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何止是三百萬 林思成順手一攤,字軸鋪到了茶幾上。
“王小姐,這一幅要不要看?”
女人苦笑:“林老師,還需要看嗎?”
“都已經打開了,順便看看!”
林思成確實挺隨意,也沒拿放大鏡,漫不經心的瞅了瞅。
就大致掃了兩遍,他就直起了腰。
郝鈞也湊了過來。
王明星拿來的四件他全部看過,除過太湖石,這是他唯一敢確定有問題的一件,所以格外篤定:“這是僞作!”
林思成不置可否,既未點頭,也沒有吱聲。
一看他這樣,葉安寧頓時來了興趣,拿起了放大鏡仔細看了一圈。
然後,指著左右兩邊的印和跋:“林思成,這兩條邊,是不是後加的?”
林思成點點頭:“好像是!”
只以爲他是隨口迴應,葉安寧也沒在意。
因爲痕跡很明顯:左右兩邊,就右邊的那方“自樂軒”,以及左邊兩方題印在內那兩塊,明顯是後面補上去的,然後又拿顏料補過縫。
但經年累月,顏料褪了色,稍微留點意就能看出後補的痕跡。也能看出三處的紙色有略微的不同:兩邊的稍淺,中間的稍深。
所以兩邊有題印的紙,明顯是後加的。
包括卷尾的題字,也就是“永樂壬寅秋七月既望”、“華亭沈度謹識”那兩句,和正文內容中的字體,也有明顯的區別。
所以,這就是一件轉山頭,“移跋換印”的仿作。
不過仿的不錯,至少材料到代,裱工精細。
仿元代明仁殿紙的明代宮廷灑金紙,金箔片較大,如雪片點綴,又稱片金紙。
印泥則是承自宋元時期的“油朱”,相較大明中晚期及清代,硃砂顆料稍粗,純度較低。因爲易氧化,所以印色呈暗紅,且有點滲油現象。
墨也是明代早期的膠鬆墨,黑中帶灰,膠質極重。軸與裝裱也一樣,典型的大明早期風格。
字也寫的很好:婉麗端莊,結構嚴謹,工整的不能再工整,規範的不能再規範。
史稱臺(中央六部)閣體,館閣體,也稱狀元字。
在明代,不論是尚書省等中央機構,還是省、州、縣等地方,以及宮廷文書、科舉考試、外交國書等等等等,全部用的是這種字體。
若論其最,沈度第一。
洪武間,他落第未中。明成祖既位,下詔簡拔書法好手,沈度入選,任翰林院典籍。
因爲楷書寫的極好,極爲成祖所欣賞,侍從便殿。凡當時策封玉冊,中外國書,祭書祀詔,以及重要的聖旨全由他書寫。
朱棣贊他爲“我朝羲之”,所以至明宣宗即位時,已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數遍上下幾千年,絕對算是“因字入仕”的典範。
留下的墨跡不少,最有名的就是世界聞名的永樂大鐘,以及永樂、宣德年間的瓷銅彝器的楷書款識,即“大明永光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只要是官貢御器,凡是有款,必然是他的臺閣體。
恰恰好,這幅字上的三方印,都是沈度。
右首第一方自樂軒:自樂是他的號,刻的是標準的玉箸篆,印也是標準的齋號章。
左首有兩方跋印,一方雲間沈度,一方侍講學士之間,說明這是沈度晚年時期的作品。
當然,如果是真跡的話。可惜不是……
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葉安寧又開始辨讀內容: “靖節高風,百世景仰,其詩辭家寶戶傳,膾炙人口……茲伯時以澄心堂紙圖其像,繪其辭作長卷……與吳道子,王摩詰抗衡矣……咦,這是書畫題跋?”
葉安寧頓住,又仔細回憶。但不論是沈度所題的這幅畫,以及辭中所說的這位“伯時”,都沒什麼印象。
想了好久,都沒什麼頭緒,她又指了指:“林思成,‘伯時’是誰?”
“北宋李公麟,著名畫家,收藏家,鑑定家……官至御史臺檢法,朝奉郎……史稱與王安石、蘇軾、米芾、黃庭堅皆爲至交……
李公麟善畫人物,尤工畫馬,蘇軾稱讚他:“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且精攻山水,王安石稱其深得吳道子旨趣,王維真傳……”
葉安寧有些懵:不是……林思成,你還真知道?
她又看了看字軸上的那一句:東坡、山谷、尤極讚美,且爲之屬和焉……
蘇軾不就自號東坡居士,黃庭堅不也自號山谷道人?
葉安寧當然知道,但就憑這一點推斷,她真心做不到……
“那這跋題的又是什麼畫?”
“李公麟畫歸去來辭圖!”
歸去來辭……晉代陶淵明的賦?
葉安寧直直的盯著軸上的字:超出筆墨溪徑之外,溢人目捷之親見……這不就是照賦作畫? 感覺,自己離林思成差好遠,五年的大學白讀了,十年的故宮白蹭了一樣? 正感慨間,林思成手指微曲,掠過字軸:“王小姐,能不能冒昧問一句,這輻字的來歷?”
王明星稍頓了一下:“朋友送的!”
“三件都是?”
“三件都是!”
果不然? 這三件,應該都是有人求辦事,送給王小姐的朋友的禮物。
收禮的人職位肯定不低,送禮的也用足了心思,所以專挑這種鑑藏不明,基本查不到流傳軌跡的作品。
所以,自己之前應該是猜錯了:這位王小姐沒上當,加太湖石,這四件都應該是他朋友送的。
甚至於林思成能夠猜到,她這位朋友應該是進去了。她應該也跟著犯了點事,所以才心神不寧,慌恐不安。
怕惹上麻煩,也可能是怕送禮的來索要,她才急於出手。
但人之常情,不予置評。
林思成暗暗一嘆,擡起頭來:“這一件,王小姐出不出?”
霎時間,有一個算一個,全部怔住。
包括郝鈞和葉安寧:不是……林思成,這幅字是轉山頭的拼接款,你買什麼買?
低頭再看:沒錯,鈐印與題跋全是拼接的。
字雖然很像沈度的風格,但舉大明一朝,甚至於明清兩朝,臺閣體寫的好的數不勝數,比沈度寫的還像沈度風格的一抓一大把。
所以這字,十有八九是仿作。
除非,是名家仿的?
郝鈞目露狐疑,盯著字軸目不轉睛。但然並卵,他字畫水平只是一般。如果讓他說幾位明代的書法家,他肯定能說得上來。
但如果說誰的臺閣體寫的好,他真心不知道……
那位王明星精神一振。
國畫院的那位專家也說這幅字是拼接款:即題與印均爲沈度真跡,但內容卻是之後拼的。
幾大拍賣行的評估師也是類似的說法,壓根就不收。
所以,她一直以爲是贗品,不值什麼錢,連鑑都沒讓林思成鑑。
但他突然就問,這字賣不賣,是什麼意思? 關鍵是眼睛那麼毒,懂的又多。甚至於給人的感覺,好像比那位專家都還要專業一些? 總不能,這其實是一幅名家之作? 頓然,女人眼睛一亮,心臟止不住的跳了一下:“三百萬!”
林思成懵住:大姐,你和三百萬過不去了是吧? 太湖石三百萬,查示標的仿作賣三百萬,董其昌的代筆也賣三百萬,這幅字又賣三百萬?
林思成沒說話,只是嘆了口氣。
東西當然值三百萬,但前提是要知道來歷、出處、其中的蹊蹺,以及發生過的變故。
不是林思成故意坑她,也不是他吹牛:除了自己,或是故宮,這東西她不管拿到哪,別說三百萬,三萬都懸。
所以,靠眼力和知識賺錢,不寒磣。
看林思成默不作聲,那位老專家猛使眼色,然後,伸手比了個四。
王明星靈機一動,脫口而出:“四百萬!”
老專家愣住,差點一頭磕到茶幾上:你也是真敢要? 他雖然不知道這是誰仿的,但至少知道:軸心,就中間的那一部分,不論是紙還是字,年代不會超過宣德與正統。
而數遍這二朝,擅寫臺閣體的除了沈度,剩下的名人一巴掌就能數得過來:三楊、沈度之弟沈粲,沈度之子沈藻。
但不可能是三楊:堂堂宰輔,不至於去仿侍講學士的字。再者,風格也不像。
那就只剩其弟與其子。
沈粲與沈度並稱爲二沈,官至大理寺左少卿。沈度之子沈藻,官至禮部員外郎。
這兩位都算是明代的書法家,官也做的不低,但在史料中的記載,還不及其兄的十分之一。
所以,哪怕真是這兩位的真跡,市場價值還不及沈度一成,二三十萬頂到天。
王明星當然不差這麼點,所以老專家的意思是:所謂有錢難買心頭好,這小孩這麼直接,明顯是對這幅字獨有所好。王小姐你試一試,四件一起賣,看他要不要。
但王小姐會錯了意,張口就是四百萬……人家又不是傻子?
他嘆口氣,環指了一圈:“如果要,四件一起!”
林思成卻直搖頭:“那你們留著吧!”
老專家愣了一下,王明星也愣了一下。
“那你能出多少錢?”
林思成不假思索:“五十萬!”
щщщ? тtκan? CO
幾個人又齊齊愣住:這麼高?
總不能,真的是沈粲和沈藻的仿作? 不管是這兩位中的哪位,這麼大的篇幅,二十三萬應該是值的。剩下的,自然是真題與真印的價格。
反言之,如果是這兩位仿的,從沈度遺留的其他作品上裁兩道印和跋,自然輕而易舉。
轉念間,幾人又看了看那兩道顏色漸褪,非常明顯的拼接縫,愈發確定。
但賣,還是不賣? 猶豫了好久,見老人眼神微動,女人咬了咬牙:“賣!”
林思成點點頭:賣就好。
但不賣也無所謂:除了自己,沒人會給這麼高的價。所以她即便今天不賣,過一段時間也會親自送過來……
隨後,郝鈞叫了財務,又拿來一份榮寶齋的制式合同。傭金加稅,林思成又多付了十萬。
別嫌貴,但凡林思成能說出來歷,確認無誤後,郝鈞就得給他蓋一枚擔保交易的章。
性質和鑑定章一模一樣……
三兩下籤完,刷了卡開了票,女人戀戀不捨。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她總感覺,賣虧了……
嘆了口氣,她又看了看字軸:“林老師,這是誰的真跡!”
林思成笑了笑,不答反問:“王小姐,賣都賣了?”
而且合同都簽了。
他不想給自己找麻煩,也不想給這位王小姐找不痛快。
知道問不出來,王明星索性做罷。助理和老專家過來幫忙,一個抱起了太湖石,另一個收起了剩下的兩方長盒。
雙方握手,相互道別。
都走到了門口,王明星又突然想了起來:拿了四件東西過來,包括最後一件也有了定論:十有八九是名家之作。
但唯有那樽太湖石,依舊不清不楚? 關鍵的是,那位郝總一臉的幸災樂禍。甚至於林思成看完後,一個字都沒講。
她總覺得心裡不太踏實……
轉著念頭,女人轉過了身,指著箱子:“林老師,這一件,能不能也請你掌一眼?”
“王小姐,不用掌!”
這次撿的漏不小,這位王小姐也比較乾脆,告訴他也無妨。
林思成言簡意賅,“我說直白一點:從文玩而言,這一類東西的價值不高。但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你可以送到拍賣行試試,但我估計,沒人會收!”
稍一頓,林思成又斟酌了一下措詞:“如果我沒猜錯,你那位朋友的事情應該就和這類東西有關。如果定了的話,你不妨和他見一面,他應該會告訴你……”
老人和助理聽的一頭霧頭,不明所以,王明星的臉色卻突地一白,雙目狂突。
她朋友能有什麼事情?當然是指進去了……
定了的意思,自然指的是已經判刑,可以會見家屬……
但問題是,林思成怎麼知道?他甚至知道,是因爲太湖石進去的?
一時間,她又驚又疑,欲言又止。
但過了好久,她最終還是沒敢問:朋友嘴嚴,沒把她交待出來。但她自己不能嘴鬆……
女人勉力笑笑:“林老師說的什麼,我聽不懂!”
林思成點點頭:點到爲止,聽不懂就聽不懂吧。
看他再不說話,女人說了聲謝謝,三人匆匆而去。
門“咣”的一聲,在屋中迴響。郝鈞和葉安寧盯著林思成,眼神複雜莫明。
又來了? 林思成鑑完器,有時還會鑑鑑人的手段,他倆都見識過。但每見一次,猶覺震憾無比。
就感覺,林思成比算卦算的還準……
郝鈞猛吐一口氣:“你怎麼知道他朋友出事了?”
“望氣:眼赤目腫,驚悸不安、多疑善恐、怔忡氣滯……這是鬱癥。說明她惹上了麻煩,導致五心煩熱、失眠多夢。
心脾兩虛、痰熱擾心、心膽氣虛……這是情志不暢,七情內傷。說明這麻煩,應該是與她關係密切的人惹出來的,然後牽連到了她……再根據那樽太湖石,以及她急於出手幾幅字畫的心理,我盲猜了一下……”
林思成,你這猜的好,一猜就猜的那女人臉色發白,跟見了鬼一樣的表情?
郝鈞囁動著嘴脣,好久,又嘆了一口氣:“要不要去京城,在天橋底下給你支個攤?”
林思成哭笑不得:“郝師兄,現在京城哪還有天橋?”
也對,早拆了七八十年了……
但和這樣的人做朋友,心理壓力真的挺大……
郝鈞嘆口氣,點了點字軸,岔開了話題:“誰寫的?”
林思成直接了當:“沈度!”
“誰?”
“沈度!”
郝鈞猛的愣住,直戳戳的擡起頭。
他耳朵當然沒問題,也聽的清清楚楚,他只是有點不敢置信。
包括林思成出五十萬的時候,他都還在想,這不會是宣德朝或正統的哪位六閣尚書寫的吧?
但壓根就沒想過,仿沈度真跡的仿作作者,仍舊是沈度? 低頭再看:沒錯啊,拼接的題和印? “真的是沈度!”
林思成耐心解釋,“畫院錄(明代內府編纂字畫著錄)記載:永樂壬寅(1422年),沈度、沈粲,及多位翰林院典籍奉旨,對內廷畫院諸多名家藏畫題跋……其中就有這一幅!”
“到正統三年(英宗),內務府下屬書房因年久失修,被雨泡塌,許多字畫與題跋都泡了水,其中仍舊有這一幅。”
“之後英宗下旨補題,但王振看到許多隻是泡了兩邊的印和最後的留款,就令沈藻從府中呈來沈度遺作,然後移款……其中,仍舊有這一幅。”
稍一頓,林思成指指字軸:“再然後,畫院錄、李公麟畫陶淵明歸去來辭圖,及沈度題辭一併傳到了清朝,移款之事又被記錄於石渠寶笈之中……
再之後,到了民國,畫院錄遺失,李公麟畫陶淵明歸去來辭圖被運到了臺灣,這篇題辭卻不知所蹤……”
林思成一臉唏噓:“沒想到,突然就冒了出來。更沒想到,運氣這麼好?感謝郝師兄,完了請你吃好的。”
郝鈞聽的一愣一愣,葉安寧更是睜大了眼睛。
豈不就等於,這不但是沈度真跡,更是明、清兩代宮廷內藏,且收藏於畫院錄與石渠寶笈中的珍本? 所以,何止是三百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