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91節 種水稻遼東獲豐收 進忠言閣臣生間隙

金鑾殿上文武百官分立兩班豎著耳朵靜靜聆聽著來自內閣十二尚書的年度報告。只聽農林尚書沈廷揚手捧奏章抑揚頓挫地大聲念道:“遼薊省玉谷1000石、水稻130石……”卻不想這話兒纔剛唸到一半朝堂上立刻就響起了一片譁然之聲。驚愕的目光瞬間就集中在了沈廷揚的身上。

俗話說得好,南方產糧以石論,北方產糧以鬥計。石與鬥是量器中的兩個不同等級單位,通常10鬥纔算1石。由此可見北方地區限於水土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在產量上與南方有著很大的差異。此刻聽聞在關外苦寒之地一年下來官倉之中竟然也能積下如此數量的糧食,著實是讓在場的文武百官們大開了眼界。不過讓衆大臣御前失態的並不是沈廷揚所報出的數量。相比江浙、兩廣、湖廣等農業大省來遼薊的這點成績根本算不了什麼。真正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那130石的水稻。對於畝產能達4、5石的江南來說這130石水稻可能只是一縣的年產。但這130石水稻出在東北那意義可就不同了。不僅是在堂上聆聽的大臣,就連沈廷揚本人在念到“水稻130石”時眼中也不由閃爍著激動的光芒。

此刻唯一沒有將此事視做奇蹟的可能就是端坐在龍椅上的弘武女皇了。對於來自另一個時空的孫露來說東北大米的名聲可謂是如雷貫耳。不過這一次卻並不是她動用了自己未來的知識將水稻引入東北的。卻見孫露微微擡手示意衆臣安靜後,隨即便向沈廷揚明知故問道:“沈卿家剛纔說遼薊省衙去年收到了130石水稻?”

“回陛下,此事千真萬確。遼薊省這次還特意獻上了10石‘渤海米’作爲貢米請陛下品嚐。”沈廷揚稍稍整了整自己的情緒恭敬地回答道。

“好個渤海米!沒想到而今東北也能種植水稻了。此真乃我中華之大幸啊!”按耐不住心中喜悅的孫露高聲誇讚道。而一想到那久違了的東北米,她更是連口水都快溜出來了。因爲東北水稻是一季稻,一年只收割一次,生長期長,吸收的養料比較充分。在加上高緯度的東北晝夜溫差比低緯度的南方大,也更有利於營養物質的積累。這才造就了雪白油滑的東北大米。

當然此刻除了孫露之外多數的大臣還不知道這渤海米的美味。甚至還對這米的質量抱有很大的偏見。不過無論這渤海米的產量、質量如何。能在貧瘠苦寒的遼東種出大米來,這在羣臣的眼中本來就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畢竟在衆人的印象當中關外的農作物不外乎小麥、大豆、玉米、高粱之類的粗糧。而水稻原產熱帶,喜溫,對溫度溼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今能在東北產出大米無疑就是上天的恩賜嘛。這不女皇的話音才落,底下就有大臣出列讚揚道:“陛下澤沛天下,故天賜我苦寒之地能產稻米。”

對於這樣的奉承話孫露當是不會放在心上。畢竟與東北同緯度的朝鮮、倭國可各個都盛產稻米。至於東北爲何現在纔開始種植水稻,這一方面是人們的偏見作祟,另一方面則是因爲東北地區千百年來都爲遊牧民族所控制。那些出沒於白山黑水、大漠草原的英雄們滿腦子盤算地是如何南下搶糧食。至於在自家門口種糧食他們恐怕連考慮都沒怎麼考慮過。而明朝時雖有大量漢人移民出關,但因常年戰火不斷,結果使這片肥沃的土地直至今日纔開始被人逐漸地開發出來。

話雖如此,可那名官員的這聲讚揚還是在第一時間就贏得了在場大臣們的一致附和。這些大臣可不會去管什麼緯度、溫度、溼度問題。既然中華朝在不可能種植水稻的地方種出了水稻,那一定就是國運暢隆的表現。想到這裡一干大臣們跟著便一起下跪齊聲高呼道:“陛下仁德澤沛天下。”

“好了。諸位卿家平身吧。”孫露苦笑著示意道。雖然中華朝的禮節已經簡化了不少,但這些朝臣們卻還是喜歡動不動就給自己下跪。眼看著衆人稍稍平復了一下情緒。孫露又跟著向沈廷揚詢問道:“沈卿家,遼薊這次收上來的水稻並不多。想必現在播種的面積並不廣吧?”

“回陛下,遼薊的水稻起先是由朝鮮人帶的,主要是在鴉綠江流域種植。後來從河南、山東等地遷往關外的移民向當地的朝鮮人取經學習種植水稻。因此這兩年營口等地也開始有大面積的水稻種植了。”沈廷揚如數家珍的回答道。剛開始時他也曾爲東北產水稻而感到驚愕過。不過經過仔細調查之後沈廷揚很快就釋然了。從遼東等地傳來的報告上來看朝鮮人在遼東種植水稻也已經有些時日了。只不過因爲產量較低又是自給自足,所以一直以來都不爲外人所知。直到這些年朝廷向關外大量移民,才使得東北種水稻不再是什麼“秘密”。而漢人本就是種植水稻的行家裡手,因此東北水稻種植的面積也迅速地擴展了開來。

此時站在沈廷揚身後的冒闢疆跟著一個箭步出列道:“陛下,既然遼東等地能種水稻。不如從南方調運稻種鼓勵百姓種植稻米。這樣一來也可解我北方糧荒之憂。”

“冒大人說得是。這些年河北、陝西等地天災時有發生。爲此朝廷每年都要從南方調運大量的糧草給這些省份。如果遼東能大量種植稻米的話,就能減輕朝廷不小的負擔啊。”方以智跟著進言道。

然而此時身爲農林尚書的沈廷揚卻搖了搖頭否決道:“陛下,兩位大人的本意雖好。但臣以爲這麼做得不嘗失。”

“沈大人何出此言。我中華天朝,物產豐富,又是水稻之鄉。連朝鮮人都能在遼東種植水稻,爲何我朝不能呢?”年輕氣盛的冒闢疆眉毛一挑反問道。在他周圍的幾個大臣也跟著一起流露出了不屑之色。

“冒大人,請不要誤會。老夫並不是說我朝不能種植水稻。而是說從調運南方的種子在遼東播種效果並不一定能得嘗所願。”沈廷揚不緊不慢地說道:“不瞞諸位大人,其實這些年各大商業協會也曾嘗試將南方的水稻移植到遼東,可幾乎都是以失敗告終。須知水稻喜溫一下子從南方移植到千里冰封的關外自然是難以存活。而朝鮮人種植的水稻雖也是從中原傳入的,但經過幾百年的培育已經適應了北方寒冷的氣候。不僅如此朝鮮人還積累下了在寒冷地區種植水稻的大量經驗。因此臣以爲在遼東推廣水稻還是應該以朝鮮稻爲主,當然也可以嘗試一下倭稻。”

“恩,卿家言之有理。那這事就照卿家的意思去辦吧。”孫露聽罷滿意地點了點頭。其實有關商業協會試種水稻失敗的事孫露本人也是早有耳聞了。否則以她那提前三百多年的見識又怎麼放過東北米呢。想到這裡孫露又跟著補充道:“不僅是遼東。鬆嫩平原也可嘗試著種植稻米看看。”

“鬆嫩平原?”沈廷揚微微一怔,隨即便小心翼翼地向女皇進言道:“陛下這鬆嫩平原可比遼東酷寒多了啊。”

“不過朕聽說那裡的夏季的氣溫也挺高的,而且雨水還十分充足呢。”孫露說到這兒,發現底下的臣子正一臉狐疑地望著自己。不禁莞爾心想自己是否得隴忘蜀了些。不過在她的印象當中東北出產大米應該是清朝中末期的事(家裡的米袋上經常印有“百年曆史”的廣告標語)。現在既然提前成爲了貢米,那也擴展一下種植範圍應該也沒問題。不過孫露倒也並不想給臣下下死命令。於是她趕忙改了口道:“朕其實也是隨口說說而已。卿家可以像商業協會那樣先僱一些朝鮮人在條件合適的地方試種一下。成功的話再推廣。”

“陛下英明。臣一定會派人妥善處理此事。”沈廷揚謹慎地領命道。但心裡卻也止不住地躍躍欲試了起來。

眼見沈廷揚接受了自己的意見,孫露又將話題一轉道:“沈卿家剛纔說有不少朝鮮人在遼東種地。這些人是在遼東定居的嗎?”

“是的,陛下。朝鮮土地貧瘠因此從很早以前起就不斷地有朝鮮人私逃入遼東開墾謀生。後來滿夷做亂又從朝鮮擄來了大量的壯丁爲奴。這些年朝鮮國內苛捐雜稅繁多各地又盜賊橫行,因此逃亡來我朝的朝鮮人可謂是與日俱增。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已經在遼東立家生根。陛下您看是否將他們納爲我天朝的子民呢。”沈廷揚試探著問道。

“這沒問題。只要那些朝鮮人自願加入我中華國籍就行。”孫露十分爽快地就答應道。畢竟在她來的那個時空朝鮮族也是五十六個民族之一。

經過這番插曲之後,孫露先後又傾聽了文教、外務兩部的報告才宣佈退朝。而工務、軍務、陸軍、海軍四部的報告只好推遲到明日再審。中華朝的例朝雖不像前朝那般頻繁。但此刻時值年末,上朝的次數總會比尋常日子多一些。對此中華朝的官僚們早已習以爲常。至少中華朝上朝的時間還算人性化,可沒像之前的朝代那樣讓人在數九嚴寒天還沒亮的時候從被窩裡爬出來守在宮門外。此外中華朝的金鑾殿也沒有前朝那般恐怖。由於中華朝在立國之初就廢除了臺諫制度。因此文武百官根本不用擔心自己當著皇帝的面被彈劾。當然中華朝的大臣們也十分清楚如果自己真有不軌的證據落到廉政司的手裡。那他們根本連上朝的機會都不會有,而是直接被請去協助調查了。

除了這些制度上的差異之外。中華帝國朝堂的另一個與衆不同之處就是猶如鐵板一樣團結的內閣。這麼說自然是有些誇張。可相比黨爭不斷的宋明兩朝,中華朝的內閣無疑是精誠團結的優良典範了。事實上明眼人都知道這種“團結”來自於國會的壓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華內閣與國會的關係類似於當年明朝內閣與內廷的關係。只不過明朝的內廷由皇帝身邊寵信的太監所控制。內閣中的不同派系或是對其拉攏或是對其聲討,那都是有明確目標的。正如當年與“魏閹”做鬥爭的東林黨亦與大內的其他太監有所勾結。可中華朝的國會成分與背景明顯就要複雜得多。對峙不下之下中華的內閣便選擇了同仇敵愾來應對日益強勢的國會。

不過舌頭也有擱著牙齒的時候。至少此刻在冒闢疆等人看來剛纔沈廷揚是太不給他們面子了。竟然當著女皇的面如此直截了當地駁了自己的進言。因此當一干大臣走出金鑾殿時,冒闢疆等復興一系的官員下意識地與沈廷揚拉開了距離。並不時地在他的身後耳語著什麼。不過作爲當事人的沈廷揚卻是一副渾然不知的模樣。

“沈大人,還在想陛下剛纔的聖諭嗎?”眼見著沈廷揚被衆人孤立了起來,黃宗羲卻主動大步上前招呼道。

“啊,是黃首相啊。”才反應過來的沈廷揚客套著回道:“既然陛下有此想法,我等做臣下的怎麼都要試一下吧。”

“沈大人莫要心急。陛下剛纔也說了此事成則成,不成則罷。”黃宗羲說罷又頗有深意地向沈廷揚提醒道:“不過只要我等精誠合作相信一定能順利完成陛下派下的差使。”

給黃宗羲這麼一說沈廷揚立刻就注意到了周圍閃爍著幾雙不怎麼友善的眼睛。誰都知道冒闢疆是黃宗羲一手提拔上來的新貴。出身東林投身復興,其妻還是女皇身邊的第一女官。這樣的身份任誰都會讓他三分。不過沈廷揚的脾氣向來耿直,因此剛纔在進言時根本沒考慮那麼多。想到這裡,沈廷揚當即苦笑了一下說道:“黃首相說得是。老夫年紀大了,人也越發的木納了。”

眼見沈廷揚的神色微微有變,黃宗羲心知他是會錯自己的意思了。對於沈廷揚剛纔在大殿上的發言他沒有任何異議。只不過身爲首相的黃宗羲不希望內閣成員因爲這點小事而心生間隙。特別是讓沈廷揚這樣元老級的人物認爲自己有什麼企圖。畢竟內閣纔剛剛組建半年,許多事情都需要磨合。於是黃宗羲連忙解釋道:“大人是朝中元老,剛正不阿聞名朝野。新入閣的幾位大人有時年輕氣盛了些還得勞煩大人日後多多指點纔是。”

“好說,好說。”沈廷揚聽罷客氣的拱了拱手。待到他想同黃宗羲多說幾句時,從金鑾殿中突然跑來了一個侍從向黃宗羲傳達道:“黃首相,陛下找您。”

【……291種水稻遼東獲豐收 進忠言閣臣生間隙 文字更新最快……】@!!

()

51 歷艱辛澳洲露面容面聖上船長獻寶物71 五世達賴應邀入京中華女皇賜賞屏風第30節 隆武皇帝(下)44 驅紅夷南洋終歸順諾千金中軍護商隊第1節 百萬民舉家闖關東 夏存古初踏遼東土第342節 寫策論皇子找槍手 剿土匪軍部遣參軍第1節 帝都風雲(一)35 湯神甫承接育嬰堂弘武帝修編教材書第376節 玻意爾書信聊中華 聽介紹洛克談看法 黑色柳丁第6節 路(一)134 海陸使起程歸故土黃太沖赴任抵京師第326節 乘龍艦公爵忙奉承 抵印度紫軒送補給第301節 下賭注英軍傾巢出 擬計劃海盜對海盜第257節 遊說客國會忙內外 西夷使帝都謀利益159 獲水源輜重營德救巧碰面雙俊傑初識第275節 圍漢城黃首相得意 收戰報弘武皇驚喜第46節 結束與開始第333節 遊印度公爵探虛實 爲債務英使見邦德第15節 本相第4節 狗熊?英雄?第289節 儒法爭御前互辯論 尊孝道皇長子探病第12節 湄公河畔天朝揚威新月城下諸侯臣服194 大殿外羣臣起猜忌暖閣內尚書柬忠言176 感聖恩喀爾喀歸附爲將來綽羅斯探路第17節 首相的大計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第18節 羅馬交流雞同鴨講薩城參觀豔驚四座第275節 圍漢城黃首相得意 收戰報弘武皇驚喜142 戰局順倫敦股市火遭危機邦德受追捧第16節 分歧第18節 再戰松山(中)第6節 五月內閣第9節 川藏道朝廷設茶行 滇藏道流寇課重稅第21節 支援第7節 路(二)第十一節34 王夫之析分拆遷案陳子龍歷數省議席145 懲韃虜宣慰司封市求開市大馬幫奔走第18節 紅月第373節 增實力各方攏海軍 妒下屬施瑯存不滿第39節 金融革命第三節第40節 多鐸64 開國門東瀛受衝擊圖奮進倭使窺天學第230節 論朝鮮兩臣定計策 爲草案說客防黃府第4節 橘子與枳子121 審議案國會生歧義遭質疑內閣忙面聖157 紅海畔蘇萊曼起事南京城弘武皇定策第271節 求變革德川廣納才 議戰和朝鮮起紛爭121 審議案國會生歧義遭質疑內閣忙面聖第9節 蘇州織工第28節 天下之法72 金鑾殿女皇造奇蹟禮賓司朝宗遇刁民第294節 龔紫軒書房析局勢 弘武皇御園見公爵第325節 推法案海商造商機 起間隙復興暗角鬥第32節 除夕笛聲30 看大選諸使議優劣駁衆人教授論公職第11節 驚變(二)第22節 徐州雪夜(下)第378節 會恩師孫露吐心聲 初長成皇子欲受封102 一體化百族匯中華鍛心志皇子入軍校第16節 分歧第三十五節69 羅剎鬼草原尋盟友蒙古王會聚那達慕第235節 奉新神中華起驟變 議國債羣臣忙進言第370節 四大銀行御前受封 中華首相雷厲風行96 行大禮中西產分歧取西經使團得正果第24節 登基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第16節 八旗眷屬89 蛟龍出水驚煞四鄰半島生亂烽火驟起第7節 盛京之戰(一)26 浦江畔十六行林立漕鹽弄勞工安身家208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第十五節第279節 哥薩克奇襲中華營 夏完淳暗自愁補給第361節 遇說客黃太沖探底 收殘局閻爾梅佈陣 黑色柳丁第217節 納新術中西學互補 科學院女皇解衆疑77 御花園二女論社稷石巢園東林議對策第33節 交易171 慶親政法王開舞會不解世俄使惹笑話174 歸化城下衆將迎駕九九重陽滿人認親第6節 兵臨城下第34節 百舸爭流第15節 東暖閣衆勳釋兵權慶功宴女皇賜王銜第四十節第47節 開封之戰(一)第三十七節第308節 阿曼灣中奧軍對峙 拉克沙中英軍遭遇185 蘇伊士公爵會公爵歐羅巴君主助君主第24節 君與臣(下)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87 受官司訟師開天價接狀紙衙門審衙門第292節 放國債香江私做主第12節 驚變(三)158 退冬營三桂造防線碰釘子藩酋籠羅剎139 世澤憂嘆商人戰爭存古堅持軍人職責第24節 登基
51 歷艱辛澳洲露面容面聖上船長獻寶物71 五世達賴應邀入京中華女皇賜賞屏風第30節 隆武皇帝(下)44 驅紅夷南洋終歸順諾千金中軍護商隊第1節 百萬民舉家闖關東 夏存古初踏遼東土第342節 寫策論皇子找槍手 剿土匪軍部遣參軍第1節 帝都風雲(一)35 湯神甫承接育嬰堂弘武帝修編教材書第376節 玻意爾書信聊中華 聽介紹洛克談看法 黑色柳丁第6節 路(一)134 海陸使起程歸故土黃太沖赴任抵京師第326節 乘龍艦公爵忙奉承 抵印度紫軒送補給第301節 下賭注英軍傾巢出 擬計劃海盜對海盜第257節 遊說客國會忙內外 西夷使帝都謀利益159 獲水源輜重營德救巧碰面雙俊傑初識第275節 圍漢城黃首相得意 收戰報弘武皇驚喜第46節 結束與開始第333節 遊印度公爵探虛實 爲債務英使見邦德第15節 本相第4節 狗熊?英雄?第289節 儒法爭御前互辯論 尊孝道皇長子探病第12節 湄公河畔天朝揚威新月城下諸侯臣服194 大殿外羣臣起猜忌暖閣內尚書柬忠言176 感聖恩喀爾喀歸附爲將來綽羅斯探路第17節 首相的大計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第18節 羅馬交流雞同鴨講薩城參觀豔驚四座第275節 圍漢城黃首相得意 收戰報弘武皇驚喜142 戰局順倫敦股市火遭危機邦德受追捧第16節 分歧第18節 再戰松山(中)第6節 五月內閣第9節 川藏道朝廷設茶行 滇藏道流寇課重稅第21節 支援第7節 路(二)第十一節34 王夫之析分拆遷案陳子龍歷數省議席145 懲韃虜宣慰司封市求開市大馬幫奔走第18節 紅月第373節 增實力各方攏海軍 妒下屬施瑯存不滿第39節 金融革命第三節第40節 多鐸64 開國門東瀛受衝擊圖奮進倭使窺天學第230節 論朝鮮兩臣定計策 爲草案說客防黃府第4節 橘子與枳子121 審議案國會生歧義遭質疑內閣忙面聖157 紅海畔蘇萊曼起事南京城弘武皇定策第271節 求變革德川廣納才 議戰和朝鮮起紛爭121 審議案國會生歧義遭質疑內閣忙面聖第9節 蘇州織工第28節 天下之法72 金鑾殿女皇造奇蹟禮賓司朝宗遇刁民第294節 龔紫軒書房析局勢 弘武皇御園見公爵第325節 推法案海商造商機 起間隙復興暗角鬥第32節 除夕笛聲30 看大選諸使議優劣駁衆人教授論公職第11節 驚變(二)第22節 徐州雪夜(下)第378節 會恩師孫露吐心聲 初長成皇子欲受封102 一體化百族匯中華鍛心志皇子入軍校第16節 分歧第三十五節69 羅剎鬼草原尋盟友蒙古王會聚那達慕第235節 奉新神中華起驟變 議國債羣臣忙進言第370節 四大銀行御前受封 中華首相雷厲風行96 行大禮中西產分歧取西經使團得正果第24節 登基148 匯城頭雙雄論戰術伊犁城俄使誇海口第16節 八旗眷屬89 蛟龍出水驚煞四鄰半島生亂烽火驟起第7節 盛京之戰(一)26 浦江畔十六行林立漕鹽弄勞工安身家208 晉陝商參與競標會中華軍登陸名古屋第十五節第279節 哥薩克奇襲中華營 夏完淳暗自愁補給第361節 遇說客黃太沖探底 收殘局閻爾梅佈陣 黑色柳丁第217節 納新術中西學互補 科學院女皇解衆疑77 御花園二女論社稷石巢園東林議對策第33節 交易171 慶親政法王開舞會不解世俄使惹笑話174 歸化城下衆將迎駕九九重陽滿人認親第6節 兵臨城下第34節 百舸爭流第15節 東暖閣衆勳釋兵權慶功宴女皇賜王銜第四十節第47節 開封之戰(一)第三十七節第308節 阿曼灣中奧軍對峙 拉克沙中英軍遭遇185 蘇伊士公爵會公爵歐羅巴君主助君主第24節 君與臣(下)73 催糧款官府押公田求說法農夫告御狀87 受官司訟師開天價接狀紙衙門審衙門第292節 放國債香江私做主第12節 驚變(三)158 退冬營三桂造防線碰釘子藩酋籠羅剎139 世澤憂嘆商人戰爭存古堅持軍人職責第24節 登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晏县| 垣曲县| 小金县| 石门县| 湛江市| 会理县| 大荔县| 兰溪市| 资阳市| 镇沅| 仁怀市| 平利县| 沿河| 屏东县| 房山区| 彰化县| 丹棱县| 安仁县| 年辖:市辖区| 嘉祥县| 榆树市| 夏津县| 金乡县| 合山市| 禄丰县| 炉霍县| 清徐县| 酉阳| 定州市| 永寿县| 九台市| 泽州县| 鹤峰县| 孝昌县| 万山特区| 曲松县| 西宁市| 车致| 铜山县| 和平区| 高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