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婉昔的遺書,因爲是模仿中古人的文章,所以用了很多典故習(xí)語,似乎有必要逐句翻譯解釋一遍?
“妾以材命兼薄,禍延先考”——我是個天生的薄命人,把我爹都剋死了,“先考”是指死去的父親;
“九載椎心,一宵徹悟”——(被關(guān)進感業(yè)寺後)的九年裡都在傷心,終於有一天大徹大悟;
“人生不由已,投牖帝室”——投胎到帝王家,是我自己做不了主的事;
“雖託體王姬,沐教宸猷,而姿遜蒲柳,質(zhì)弱薤露?!薄m然投胎成了皇(侄)女,接受皇室教養(yǎng),但是我資質(zhì)蠢笨身體又弱,註定活不長久;“薤露”是著名的送葬歌,比喻人命象薤葉(比韭菜還細的一種菜葉)上的露水一樣脆弱。
“承規(guī)姒幄,痛棄慈親鞠養(yǎng),稟訓(xùn)公宮,慚聞松柏寒凋。”——在尊貴的皇室母親身邊被養(yǎng)育,我卻要離開母親了,我無法象不畏嚴寒的松柏那樣堅強;
“延平水竭,龍劍離泉;秦玉樓傾,鳳簫長往?!薄@是兩個典故。晉書張華傳的記載是:張華和異人雷煥在豫章豐城挖出了一對寶劍龍泉、太阿,二人各持一劍,張華死後他的劍失蹤,雷煥的兒子一天帶劍路過延平津,腰間的劍突然躍出自動投水,叫人去撈,見水下有兩條大龍在游泳,整出一番大動靜後失蹤。這典故通常寫作“龍劍離淵”,這裡爲了避唐高祖李淵的名諱,改“淵”爲“泉”。
漢《列仙傳》記載:秦穆公時有善吹簫的美男蕭史,穆公的女兒弄玉嫁給他學(xué)吹簫,連鳳凰都召來了。穆公築起一座高臺,夫婦二人在上面住了幾年不下樓,後來乾脆跟著鳳凰飛走昇仙去也。
“伏惟我皇祖萬歲,諸母千秋,盛世清平,人間樂業(yè)。妾李再拜?!薄@個是“此致敬禮”式的結(jié)束語,倒不用解釋。唐代女性寫信落款,以及口語當(dāng)中,常常是以“妾+姓”來自稱,出現(xiàn)名字的時候倒是較少。
2、梳妝牀:唐中期以前,我國還是低矮傢俱的時代,富貴人家女眷臥室裡往往有個專門的“梳妝區(qū)”,是一張較大的低矮牀榻,上面放著立鏡、化妝品、梳妝工具等等,這牀就叫“梳妝牀”。使用時女主人坐在牀上,由侍女爲她梳妝打扮,如《女史箴圖》裡表現(xiàn)的情景(圖片請至作者微博觀看),不過這圖所畫年代更早些,沒有“牀”只有“席”。以及,看了這圖就明白那麼高的髮髻是怎麼整出來的了……
3、用來掩蓋氣味的“香爐”,並不是人們印象裡敞著口、爐腔內(nèi)插著線香的那種。明朝以前,沒有我們現(xiàn)在習(xí)慣燒香點燃的那種“線香”,中古時代(甚至一直到現(xiàn)代的專業(yè)玩香人士),人們焚香焚的是香餅、香丸、香球,要放到爐內(nèi),底下墊隔火片,上面加鏤空蓋,往外散逸香氣。所以陝西法門寺出土的唐代皇室香爐是有蓋子的(圖片請至作者微博觀看)。魏叔玢念及的“瓶爐三事”(這個詞本身其實出現(xiàn)較晚),是指香爐、箸瓶、香盒三種器具,“箸瓶”裡插的“箸(筷子)、香鏟”用來撥香灰,“香盒”就是用來盛裝香餅、香丸、香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