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章 別與正途異 勳官十二等

一來,海內戰亂近百年。

二者,隴州邊地,唐、胡雜居,本就有尚武之風,至有婦人亦可提槊驅馬,鬥於疆場。

是以,本次武舉雖是初開,應試的考生數量已頗可觀,並且質量都不低。

參試的除了唐人,還有少量的胡人,皆是鮮卑、戎人、雜胡等各部種酋大的子弟。

之所以連胡人酋大的子弟都來“趕考”,那是因爲,莘邇給“及第”的考生了很高的待遇。

當後來官僚制度成熟的時期,一個官員可以同時擁有多種官名,不同的官名分別對應該官的職事官、散官、勳官,有的還有爵位。職事官,顧名思義,即該官具體掌責之職。散官,又稱散階,沒有權力和職掌,可以將之理解成身份等級的標誌。勳官與散官近似,與散官不同的是,勳官主要用以獎勵作戰有功的將士,因而又被叫做“戎秩”。

但在當下,官僚制度正處於一個承接前代、開啓未來的轉折期,還沒有後來的成熟體制。

諸如後世散官的細分爲文武多少階、勳官的出現及成爲朝官等等,現在都還沒有。

不過,散官這個東西已經是有了的。

散官出現於當下,是時勢發展的必然產物。

此一“時勢”,便是門閥政治。

前代秦時,要說的話,也有散官,比如大夫之類,沒有固定的掌職,但那時的散官,也是要經常要承擔臨時差使的;概言之,秦代之官,俱可歸類爲職事官。換言之,官員若無職位,就無等級可言,既無政治待遇,也無俸祿可拿,與庶民無異。

近代以來,門閥政治勃然興起,爲了保證士族官員們權益的穩定性,賦予官員們足夠的安全感,於是在九品官人法的背景下,漸從秦的“職位分等”,轉向了散官爲代表的“品位分等”。

官員,從此不再只有職事官,多了散官的頭銜。

朝廷命官,也不再是隻任職事官,多了散官的選擇。

究其變化的本質,乃是國家“分官設職”之目的,不再僅僅是出於秦時的“效率考慮”,任一個官,就要負責一攤事,而更多的是基於了“優惠考慮”。

可以沒有職事官,但只要有散官,那就是官。

散官,又被叫做本品。

散官幾等,此官享受的各種待遇就是幾等。

按照莘邇的理解,散官,就是他前世的鄉科級、縣處級、廳局級、高官等這些名銜。

至於尚未出現的勳官,莘邇對之自是不知,但不知道,不妨礙他創造一套與之近似的體系。他創造的這套體系,所依之藍本,當然便是他前世的軍銜制度。

軍銜此詞,不好用於當下,在與羊髦、黃榮等討論過後,倒與那發明勳官的人“不謀而合”,也將之名爲了“勳官”。——畢竟勳者,功勳,用以授給將士的品級,沒比這個更貼切的了。

這次武舉,即是勳官制度的初次運用。

卻是說了,爲何不直接拿散官制度來用?

如上所述,散官制度的出現是爲了保證士族官僚的特權。可以預見到,此次參加武舉的考生,必是幾無,或乾脆說無有出自門閥大姓的,拿散官來任命他們,一定會激起士族官員的不滿。

故此,莘邇索性另起爐竈,搞出了勳官,以避免士族的反對。

後世的勳官,通常有十餘等,名號或從都督到上柱國,或從騎尉、都尉到上柱國,莘邇對此自亦是不知,但他依照前世的尉、校、將等級設定出的勳官層級,卻是與之相類。

計有三大級,對應尉、校、將;十二等,對應少、中、上、大四層。

十二個層次,最低的視爲從八品,最高的視爲正三品。

這個“正”、“從”之分,也是莘邇搞的“發明”。時下官品,還沒有正、從之別。爲了能夠對應上十二個勳官的層級,莘邇上書朝中,奏議在勳官中行使此制。

此次武舉的考生,按其成績,劃爲“超”、“甲”、“乙”、“丙”、“丁”五等。

甲乙丙丁四等,皆授尉官,丁等從八品,丙等八品,以此類推,超等授校官,從六品。

雖非散官,也沒有職事官,而且爲了進一步地緩和士族官僚的牴觸,整體比較之,勳官的官品待遇亦不及散官、職事官的待遇,稍微低賤,但再低賤,也是官了,並最低的官都是從八品,對多是寒門出身、仕途原本無望的子弟來說,這已是放在往日,連想都不敢想的奢求了。

故此說,莘邇給此次參試合格的考生之待遇,不可不稱爲很高。

考試進行了三天。

數百考生中,合格的約佔了半數,總計兩百餘人,大部分是丁等、乙等。

甲等者與丙等者皆不多,超等無人。

引起了莘邇關注的王舒望,獲得了甲等。

其餘的六項中,王舒望表現俱佳,只在言語一項,他沒有怎麼學過兵法,對答得不是很好,拖了後腿。不過在此屆的全部考生中,他的成績已是頭名。

唐艾把及第考生的名單報與朝中。

等這些“新科武舉”的家鄉長吏把他們的“資”、“狀””遞呈上來以後,就可對他們進行授官了。

“資”與“狀”,皆是時下人事檔案的組成部分。資,又叫簿世或簿閥,內容主要是該人之父、祖等的官爵和姻親關係。狀,是對某人“德”與“能”的書面評語,寫在黃紙上,有時以“黃紙”代稱。

“資”與“狀”以外,人事檔案的另一個部分叫“品”,即鄉品的品級。

根據“狀”中的評語,參考“資”,得出品。

如果是任命、升遷士族子弟,用不著這麼麻煩,還得再等地方上報。

士族子弟的“資”,和他們的“品”、“狀”,都早由中正上報到了朝中,朝廷有備份,要的時候,調出來查閱即可;至多下書給中正,叫他們把欠缺的補全。

唯是這幫武舉無士族出身的,朝中故是沒有他們的檔案,須待地方整理之後再報上。

又因對他們的授官,是不同於散官、職事官的另一個新體制,不需借鑑鄉品,所以,向地方要的人事檔案,只含“資”、“狀”,沒有“品”。

且不說王舒望等興高采烈地在谷陰等待授官。

武舉試後的次日,張道將來到輔國將軍府,謁見莘邇。

……

感謝大家的月票、推薦和打賞!

第二十三章 喜與喬友壻 宋翩顧家耳第十二章 平羅忠孝愚 元光計高明第四十三章 痛打落水狗 宋丞中奸計第十章 阿瓜眼界小 馳馬將軍府第四十四章 西出玉門關 龜茲有寶貝第三十二章 成都道人唱 宮中天子怒第四十七章 夏夷本一脈 相爭在人心第四十九章 寧遠突圍出 西鎮爭可汗第三十七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五)第五十六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上)第五章 架在火上烤 髦有三策對第四十一章 蒲茂不求歌 顯美戲愛婢第四十一章 蒲茂不求歌 顯美戲愛婢第二十二章 獻鹿止謠傳 溫言寬太后第三十六章 張曇上劾書 宋閎辭內史第二十三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五)第九章 一讓茍將軍 求援拓跋部第四十七章 王后兩並立 鮮卑義從成第三十四章 何人吾可謀 無處不青山第二十章 宴荔聰明誤 孟朗破朔方(中)第六章 黃榮政鬥才 陳蓀報朝恩第三十一章 伐蜀首漢中 懇求太后教第五十五章 洲上敕勒歌 堂中哄人言第三十四章 五日朔方下 殺一無名卒第十二章 援手產成就 從茲覺我存第四十二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中)第三十五章 勃野感君恩 元光生畏懼第二十九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五)第二十二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四)第二十五章 報與左氏知 金城郎將任第二十三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五)第十五章 打通士庶塹 挽袖振夫綱第五十四章 擔責解仇怨 元光探敵情第五十二章 唐艾識孟計 茍雄斬姚國(四)第二十章 瑰麗朱陽殿 太后如神人第四十二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中)第二章 香火亦沒用 子明辛苦了第十二章 君長公事重 大力一見故第六十二章 萬里月色同 羣雄各異謀(中)第二十七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一)第二十一章 處政先擇人 孰謂卿無威第五十二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三)第二十三章 麴向分撫討 阿瓜片言決第四章 勃勃志向遠 鐵騎漠中來(上)第二十八章 石銘十六字 寶掌也好人第七章 遍觀詐與虐 唯是取信難第四十四章 結拜一兄弟 魏家兩虎臣第六十一章 中正三步走 科考爲常制第四十七章 夏夷本一脈 相爭在人心第二十九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三)第十四章 沙海等閒度 鮮卑直真郎第二十四章 碧鵝黃榮恨 明公重舊情第五十章 膽壯自作餌 勿延襲敵營第十八章 冉興國亂頻 令狐稱尊號第十一章 羊馥夜報訊 晨曦入朝去第六十三章 麴侯飲符水 阿恭誠可愛第十章 高充隨機變 二讓茍將軍第二十二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上)第三章 隴西急如火 太后芳心喜第四十八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三)第四十一章 兵貴以雜利 人馬先相親第一章 僧誠止募兵 建武督秦州第三十八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上)第七章 車兵述少願 祆廟逢安崇第十四章 輕騎趁夜東 貧道方外人(中)第四十三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下)第二十七章 傅黃春風意 大力急事報第三十二章 氾賈交書劾 左氏憐張妻第九章 被動化主動 兩個老實人第十七章 錄事悔小氣 鮮少名爲京第六十章 入宮稟五事 朝會上諸策第十六章 唐艾出奇謀 李亮三斫營(上)第八章 舒望連戰勝 麴球突圍出第六十一章 千金市馬骨 公力若不及第三十一章 有錢始做人 好大的猴膽第四十四章 結拜一兄弟 魏家兩虎臣第一章 難言宋有德 掠胡安敬思第三十二章 拓跋意不明 河陰城守弛第三十二章 成都道人唱 宮中天子怒第二十四章 患難苦雙鴛 勒胡迎都督第二十七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三)第二十二章 獻鹿止謠傳 溫言寬太后第二十三章 變革收穫大 起意除宋方第九章 一讓茍將軍 求援拓跋部第四十三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一)第十九章 入宮知天威 少年漸成人第五十一章 笮橋鼓聲動 捷報兩路傳(下)第十二章 羊髦建援麴 宋方策擊朔第五十八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下)第六十一章 千金市馬骨 公力若不及第二十章 瑰麗朱陽殿 太后如神人第十四章 修史爲今鑑 考功利數得第四十三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下)第十六章 連環虛聲勢 蒲茂意決矣第二十二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上)第二十九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三)第四十三章 痛打落水狗 宋丞中奸計第四十九章 蜀攻彭模急 十里陌上停第三十二章 成都道人唱 宮中天子怒第七章 遍觀詐與虐 唯是取信難
第二十三章 喜與喬友壻 宋翩顧家耳第十二章 平羅忠孝愚 元光計高明第四十三章 痛打落水狗 宋丞中奸計第十章 阿瓜眼界小 馳馬將軍府第四十四章 西出玉門關 龜茲有寶貝第三十二章 成都道人唱 宮中天子怒第四十七章 夏夷本一脈 相爭在人心第四十九章 寧遠突圍出 西鎮爭可汗第三十七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五)第五十六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上)第五章 架在火上烤 髦有三策對第四十一章 蒲茂不求歌 顯美戲愛婢第四十一章 蒲茂不求歌 顯美戲愛婢第二十二章 獻鹿止謠傳 溫言寬太后第三十六章 張曇上劾書 宋閎辭內史第二十三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五)第九章 一讓茍將軍 求援拓跋部第四十七章 王后兩並立 鮮卑義從成第三十四章 何人吾可謀 無處不青山第二十章 宴荔聰明誤 孟朗破朔方(中)第六章 黃榮政鬥才 陳蓀報朝恩第三十一章 伐蜀首漢中 懇求太后教第五十五章 洲上敕勒歌 堂中哄人言第三十四章 五日朔方下 殺一無名卒第十二章 援手產成就 從茲覺我存第四十二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中)第三十五章 勃野感君恩 元光生畏懼第二十九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五)第二十二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四)第二十五章 報與左氏知 金城郎將任第二十三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五)第十五章 打通士庶塹 挽袖振夫綱第五十四章 擔責解仇怨 元光探敵情第五十二章 唐艾識孟計 茍雄斬姚國(四)第二十章 瑰麗朱陽殿 太后如神人第四十二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中)第二章 香火亦沒用 子明辛苦了第十二章 君長公事重 大力一見故第六十二章 萬里月色同 羣雄各異謀(中)第二十七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一)第二十一章 處政先擇人 孰謂卿無威第五十二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三)第二十三章 麴向分撫討 阿瓜片言決第四章 勃勃志向遠 鐵騎漠中來(上)第二十八章 石銘十六字 寶掌也好人第七章 遍觀詐與虐 唯是取信難第四十四章 結拜一兄弟 魏家兩虎臣第六十一章 中正三步走 科考爲常制第四十七章 夏夷本一脈 相爭在人心第二十九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三)第十四章 沙海等閒度 鮮卑直真郎第二十四章 碧鵝黃榮恨 明公重舊情第五十章 膽壯自作餌 勿延襲敵營第十八章 冉興國亂頻 令狐稱尊號第十一章 羊馥夜報訊 晨曦入朝去第六十三章 麴侯飲符水 阿恭誠可愛第十章 高充隨機變 二讓茍將軍第二十二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上)第三章 隴西急如火 太后芳心喜第四十八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三)第四十一章 兵貴以雜利 人馬先相親第一章 僧誠止募兵 建武督秦州第三十八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上)第七章 車兵述少願 祆廟逢安崇第十四章 輕騎趁夜東 貧道方外人(中)第四十三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下)第二十七章 傅黃春風意 大力急事報第三十二章 氾賈交書劾 左氏憐張妻第九章 被動化主動 兩個老實人第十七章 錄事悔小氣 鮮少名爲京第六十章 入宮稟五事 朝會上諸策第十六章 唐艾出奇謀 李亮三斫營(上)第八章 舒望連戰勝 麴球突圍出第六十一章 千金市馬骨 公力若不及第三十一章 有錢始做人 好大的猴膽第四十四章 結拜一兄弟 魏家兩虎臣第一章 難言宋有德 掠胡安敬思第三十二章 拓跋意不明 河陰城守弛第三十二章 成都道人唱 宮中天子怒第二十四章 患難苦雙鴛 勒胡迎都督第二十七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三)第二十二章 獻鹿止謠傳 溫言寬太后第二十三章 變革收穫大 起意除宋方第九章 一讓茍將軍 求援拓跋部第四十三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一)第十九章 入宮知天威 少年漸成人第五十一章 笮橋鼓聲動 捷報兩路傳(下)第十二章 羊髦建援麴 宋方策擊朔第五十八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下)第六十一章 千金市馬骨 公力若不及第二十章 瑰麗朱陽殿 太后如神人第十四章 修史爲今鑑 考功利數得第四十三章 王成策取冀 唐艾議攻冉(下)第十六章 連環虛聲勢 蒲茂意決矣第二十二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上)第二十九章 黃榮膽大策 王城起風雲(三)第四十三章 痛打落水狗 宋丞中奸計第四十九章 蜀攻彭模急 十里陌上停第三十二章 成都道人唱 宮中天子怒第七章 遍觀詐與虐 唯是取信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泽县| 黎川县| 祁阳县| 九龙县| 云梦县| 金乡县| 枣阳市| 万荣县| 五华县| 温泉县| 闽侯县| 尚志市| 南漳县| 堆龙德庆县| 镇康县| 天峻县| 兴山县| 电白县| 瑞丽市| 永德县| 长宁县| 固原市| 庆城县| 福海县| 城固县| 江川县| 吉隆县| 隆德县| 鄂托克旗| 亳州市| 双桥区| 乌兰浩特市| 沙田区| 巴彦淖尔市| 和硕县| 沧源| 泾源县| 新龙县| 桂东县| 华安县| 台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