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章 戰士2

這些遊戲規則,是誰在什麼時候制定的?不清楚。它們都得到了嚴格執行嗎?也未必。但可以肯定,這些規則在戰國時期便被破壞得一乾二淨。因爲在戰國時期,戰爭的目的是兼併他國,當然要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大規模不眨眼地殺人,打殲滅戰。春秋則相反,戰爭的目的說得好聽,是維持國際秩序,維護世界和平。說得難聽點,也不過爭當江湖老大。老大可是要以德服人、以身作則的,事情就不能做得太過分。這樣的戰爭,自然列陣如球賽,宣戰如請客,交手如吃飯,格鬥如競技,溫文爾雅,費厄潑賴,最多溫良恭儉而不讓。

好男才當兵

春秋和戰國,戰士也不一樣。

怎麼不一樣?

春秋的是君子,戰國的是小人。

這裡說的君子和小人,是階級意義上的。換句話說,君子即士人,是貴族;小人即庶人,即平民。如果參加戰爭,則貴族叫“士”,平民叫“卒”。士,既參戰也作戰,所以叫“戰士”。卒,參戰不作戰,只是跟著跑,所以叫“走卒”。走,在古漢語中,就是“跑”的意思。戰士和走卒,是兩碼事。

其實士與卒,地位從來就有高低。有文字學家認爲,士,跟王、皇一樣,都是一個人端坐的樣子,只不過王和皇頭上特別大。13這是有道理的。事實上,士就是“無冕之王”。他們作爲貴族,跟天子、諸侯、大夫一樣,成年時都要加冠。孔子的學生子路寧願死,也不肯免冠,就是不能丟了士的身份。只不過,士只加冠,天子、諸侯和大夫則不但加冠,還要加冕,這才成了王或皇。

卒就不一樣了。文字學家一致認爲,卒就是穿某種衣服的人。這衣服上會做記號,甚至寫個“卒”字,表示是當差的、跑腿的、服勞役的,是小人。

所以,士,是高貴的,比如紳士、爵士、武士道。卒,則是卑賤的,比如隸卒、獄卒、馬前卒。馬前卒這三個字最能說明問題:戰場上,士披甲冑,叫“甲士”,乘車作戰。

卒無甲可披,只能穿件布衣,鞍前馬後跟著跑。故,車兵曰乘,步兵曰卒。中國象棋之將、仕、相、馬、車、炮、卒,就是這種軍事制度的體現:卒是最低級的,仕則僅次於將。

將就是大夫,仕則是士。乘車的士比步行的卒高貴,因此可以“丟卒保車”。

總之,在春秋時期,士參戰也作戰,卒參戰不作戰。戰士是高貴的、體面的、有尊嚴的,也是驕傲、自豪和快樂的。而且無論國君、大夫,還是一般的士人,只要上陣,就是戰士。因此,一個貴族男子如果不能從軍,就是奇恥大辱。相反,平民成爲戰士,則是極大的榮耀。當然,他們必須表現優異,而且僅限於在農民中選拔。工匠和商販,是沒有資格的。14

好男才當兵。戰爭,是貴族的遊戲。

這就是春秋的觀念。

是貴族,就要有貴族精神和君子風度。這種精神和風度,上級和敵人也都要尊重和敬重。前面說過,楚王和至在晉楚鄢陵之戰中,是相互致敬的。同樣在這場戰爭中,晉國的一位君子,也向一位楚軍將領表示了敬意。晉國的君子叫欒鍼(讀如真),是中軍統帥欒書之子,當時擔任晉國國君的車右,也就是持矛站在國君的右邊,相當於侍衛長。15

楚國這位將領則叫子重,多次率軍征戰,是楚國的名將。鄢陵之戰,他當然也在場。他的旗幟,在戰場上高高飄揚。

欒鍼看見子重的戰旗,肅然起敬。他對國君說:當年下臣出使楚國,子重曾問臣晉國之勇,臣答整整齊齊、井然有序。他又問還有什麼,臣答心平氣和、從容不迫。現在兩國交兵,如果不去致敬,就不算井然有序;如果言而無信,就不算從容不迫。請君上批準下臣派人去送酒。

晉君批準了欒鍼的請求,欒鍼的使者也到了子重的麾下。使者說:敝國人才匱乏,寡君只好讓鍼勉強湊合著做他的車右。鍼公務在身,不能親自來犒勞大帥的部下,只好派某代爲敬酒,還望大帥見諒!

子重躬身答禮:欒鍼大人真是好記性,還記得我們當年的談話。於是接過酒具一飲而盡,然後拿起鼓槌繼續擊鼓。

順便說一句,子重從清晨一直戰鬥到了黃昏。

什麼叫君子?這就是。

環球同此高貴

的確,所謂君子,雖然原本是一種階級和出身,但久而久之,便變成了一種人格精神,包括剛直不阿、光明磊落、行俠仗義和相互尊重。其核心,就是高貴。這種精神在古代戰爭中表現得尤爲突出,而且還是全球性的。

比如古希臘。

在波斯人眼裡,希臘人是固執、愚蠢和荒唐的。他們總是要選擇最平坦最開闊的地方,雙方擺好陣勢,派出傳令官相互宣戰,然後纔開打。這跟我們春秋的“不以阻隘”,簡直如出一轍。由於雙方都沒有可以隱藏和躲避之處,結果自然是兩敗俱傷,就算一方勝出也得不償失。對此,一位波斯將領表示十分不解:既然你們言語相通,又有傳令官宣戰,爲什麼不能談判呢?如果只能訴諸戰爭,又爲什麼不能給自己找個有利地形呢?16

其實,嘲笑希臘人的波斯人,自己也差不太多。公元前479年八月,波斯和希臘的軍隊在普拉提亞平原會戰。波斯人先到,在阿索普斯河北岸擺開陣勢。由三十多個城邦組成的希臘聯軍,則拖拖拉拉半天都湊不齊,開戰前還有人源源不斷趕來。然而就在希臘人慢慢集結,甚至只有少數散兵遊勇時,兵強馬壯的波斯軍隊卻按兵不動。直到希臘人有了十一萬之衆,波斯統帥才下令進攻。這跟我們春秋時期的“不鼓不成列”,又有什麼兩樣?

結果,普拉提亞會戰以波斯人的慘敗告終。

這讓我們想起了泓之戰。公元前638年,也就是普拉提亞會戰的一百五十多年前,楚國與宋國戰於泓水。當時宋軍先到,也擺好了陣勢。然而無論在楚軍過河前,還是過河後,宋襄公都不肯發起進攻。他硬是要等到楚軍完全站穩腳跟陣勢擺好,才敲響戰鼓。結果,宋軍大敗,襄公負傷,並於第二年去世。

戰敗後,宋國人都怪罪襄公,襄公卻不後悔。他說,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都是遊戲規則。

不遵守這些規則,就不是君子。寡人雖然是早已亡國之殷商的殘渣餘孽,也不能做偷雞摸狗的事。

有此想法的,並非只有宋襄公。

比如亞歷山大。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有一句名言:偷來的勝利不光彩。

因此,在公元前331年高加美拉大戰的前夜,他拒絕了偷襲波斯大營的建議。是啊,有著貴族精神和君子風度的古代軍人認爲,戰爭是一種高尚而榮耀的事情,必須堂堂正正地進行。乘人之危是不義的。這樣做,不但違反規則,而且勝之不武。

亞歷山大善有善報。公元前326年,也就是高加美拉大戰五年後,他在印度河遭遇波魯斯。當時亞歷山大率領的是騎兵,且遠道而來,喘息未定,人生地不熟。波魯斯佈下的卻是象陣,還從容不迫,以逸待勞。勝負,幾乎不言而喻。

然而波魯斯卻像當年的宋襄公和波斯統帥一樣,坐失良機。他耐心地等待馬其頓軍隊渡河、集結、調整、休息、佈陣,一直等到對方一切就緒,這才與之交鋒。結果,印軍大敗,波魯斯也做了俘虜。

傻得可愛的波魯斯,可謂印度版的宋襄公。

不過這位“印度宋襄公”同樣善有善報。亞歷山大待他以國王之禮,還讓他繼續統治自己的王國。這不僅因爲波魯斯有著魁偉的身材、英俊的外表,更因爲他有著武士的英勇和高貴。正是這種精神,讓亞歷山大由衷地表現出欣賞和崇敬。

這是一種王者風範。

的確,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國王和武士屬於第二等級,叫“剎帝利”。作爲高貴的等級,剎帝利也必須有高貴的表現。婆羅門教的《摩奴法典》甚至明確規定,戰爭中不能使用“奸詐的兵器”。而且,跟中國春秋的“不重傷”和“不擒二毛”一樣,他們也不能攻擊處於弱勢的人。這些人包括婦女、兒童、老人、殘疾人、傷病員,也包括俘虜、逃兵、膽小鬼、旁觀者,甚至包括沒穿甲冑、解除武裝和睡眠中的人。違反規定者,將受到鄙視和詛咒,並不得進入天國。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是貴族,就得有貴族精神。儘管這精神在全世界都已所剩無幾,但畢竟曾經存在。是的,曾經存在,在希臘,在波斯,在印度,在馬其頓,在中國。

宋襄公,你不孤立!

難言宋襄公

不過,溫文爾雅紳士風度慈悲爲懷的宋襄公,又似乎不是什麼善類。本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第二章曾經提到,殷商用活人做犧牲品的制度,雖然被周人廢除,後來卻仍有一位子爵因此被殺。此事在當時,恐怕是遭了惡評的。《左傳》的態度,便明顯地不以爲然。17

這起血案的主謀,就是宋襄公。

從這個角度講,宋襄公也不是什麼“人道主義者”,更非君子。

沒錯,宋襄公是所謂“亡國之餘”,難免念念不忘殷商的傳統。但宋國大夫子魚同樣是殷商的“殘渣餘孽”,卻完全不贊同襄公的做法。這位老兄在襄公執政的十四年間,幾乎一直充當“反對黨”。曹之盟,宋襄公要殺國國君祭祀社神,他反對;泓之戰,宋襄公堅持所謂“不鼓不成列”,他反對;魯僖公十九年的圍曹,二十二年的伐鄭,他當然也都反對。

因爲襄公的所作所爲,其實都只有一個動機,那就是稱霸中原。這在子魚看來,無異於癡心妄想。他曾經無奈地說:國君的野心也太大了,小小宋國怎麼承受得了啊!18

事實證明,子魚是對的。

泓之戰的前一年,即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大會諸侯,希望那些依附楚國的國家改換門庭,奉自己爲盟主。楚人雖然肚子裡冷笑,卻也裝模作樣地表示同意。於是到了秋天,襄公便再次大會諸侯,準備紮紮實實過一把老大的癮。

對於這件事,子魚當然也是反對的。反對無效,便建議襄公帶著部隊去。誰知宋襄公的書呆子氣又發作了,或者認爲江湖老大更應該像個君子。他說,我們講好了誰都不帶兵的。我提出的規矩,我怎麼能破壞?

結果,宋襄公被楚人俘虜。19

這時的襄公,倒是頭腦清醒了。他很清楚,能救宋國的只有子魚。實際上子魚原本也是可以做宋國國君的。他是襄公同父異母的哥哥,因爲庶出而不能立爲太子。宋桓公病重時,當時還是太子的襄公曾經建議父親傳位於子魚,因爲子魚既年長,又仁義。桓公表示認同。子魚聽說,立即飛快地跑開。他說:弟弟能把君位都讓出來,還有比這更仁義的嗎?

襄公這才成爲國君。20

此刻,做了俘虜的宋襄公便託國於子魚。襄公說:哥呀,快回去鎮守國家吧!這個國家,就是哥哥你的。寡人是因爲不聽忠言,才落得這個下場啊!

子魚則說:君上就是不講,國家也是臣的。於是立即回國加強戰備。宋國國人也同心同德,準備迎接楚人的進攻。

楚人傳話給宋人:不妥協,就殺了你們的國君。宋人則說:

抱歉!承蒙列祖列宗保佑,我們有國君了。楚人要挾不成,只好放了襄公。襄公自由後,就跑到衛國,準備在那裡度過餘生。子魚說,這個國家,臣是爲君上鎮守的,君上爲什麼不回來呢?便把襄公接回國來。

這個感人的故事,記載在《公羊傳》,司馬遷的《史記》

沒有采信,因此是否可靠不得而知。而且回國以後的宋襄公,也並沒有接受教訓,第二年又自不量力地去討伐楚的同盟鄭國,並與楚軍戰於泓水,受傷而死。

《公羊傳》的故事如果可靠,那麼襄公和子魚,就堪稱當時最好的君臣和兄弟。至少,是之一。

這很重要。因爲在周代,甚至在整個中國古代,君臣都是最重要的關係,君臣之義也是最大的義。在春秋時期,它甚至是不分國別的。因此即便在戰爭中,外邦的臣子見了敵方的君主,也得恪守臣禮,讓他三分。比如在鄢陵之戰中,晉國的下軍統帥韓厥和新軍副帥至,都有機會俘虜楚的同盟國國君鄭成公,但他們都放棄了,因爲不能讓一國之君受辱。鄭成公的侍衛長則讓武藝更高強的駕駛員留在車上護駕,自己衝進敵陣,掩護國君撤退,終於戰鬥而死。21

這纔是周的戰士。對於他們來說,做一個好臣子,是比做一個好戰士更重要的事情。或者說,一個好的戰士,首先得是好的人臣。當然,一個好的統帥,也首先得是好的人君。不瞭解這一點,就看不懂周人的風采和風範。

第12章 鬼神2第12章 鬼神2第4章 情人2第2章 刺客2第1章 刺客1第1章 刺客1第9章 使節1第11章 鬼神1第11章 鬼神1第6章 戰士2第12章 鬼神2第13章 後記年輕就是好第7章 人臣1第8章 人臣2第5章 戰士1第3章 情人1第6章 戰士2第11章 鬼神1第5章 戰士1第10章 使節2第12章 鬼神2第8章 人臣2第1章 刺客1第1章 刺客1第6章 戰士2第11章 鬼神1第3章 情人1第7章 人臣1第8章 人臣2第13章 後記年輕就是好第5章 戰士1第12章 鬼神2第1章 刺客1第6章 戰士2第1章 刺客1第1章 刺客1第11章 鬼神1第7章 人臣1第9章 使節1第10章 使節2第6章 戰士2第7章 人臣1第12章 鬼神2第5章 戰士1第7章 人臣1第8章 人臣2第3章 情人1第9章 使節1第10章 使節2第3章 情人1第3章 情人1第7章 人臣1第5章 戰士1第5章 戰士1第14章 註釋第5章 戰士1第8章 人臣2第1章 刺客1第4章 情人2第4章 情人2第3章 情人1第9章 使節1第2章 刺客2第12章 鬼神2第6章 戰士2第1章 刺客1第8章 人臣2第10章 使節2第12章 鬼神2第11章 鬼神1第11章 鬼神1第6章 戰士2第10章 使節2第9章 使節1第6章 戰士2第4章 情人2第10章 使節2第14章 註釋第13章 後記年輕就是好第12章 鬼神2第2章 刺客2第2章 刺客2第9章 使節1第10章 使節2第5章 戰士1第14章 註釋第14章 註釋
第12章 鬼神2第12章 鬼神2第4章 情人2第2章 刺客2第1章 刺客1第1章 刺客1第9章 使節1第11章 鬼神1第11章 鬼神1第6章 戰士2第12章 鬼神2第13章 後記年輕就是好第7章 人臣1第8章 人臣2第5章 戰士1第3章 情人1第6章 戰士2第11章 鬼神1第5章 戰士1第10章 使節2第12章 鬼神2第8章 人臣2第1章 刺客1第1章 刺客1第6章 戰士2第11章 鬼神1第3章 情人1第7章 人臣1第8章 人臣2第13章 後記年輕就是好第5章 戰士1第12章 鬼神2第1章 刺客1第6章 戰士2第1章 刺客1第1章 刺客1第11章 鬼神1第7章 人臣1第9章 使節1第10章 使節2第6章 戰士2第7章 人臣1第12章 鬼神2第5章 戰士1第7章 人臣1第8章 人臣2第3章 情人1第9章 使節1第10章 使節2第3章 情人1第3章 情人1第7章 人臣1第5章 戰士1第5章 戰士1第14章 註釋第5章 戰士1第8章 人臣2第1章 刺客1第4章 情人2第4章 情人2第3章 情人1第9章 使節1第2章 刺客2第12章 鬼神2第6章 戰士2第1章 刺客1第8章 人臣2第10章 使節2第12章 鬼神2第11章 鬼神1第11章 鬼神1第6章 戰士2第10章 使節2第9章 使節1第6章 戰士2第4章 情人2第10章 使節2第14章 註釋第13章 後記年輕就是好第12章 鬼神2第2章 刺客2第2章 刺客2第9章 使節1第10章 使節2第5章 戰士1第14章 註釋第14章 註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江县| 祁东县| 什邡市| 康保县| 康保县| 台南市| 汪清县| 通辽市| 龙南县| 茶陵县| 犍为县| 长泰县| 分宜县| 潜江市| 金乡县| 师宗县| 安多县| 香港| 金寨县| 河东区| 河东区| 韶山市| 阳高县| 阿合奇县| 丰顺县| 鹤岗市| 建宁县| 申扎县| 龙岩市| 仁布县| 天镇县| 吉水县| 南木林县| 道孚县| 韶山市| 当雄县| 凤庆县| 城步| 兰坪| 开鲁县| 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