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一十章 明宗李嗣源

罪臣之一是孔謙。

這傢伙專事聚斂,不管百姓死活,是李存勖根基盡失的根源之一。此人不除,不足以平民憤吶。

那就殺了他唄。

孔謙被殺之後連帶著租庸制度也被廢除了。

租用制度其實就是唐朝施行的賦稅加徭役制度,根源可以追溯到北周和隋朝。

這個制度有個特點,那就是按丁來收費,你有多少人,我就收你多少稅,派你多少勞役,其他的一概不論。

這個制度有個基礎,那就是唐朝政-府施行的均田制,均田制就是按丁計畝,按照人均一百畝的數量,你有多少人,我就分你多少田。

所以說人跟田掛鉤,租庸又與人掛鉤,這個制度對於恢復李唐經濟,刺激經濟發展和國家財賦增加還是起了很大積極作用的。

然而社會是運動發展的,我們知道生產過剩(相對過剩)是資本主義的致命死穴,同理,封建社會也有自己的命門。

那就是土地兼併。

租庸制度的基礎是均田制,然而等到土地兼併日趨嚴重,有限的土地都被集中到大地主手中的時候,租庸調的實施基礎也就不復存在了。

想想唄,現在一個小老百姓手裡已經沒田了,你還是按照一百畝的基礎來徵收賦稅,能收得上來嗎。

所以說這個制度是禍亂的根源,必須廢除。

以孔謙被殺爲契機,李嗣源把後唐的租庸制度徹底廢除,繼續設立三司機(鹽鐵、度支、戶部),由宰相一人專判三司事務。

這,算是把朝廷的財賦制度給改了一通,壓在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算是被搬走了。

解決了孔謙還要解決兩個人。

一個是後梁滅亡的罪魁禍首,一個是盜墓組織的頭頭。

段凝和溫韜。

想殺這兩個人的人是霍彥威。

霍彥威是跟李嗣源搭夥造反的人物,現在權勢滔天,這個人早就看段、溫兩個人不順眼了,掌權之後就把兩個人下獄,然後就要殺人。

安重誨適時地跳了出來,別殺,至少不能現在就殺!

爲啥呢?段凝和溫韜歸根結底是後梁的罪臣,現在天下不穩,殺他們不劃算。

劃不劃算的霍彥威並不在乎,但是安重誨的面子不能不給,結果就留了兩個人一命,削職爲民,放回田裡去了。

然而逃得了初一逃不過十五?;魪┩浶再\好,後來李嗣源登基之後,還是找個由頭把段凝、溫韜給殺了。

殺得好!

如果說這兩個人該殺,那還有一個人更該殺。

這個人就是殺死李存勖的罪魁禍首——郭從謙。

然而這個罪該萬死的人卻被留了下來,非但沒有責罰,反而受到重用。

這裡面的問題就有講究了。

李嗣源口口聲聲是不稱帝的,但你說什麼不重要,做什麼才重要。

嘴上很會說,行動卻很誠實,不殺郭從謙,甚至將其當做功臣來看待,這暴露了李嗣源的野心。

這個暴露也許是有意爲之。

李嗣源要通過對郭從謙的處置來向文武百官發送信號:反正我老李嘴上是打死都不稱帝的,你們自己看著辦!

信號接收到了,大臣們也不是傻子,肯定豁出命去勸你稱帝??!

接下來,順理成章就到了登基稱帝的戲碼。

稱帝是個大事兒,需要提前商量準備,一些大綱性的東西還是要皇帝本人來欽定的。

比如說,要不要改國號。

霍彥威、孔循(當時安重誨高升,他爲樞密使)認爲,大唐國運已盡,應該重新建國,改國號。

結果這兩個人說了一大通,李嗣源問了一句讓人大跌眼鏡的話:

“什麼是國號?”

我特麼……

我們必須提前說一下,李嗣源出身沙陀,是個實打實的文盲,目不識丁。

他問這句話也沒啥其他意思,純粹是不恥下問,他是真的不知國號是個啥。

別人問這種跌破智商的話肯定已經被亂棒打出了,但現在問話的是預備役皇帝,你還不能不答。

大臣耐著性子解釋:“先帝是因爲姓氏來自於李唐的賞賜,而且打天下也是爲了替李唐復仇,所以建國以後就定國號爲唐,表示延續的是大唐的國祚?,F在我們統治的地區很多都是樑朝舊人,他們是不願意殿下您稱唐的,所以要改國號。”

奧……原來如此!

李嗣源雖然目不識丁,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判斷力。

這位聖明天子力排衆議,決心以唐爲國號,爲什麼呢?原因如下:

老子我十三歲開始跟隨獻祖(李國昌),他老人家拿我當兒子看待;隨後又跟隨武皇(李克用)打天下,前後三十年;最後又跟隨先帝(李存勖)近二十年。

期間大小戰陣經歷無數,武皇之基業就是我的基業,先帝的天下就是我的天下,哪有一家人分屬兩個國家的道理?

做人吶,不能忘本,所以說這國號打死都不能改!

吏部尚書李琪也出來幫場,說殿下您說得都對,既然不改國號,那就要和先帝那一支搭上線,不過這也不是問題,自古以來旁支入繼的人海了去了,您可以繼子之禮在先帝靈柩前繼位。

好嘛,李存勖死的時候才四十二歲,現在李嗣源六十歲,結果要讓六十歲的人拜四十二歲的人做爹,這事兒整的。

不過人家李嗣源不在乎,他從小就養在李家,感情太深了,爲了能夠入宗族,做兒子我也認!

隨後李嗣源從興聖宮到西宮,身穿斬衰(至親所穿戴的喪服),到李存勖靈柩前辦理就職手續。

文武百官全身縞素,參加就職儀式。

手續很簡單,發衣服(龍袍)帽子(帝冕)和證書(帝冊),然後百官換上吉服,到大殿來稱賀。

這套儀式走完了,李嗣源就成了皇帝了,是爲後唐明宗。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帝登基也要頒佈一些新制度。

先是大赦、改元,這是常規流程,沒啥好說的。

再就是縮減後宮編制,這一條很重要。

這次縮減有點狠,不是說一說就完的??s減後的後宮只有百人,宦官只留了三十人,教坊百人,鷹坊二十人,御廚五十人。

然後,沒有了。

說實話,大戶人家的雜役僕從都不只這些。

這絕對不是做作,而是在向朝中百官和各地官僚系統發出一個信號——朕要帶頭過緊日子,你們自己看著辦!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更何況還是以上率下,威力可知。

隨後是組合拳。

命令內外大臣不得進貢鷹犬珍玩之類的東西。

好嘛,玩物喪志之類的教訓我們就不說了,畢竟李存勖鮮活的例子就在前面呢。

這個命令也是在向下麪人發信號——朕不收禮品,你們都拿政績說話!

隨後恢復了郭崇韜、朱友謙等一干冤死之臣的官職、榮譽,籍沒的家產、田地全都發還本族(如果還有的話)。

這類事情雖小,卻是必須做的,因爲這代表著一樣人類始終孜孜以求的核心價值——公平正義。

好人好報、沉冤得雪之類的故事,是國人最爲喜聞樂見的。把這種事情辦好了,公平正義的信念在人民心中樹立起來了,國家的根基也就穩了。

這是向善的力量,也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推動力量。

再有一件小事兒,就很值得人深思了。

國人從古至今都有一個習慣——避諱。

兒子要避父親的諱,晚輩要避長輩的諱,當然了,以此類推,全天下人都要避皇帝的諱。

也就是說李嗣源名字裡有個“嗣”字和“源”字,這兩個字是他老人家專用的,全天下人都不能用,非但不能用,你連說都不能說。

這倒不是做作,以前都是這麼做的,這是對皇帝的尊重,更是對皇權的維護。

傳統不好打破,但是避諱這東西確實會對小老百姓們的生活造成影響。

特別是李嗣源這倆字兒,使用頻率還蠻高。

子嗣,子嗣,裡面要有嗣吧?飲水思源,裡面要有源吧?這倆字兒都不讓用了,咋搞?

李嗣源下詔,說該避的諱還是要避的,但是避的規矩我們改一改,我的名字裡不是有倆字兒嗎,你們只要不連用,就沒有問題。

不讓連用,那就是說可以單個來用,這就把問題解決了嘛。畢竟“嗣”和“源”連起來除了罵皇帝之外也沒啥用處,日常生活中主要還是拆開來用得多嘛!

有一句話說得好,莫以善小而不爲。

這是一件小事,但反映了大問題。

第一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與阿保機第一百四十章 猛人李橫衝第一百四十六章 無法無天徐知訓第一百五十五章 鎮州之亂第一百三十一章 晉陽保衛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極限運動愛好者李存勖第一百八十四章 名將李存審第二百一十一章 馮道第一百零八章 朱友珪的局第六章 忠武宦官楊復光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五章 僖宗奔蜀第二百零九章 趕盡殺絕第三十七章 英雄氣短李存孝第六十章 楊行密手下的悍將們第二百零八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五章 岌岌可危第三十八章 李存孝的怨氣第五十七章 奇人王茂章第一百六十六章 楊劉第二十一章 (又)有人稱帝了第六十一章 杭州之圍第一百零四章 朱溫的獨角戲第一百七十八章 哭吧哭吧不是罪第五十章 王建與李茂貞第十一章 江湖大哥李克用第一百三十章 故元城決戰第一百零五章 棗強第十一章 江湖大哥李克用第九十五章 蘇州之圍第一百一十一章 滅燕(一)第一百零六章 沒落的朱溫第二十章 再提“屯兵八百里”第一百六十三章 張承業與李存勖第一百四十九章 四國大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徐溫的手段第二十三章 海龍王第十五章 決戰汴州第六十章 楊行密手下的悍將們第二十三章 海龍王第一百八十八章 猛人康延孝第十六章 死了一個秦宗權第四十六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九十八章 禍起鎮州第一百七十一章 唐帝李存勖第六十九章 後梁與諸侯第一百八十八章 猛人康延孝第五十六章 東征西討第一百七十一章 唐帝李存勖第一百四十章 猛人李橫衝第六十章 楊行密手下的悍將們第二百零四章 造反的李嗣源第五十四章 猛人氏叔琮第一百九十章 矛盾第一百二十三章 極限運動愛好者李存勖第七十四章 極品刺客第一百三十六章 韓延徽第二百一十一章 馮道第一百五十五章 鎮州之亂第五十六章 東征西討第四十二章 鄆兗之戰第一百八十三章 風雨飄搖第六十二章 田頵的怨氣第六十三章 三個刺兒頭一臺戲(一)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六十二章 田頵的怨氣第一百六十九章 滅樑(一)第七十八章 李克用之死第一百四十七章 猛人朱瑾第一百一十五章 唐道襲的威力第一百七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一百五十一章 徐溫其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使詐的周德威第三章 北伐第八十三章 好員工牛存節第三十二章 戰神李存孝(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德勝之戰第五十九章 昭宗之殤第三十四章 痞子王建(一)第一百四十二章 大戰前夜第九十七章 錢鏐的那些事兒第七十六章 潞州之圍第一百一十九章 王茂章最後的表演第一百零五章 棗強第一百一十一章 滅燕(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一百三十八章 盧文進第一百零六章 沒落的朱溫第三十七章 英雄氣短李存孝第一百七十九章 悲催的郭崇韜第一百一十三章 父親王建第十二章 兩個皇帝第七十二章 淮南之變(二)第一百零二章 腦殘的劉守光第一百四十九章 四國大戰第一百零七章 朱溫之死第九章 黃巢之死第一百零四章 朱溫的獨角戲第二百二十章 明宗明否
第一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與阿保機第一百四十章 猛人李橫衝第一百四十六章 無法無天徐知訓第一百五十五章 鎮州之亂第一百三十一章 晉陽保衛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極限運動愛好者李存勖第一百八十四章 名將李存審第二百一十一章 馮道第一百零八章 朱友珪的局第六章 忠武宦官楊復光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五章 僖宗奔蜀第二百零九章 趕盡殺絕第三十七章 英雄氣短李存孝第六十章 楊行密手下的悍將們第二百零八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五章 岌岌可危第三十八章 李存孝的怨氣第五十七章 奇人王茂章第一百六十六章 楊劉第二十一章 (又)有人稱帝了第六十一章 杭州之圍第一百零四章 朱溫的獨角戲第一百七十八章 哭吧哭吧不是罪第五十章 王建與李茂貞第十一章 江湖大哥李克用第一百三十章 故元城決戰第一百零五章 棗強第十一章 江湖大哥李克用第九十五章 蘇州之圍第一百一十一章 滅燕(一)第一百零六章 沒落的朱溫第二十章 再提“屯兵八百里”第一百六十三章 張承業與李存勖第一百四十九章 四國大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徐溫的手段第二十三章 海龍王第十五章 決戰汴州第六十章 楊行密手下的悍將們第二十三章 海龍王第一百八十八章 猛人康延孝第十六章 死了一個秦宗權第四十六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九十八章 禍起鎮州第一百七十一章 唐帝李存勖第六十九章 後梁與諸侯第一百八十八章 猛人康延孝第五十六章 東征西討第一百七十一章 唐帝李存勖第一百四十章 猛人李橫衝第六十章 楊行密手下的悍將們第二百零四章 造反的李嗣源第五十四章 猛人氏叔琮第一百九十章 矛盾第一百二十三章 極限運動愛好者李存勖第七十四章 極品刺客第一百三十六章 韓延徽第二百一十一章 馮道第一百五十五章 鎮州之亂第五十六章 東征西討第四十二章 鄆兗之戰第一百八十三章 風雨飄搖第六十二章 田頵的怨氣第六十三章 三個刺兒頭一臺戲(一)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六十二章 田頵的怨氣第一百六十九章 滅樑(一)第七十八章 李克用之死第一百四十七章 猛人朱瑾第一百一十五章 唐道襲的威力第一百七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一百五十一章 徐溫其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使詐的周德威第三章 北伐第八十三章 好員工牛存節第三十二章 戰神李存孝(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德勝之戰第五十九章 昭宗之殤第三十四章 痞子王建(一)第一百四十二章 大戰前夜第九十七章 錢鏐的那些事兒第七十六章 潞州之圍第一百一十九章 王茂章最後的表演第一百零五章 棗強第一百一十一章 滅燕(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劉掞第一百三十八章 盧文進第一百零六章 沒落的朱溫第三十七章 英雄氣短李存孝第一百七十九章 悲催的郭崇韜第一百一十三章 父親王建第十二章 兩個皇帝第七十二章 淮南之變(二)第一百零二章 腦殘的劉守光第一百四十九章 四國大戰第一百零七章 朱溫之死第九章 黃巢之死第一百零四章 朱溫的獨角戲第二百二十章 明宗明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山县| 新晃| 平度市| 高淳县| 星座| 岳西县| 喀什市| 寿光市| 元阳县| 二连浩特市| 秦安县| 宝清县| 麻城市| 聂荣县| 乌苏市| 互助| 图片| 宣化县| 巴林左旗| 奉贤区| 望城县| 额敏县| 鄢陵县| 龙游县| 扶余县| 肃南| 都匀市| 广宁县| 祁阳县| 卢湾区| 砀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兰溪市| 云林县| 景德镇市| 凤凰县| 武强县| 大埔县| 赤峰市| 儋州市| 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