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十九章 河陽之亂

我們前面曾經提到過,秦宗權在中原地區亂打一氣,把現有的政治、軍事格局全部推翻,各路軍閥迎來了重新洗牌的機會。

藉著這次機會,李罕之佔據了河陽,成爲節度使,他的拜把子兄弟張全義則佔據了洛陽,兩人首尾相望,固若金湯。

李罕之和張全義關係非常好,好到什麼程度呢,兩個人曾經“刻臂爲盟,永同休慼”,是生死患難之交。這個關係應該是很鐵的了,但是亂世之中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在相對穩定下來之後,兩人的關係開始急劇降溫。

爲什麼會降溫呢,這還要從兩個人的性格來說起。

李罕之善戰,但不擅長治理,他非常暴虐,對待百姓和對待敵人一樣狠辣,所以說這個人如果沒有與之互補的人來輔佐,是不可能長久的。

而張全義的長處就在於治民理政,他是一個難得的建設者。

如此說來,兩個人如果能好好配合,應該可以打拼出一片天地來。

但是凡事沒絕對,互補,互補,關鍵在一個“互”字,雙方要相互給對方做貢獻才行,如果一方一直付出,而另一方卻一味索取,那這個關係也就快要到頭兒了。

張全義的能力

張全義剛到洛陽的時候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映入眼簾的是斷壁殘垣一片片,荒草萋萋一叢叢,整個洛陽城“白骨蔽地,荊棘彌望,居民不滿百戶”。

這哪裡還是大唐帝國的東都洛陽,簡直是個荒郊野外的小村莊嘛!

張全義痛心疾首,農民出身的他認爲自己應該做一些事情,於是他在部將中選了十八個人出來,每個人發給給一面旗幟,一張榜單,讓他們到洛陽周圍十八個縣去,掛起旗幟,張貼榜單,召集流民回家種地。

老百姓本來就安土重遷,之所以逃亡是因爲亂兵太多,怕丟掉性命。如今既然政府又有人來主持大局了,四面八方的百姓都爭相來投奔。

有了人就好辦事。張全義實行寬以養民的政策,規定但凡來洛陽地區種地的農民,不徵收賦稅,而且還會借給耕牛、種子。非但如此,張全義執政期間洛陽的政令十分寬簡,百性只要不是犯了殺頭的大罪,一般都會從寬處罰,這讓受夠了嚴刑峻法的百性們交口稱讚。

張全義在恢復生產方面真的是嘔心瀝血,據史書記載,“張公不喜聲伎,見之未嘗笑,獨見良麥佳繭則笑耳”。

也就是說張全義這個人不喜歡花天酒地,見到歌舞藝伎的場面不會笑,唯獨見到麥浪滾滾的場景纔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是個農民的兒子,也是個很務實的治理者。

生產恢復了以後,張全義開始練兵。畢竟在亂世中沒有強大的武力做支撐是無法立足的,但爲了不影響耕種,張全義規定在農閒的時候挑選強壯的農民進行訓練,教以戰陣行軍之法,說簡單點就是民兵。

民兵肯定沒有正規軍能打,但張全義感覺足夠了,他自問沒有對外擴張的野心,能夠有一支武裝保境安民就可以了,何必這麼勞民傷財打打殺殺呢。

張全義沒有野心,李罕之卻有,而且還很大。

在張全義恢復生產的同時,李罕之正頻頻對外用兵,他攻打的主要地區是河中,那裡之前是王重榮的地盤,但因爲王重榮比較嚴苛,把部將欺負得太狠了,手下將領常行儒忍無可忍,帶兵造反砍掉了他的腦袋,推舉他的哥哥王重盈爲新的節度使。

所以說現在的河中節度使是王重盈。

李罕之攻下了河中的絳州,隨後向晉州進軍,王重盈眼看抵擋不住,開始向朱溫求救,並與張全義取得聯繫,想要策反他。

現在的張全義已經憋了一肚子的火,因爲李罕之只管打仗,卻不管後勤,他的轄區河陽民生凋敝,軍需匱乏。

但軍隊不能餓著肚子打仗呀,所以李罕之就派人到洛陽張全義這裡來收糧食,有的時候人都不來,直接讓張全義派人把糧食給送過去。

這樣的事情一次兩次也就罷了,次數多了任誰也受不了啊。

李罕之的想法是這樣的,我跟你張全義是過命的交情,這點兒糧食算得了什麼,兄弟情誼大於天呀。

可張全義不這樣想,我辛辛苦苦種點糧食出來容易嗎,你缺糧食的時候我送些給你應急這沒話說,但你這是個無底洞啊,按照你李罕之的邏輯,只要你在打仗,我就要送糧食,這送來送去哪天是個頭兒啊,地主家也沒餘糧是不是。

更要命的還在後面。

張全義顧及與李罕之的關係,所以隱忍不發,可手下的軍將們沉不住氣了,他們跟李罕之可是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憑什麼自己種出來的糧食給別人送去?

所以說就出問題了。

這一次李罕之又派人來洛陽催糧,張全義這裡確實沒有餘糧了,但李罕之在打仗,不能不管啊,所以東拼西湊籌集了一些糧食,派手下們去給李罕之送去應急。

按說兄弟做到這個地步也是仁至義盡了,可李罕之不知足,他看到這次送到的糧食比以前少很多,大怒,呵斥張全義派去送糧的軍官。

軍官心想我千辛萬苦把糧食送來了,你還不知足,我找誰說理去,出言頂撞了幾句。

這可把李罕之惹火了,心想你個小嘍羅還敢頂嘴,左右,給我打他!

手下人拿了鞭子,劈頭蓋臉把這個軍官暴打一頓。

軍官哭訴:“張令公(張全義)會爲我做主的!”

李罕之大笑:“田舍翁能奈我何!”

意思是說張全義只是個種田的,他能拿我怎麼樣。

李罕之太過分了!

俗話說兔子急了還要咬人呢,更何況人家張全義還有軍隊!(雖然是民兵)

張全義終於怒了。恰恰在這時候,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的信送到了,邀約張全義一同進攻李罕之。

打李罕之是吧?準了!張全義大筆一揮,給王重榮寫了封回信,約定一同進兵。

張全義是個有腦子的人,他不會蠻幹。你李罕之不是說軍糧沒送夠嗎,我勒緊褲腰帶再給你籌一批送去!你不是說我張全義是田舍翁嗎,我就做一次不一樣的田舍翁給你看!

張全義的軍糧又一次送出了,跟隨軍糧一同進發的還有他的民兵部隊。這支軍隊以送糧爲掩護,長驅直入,一舉攻下了李罕之的老巢,河陽。

李罕之還在率領主力部隊攻打晉州呢,聽說河陽有失,立馬回兵,同時向李克用求救。

李罕之對李克用說:“兄弟我打你的老朋友王重榮是不對,但哥哥你現在如果能幫我取回河陽,我以後就跟著你混了。”

李克用說:“憑什麼,我們兩個很熟嗎?”

李罕之說:“河陽、洛陽緊鄰朱溫的地盤,哥哥你難道就沒什麼想法嗎?”

李克用說:“朱溫是吧?兄弟你怎麼不早說,我來啦!”

李克用派出手下第一猛將李存孝將兵三萬來幫助李罕之,雙方合兵一處,兵圍河陽。

張全義撐不住了,他現在是出城野戰打不過,想好好守城吧,又缺糧食,現在城裡的人都已經以木屑爲食了,如果再被圍困下去,估計人吃人的戲碼又要上演。

沒辦法了,求援吧。張全義向汴州的朱溫求救。

按照李克用攻擊的就是朱溫要保護的這一慣例,朱溫是要出兵的,事實上他也不能不出兵,因爲如果河陽、洛陽被李克用佔了,他的汴州也保不住。

但是朱溫現在主力都被龐師古、霍存帶去攻打時溥了,抽不出兵來怎麼辦?沒辦法了,只有把預備兵派出去了。

朱溫讓葛從周、丁會兩個人帶兵一萬,去救張全義。

一萬援軍真心有點少,這些人上了戰場防守都有困難,更別說打人了。但是接下來葛從周、丁會兩個人會用實際行動證明一個道理:兵多兵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帶兵的人是誰。

兩個人帶兵走到河陰,遇到黃河攔路,需要做一道選擇題。

選項一,就地紮營,隔岸觀火,把守住黃河渡口,以逸待勞等待敵軍的到來,憑藉黃河天險禦敵。這樣做的話就要犧牲掉張全義,但是好在比較穩妥,不會置自身於險地。

選項二,火速進軍,飛躍黃河,以奇兵擊敵,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這就要豪賭一把,賭贏了可以把對方打趴下,甚至可以一戰定乾坤,賭輸了就要輸光本錢,連防守的兵力都沒有了。

丁會對葛從周說:“李罕之認爲我們兵少,而且是遠道而來,肯定不敢渡黃河。我們應該利用他的這一心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兵制勝!”

葛從周說:“吾正有此意!”

兩將一拍即合,飛速渡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閃擊李罕之,雙方戰於沇水。

此時李存孝的軍兵已經被抽調了大半去攻打昭義了,在此助戰的晉陽兵只剩下一小部分。

葛從周、丁會突然出現,李罕之大驚,以爲神兵天降,倉促迎戰,被對方擊潰。李存孝見事不可爲,救出李罕之後直接跑路。

河陽圍解。

朱溫任命丁會爲河陽節度使,就地駐守,讓張全義回洛陽繼續做他的河南尹。

張全義對朱溫的救命之恩銘記於心,他繼續用心經營河南,糧食連年豐收,爲朱溫後來的爭霸戰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軍需物資。

張全義真乃是五代時期種糧第一人也。

現在朱溫掌控住了河陽、洛陽,轄區的西部算是穩定下來了,但是他現在高興不起來,因爲李克用已經打破了昭義,逼殺了昭義節度使孟方立,佔領了邢、洺、磁三州,對朱溫的轄區虎視眈眈。

第二十一章 (又)有人稱帝了第五十四章 猛人氏叔琮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戰之後第七十一章 淮南之變(一)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一百二十六章 使詐的周德威第一百八十章 羅貫第一百二十二章 魏博的麻煩第七十二章 淮南之變(二)第一百三十章 故元城決戰第二百一十章 明宗李嗣源第四十七章 清口戰役第七章 兩個人的舞臺第三十五章 痞子王建(二)第二百一十章 明宗李嗣源第九十六章 周本的威力第一百零一章 朱溫很憋屈第一百四十九章 四國大戰第二十一章 (又)有人稱帝了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八章 黑鴉軍第五十一章 牛人葛從周第二百章 死伶人第一百八十八章 猛人康延孝第五十章 王建與李茂貞第一百三十六章 韓延徽第四十四章 鬧獨立的劉仁恭第十章 李克用與朱溫第一百二十二章 魏博的麻煩第二百一十五章 書生意氣第一百七十六章 亂政第一百二十七章 鎖城術第一百七十章 滅樑(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滅燕(二)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一百零三章 楊守光登基第九章 黃巢之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使詐的周德威第三十章 羣毆李克用(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韓延徽第二百一十四章 無恥房知溫第一百七十八章 哭吧哭吧不是罪第一百零九章 新的造反天團第九十六章 周本的威力第十九章 馬楚政權的興起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一百零一章 朱溫很憋屈第三十七章 英雄氣短李存孝第一百七十七章 郭崇韜第一百七十章 滅樑(二)第八十六章 王重師的悲哀第五十四章 猛人氏叔琮第一百章 柏鄉之戰(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短命的李存矩第一百六十九章 滅樑(一)第一百六十章 李存進的隕落第一百六十六章 楊劉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戰前夜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書生意氣第六十六章 大話士族第一百二十八章 劉掞的苦惱第七十三章 張顥和徐溫第八十五章 三國開撕第二百一十一章 馮道第七十七章 很憋屈的李思安第八十一章 搞好家務事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友謙第九十九章 柏鄉之戰(一)第九十五章 蘇州之圍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三十二章 戰神李存孝(一)第七十五章 鬧市殺人事件第四十九章 可憐的昭宗第一百九十二章 小人不能惹第四十九章 可憐的昭宗第一百四十四章 王建的最後時光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六章 忠武宦官楊復光第一百二十章 徐溫父子第七十一章 淮南之變(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楊劉第一百一十三章 父親王建第一百五十五章 鎮州之亂第五十八章 征戰魯東第二百零六章 李存勖的悲哀第二百一十七章 遊子歸故里第五十二章 小弟不好當第四十章 王鎔的魅力第一百六十章 李存進的隕落第八十七章 造反的劉知俊第四十四章 鬧獨立的劉仁恭第一百一十二章 滅燕(二)第二百零七章 李存勖之殤:興教門之亂第二十章 再提“屯兵八百里”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六十五章 可憐的大唐第一百六十五章 德勝之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哭吧哭吧不是罪第一百章 柏鄉之戰(二)
第二十一章 (又)有人稱帝了第五十四章 猛人氏叔琮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戰之後第七十一章 淮南之變(一)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一百二十六章 使詐的周德威第一百八十章 羅貫第一百二十二章 魏博的麻煩第七十二章 淮南之變(二)第一百三十章 故元城決戰第二百一十章 明宗李嗣源第四十七章 清口戰役第七章 兩個人的舞臺第三十五章 痞子王建(二)第二百一十章 明宗李嗣源第九十六章 周本的威力第一百零一章 朱溫很憋屈第一百四十九章 四國大戰第二十一章 (又)有人稱帝了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八章 黑鴉軍第五十一章 牛人葛從周第二百章 死伶人第一百八十八章 猛人康延孝第五十章 王建與李茂貞第一百三十六章 韓延徽第四十四章 鬧獨立的劉仁恭第十章 李克用與朱溫第一百二十二章 魏博的麻煩第二百一十五章 書生意氣第一百七十六章 亂政第一百二十七章 鎖城術第一百七十章 滅樑(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滅燕(二)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一百零三章 楊守光登基第九章 黃巢之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使詐的周德威第三十章 羣毆李克用(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韓延徽第二百一十四章 無恥房知溫第一百七十八章 哭吧哭吧不是罪第一百零九章 新的造反天團第九十六章 周本的威力第十九章 馬楚政權的興起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一百零一章 朱溫很憋屈第三十七章 英雄氣短李存孝第一百七十七章 郭崇韜第一百七十章 滅樑(二)第八十六章 王重師的悲哀第五十四章 猛人氏叔琮第一百章 柏鄉之戰(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短命的李存矩第一百六十九章 滅樑(一)第一百六十章 李存進的隕落第一百六十六章 楊劉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戰前夜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書生意氣第六十六章 大話士族第一百二十八章 劉掞的苦惱第七十三章 張顥和徐溫第八十五章 三國開撕第二百一十一章 馮道第七十七章 很憋屈的李思安第八十一章 搞好家務事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友謙第九十九章 柏鄉之戰(一)第九十五章 蘇州之圍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三十二章 戰神李存孝(一)第七十五章 鬧市殺人事件第四十九章 可憐的昭宗第一百九十二章 小人不能惹第四十九章 可憐的昭宗第一百四十四章 王建的最後時光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六章 忠武宦官楊復光第一百二十章 徐溫父子第七十一章 淮南之變(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楊劉第一百一十三章 父親王建第一百五十五章 鎮州之亂第五十八章 征戰魯東第二百零六章 李存勖的悲哀第二百一十七章 遊子歸故里第五十二章 小弟不好當第四十章 王鎔的魅力第一百六十章 李存進的隕落第八十七章 造反的劉知俊第四十四章 鬧獨立的劉仁恭第一百一十二章 滅燕(二)第二百零七章 李存勖之殤:興教門之亂第二十章 再提“屯兵八百里”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六十五章 可憐的大唐第一百六十五章 德勝之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哭吧哭吧不是罪第一百章 柏鄉之戰(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门市| 会昌县| 屯昌县| 台南县| 来凤县| 手游| 韶关市| 石景山区| 外汇| 嘉兴市| 苍梧县| 益阳市| 新宁县| 湟中县| 多伦县| 宝应县| 汤原县| 青冈县| 塔城市| 温宿县| 开阳县| 博白县| 丰城市| 伊春市| 察隅县| 荔浦县| 平武县| 黄山市| 晋城| 新和县| 崇仁县| 邯郸县| 留坝县| 平江县| SHOW| 汝城县| 鄂温| 新余市| 武安市| 华池县| 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