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市西南有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水電站,市內有許多科研設計單位和高校,還有列寧流放時的故居博物館和自然公園,蘇維埃大廈等是主要建築。
市區坐落在葉尼塞河兩岸,左岸爲老市區及商業中心,右岸爲第二次世界大戰間興建的新工業區。
在斯大林大清洗時期,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是古拉格(蘇聯勞改總局)的一個主要中心,這個時期作用最突出的勞改營是克拉斯拉格勞改營建於1938,該營由於關押犯人過多,在周邊城鎮也設置了兩個分營,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城內部,葉尼塞拉格勞改營在二戰的戰火中仍發揮重要作用。
二戰期間,許多工廠爲避戰火,從烏克蘭和俄羅斯西部遷到此地,大大促進了當地工業發展。
戰後,許多爲這些工業提供原料的大工廠也被建立起來:鍊鋁廠、冶金廠、次要金屬加工廠等等。
戰爭嚇壞我們,巷戰又嚇壞了戰爭。
等到戰爭避無可避的時候,巷戰就成了弱者對付強兵的最佳選擇,但所有人都心如明鏡:巷戰真是絞肉機,是屠宰,勝方和敗方,損失都是驚人的。
是啊!當一整座城市都在尖叫,你聽過比這更毛骨悚然、更撕心裂肺的哭訴嗎?
蘇軍第53集團軍伊萬-梅福季耶維奇-馬納加羅夫上將面對西面阿欽斯克,南面阿巴坎的陷落決定和城市共存亡。
但是沒辦法,中華軍的空軍已經找不到有價值的轟炸目標,攻擊機已經找不到哪怕是一輛坦克或裝甲車輛,也不會有人投降,於是巷戰變得不可避免。
克拉斯諾雅爾斯克被當初的哥薩克人按照作戰要塞來設計的,城內堡壘密如蛛網,易守難攻,這次克拉斯諾雅爾斯克成了中華軍參戰士兵最大的墓地
。
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全城已經成爲一座堅固的防禦堡壘:魚鱗式縱深集團地堡羣是鋼筋水泥和土木鋼板結構,環繞著市區四周的同時,還遍佈市內四處。
而地堡的核心支撐點是各部隊的駐地大樓,爲了便於聯絡,各核心的支撐點之間以及各地堡羣之間,或打通牆壁,或修交通蓋溝,以便於輸送兵員和彈藥。
重要的核心陣地如軍、師、團部大樓則築地道和地下室、彈藥庫、指揮所以及發電照明設備,樓內則遍佈火力點。
核心陣地前有衛星陣地,衛星陣地前有七道障礙,分別是:陷腳坑、絆腳架、鐵絲網、鹿砦、土圍、護牆、散兵地堡。
五個守備區依高低層次不同配輕重火炮和各種輕重機槍交叉火力網,全城基本上做到了每幢建築都是火力點,形成了一個防禦整體。
此外,還考慮到戰鬥中可能會被突破分割,各火力點前做到既要障礙重重,又要射界掃清。
各連隊步步爲營,層層設防,即便某處突破,各支撐點都可以各自爲戰,這套佈防體系很大程度上正是借用了二戰中點面結合的防禦戰術來對付進攻的敵人。
兇狠、果斷、對地形瞭如指掌的蘇聯狙擊手如星星般散佈於整座城市的陰暗處,每個狙擊手搭配一個機槍手和一個火箭筒手,這種三人小組殺傷力強、移動迅速、兼具遠-中-近三種距離的火力搭配,簡直就是城市街道戰的黃金組合。
事實上,巷戰可以說是一場狙擊手的戰爭。
攻打城市外圍的中華軍步兵最後受到守軍的頑強抵抗,由於中華軍的大口徑牽引火炮的封鎖,市外不可能有增援。此時,城內的蘇軍對死亡的恐懼早被拋到九霄雲外。
蘇軍士兵面對面地拿著機槍掃射,子彈打光了就拼刺刀,刀斷了就拉響手榴彈同歸於盡,敵我距離不再是用米來丈量,而是用屍體。
可就在這不寬的戰線上,雙方士兵都殺得如癡如醉,他們在瓦礫間摔跤,拳打腳踢,手抓牙咬,猶如惡獸撕搏了四天四夜,直到陣地上只剩下污穢不堪的雙眼血紅的其狀如鬼的中華軍士兵爲止
。
城市外所有磚砌的物體都成了蘇聯士兵的火力點,他們闖入民居,爬上屋頂,躲進水溝或牆後,整個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城市外圍成了巨大的碉堡。
城市外圍沒有俘虜,遠遠望去只能看見新俄羅斯解放軍押解著大批叫做勞改犯的人員向後方走去。
中華軍先頭部隊一入城內就像掉進鐵桶陣,槍林彈雨從四面八方傾盆而瀉,每一步推進都變得異常艱難,中華軍一次次的強攻總被密集的火力困壓於城市街道的邊緣。
雖然蘇軍佔盡地利,但老化的武器並沒有造成大規模殺傷,一個叫艾爾弗雷多-陳的加拿大籍華人清除小隊成員,因身負重傷仍提著火箭筒轟掉蘇軍一個火力點,最後直至血盡人亡,此一壯舉煽動起中華軍所有巷戰人員的士氣。
在付出2242條人命的同時,中華軍以殺死了11000多蘇軍士兵結束了戰鬥,屍體鋪滿了城內的每條街道。
戰鬥整整持續了三週,每一棟樓都被加固、改裝爲防守堡壘,每一扇窗戶都被磚頭堵上,只留下射擊孔。
沒有鮮花,在那個寒氣入骨的冬季,雪花和血花紛紛競相綻放,事後美國人慨嘆說,他們打不起代價如此昂貴的戰爭——以一寸土地兌換一條人命。
這樣在東西伯利亞方向階段結束了,無論在地面還是在空中蘇軍的抵抗越來越激烈,但中華軍此時的處境也開始出現困難。
蘇聯空軍宣稱在西伯利亞和遠東戰區共有六百二十八架中華軍飛機被擊落,這個戰果顯然有些過分誇大。
攻勢逐漸緩慢了下來的同時,在西伯利亞的中華軍繼續加強了阿欽斯克和納扎羅沃一帶的防線。
約翰-趙上校的第二飛行集羣的第二轟炸機大隊全力在戰鬥機的掩護下對託木斯克至克麥羅沃的連線西南進行不間斷的攻擊。
蘇聯在飛機制造企業在努力,突然出現的大量蘇軍現代化戰鬥機使中華軍有些吃驚,蘇軍因此變得更具攻擊性,但這也給了中華軍消滅蘇軍的大好機會,中華軍空軍迅速接受了挑戰,於是更激烈的空戰在此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