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07章 穿越者欒武子

任何一個朝代的早期,朝堂政治都相對清明,地方豪族也較爲(wèi)收斂,平民百姓的生活相對安樂。

那是因爲(wèi)朝代的開創(chuàng)者以及起家的班底團隊較有朝氣,能力較強,而地方上爲(wèi)惡多端的豪族也多會在變革中被怨氣積聚的百姓給打垮,新的權(quán)貴勢力還沒有墮落腐化到一定程度。

而到了任何一個朝代的中後期,昏君庸臣輩出,朝堂忙於交鬥,豪族大肆兼併,百姓生活窮困潦倒,兩極分化越來越嚴(yán)重,階級矛盾越來越突出。

一個矛盾重重的國家,即便沒有外部敵人的侵略,也會有內(nèi)部生存不下去的人民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口號,最終導(dǎo)致社稷崩塌。

當(dāng)然,一些充斥著野蠻、血腥的朝代,並不在此列,他們在肇建之初到社稷崩塌,根本就沒怎麼給百姓帶來過好日子。

作爲(wèi)一個志在四方的有志青年,顏良的目標(biāo)顯然非止常山一地。

然不治一地何以治天下,他當(dāng)然容不得自己治下有如此多吸食國家與百姓血肉的吸血蟲。

辛毗既然把問題都放在臺面上,那也是一個極好的契機。

只不過,顏良卻並不贊同辛毗的處置方式。

對,公事公辦是沒錯。

不過若是按照辛毗那一套,那等於是站在了所有本地士族的對立面上。

即便是如張斐、張廣這般素有清名的大族,也難以保證他們族中沒有隱戶隱田。

話再說得深遠(yuǎn)一些,鉅鹿顏氏和潁川辛氏族中會沒有隱戶隱田嗎?

造成大量隱戶隱田的原因,除開豪族大家的貪婪在作怪,中央朝廷乃至於地方政府也難辭其咎,正是他們的不作爲(wèi)才縱容這些豪族愈加放肆。

而且,這些隱戶隱田的產(chǎn)生,非是一朝一夕就到如此地步,辛毗羅列出的數(shù)據(jù)也是拿十年前的初平二年與現(xiàn)在相比較。

而這十年乃是大漢地方最爲(wèi)混亂的十年,山賊、軍閥爭鬥不休,郡縣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減弱,豪族又怎會不借機壯大自肥呢?

所以說,這是十幾年,乃至於幾十年積攢下的積弊,要我顏良背這口鍋?冤啊!

一陣清風(fēng)吹過,頭頂上的槐樹枝條間垂著的槐花被吹得隨風(fēng)飄蕩,落英繽紛。

顏良盤算片刻,已是有了定計,向一旁等待良久的辛毗說道:“長史既然有心整肅郡中積弊,我自是極力贊成。”

辛毗聞言面露喜色,正欲說話,卻被顏良擡手製止,繼續(xù)說道:“不過,眼下近有黑山未平,遠(yuǎn)有國賊當(dāng)朝,良私以爲(wèi)不當(dāng)大動干戈使得郡國不寧。”

辛毗聞言眉頭一挑,問道:“府君是說,不行案比?”

顏良道:“非也非也,戶籍、田籍乃國家根本,豈能糊里糊塗不加詳查?”

辛毗不解道:“那府君的意思是?”

顏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道:“長史可記得,顏某到郡之初,便申令全郡,嚴(yán)禁民人商賈與黑山賊交通,禁絕陘道之事?”

辛毗道:“此絕道之良策,下吏記得。”

顏良道:“那長史可知,禁絕陘道,嚴(yán)禁民人商賈與賊人交通的禁令下達(dá)之前,有無人與黑山賊交易貨物呢?”

辛毗琢磨一二後道:“下吏雖並無查證,不過想必是有的。前些時日府君派人查抄的那些商賈,多半也是犯了禁令。”

顏良道:“自是有的,彼輩以民人所產(chǎn)之粟,去換取賊人擄掠之金銀,可是有罪?”

辛毗於律令熟稔已極,立刻答道:“《漢律》有言:‘知人爲(wèi)羣盜而通飲食餽饋之,與同罪。’通飲食尚且同罪,況乎資糧於賊,皆爲(wèi)死罪!”

顏良點頭道:“善!那長史可知我爲(wèi)何在頒佈禁令之後,並不計較那些先前交通賊人,資糧於敵的民人商賈,而是在此次進山剿賊前才下手查抄?”

辛毗道:“府君可是不願打草驚蛇?”

顏良道:“然也,不過這只是其一,還有其二。”

辛毗皺著眉頭道:“府君可是要說以頒佈禁令爲(wèi)分界,前事不究,再犯嚴(yán)懲?”

顏良見辛毗領(lǐng)會得很到位,便讚許道:“然也,長史深明我意。”

辛毗道:“可……可朝廷律令一向是嚴(yán)禁隱戶、隱田,此些豪大家庇護隱戶、瞞報耕田,這些年不知牟了多少私利,豈可輕易放過?”

見辛毗仍舊有些不甘心,顏良站起身,語重心長地道:“辛君,從君羅列的籍冊來看,每個縣至少五六千畝,一郡隱田怕不下十萬畝,這麼大的缺口,歷任國相、長史、諸縣令長會絲毫不知?”

щщщ ?t t k a n ?c ○

“或許他們也都心知肚明,卻無人願意扯開這層遮掩,亦都是怕與本地士族失和,以至於難以掌控地方吧?”

辛毗道:“彼輩庸庸碌碌,畏首畏尾,豈是牧守一方所爲(wèi)?”

顏良道:“是,辛君與我都非是空談?wù)`國的庸吏,自不可與彼輩相提並論。隱戶隱田之風(fēng)不可長,亦當(dāng)於我常山徹底禁絕,無復(fù)再有。”

“然《禮》有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yōu)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則不可教也,不習(xí)則民不可使也。’”

“《荀子》亦有言:‘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如今你我臨郡,自當(dāng)嚴(yán)曉郡國子民,重申《律令》,使其知錯而能改之,乃稱大善!若教而後犯,則必誅之而不赦!”

話已至此,顏良連連搬了聖人的言論出來,辛毗也從中細(xì)細(xì)體悟出了幾分道理,更隱約明白了顏良的想法。

辛毗問道:“明府可是要與頒佈禁絕與賊人交通的禁令一樣,在國中頒佈清查隱戶隱田的政令?然後對拒不配合的豪大家施以嚴(yán)懲?”

見辛毗不再堅持蠻幹,顏良笑了笑道:“然也,不過此政令面向的是郡內(nèi)廣大士族大家,這措辭還當(dāng)仔細(xì)斟酌一番。”

辛毗道:“府君所言甚是,那依府君之意,當(dāng)要注意哪些?”

顏良一聽辛毗這是要現(xiàn)在就擬出政令來,不免懶癌發(fā)作,說道:“辛君與我乃是丞、尹,又何必爲(wèi)此些政令條例之事操心,自有一應(yīng)吏員們草擬,你我難得出來,且觀一下此地風(fēng)物,權(quán)作郊遊了。”

辛毗聞言一哂,心道自己的確太操切了些,說道:“明府方從鍾靈毓秀的黑山之中歸來,卻仍有上佳的興致看這鄉(xiāng)土風(fēng)情?”

顏良嘆道:“別提了,什麼鍾靈毓秀,我看是窮山惡水多刁民纔是。對了,此地乃欒城治下,又名武子鄉(xiāng),可是與晉上卿欒武子有瓜葛?”

辛毗道:“或是有關(guān),方纔老農(nóng)言看欒氏眼色,或是欒氏後人居於此處。”

幾人離開了老槐樹下,來到那處麥場裡,向先前的老農(nóng)問詢,老農(nóng)道:“此處大族正是欒氏後人,那處有一丘曰欒武臺,其上有欒武祠,貴人可去一觀。”

隨著老農(nóng)所指,果然在不遠(yuǎn)處有一處土丘,顏良等人便欣然而往,登臺觀瞻。

漢時佛教未昌,道教亦未曾大興,各地所建祠堂多是朝廷下詔與各地政府牽頭設(shè)立的祠堂,如祭祀堯帝的“堯廟”、祭祀堯母的“靈臺祠”、祭祀山神的“三公山祠”、“毋極山祠”等等。

然而,與官建祠堂相比,更多的則是被官方稱之爲(wèi)“淫祠”的私立祠堂,其中有祭祀先祖的,也有祭祀英烈的,也有祭祀河伯、竈神等各式各樣神祗,眼下顏良等人來到的欒武祠便是祭祀先人的祠堂。

在欒武臺之下,有一處草舍,顏良等人慾要登臺的時候,居然還有人從草舍中出來阻止,言是此處的守廟人。

顏良等人自然沒有報上真名,只是託言途徑此地,慕名來遊。

那人見幾人衣著華貴,自知非是等閒人物,便殷勤地引著衆(zhòng)人上了土丘,拜謁欒武子祠。

來到欒武臺上,顏良觀這祠堂也就等閒,談不上有多特殊。

祠堂的正門前立著一方石碑,以書欒武子昔日生平,內(nèi)中豎著一塑欒武子的雕像,祠堂壁上畫著一些繪畫,描繪著欒武子當(dāng)年的一些豐功偉績。

欒武子名叫欒書,乃是春秋時晉國上卿,獨掌晉國權(quán)柄十幾年的強權(quán)人物。

欒氏出於姬姓,乃是晉國公族旁支,欒書的高祖父賓父被封在欒邑,因此以封地爲(wèi)氏,乃有晉國欒氏。

從欒書的祖父欒枝起,欒氏便居於晉國六卿之一,算是新興權(quán)貴世家。

到了欒書這一代,也承襲了祖父與父親的爵位,擔(dān)任六卿之一的下軍佐。

初任六卿的欒書年輕有爲(wèi)壯志凌雲(yún),然而當(dāng)時晉國中郤氏、荀氏、先氏、士氏、趙氏等傳統(tǒng)卿族勢力強大,欒書這個下卿竟然在朝堂上說不上什麼話,分配給他的也都是一些髒活累活。

遭到打擊的欒書並未氣餒,而是採取主動出擊的方法,先與自己家門不和的趙氏修好關(guān)係,對其餘幾大卿族世家都恭恭敬敬,在六卿中站穩(wěn)腳跟。

當(dāng)趙氏勢衰後,又與當(dāng)時實力最強的郤氏結(jié)盟。

在擔(dān)當(dāng)下軍佐的十來年裡,欒書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建了些微功,但他的努力始終沒有得到回報,其餘人各有升遷,而他卻一直在下軍佐的位置上原地踏步。

直到公元前590年,中軍佐趙朔(趙氏孤兒他爹)突然辭世,欒書才僥倖升遷一級,從下軍佐錢爲(wèi)下軍將。

雖然下軍將仍舊在晉國六卿中屬於較低的位置,頭上還有中軍將郤克、中軍佐荀首、上軍將荀庚、上軍佐士燮四座大山,但對原地踏步多年的欒書無疑是個巨大的利好。

這一級,花費了欒書整整十二年時間,可謂是相當(dāng)不易。

但命運是捉摸不定的,當(dāng)時誰也沒料到,這纔不過是欒書政治巔峰的開始。

僅僅一年多後,時任中軍將的正卿郤克病重。

若是按照常理,郤克之後,該輪到中軍佐荀首繼任正卿。

但當(dāng)時郤氏與荀氏乃是政敵,荀氏叔侄二人分別擔(dān)任中軍佐、上軍將,可謂權(quán)勢滔天,若讓荀氏上位,對於郤氏十分不利。

郤克擔(dān)心身後之事,在死前力主讓他的貼心小弟欒書從下卿下軍將一躍而爲(wèi)中軍將。

這時候,欒書平日裡八面玲瓏的行事作風(fēng)得到了回報,傳統(tǒng)卿族中大都並不反對欒書的升遷。

欒書終於一飛沖天,爲(wèi)正卿,將中軍,繼而統(tǒng)帥三軍,身兼執(zhí)政大夫,成爲(wèi)晉朝第一人。

欒書在當(dāng)上正卿之後,隊內(nèi)和睦晉國諸卿,對外遠(yuǎn)交近攻,手勢通達(dá),權(quán)柄滔天。

先是巧施離間之計,把依附於當(dāng)時另一霸主楚國的鄭國逼得倒向晉國。

再用會盟的方式激怒楚國怒而興兵,合縱諸侯,多次擊退強楚。

之後,又先後主持擊敗了強齊與強秦,算是把當(dāng)時能打的一個個打得服帖。

隊內(nèi),欒書也沒忘記昔日的仇怨,暗中推動了“下宮之難”,致使昔日仇敵趙氏族滅。

當(dāng)盟友郤氏表現(xiàn)出與自己作對的跡象後,又設(shè)謀陷害郤氏,使得晉厲公自斷其臂,指示親信殺害郤氏三卿。

晉厲公的親信想著既然除了郤氏,那不妨順帶把欒書、荀偃等豪橫卿族一併端了,那國中之政便是晉厲公與手下親信隨意拿捏的了。

然而因爲(wèi)欒書長久以來的僞裝,晉厲公不忍下手,終於放過了欒書、荀偃。

欒書大難不死後,謀定而後動,一舉誅殺了晉厲公的親信,先囚禁後殺害晉厲公,上演了春秋時又一弒君慘案。

弒君之後,欒書迎立晉悼公繼位。

面對少年老成,有遠(yuǎn)見卓識,政治手段不凡的晉悼公,欒書並未選擇以一己之力硬抗國君與其他卿族,而是適時地功成身退,退居幕後,終結(jié)了他在晉國爲(wèi)卿三十載的政治生涯。

欒書的一生可謂是相當(dāng)具有傳奇色彩,顏良看著碑文上的記載,都暗暗懷疑他是不是穿越來開過掛的。

當(dāng)然,此碑是欒氏後人所刊刻,對於欒書的一些負(fù)面事蹟用了春秋筆法,爲(wèi)先人諱。

望著欒武子那英武不凡的塑像,顏良嘆道:“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先賢如此,吾當(dāng)效之。”

辛毗聞言對著顏良的背影頻頻顧視,心想你這是要鬧哪樣?

學(xué)欒武子?

是學(xué)他隱忍不發(fā),終至正卿,掌軍政大權(quán)?

還是學(xué)他連敗強楚、強齊、強秦?

或是學(xué)他暗施手段,除去政敵趙氏、郤氏?

更甚者……學(xué)他弒君擁立?

第371章 馬縣長與老工師第130章 埋伏包抄第280章 逃賊第340章 烈女殉節(jié)第113章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128章 己吾匪事第314章 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第443章 摸黑夜襲第323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496章 閻柔被俘第490章 破門第98章 朝廷來使第147章 亡命少年第314章 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第183章 河岸大亂鬥第51章 巧換戰(zhàn)俘第140章 熱情好客的匡人第278章 小才女辛憲英第498章 白龍山口第123章 平丘碼頭第216章 賞雪第136章 我爲(wèi)刀俎,彼爲(wèi)魚肉第389章 老槐谷第204章 積極防禦第27章 城裡城外俱是大漢子民第304章 屯田堡寨第85章 拒不奉亂命第230章 靈壽公審第517章 石砲曲第524章 驚變第84章 構(gòu)陷得逞第549章 女間第104章 河北霸主的心思第247章 高瞻遠(yuǎn)矚的顏將軍第125章 兵者,詭道也第144章 臨陣應(yīng)變第557章 從幷州下手第343章 常山風(fēng)物第524章 驚變第247章 高瞻遠(yuǎn)矚的顏將軍第470章 度遼將軍第274章 禮賢下士第180章 借五十萬石糧第536章 城內(nèi)相見第349章 學(xué)以致用第585章 藥莊第23章 三個人三句話第549章 女間第441章 一路向西第550章 老袁家的難題第298章 堂前斥奸徒第51章 巧換戰(zhàn)俘第526章 漁陽太守的人選第237章 福利彩票第489章 狂熱第389章 老槐谷第114章 今日一別不知還能不能再見第432章 愛兵如子勝乃可全第23章 三個人三句話第548章 來自鄴城的小動作第523章 天津港第29章 黎陽來使鼻孔朝天第156章 清河朱靈第537章 賜姓起名第527章 冀州名士崔州平第100章 河邊漫議曹軍衆(zhòng)將第141章 背運的衛(wèi)恂第313章 黑山伏兵第123章 平丘碼頭第146章 軟刀子割肉第123章 平丘碼頭第28章 城外來客第386章 虎尾寨第145章 斷其歸路第302章 人才難覓第83章 團結(jié)陣線第424章 趁他病要他命第25章 激勵與撫卹第476章 拖延第573章 商隊第198章 一舉多得第368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78章 孫氏兄弟與江東二張第163章 勇冠其軍胡車兒第98章 朝廷來使第536章 城內(nèi)相見第25章 激勵與撫卹第135章 誰說南土無俊彥第11章 昔日河北第一猛(上)第469章 功高難賞第99章 來自江東的意外消息第112章 且行且珍惜第53章 立效以報第215章 催婚第3章 求生亦不易第599章 多疑的袁紹第308章 上黨之行第384章 進山第167章 閃襲句陽第290章 宜其室家
第371章 馬縣長與老工師第130章 埋伏包抄第280章 逃賊第340章 烈女殉節(jié)第113章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第128章 己吾匪事第314章 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第443章 摸黑夜襲第323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496章 閻柔被俘第490章 破門第98章 朝廷來使第147章 亡命少年第314章 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第183章 河岸大亂鬥第51章 巧換戰(zhàn)俘第140章 熱情好客的匡人第278章 小才女辛憲英第498章 白龍山口第123章 平丘碼頭第216章 賞雪第136章 我爲(wèi)刀俎,彼爲(wèi)魚肉第389章 老槐谷第204章 積極防禦第27章 城裡城外俱是大漢子民第304章 屯田堡寨第85章 拒不奉亂命第230章 靈壽公審第517章 石砲曲第524章 驚變第84章 構(gòu)陷得逞第549章 女間第104章 河北霸主的心思第247章 高瞻遠(yuǎn)矚的顏將軍第125章 兵者,詭道也第144章 臨陣應(yīng)變第557章 從幷州下手第343章 常山風(fēng)物第524章 驚變第247章 高瞻遠(yuǎn)矚的顏將軍第470章 度遼將軍第274章 禮賢下士第180章 借五十萬石糧第536章 城內(nèi)相見第349章 學(xué)以致用第585章 藥莊第23章 三個人三句話第549章 女間第441章 一路向西第550章 老袁家的難題第298章 堂前斥奸徒第51章 巧換戰(zhàn)俘第526章 漁陽太守的人選第237章 福利彩票第489章 狂熱第389章 老槐谷第114章 今日一別不知還能不能再見第432章 愛兵如子勝乃可全第23章 三個人三句話第548章 來自鄴城的小動作第523章 天津港第29章 黎陽來使鼻孔朝天第156章 清河朱靈第537章 賜姓起名第527章 冀州名士崔州平第100章 河邊漫議曹軍衆(zhòng)將第141章 背運的衛(wèi)恂第313章 黑山伏兵第123章 平丘碼頭第146章 軟刀子割肉第123章 平丘碼頭第28章 城外來客第386章 虎尾寨第145章 斷其歸路第302章 人才難覓第83章 團結(jié)陣線第424章 趁他病要他命第25章 激勵與撫卹第476章 拖延第573章 商隊第198章 一舉多得第368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578章 孫氏兄弟與江東二張第163章 勇冠其軍胡車兒第98章 朝廷來使第536章 城內(nèi)相見第25章 激勵與撫卹第135章 誰說南土無俊彥第11章 昔日河北第一猛(上)第469章 功高難賞第99章 來自江東的意外消息第112章 且行且珍惜第53章 立效以報第215章 催婚第3章 求生亦不易第599章 多疑的袁紹第308章 上黨之行第384章 進山第167章 閃襲句陽第290章 宜其室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远市| 云霄县| 洛浦县| 龙门县| 嘉荫县| 保康县| 紫阳县| 微山县| 泸水县| 库尔勒市| 万安县| 老河口市| 丹巴县| 布尔津县| 龙井市| 合水县| 永济市| 东阳市| 徐汇区| 新密市| 海口市| 无为县| 南汇区| 固安县| 尼勒克县| 洛川县| 通城县| 江山市| 阿克苏市| 白银市| 三台县| 山东省| 伽师县| 西昌市| 塘沽区| 巧家县| 逊克县| 弥勒县| 天津市| 开平市| 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