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十章 王建與李茂貞

王建是個無利不起早的人,同時這個人臉皮還比較厚。

東川的顧彥朗幫他在西川立足,後來顧彥朗死了,屍體還沒涼透呢,他就要奪人家的東川。

後來以李茂貞爲首的三賤客兵犯長安,李克用南下平叛,王建也大呼小叫地起兵去勤王。

話說你去勤王就去勤王唄,沒人攔著你,可王建路過東川的地盤,不走了,他指責東川的顧言暉不派兵勤王,轉而攻打東川。

顧言暉心想見過不要臉的,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你想來打我就直說唄,扯那麼多理由有用嗎?

然後兩個人開撕,不得不說王建治軍還是有一套的,軍隊戰鬥力也很強,他接連攻破東川數座城池,斬殺對方大將羅璋,進圍東川治所梓州。

按照戰爭邏輯,一方首府是難以一次性攻破的,所以王建圍攻梓州日久,沒打進去。恰在此時候昭宗皇帝下詔了,讓雙方罷兵,王建就坡下驢,退走了。

然而事情還沒完。

後來李茂貞又一次進犯長安,昭宗皇帝去了韓建的華州,王建又一次給自己加戲,他說皇帝你在華州那裡過得舒服嗎,來我成都吧,我一定好吃好喝招待,還不給你氣受。

李曄當然知道他話中的真假,但人家王建能說出這話來就不錯,所以加封對方爲鳳翔西面行營招討使,讓他攻打李茂貞。

王建跟李茂貞本來就有矛盾,爲什麼呢,歸根到底還是利益在作祟。

李茂貞的地盤在陝西南部一帶,但前期他通過討伐楊復恭進佔了廣元,把四川的山南西道地區收入囊中,下一步他又瞄準了東川,想要到四川撈好處。

王建肯定不幹啊,他本來佔據了西川,想要向北發展,必然也以東川爲進攻對象,所以兩個人的矛盾出現了。

王建的胃口很大,他不僅想要東川,還想要李茂貞手裡的山南西道,他的最終目標是把整個四川變爲自己的獨立王國。

兩個野心家相向而行,肯定會有一次正面碰撞,現在,正面碰撞來了。

王建得到昭宗皇帝的詔令,高興得不得了,心想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兵了。

王建派出了兩路大軍,第一路由王宗謹領兵,攻打鳳翔。這一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說直白一點就是雷聲大,雨點小,主要起到牽制李茂貞的作用,爲第二路軍兵打配合。

第二路大軍進攻東川,由大將王宗滌率領。

王宗滌可以說是王建手下最能打的,正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王建這次要把整個東川全部吞下。

爲了保險起見,王建隨後又發了兩路軍兵,一路由王宗侃率領,攻打渝州;一路由王宗阮率領,進取瀘州。在一切都佈置妥當之後,王建親領大軍壓陣,攻打東川。

西川大軍,傾巢而出了。

看到這裡大家也許有個疑問,爲什麼王建手下的大將名字相似度如此之高呢,難道這些人都是兄弟不成?

他們確實是兄弟,但不是親兄弟,而是王建的養子。王宗滌本名華洪,王宗弼本來姓魏,這些人本來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爲有了王建,他們就成兄弟了。

估計王建是李克用的好學生,他也採用義子統兵的套路,效果不是一般的好,這在接下來的戰役中我們就能見識到。

王建的進軍很順利,東川的各州長官都被他打怕了,做了象徵性的抵抗後全部投降。按這個模式打下去,攻破東川首府梓州指日可待。

這時候昭宗皇帝李曄回過味兒來了,不是說好了讓王建打李茂貞的嗎,這傢伙怎麼打起東川來了,這不是明目張膽地搞擴張嗎,眼裡還有沒有我這個皇帝了!

李曄派來諫議大夫李洵爲兩川宣諭使,讓雙方罷兵。

王建現在是一鼓作氣勢如虎,打下東川就大功告成了,怎麼肯乖乖奉詔呢。

他對李洵說:“不好意思哈,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聖旨什麼的真心顧不上了。回去後記得代我向皇上問好哈!”

然後打東川打得更起勁兒了。

李曄大怒,小小的一個王建竟然敢抗旨不尊,這還了得,貶了!

李曄下旨貶王建爲南州刺史,任命李茂貞爲西川節度使,讓其出兵討伐王建,意思是說西川節度使的位子我給你了,能不能拿下來就要看你的本事了,而被空出來的鳳翔節度使的位子由李唐宗室的王爺接任。

李曄這個算計很不錯,給李茂貞畫個餅(西川),讓他去打王建,而李茂貞的鳳翔剛好藉此機會收到朝廷手裡來,真是太完美了,不費一兵一卒,到手一個藩鎮不說還把該打的人打了,該趕的人趕走了。

問題是李茂貞不是傻子,他不會這麼容易被人拿來當槍使,否則也不會混到今天這個地位。

他就想啊,你如果不免我的鳳翔節度使,然後再白給我一個西川節度使還好說,我還能考慮考慮出一回義務兵幫你打仗。

你可倒好,給我的西川還沒到手呢,先把我鳳翔給奪走了,憑什麼,當我傻了不成!

於是乎,大家接到聖旨後,還沒等西川的王建跳出來呢,鳳翔的李茂貞先不幹了,不奉詔,堅決不奉詔,打死也不奉詔!

李曄沒辦法了,現在的小弟們把抗旨當成家常便飯,他還沒能力去打人家,太沒面子了。

本著面子能挽回一點是一點的原則,李曄撤回了自己的詔命,恢復了王建的所有官職,之前的節度使流轉計劃也宣佈作廢。

這樣一來,王建膽子更肥了,打東川也打得更起勁兒了。

太起勁就容易出事,王建的乾兒子被捉了,被捉的這個乾兒子叫做王宗弼。

王宗弼兵敗後被帶到了東川節度使顧言暉面前。

顧言暉說:“我看你怎麼這麼面熟呢,之前見過吧?”

王宗弼:“可不見過嘛,不只見過,我還對你有恩呢,幾年前王建要抓你,不就是我通風報信的嗎?”

顧言暉一聽,記起來了,當年顧言暉剛剛接替哥哥的位子,還不是很穩當。

這時候部下造反了,王建派人幫忙討平了叛亂,但是他也沒安什麼好心,讓部下藉機逮住顧言暉,掃平東川。當時多虧有人報信,顧言暉纔沒有上套,這個報信的人就是王宗弼。

見到恩公了,顧言暉慌忙下拜,爲了報答對方的救命之恩,顧言暉認王宗弼爲乾兒子,並給他改名爲顧琛。

所以說啊,王宗弼果然有當人兒子的天賦,到哪裡都能撿個便宜父親來認。不過顧言暉還是很厚道的,他對這個乾兒子確實關愛有加。

隨後的戰局越來越緊迫,王建幾路大軍齊頭並進,迅速平定了東川大多數城池,兵圍首府梓州。

這一次的王建志在必得,他不會和以前一樣象徵性地圍一下就走了,他要破城。

梓州城很牢固,顧言暉堅守城池,向鳳翔的李茂貞告急。

但李茂貞的遠水解不了顧言暉的近渴,而且王建之前派出了一路大軍專門到李茂貞那裡堵路,對方一時半會兒還突破不過來。

現在的局面是援兵遙遙無期,城守日益窘迫,顧言暉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這時候顧言暉找來了王宗弼(顧琛),他說:“城池守不住了,我命不久矣,你我相處的時間不長,沒必要隨我同死,找個機會,趕快逃了吧!”

然後指著城牆的一處缺口讓對方離開。

王宗弼離開了,重歸王建麾下。

顧言暉是個忠厚長者,他心不黑,手也不辣,是個知恩圖報、體恤下屬的人。這樣的人在和平年代會有很好的前途,但卻不適合在亂世中爭雄。

人心都是肉長的,誰好誰壞大家都看得清楚,忠厚長者的身邊肯定也會聚集一批忠心死士,顧瑤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從名字上看顧瑤應該是顧言暉的養子,這個養子很夠意思,在城破之日他上城領兵堅守,大呼道:

“顧公待我等不薄,真男兒當以死相報!”

並指著自己手中的鑌鐵劍說道:

“事急有膽敢叛逃的,問一問我手中劍!”

敵軍攻城甚急,多處城牆被毀,城破只在旦夕之間。

顧言暉知事不可爲,召集諸將飲酒,權作告別,並對顧瑤說道:“我不忍家眷被辱,公替我爲之!”

顧言暉及諸將酒後紛紛自盡而死,顧瑤深入宅內,殺盡言暉家眷,隨後自盡。

當夜,梓州城破。

王建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東川,他任命義子王宗滌爲東川節度使,遂並有兩川之地。

現在的王建意氣風發,在四川這一畝三分地上,他終於可以呼風喚雨稱孤道寡了,但是他還不滿足,因爲漢中、廣元一帶(山南西道)還在李茂貞手中,此地不奪,四川不穩,他就睡不踏實。

王建隨後與李茂貞圍繞上述地區多番征戰,但是沒佔到多少便宜,王建很苦惱,乾脆睡不著覺了。

不過他這個失眠癥也不會維持太長時間,因爲朝廷裡出事兒了。

啥事兒?

宰相與宦官又開始掐架了,這回雙方掐得有點狠,各自拉了一大批外援來一爭高下,然後李茂貞和朱溫都波及到裡面去了,最後竟然演變成汴州軍閥與鳳翔軍閥的一場大火併——王建的機會來了。

第二百一十五章 書生意氣第一百九十二章 小人不能惹第一百一十二章 滅燕(二)第九十二章 高賴子第一章 憤青是怎樣煉成的第一百一十五章 唐道襲的威力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邊兒那點兒事兒第一百二十章 徐溫父子第一百三十二章 貝州城最終結局第二百零八章 善後第九十三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一)第二百二十章 明宗明否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戰前夜第二十七章 朱珍的結局(一)第一百七十七章 郭崇韜第二百一十一章 馮道第一百零六章 沒落的朱溫第七章 兩個人的舞臺第一百八十三章 風雨飄搖第十二章 兩個皇帝第七十七章 很憋屈的李思安第一百三十章 故元城決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邊兒那點兒事兒第五十八章 征戰魯東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一樣的太監——張承業第六十七章 悲催的羅紹威第六十五章 可憐的大唐第一百六十章 李存進的隕落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知誥的崛起第一百九十八章 康延孝第一百六十五章 德勝之戰第六十九章 後梁與諸侯第五十七章 奇人王茂章第七十一章 淮南之變(一)第五十一章 牛人葛從周第六十五章 可憐的大唐第一百八十八章 猛人康延孝第一百五十一章 徐溫其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知誥的崛起第九十二章 高賴子第二十五章 王氏三龍(二)第一百零七章 朱溫之死第一百三十章 故元城決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唐帝李存勖第一百三十八章 盧文進第六十四章 三個刺兒頭一臺戲(二)第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四十一章 角力河中第九十九章 柏鄉之戰(一)第四十一章 角力河中第一百一十八章 徐溫的手段第八十一章 搞好家務事第一百四十章 猛人李橫衝第一百二十章 徐溫父子第七十六章 潞州之圍第二十七章 朱珍的結局(一)第一百一十章 變天第四十八章 賤賤二人組第二十一章 (又)有人稱帝了第三十三章 戰神李存孝(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一百一十二章 滅燕(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小人不能惹第一百六十九章 滅樑(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唐道襲的威力第二十八章 朱珍的結局(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大戰前夜第一百一十章 變天第一百七十一章 唐帝李存勖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十五章 決戰汴州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一百三十章 故元城決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韓延徽第一百八十二章 牛人孔謙第一百零七章 朱溫之死第五十四章 猛人氏叔琮第三十七章 英雄氣短李存孝第二百一十七章 遊子歸故里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友謙第二百一十四章 無恥房知溫第五十二章 小弟不好當第一百一十三章 父親王建第二百零六章 李存勖的悲哀第一百零六章 沒落的朱溫第一百零六章 沒落的朱溫第一百六十九章 滅樑(一)第八十六章 王重師的悲哀第一百三十八章 盧文進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友謙第一百八十二章 牛人孔謙第九十八章 禍起鎮州第六十三章 三個刺兒頭一臺戲(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十二章 兩個皇帝第二十章 再提“屯兵八百里”第一百一十七章 亂戰第一百九十三章 內鬥第八十三章 好員工牛存節
第二百一十五章 書生意氣第一百九十二章 小人不能惹第一百一十二章 滅燕(二)第九十二章 高賴子第一章 憤青是怎樣煉成的第一百一十五章 唐道襲的威力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邊兒那點兒事兒第一百二十章 徐溫父子第一百三十二章 貝州城最終結局第二百零八章 善後第九十三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一)第二百二十章 明宗明否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戰前夜第二十七章 朱珍的結局(一)第一百七十七章 郭崇韜第二百一十一章 馮道第一百零六章 沒落的朱溫第七章 兩個人的舞臺第一百八十三章 風雨飄搖第十二章 兩個皇帝第七十七章 很憋屈的李思安第一百三十章 故元城決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邊兒那點兒事兒第五十八章 征戰魯東第一百六十二章 不一樣的太監——張承業第六十七章 悲催的羅紹威第六十五章 可憐的大唐第一百六十章 李存進的隕落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知誥的崛起第一百九十八章 康延孝第一百六十五章 德勝之戰第六十九章 後梁與諸侯第五十七章 奇人王茂章第七十一章 淮南之變(一)第五十一章 牛人葛從周第六十五章 可憐的大唐第一百八十八章 猛人康延孝第一百五十一章 徐溫其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徐知誥的崛起第九十二章 高賴子第二十五章 王氏三龍(二)第一百零七章 朱溫之死第一百三十章 故元城決戰第一百七十一章 唐帝李存勖第一百三十八章 盧文進第六十四章 三個刺兒頭一臺戲(二)第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四十一章 角力河中第九十九章 柏鄉之戰(一)第四十一章 角力河中第一百一十八章 徐溫的手段第八十一章 搞好家務事第一百四十章 猛人李橫衝第一百二十章 徐溫父子第七十六章 潞州之圍第二十七章 朱珍的結局(一)第一百一十章 變天第四十八章 賤賤二人組第二十一章 (又)有人稱帝了第三十三章 戰神李存孝(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一百一十二章 滅燕(二)第一百九十二章 小人不能惹第一百六十九章 滅樑(一)第一百一十五章 唐道襲的威力第二十八章 朱珍的結局(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大戰前夜第一百一十章 變天第一百七十一章 唐帝李存勖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十五章 決戰汴州第八十章 暗流洶涌第一百三十章 故元城決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韓延徽第一百八十二章 牛人孔謙第一百零七章 朱溫之死第五十四章 猛人氏叔琮第三十七章 英雄氣短李存孝第二百一十七章 遊子歸故里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友謙第二百一十四章 無恥房知溫第五十二章 小弟不好當第一百一十三章 父親王建第二百零六章 李存勖的悲哀第一百零六章 沒落的朱溫第一百零六章 沒落的朱溫第一百六十九章 滅樑(一)第八十六章 王重師的悲哀第一百三十八章 盧文進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友謙第一百八十二章 牛人孔謙第九十八章 禍起鎮州第六十三章 三個刺兒頭一臺戲(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十二章 兩個皇帝第二十章 再提“屯兵八百里”第一百一十七章 亂戰第一百九十三章 內鬥第八十三章 好員工牛存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城县| 汉阴县| 马山县| 乾安县| 长乐市| 益阳市| 海林市| 白山市| 通化市| 克东县| 赤壁市| 从化市| 定襄县| 资中县| 高唐县| 家居| 肥东县| 仲巴县| 丰县| 云南省| 舒兰市| 合山市| 酒泉市| 奉化市| 满洲里市| 丽江市| 罗甸县| 叶城县| 卓尼县| 裕民县| 门头沟区| 巩留县| 麻江县| 中方县| 方城县| 桂阳县| 凉山| 宁强县| 宁德市| 且末县| 辰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