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今,在嬴政還在世的時候,胡亥就已經沒有了競爭的對手,是唯一得到嬴政首肯的繼承人。
沒有了周圍的威脅之後,他可以更加安然地看待周圍的一切。
加上嬴政的耳提面命,一些不好的苗頭又早早掐滅。
他不用像歷史上那樣自卑而沒有安全感,不用像刺蝟一樣,防備著所有人。
沒有了不安的來源,沒有了朝不保夕的緊迫,沒有了心懷叵測的趙高。
胡亥當然會走上正常人的成長之路。
前世的時候就不說了,因爲歷史總是被迷霧所遮掩,哪怕是號稱“史家第一人”的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其實也是自我意淫之後美化。
什麼“大丈夫當如是”“彼可取而代之”之類的話,很可笑竟然能被司馬遷知道。
要知道嬴政活著的時候,所有六國餘孽都像狗一樣藏著。
甚至整個六國的貴族加起來,都沒有張良一個人折騰的厲害。
嬴政的威名赫赫就可想而知了。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劉邦還是項羽,竟然對著別人說著那樣大逆不道的話?
兩人的腦子都被狗吃了不成?
所以,這兩句一看就知道是司馬遷捏造的。
而記載歷史的書籍當中,竟然有捏造的,那麼整本著作的可信度有多少呢?
最爲關鍵的那幾個節點,可信度又有多少呢?
事實不清纔會存在爭議。
而《史記》當中,連嬴政的外家情況都模糊不清,前後矛盾,那麼其他的也就可想而知了。
嬴政外公是幹啥的,這麼容易打聽的事情你都不知道?
那麼又怎麼知道,劉邦和項羽在同一個地方、同時說了一句意思相當的話?
司馬遷的記載都這樣,其他人就更不好說了。
所以對於歷史的記載,馮逍前世就當聽故事。
甚至對於胡亥的行爲,如果不是牽扯到贏舞的話,恐怕馮逍都懶得管這傢伙去死。
但今生註定了要在一個鍋裡攪勺吃飯,那麼對於大秦的繼承人,馮逍就要關注了。
親自接觸了之後,馮逍才發現,扶蘇並不像歷史記載那樣完美。
同樣,胡亥也沒有記載那麼殘暴。
之前的胡亥,哪怕在趙高活著的時候,更多的像是一個被慣壞的孩子。
最大的執念就是和扶蘇別苗頭,其他的事情甚至都不太關注。
除了氣盛之外,就是偶爾流露出的狡猾,其他的並沒有什麼大毛病。
甚至相對於扶蘇的不知名的固執,胡亥還是能夠聽從別人意見的。 щшш ◆t t k a n ◆Сo
瞭解了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的兩位繼承人,馮逍就有種放任自流的態度。
反正在他看來,都是扶不上牆的爛泥。
甚至是在他看來,胡亥上位比扶蘇更好。
起碼胡亥沒有扶蘇那種讓人頭疼的固執和迂腐。
愚蠢不要緊,就怕愚蠢又不聽勸。
這種人最容易栽跟斗,而且還是那種一受打擊就意志消沉的狀態。
愛鑽牛角尖的人,總是喜歡和自己過不去。
果然,沒等嬴政下定決定,扶蘇就栽了。
不過這次和歷史不同,扶蘇竟然栽在了學術之上。
多少有些出乎馮逍的意料。
哪怕他也有些走眼,竟然沒有看出扶蘇還有學術者的鑽研精神。
和權謀不同,在學術或者是知識的海洋裡,愛鑽牛角尖的人,反而更加容易成功。
這不,完全放飛自我的扶蘇,如今從裡到外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完全就是一幅飽學之士的模樣。
兄弟兩人,陰差陽錯地都選擇了對於自己最爲有利的那一條路。
多少有些皆大歡喜的感覺。
距離產生美,好長時間不見的兄弟兩,甚至還有種融洽的感覺。
【果然,沒有利益就沒有紛爭,沒有了紛爭就沒有了矛盾。】
看著兩個兒子相處之時,竟然出現了少見的融洽氣氛。
嬴政的心裡也贊同馮逍的想法。
雖然作爲皇帝,他不會在乎那些兒子的一些小動作,但作爲一個父親,哪有不希望家庭和睦的。
更別說想嬴政這樣被家庭傷害的很深的人,對於親情的渴望,更是常人所無法理解的。
馮逍之所以受寵信,雖然離不開嬴政能夠聽到心聲的緣故,但也離不開馮逍對於嬴政的態度。
也只有在馮逍這裡,嬴政才能體會到人與人相處的最原始狀態。
也只有在馮逍這裡,嬴政才能品嚐被嫌棄、被埋怨的常人態度。
如果不是馮逍的這種性格,以嬴政往日的猜忌和狠辣,恐怕早就將馮逍困在文淵閣參事的位置上,整日伴駕左右了。
哪能像現在這樣,自由自在地到處溜達。
畢竟能聽到馮逍心裡活動這樣離譜的事情發生之後,這個世界上對於嬴政而言,恐怕馮逍就要算是最爲特殊的那個生命了。
如果不是嬴政的理智佔據了上風的話,恐怕就光憑這一點,嬴政心中那熄滅的長生之念,早就死灰復燃了。
大秦學府的改制框架,也算是初步構架完成。
而不過是到此一遊的嬴政,隨後就先一步離開了。
而馮逍雖然心裡著急著去見韓信和曹參這兩位大才,但被一幫子老學者包圍了的他,只能很無奈耐心下來,和一幫老人交流起來。
容易鑽牛角的人,更適合鑽研學問。
同樣的,但凡是在學問上有大成就的,大部分都有著幾分鑽牛角的性子。
很不幸,大秦學府的這種人,恐怕是全天下最多的。
而被這麼一幫人圍著,馮逍心裡的痛苦也就可想而知了。
“祭酒啊,既然儒家的學術已經成爲基礎素養,那麼授課的老師是不是讓老頭子來擔任。”
“憑什麼讓你擔任啊,我不行麼?祭酒,別聽他胡說,老頭子我纔是最博學的哪一個……”
“難道某家能力就低了不成……”
“你一個墨家的跑這摻和什麼熱鬧,趕緊滾蛋……”
被一幫子老頭圍著,馮逍頭都快炸了。
這也是大秦學府的現狀,粥多僧少,老師多學員少。
大部分的博士每日都趴在書籍堆裡,眼饞著其他人去授課。
對於立志於教化天下,傳播門派學說的這些學者來說,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