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七十三章 移鎮的背後

自從唐時因爲強支弱幹,藩鎮割據,天下大亂,從漢時就一直推崇的強幹弱枝原則,從宋朝開始就再次佔據了主流,宋時東京一度屯駐號稱八十萬禁軍便是源自於此。

當然,宋朝在軍事上不但強幹弱枝,還一個勁崇文抑武,甚至朝廷中樞,尤其是皇帝沒事發個陣圖去指揮邊將作戰這種蠢事也不少見,西軍山頭林立,禁軍更是爛到了根子上。

於是到了歷史上的明前期,朱元璋推翻宋朝制度,分封諸子爲藩王,給予了強大的軍隊作爲護衛,試圖充實邊疆,結果鬧出了靖難之役。最後的勝利者朱棣一手收回了大多數親王的護衛,一手創建了三大營??删I很快也爛成了渣,九邊的邊軍又成了明軍的真正主力,

清朝也好不到哪去,旗人入關之後很快就爛了,反而是江南綠營成了真正的主力,但隨著綠營也很快腐敗,到最後太平天國如火如荼之際,靠的就是諸如曾國藩自己拉起來的湘軍,李鴻章拉起來的淮軍,僧格林沁帶領的蒙古兵……反正大多數時候朝廷正規軍戰績可憐。

然而,從宋元到明清,陸軍乏善可陳,水師也是先揚後抑。南宋的水師曾經是南宋偏安一隅的保障,後期連戰連敗;元朝水師在連場大戰中逐漸成長,而後甚至能遠征日本——後來也爛了;明朝的水軍,鄭和下西洋之後就不行了;至於清朝,看看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

因此,當張壽來到這個時代,就聽說了太祖初年,一面把天下劃分爲各大都指揮使司,駐守兵馬若干,同時又在毗鄰北面邊境部署重兵,同時在東部沿海大力發展水軍的往事。

只不過,因爲內地一向太平,沒什麼戰事,各大都指揮使司的地位和權責在百年之內直線下降,而各大邊鎮的重要性卻因爲北虜時常有部落崛起犯邊而始終不曾降低。太祖寄予厚望的水軍,也確實不俗。水軍的艦船曾經遮天蔽日,造訪西洋時一度引得各國震動。

張壽從前還以爲今人口中的西洋和鄭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一個意思,但他後來就知道了,南洋是東南亞,西洋是歐洲,甚至也包括南亞的印度,只有東洋……因爲太祖皇帝的執念,並不能用來代指日本。他甚至覺得,太祖那兩個字用來代指海東美洲大陸的可能性還大一點。

因爲兩次大規模船隊去西洋所向披靡,見者喪膽——遇到過兩次海盜,一次是火炮近距離表現了一番火力壓制,一次是指揮官玩性大發來了一次接舷戰,以至於此後掛著大明龍旗的商船在歐洲各地也大多暢通無阻,因此幾十條船耀武揚威似的下西洋,也就漸漸沒了。

但如今水軍雖說不再遮天蔽日地去往他國,但一直在更新船隻。太祖初年,在天津、寧波、福州、廣州四地修建港口,打造船廠,如今四地擁有整個大明最完備的艦船和水軍。至於維持這樣的水軍幹什麼,查緝沒有得到關憑就出海的走私船隻大概是最主要的職責。

而爲了避免上下勾結,水軍將校大抵是五年一輪換,但因爲天下總共就只有那麼四支水軍,其餘沿海各地如松江泉州登州等地的水軍都只是小規模,所以換來換去也就那麼一回事。

這其中,天津巡海司所屬臨海大營和鎮海大營兵力最多。臨海大營分守北塘,鎮海大營分守大沽,兩大營總共八十條船,八千人。而寧波巡海司定海大營、福州巡海司靖海大營、廣州巡海司南海大營,全都是單營編制,額定大小艦船五十條,兵員五千人。

自從太祖過世之後,臨海大營和鎮海大營是否要撤銷一個,這種呼聲就喧囂塵上,無數朝臣爲此從嘴上吵架到朝堂打架,英宗皇帝那會兒,甚至有閣老和尚書爲此把頭都打破了。

當初張琛一時仗義幫忙,揭開黑幕,最終直達天聽,方纔導致絕大清洗的臨海大營連續以剿滅海盜爲由劫殺商船事件,張壽聽張琛說過,就有南方商團在後頭資助挑唆的影子,爲的是打擊北商的商船。時任臨海大營主將的那一位,之前一任就是寧波定海大營的主將。

因爲地域和航行便利緣故,素來是北方,也就是北直隸和山東的商人,幾乎包攬了前往高麗的海貿。至於南洋和西洋的貿易,因爲北方在貨物種類、質量和數量上,本來就居於劣勢,因此根本無力與南方商團爭奪。但唯一南北全都伸手可及的航路,就是日本。

因爲兩個敵對商團的船不可能在海上上演一場驚天大對決——因爲一旦有人泄漏風聲就是破家滅族的大罪,因此就有人鋌而走險,買通臨海大營主將,犯下大罪。當年,寧波府一家豪族因此被連根拔起,當家處死舉家發配。這一次,臨海大營營嘯的後續處置也還沒完。

此時此刻,張壽聽到朱廷芳對杜衡拋出了這樣一個話題,頓時有些訝異。因爲,朱廷芳之前絲毫沒有對他提起過所謂臨海大營移鎮滄州的事——也許是認定兵事他不懂,文武殊途,也許是認爲文弱的他不該摻和這個,也許還有別的原因。

但他細細一思量,漸漸就從近些日子那些瑣碎細微之處,想到了一個之前並未想過的可能。因而,他看到原本已經拂袖而去的杜衡站住了,滿面狐疑地看向朱廷芳,他就不由得認真考慮,自己是該留下來聽朱廷芳到底對杜衡說什麼,還是先回避一下。

“朱將軍什麼意思?”

“我的意思是,不論是從前的臨海大營劫殺商船,還是後來的臨海大營兵變,你全都是親歷者,應該知道其中那點玄虛。前頭的劫殺商船案成全了你,後來的兵變則是差點毀了你。雖然皇上如今把你調到了銳騎營,但是,難道以你的脾氣,統領禁軍就心滿意足了嗎?”

朱廷芳這露骨的話中,就差沒有明示杜衡,這滄州的臨海大營你有沒有興趣摻一腳。聽到這裡,張壽終於想明白了,他略一沉吟,乾脆直接站了起來,隨即來到了葛雍身側。

“老師,在公堂上坐了這麼久,我扶您出去走幾步透透氣如何?”

葛雍瞅了一眼張壽,頓時呵呵一笑。想留下你大舅哥和杜衡好好說話?想得美!也不看看我老人家好歹是個欽使!

然而,他狠狠剜了張壽一眼之後,卻是乾脆利落站起身來,一聲不吭地在張壽的攙扶下出了縣衙大堂。

當下了臺階之後,他就斜睨了張壽一眼道:“你就不想知道朱大郎接下來要怎麼遊說杜衡?你就不怕我們一走,他們這兩個人私下說話,被人舉發上去,全都要吃不了兜著走?”

“老師說笑了,大堂上是隻有他們二人,但大堂之外,杜衡帶的銳騎營親兵還在,瑩瑩她大哥帶的護衛也還在,這哪裡叫私下說話?而且,照我對瑩瑩她大哥的瞭解,他做事謀定而後動,指不定早就上疏奏明瞭皇上,也指不定連皇上回音都已經到了?!?

葛雍斜睨了張壽一眼:“是啊是啊,指不定我還帶著皇上給朱大郎的口諭或者聖旨!那你還拖著我走幹嘛?”

“老師就當幫我這個學生一個忙?”

張壽笑呵呵地眨了眨眼睛,隨即若無其事地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既然事先沒和我提過,我又對什麼臨海大營鎮海大營一無所知,留在哪裡豈不是礙事?不借著攙扶老師您出來透透氣的機會溜出來,也找不到其他藉口?!?

“呵!”葛雍忍不住斜睨張壽,“說得你多老實似的!你既然非得拉著我老人家溜出來,那我倒考考你,你倒說說,朱大郎問杜衡臨海大營分鎮滄州,你覺得他是怎麼想的?”

“朱大哥想說的話,其實很好猜。我記得張琛曾經對我說過臨海大營劫殺商船背後的隱情,是南方某些商人和臨海大營主將勾結,於是喪心病狂。但是,爲什麼從主將到下頭將校都已經清洗了一遍,去年還會發生營嘯,甚至還有人直奔融水村,衝著張琛和瑩瑩來了?”

張壽知道葛雍不會回答自己,因此乾脆不緊不慢地自問自答:“因爲爛掉的不只是將,還有兵。臨海大營現在的情況,和唐末藩鎮作亂的時候有點像。上頭的節帥走馬燈似的換,下頭的小卒一窩蜂抱團之後,卻是誰來了都不得不倚重他們,因爲他們纔是基石?!?

“將校處置得再多,底下兵員都撈打劫殺人的油水習慣了,當然不肯善罷甘休。我聽說從前的銳騎營那位指揮使雄威自從上任臨海大營,其實一直在大刀闊斧地清洗,臨海大營各級軍官換掉三分之二,但兵士卻沒有換防移防他地,真的有用嗎?”

“更何況,天津本來就是海路、運河和陸路的三方要道,京城東南面的屏障之一,商賈雲集,龍蛇混雜,軍商彼此勾結早已不是一時一日。只要還是原來那一批老兵油子駐紮在那裡,任憑是否汰換一批軍官,那都沒用,因爲底下的基石早已被各方面勢力腐化了?!?

“我聽說過一個成語,騰籠換鳥,可如今籠子都已經壞了,籠子裡的鳥也已經有了異心。要我說,瑩瑩她大哥想的恐怕是,何妨丟掉從前那個籠子和裡頭的鳥,重新換一個籠子,重新抓一批鳥?”

葛雍登時神情微變。他一向知道張壽這個關門弟子聰穎而敏銳,可聽到人就從朱廷芳剛剛那一句話中想到了這麼多東西,他還是不禁暗自惋惜自己沒耐性,想當年就應該在融水村多留幾個月,如此說不定能抓到張壽背後那傢伙——沒人教的天才?怎麼可能!

他輕輕咳嗽了一聲,這才饒有興致地問道:“你說得容易,滄州固然也是臨海,但港口呢?水軍人手呢?”

“水軍人手好解決,滄州各大武門那些閒著沒事幹只能發黴的子弟還很不少。當然,他們並不是主流,因爲很多人品行難料。而那些日後很可能因爲喪失工作而再次陷入困窘的紡工織工,其實可用。再者,之前那臨海大營之中,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會被汰換,不是嗎?”

“至於會不會水性……滄州乃是多水之地,水性好的人不少。而且,水性是可以練的,水上作戰也是可以練的,如今我大明在海上並沒有什麼對手,新的臨海大營大可慢慢練起。至於老師您說的港口問題……我想北方商人未必就滿意天津格局,建造的人手滄州有的是。”

直到這裡,張壽這才似乎有些靦腆地對葛雍一笑道:“這只是我隨便猜的。如果說錯了,老師也千萬別去問瑩瑩她大哥。連許澄都覺得他和我不那麼和睦,於是在大堂上求救於我,萬一瑩瑩她大哥覺得我亂揣測他的想法,那就沒意思了?!?

呵呵……我信你纔有鬼!

葛雍沒好氣地白了張壽一眼,但心裡卻想著皇帝轉給他看的朱廷芳那奏疏——朱廷芳上奏臨海大營移鎮滄州,一方面拆分臨海大營中固有的將兵,一方面加強滄州防戍,以免再發生行宮被侵佔等事件,甚至也提到了滄州的武風以及武人可用。

但有兩點是朱廷芳沒有提到的,一是因爲新式紡機和織機而造成的冗餘勞動力,二來就是新港口的開闢需要的錢糧和人手。

朱廷芳雖然很有見識,但畢竟是勳貴世家出身,對民間百姓的隔閡總要大一些,而且對水軍和港口也沒有那麼深的認識。更何況,他恐怕也和大多數人一樣,都覺得,這年頭的水軍壓根沒太大用場。所謂的巡海司三個字,已經把水軍最大的特性概括進去了。

巡海司不就像是盤查人貨的海上巡檢司嗎?更何況……

打北邊的老對手,需要水軍嗎?

平叛剿匪撫民,需要水軍嗎?

就算是西南某些不那麼安定的小國,就算水軍開過去……那也只是用來運輸兵員的!

葛雍若有所思地看著自己從前只覺得算學出衆,教導學生也很有一手的關門弟子,突然覺得自己還是小看了他。足足好一會兒,他方纔淡淡地說道:“你放心,你和朱大郎這次一搭一檔壓下了滄州這場亂子,不會白費的,就和你說得一樣,敗犬的悲鳴,撼動不了什麼!”

張壽頓時有些訝異:“老師您不怪我一條道走到黑,非要保下冼雲河他們那幾條命?”

“我早就說了,我又不是爲了要他們那幾條命纔到滄州的!”

葛老太師不以爲意地打了個哈欠,隨即就瞪了張壽一眼:“看到你跟著朱大郎亂來,我確實很想掐死你。可想想掐死你,關門弟子我還得另找,太不劃算了,就只能便宜你了!”

第五百六十章 器量,突發第三百零九章 滾出去!第四百三十章 當年糗事,循循善誘第一百七十四章 各尋長輩第七百一十三章 偏激第四百零一章 逞強就灌安息湯第七百一十六章 虎口奪食第二百三十七章 母子第五百二十七章 老調無人聽第五百一十五章 魔音,兄弟第七百五十八章 另闢蹊徑第三百八十六章 狗咬狗,人捧人第三百九十六章 二人轉?第三百一十九章 羞辱第四百八十九章 辦學辦報,出人出錢第一百一十一章 編碼方式第二百六十三章 童言無忌第七百二十二章 嘴甜心明最機靈第六百九十章 拎出熊孩子第二百八十九章 不期而遇第五百五十章 天家好兄弟第一百零三章 閒極無聊的出題第一百四十七章 善惡有報,陸三難人第八百五十八章 善後第六百九十一章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第四百六十三章 奇葩,送禮第八百七十九章 意外的援兵第六十二章 免費贈閱第六百七十八章 有情無情第八百一十三章 輕鬆和緊張第一百七十章 空心湯糰第三百四十二章 誰人不解風情?第五百一十八章 爲什麼?賠禮呢?第六百七十六章 鬱郁第一百二十一章 放手做,別要錢!第四百一十九章 弄巧易成拙第七百六十一章 鷹犬和評判第一百二十一章 放手做,別要錢!第五百二十章 找麻煩的天子第七百四十七章 恣意第八百二十七章 撒潑遇鐵板第五百六十七章 敗家子的境界第五百九十二章 借題發揮和算經館第二百三十三章 東邊日出西邊雨第七百三十三章 工讀和委培第七百二十六章 奈何敵人就是渣第四百二十九章 好久不見?第二百八十一章 郎舅(上)第八百五十一章 可疑第三百二十七章 觀刑漫話第四百一十章 來考九章堂吧第六百四十六章 疏不間親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養廢物第八百四十八章 請君出馬第三百八十九章 通風報信,意外之喜第六百一十七章 求情和管教第八百三十三章 高麗貢女第三百三十二章 民情洶洶第四十一章 葛門徒孫第二百八十七章 借題發揮第五百五十二章 世間安有兩全法?第四百二十一章 只講規矩,不講人情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雞用牛刀第三百三十四章 木魚腦袋要靠砸第一百二十七章 情難自禁第五百一十八章 爲什麼?賠禮呢?第五百零一章 雙去雙來君不見?第二十七章 何方高人?第五百三十三章 跟蹤和會面第三百二十六章 耀武揚威第二十六章 唱作俱佳第四百三十八章 絆腳石須除第三百二十八章 不悔第四十章 師徒鬧翻?第七百零九章 抄家?堵門?第七百零九章 抄家?堵門?第七百三十五章 跌宕起伏第六百零八章 落水第一百六十八章 主持課題的代齋長第五百一十八章 爲什麼?賠禮呢?第六百五十一章 能翻幾層浪?第九十一章 太祖題匾藏密卷?第一百三十二章 能者多勞王大頭第六百四十二章 欺人太甚!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子激學官第六章 不把自己當外人第五百五十三章 循循善誘,連消帶打第七百二十三章 軟硬兼施第七百八十章 請君入甕第四十六章 跑還是打第七百零三章 願者上鉤第七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大禮第七百六十九章 偏袒第八百二十六章 吃人嘴短,村人趨利第五百五十九章 鏗鏘第三百四十二章 誰人不解風情?第一百三十六章 趙園本是大觀園第二百七十章 使耕者飽腹,織者無寒第六百七十九章 探視第三百二十八章 不悔
第五百六十章 器量,突發第三百零九章 滾出去!第四百三十章 當年糗事,循循善誘第一百七十四章 各尋長輩第七百一十三章 偏激第四百零一章 逞強就灌安息湯第七百一十六章 虎口奪食第二百三十七章 母子第五百二十七章 老調無人聽第五百一十五章 魔音,兄弟第七百五十八章 另闢蹊徑第三百八十六章 狗咬狗,人捧人第三百九十六章 二人轉?第三百一十九章 羞辱第四百八十九章 辦學辦報,出人出錢第一百一十一章 編碼方式第二百六十三章 童言無忌第七百二十二章 嘴甜心明最機靈第六百九十章 拎出熊孩子第二百八十九章 不期而遇第五百五十章 天家好兄弟第一百零三章 閒極無聊的出題第一百四十七章 善惡有報,陸三難人第八百五十八章 善後第六百九十一章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第四百六十三章 奇葩,送禮第八百七十九章 意外的援兵第六十二章 免費贈閱第六百七十八章 有情無情第八百一十三章 輕鬆和緊張第一百七十章 空心湯糰第三百四十二章 誰人不解風情?第五百一十八章 爲什麼?賠禮呢?第六百七十六章 鬱郁第一百二十一章 放手做,別要錢!第四百一十九章 弄巧易成拙第七百六十一章 鷹犬和評判第一百二十一章 放手做,別要錢!第五百二十章 找麻煩的天子第七百四十七章 恣意第八百二十七章 撒潑遇鐵板第五百六十七章 敗家子的境界第五百九十二章 借題發揮和算經館第二百三十三章 東邊日出西邊雨第七百三十三章 工讀和委培第七百二十六章 奈何敵人就是渣第四百二十九章 好久不見?第二百八十一章 郎舅(上)第八百五十一章 可疑第三百二十七章 觀刑漫話第四百一十章 來考九章堂吧第六百四十六章 疏不間親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養廢物第八百四十八章 請君出馬第三百八十九章 通風報信,意外之喜第六百一十七章 求情和管教第八百三十三章 高麗貢女第三百三十二章 民情洶洶第四十一章 葛門徒孫第二百八十七章 借題發揮第五百五十二章 世間安有兩全法?第四百二十一章 只講規矩,不講人情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雞用牛刀第三百三十四章 木魚腦袋要靠砸第一百二十七章 情難自禁第五百一十八章 爲什麼?賠禮呢?第五百零一章 雙去雙來君不見?第二十七章 何方高人?第五百三十三章 跟蹤和會面第三百二十六章 耀武揚威第二十六章 唱作俱佳第四百三十八章 絆腳石須除第三百二十八章 不悔第四十章 師徒鬧翻?第七百零九章 抄家?堵門?第七百零九章 抄家?堵門?第七百三十五章 跌宕起伏第六百零八章 落水第一百六十八章 主持課題的代齋長第五百一十八章 爲什麼?賠禮呢?第六百五十一章 能翻幾層浪?第九十一章 太祖題匾藏密卷?第一百三十二章 能者多勞王大頭第六百四十二章 欺人太甚!第一百二十五章 天子激學官第六章 不把自己當外人第五百五十三章 循循善誘,連消帶打第七百二十三章 軟硬兼施第七百八十章 請君入甕第四十六章 跑還是打第七百零三章 願者上鉤第七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大禮第七百六十九章 偏袒第八百二十六章 吃人嘴短,村人趨利第五百五十九章 鏗鏘第三百四十二章 誰人不解風情?第一百三十六章 趙園本是大觀園第二百七十章 使耕者飽腹,織者無寒第六百七十九章 探視第三百二十八章 不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游县| 资阳市| 托里县| 仪征市| 祁连县| 普格县| 綦江县| 宁夏| 双鸭山市| 西乌| 长岭县| 汝州市| 东丽区| 台山市| 麻栗坡县| 沐川县| 习水县| 广昌县| 庄河市| 洪洞县| 砀山县| 东平县| 克拉玛依市| 阜康市| 岑溪市| 天津市| 永丰县| 民丰县| 明溪县| 石渠县| 台北市| 久治县| 疏勒县| 彭阳县| 延寿县| 濉溪县| 怀集县| 体育| 烟台市| 梁河县| 织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