書上留下事蹟和性命,但要說他們能力平庸的話,那就是不負責任的態度了。
最起碼在嬴政在位期間,這些人的能力或者說態度,都還是合格的。
許多人都說,秦朝嬴政時期就已經積壓了許多的矛盾,甚至大秦二世而亡,始皇帝要擔負很大的責任。
有認爲大秦二世而亡是因爲秦法殘暴的,有認爲是六國百姓思想還沒有轉變過來。
但這些都是事後的屁話。
大秦之所以二世而亡,最根本的原因,其實還是在於分封制和郡縣制的選擇。
不用去考慮兩種制度的未來和優劣,歷史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充分的證明。
但爲什麼更加符合歷史趨勢的郡縣制,反而遭到了反噬,使得大秦二世而亡呢。
商鞅變法而遭到車裂,王安石變法而遭到保守派的反擊,張居正變法而親人遭殃。
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了,任何政體的轉換速度過快,都將會遭受前舊勢力迴光返照般的反撲。
而大秦直接從分封制跨越到了郡縣制,將所有權力都集中到了朝廷的手裡。
地方貴族勢力的權力,被削弱到了極致。
而在這之前,哪怕是別國的貴族,也會享受到自己國家一樣的貴族待遇。
可是這一切都被秦始皇廢除了。
沒有分封制,就沒有地方勢力的貴族,因爲郡縣制使得所有地方的事情都是官府說了算。
而官府,則由朝廷委派。
這讓六國的貴族根本無法適應。
天下一統是所有人的共識,無論是楚國還是齊國,都曾經做著和秦國同樣的事情。
只不過他們都沒有大秦那麼強大的實力,所以導致最後失敗。
所以對於天下人心來說,大秦一統六國,其實並沒有現代人想象中那麼難以接受。
因爲每個國家都是七分之一的機會,不是自己國家,就是其他國家。
而且從概率學來說,很大概率就是其他國家。
但無論是那一個國家,天下人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有著結束戰亂,一統天下的迫切願望。
畢竟已經打了幾百年的時間,所有人的心裡都已經厭煩了戰爭。
所以,對於大秦一統天下,其實所有人的心裡都有著準備。
但是讓他們沒有準備的是,大秦或者說秦始皇,竟然直接消除了地方貴族生存的空間。
皇權不下鄉的輝煌,其實最頂峰的時代,就在奴隸制時代。
因爲只有在奴隸時代,無論是土地還是平民,處置權都掌控在地方勢力的手裡。
那些貴族的封地,將天下瓜分。
而在自己的封地之中,貴族就是天,甚至比君王還要大的天。
可以說除了稅收以及貴族該履行的義務之外,君王甚至都無法對貴族的封地指手畫腳。
並且分封制的天下,貴族不僅僅是本國的貴族,甚至是天下的貴族。
例如商鞅沒有變法之前,秦國的貴族,想到趙國安家落戶。
那麼到了趙國之後,他依然是貴族的身份。
即使沒有封地,也擁有者獲得封地的權利。
可是自商鞅變法之後,所有貴族和平民的權利一樣,貴族沒有了門檻。
甚至於連貴族享受的權利也大大縮水。
變法之前,貴族是封地的天。
變法之後,貴族僅僅只是享有封地的稅收,至於治理和所有權,很抱歉,那是國家的。
等到了郡縣制實施之後,貴族的權利可以說是壓制到了頂點。
不僅僅六國的舊貴族無法適應,甚至連秦朝的貴族都有些茫然。
可是在這種大趨勢下,始皇帝就像是一條霸道的黑龍一樣,盤繞在秦朝的天空。
讓所有蠢蠢欲動的人,都安分守己的躲藏起來。
這也是爲什麼六國貴族造反之前,要炮製一個“始皇死而地分”的祥瑞出來。
雖然說這樣表明了貴族們的反抗。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同樣體現了貴族階級們的懦弱。
這個傳言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就是始皇不死,那麼天下不亂。
可是胡亥沒有始皇帝的能力,還沒有自知之明,蠢破了天際的他,最後竟然被趙高給幹掉了。
趙高有什麼勢力麼?
可有哪一個軍中的大將是他的鐵桿,可有哪一個朝中的大臣效忠於他?
狐假虎威的結果罷了。
只是認不清形式的胡亥,最後自食其果。
而認不清自身的趙高也自食其果。
認不清別人的李斯同樣自食其果。
三個人都是罪有應得,唯獨嬴氏辛苦打下的天下,結果卻淪落成爲一個流氓的江山。
六世之餘烈,竟然毀於一旦。
對於嬴氏來說,胡亥、趙高之流,死難消其罪。
但歸根到底來說,秦朝的滅亡,其實不過是舊勢力的最後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