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章 奪麥

?

第三章

奪麥

自從崇禎年間,蝗旱相接,隨即兵災賊禍,民不聊生。

但是每年的情況,還是有所側重的,崇禎十三年側重於天災,而崇禎十四年十五年,卻多爲人禍,當然這人禍不僅僅是指義軍,也是官軍,或者說活躍在河南地面上的種種武裝。

只是他們自己並不覺得。

崇禎十四年冬麥種植的並不多,也就是各府縣附近種植了一些。而開封附近大概是中原地帶最大一塊冬麥種植區了。不是因爲河南天災到各地都無法種植,而僅僅開封能夠播種。

而是大明朝廷有能力維持並控制秩序的地方,也就僅僅開封城,這座省城附近這一點了。

出了開封城之外,十幾裡之外,就是一片荒蕪。

不過,即便如此,這一片數十里麥田,在這饑荒深重的年代,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種財富。

義軍縱然將歸德府洗劫一空,但是糧草並不是太充分的,而開封城更不要說了,往年大災,如果不得到這一季糧食的補充,不必圍城,城中就會餓死人。

所以,這一場奪麥之戰,是生死之戰。

袁時中與張軒站在高處,將方圓數裡的情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奪麥之戰,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搶收。

義軍之中,青壯老弱齊齊上陣,一字排開,拼命的收麥。而且並不是從外圍向開封城收,而是直接在開封城下數裡之處下手,將麥田從中間截斷。官軍自然不肯,派出人手去阻攔。

義軍之中也派出人手去阻攔。

雙方的人手就在麥田之中交手。

因爲在麥田之中,所以大隊人馬什麼都派不上用場。都是以小隊廝殺爲主。

大片大片的鮮血灑在麥子之上,而雙方前仆後繼,絲毫不斷。不捱餓的人永遠不知道,人爲了一口糧食,可以做到什麼地步。

不過,官軍戰力還是比不過義軍。

官軍之中,也只有陳永福部可以稱爲勁卒,而其他各部都是在李自成一攻開封之後,建立的類似民兵武裝。這些人血勇有之,經驗不足,還有一些臨陣招募其他官軍的遊卒散兵。這些人經驗有之,但氣血暨衰,甚至沒有勇氣了。

畢竟自從崇禎十四年來,義軍一個勝仗接著一個勝仗,而官軍自然是一個敗仗接著一個敗仗,有的軍隊甚至重新組建過一兩次,早已不復當初,這些殘兵敗將,能有多少拼死之意,可是難說的緊。

這一戰戰事分佈極廣,似乎遍佈整個開封城外所有麥田。但是廝殺卻細碎而慘烈。數萬大軍交鋒,很多時候真正交上手的,也就是陣前那些人而已,很多人都隨著大流進退。

不知道如何得勝,也不知道如何失敗。

而這種小隊廝殺根本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沒有逃走的餘地。

失敗者的下場只有一個,成爲這片土地的肥料。

太陽東昇西落,一日過去了。殘酷的廝殺也告一段落了。

官軍被限制在城外一兩裡的距離之內,在這個距離之內,他們能獲得城頭火炮的支援,故而義軍不敢放肆,被火炮轟成兩段的人,表現出城頭火炮的震懾力。

一日廝殺,雙方傷亡不小,不過,官軍更支撐不住。

第二日,雙方就有了默契。

雙方士卒相持不戰。一旦某方先佔據某一塊麥田之後,對面就避開這塊麥田,除卻雙方都在拼命的搶收麥子之外,似乎也沒有什麼廝殺。

奪麥之戰,不過是前奏而已。

五月初四。

大地乾乾淨淨的,連一根麥穗都沒有了。全部收拾的乾乾淨淨。李自成一聲令下,三營各自奔赴城下。

太陽正懸,大地猶如蒸煮。

小袁營數萬將士列陣。說不上整齊嚴正,但也看上涇渭分明。張軒與袁時中的本陣在後,是最有嚴整的軍陣,而後數萬人馬,各自跟在跟在自己的首領背後。各自推著張軒打造的攻城器械。

無數盾車,填壕車,被這些附從士卒推著,一點點靠近開封城外兩丈寬的壕溝。

這些大股小股的河南桿子,都尊袁時中爲首,實際上自己也就是一個小軍閥。隊伍裡面,並非沒有敢戰之士,而且袁時中也沒有下什麼嚴厲的命令,只是讓他們填壕而已。

但是僅僅是填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轟,轟。”城頭之上,火炮轟鳴。

一枚枚的炮彈打過壕溝打在人羣之中,雖然這些人分得很散,但依舊被掀翻好幾個人。只是這個時代人對死亡的承受能力,要強得多,不過騷動了一會兒,再次恢復了平靜。

大隊人馬依舊緩慢而沉悶的上前。

除卻城頭之上,時不時的火炮之上,沒有其他聲音了。

畢竟壕溝距離開封城牆還有一點距離,故而除卻一些大炮之外,小炮根本夠不著這些人。而這樣大炮,開封城之中又不多。只好節省的用。

而此刻,探馬往來。

李自成與曹操,都想要看看小袁營到底玩出什麼花樣來,而闖營,與曹營那邊,雖然聲勢浩大,不過是佯攻而已。反正與小袁營這邊一樣,真正出力的也都是在開封附近收刮的民夫,兩營真正的主力,可以一點也沒有動用。

而開封城之中,高名衡也發現了這一點,派出身邊的親信來北門觀察,一旦有變。立即來報。

就在此刻,戰場之上,瞬息喧鬧起來了。噼裡啪啦的爆炸之聲,好像是鞭炮一樣的。

而這不是鞭炮之聲,而是火銃,火箭,而虎蹲炮這些小炮,一瞬間開火了。

這並不是開封城牆之上開火了。而是開封城下羊馬牆上的守衛紛紛開火。

雙方距離壕溝都不遠,一瞬間,好幾輛盾車都被打翻了。而在最前面的盾車,早就有準備,一時間無數小炮露出來,雙方隔著幾百步對轟。硝煙瀰漫,戰場之上,充滿了火藥味。

其實就守城來說,真正到了憑藉城牆防守的時候,已經到了下半場了。真正厲害的守將,都是依城而戰。城外有很多,防守反擊的工事,比如羊馬牆,羊馬牆就是城牆腳下,一段矮牆,高不過丈,士卒就佈置在羊馬牆後面,用弓弩火銃反擊,而且在這裡也能得到城頭火炮的支援。

“快。快。快。”一個大漢兇神惡煞的督促一羣人。“誰敢後退一步,不僅僅你們沒命,你們家人,也統統沒命,想清楚了,我數到三,你們誰還不上前填壕,就不要怪我不客氣了。”

這一羣人,有老弱,也有青壯,個個臉色蒼白,瑟瑟發抖。這些人之前還是百姓,但是現在卻要爲一頓飯,冒著官軍的炮火帶著一包土去填壕。

這大漢也許覺得,這話說得有一點重了,說道:“官軍的炮彈也不長眼睛,早一會兒,晚一會兒,都逃不過這一遭,早死早投胎,也不用在人間受苦了。”

在大漢的督促之下,這些民夫魚貫而出,拼命跑向壕溝,將一袋子土堆進壕溝之中。還必須將袋子帶回來了,繼續裝土用。

這壕溝有兩丈之寬,一袋子土,或許沒有什麼用處。但是數萬人輪流向壕溝之中堆土,這壕溝肉眼可見的縮小。即便是羊馬牆後面的士卒拼命的開弓射箭,放銃,也阻擋不了這個趨勢。

畢竟這個時代的火力密度,遠遠不足以阻斷人流,更不要說,不遠處還有義軍正與他們對轟。

張軒站在望樓之上,遠遠的看過去,雖然看不真切,卻也知道,這個情況下,壕溝被填平,奪取羊馬牆只是時間問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十九章 徐州內情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五十七章 後事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五十六章 大戰落幕二第六章 匠作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一百二十二章 登基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一百二十章 下金華三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七十一章 湖口三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八章 拷餉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興元年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一百零四章 登基問題第一章 成軍第二十二章 朱仙鎮二第八章 局面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六十九章 鳳陽地動第三十八章 天助我也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十一章 張獻忠與羅汝才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三十八章 威遠城下四第五十二章 闖賊魅影第八十四章 催命煙花第七章 下蕭縣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四十章 瑣事第十四章 金不換
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十九章 徐州內情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五十七章 後事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五十六章 大戰落幕二第六章 匠作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一百二十二章 登基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一百二十章 下金華三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七十一章 湖口三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八章 拷餉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興元年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一百零四章 登基問題第一章 成軍第二十二章 朱仙鎮二第八章 局面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六十九章 鳳陽地動第三十八章 天助我也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十一章 張獻忠與羅汝才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三十八章 威遠城下四第五十二章 闖賊魅影第八十四章 催命煙花第七章 下蕭縣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四十章 瑣事第十四章 金不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南县| 安达市| 常德市| 曲周县| 贵南县| 扶绥县| 马鞍山市| 开原市| 阳曲县| 定结县| 金乡县| 宝山区| 修武县| 永定县| 泸定县| 峨边| 山西省| 宁城县| 安阳市| 婺源县| 汝城县| 防城港市| 桃江县| 延寿县| 镇原县| 上思县| 辰溪县| 綦江县| 达州市| 江都市| 皮山县| 文登市| 安溪县| 竹山县| 黔江区| 威信县| 永城市| 天镇县| 松溪县| 文成县| 博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