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爲民服務:共產黨人爲之奮鬥的使命
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共產黨人爲之奮鬥的使命所在,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爲了造福人民。人民羣衆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推動科學發展的主體,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最終決定力量。習近平同志指出,爲民服務,黨的幹部必須做人民公僕,忠誠於人民,以人民憂樂爲憂樂,以人民甘苦爲甘苦,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爲人民服務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和光榮使命。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羣衆路線,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爲羣衆的自覺行動。我們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爲指導思想的黨,馬克思、列寧非常重視羣衆的力量。馬克思指出:“歷史活動是羣衆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羣衆隊伍的擴大。”馬克思、恩格斯認爲:“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什麼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而這使用實踐力量的人,就是人民羣衆。列寧反覆強調羣衆的力量,指出“無產階級政黨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是和羣衆在一起”。毛澤東同志認爲:“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羣衆,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羣衆。這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978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聽取中共吉林省委工作彙報時指出:“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994年2月江澤民同志在中紀委三次全會時講話指出:“我們黨是代表人民執掌政權,黨的全部活動都是爲了保護和實現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
進入21世紀,黨面臨的形勢更加複雜多變,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羣衆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胡錦濤同志指出:“全黨必須牢記,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更加強調爲民服務。習近平同志反覆強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並將爲人民服務作爲衡量共產黨員、領導幹部是否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標準。
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羣衆,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羣衆。應該看到,當前我們黨的幹部絕大多數是真正爲民服務,爲人民謀利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好的現象,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動搖,根本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牢固,沒有真正把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和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蘇榮等嚴重違法案件,觸目驚心,令人深思。權力一旦和“私”結合在一起,便成了腐敗的催化劑。只有時時刻刻想到手中的權力是“公”家的,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才能真真正正、切切實實爲人民謀利益。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改革的力量源泉。沒有人民的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政治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對人民羣衆的態度問題和同羣衆的關係問題。凡屬人民羣衆的正確意見,黨必須依據情況,領導羣衆,加以實現;而對於人民羣衆中產生的不正確的意見,則必須教育羣衆,加以改正。要在人民羣衆那裡學得知識,制定政策。
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領導幹部要常懷爲民之心,常思民衆疾苦,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廣泛聽取羣衆意見和建議,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