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42章 驍果軍鷹揚郎將

關中最多可以出兵五萬,這已經是極限了,因爲衛國戰爭發生在關中,雖然大勝,但是各郡終究是被突厥人劫掠了一番。

縣城是沒事,但是縣城也是靠鄉里的。

大隋的人口,不像後世那樣縣城佔據了縣級轄區的大部分人口,在大隋,縣城不過是人口更爲集中一些罷了,大部分人口還是分佈在城外,因爲老百姓是守著土地過日子的。

一場大戰打贏了,但關中已經是滿目瘡痍,而關中又是國本所在,所以宇文述就算不樂意,也不敢在關中徵調太多的兵,否則關中如果反了,那真是要了老命了。

“你早點去洛陽吧,太子舉薦你爲陛下的禁衛統領,陛下也看好你,早點過去準備,”年關剛過,宇文述在家裡囑咐長子化及收拾行裝,早早上路。

宇文化及本來就給楊廣做過千牛備身,是深受信任的,而楊廣再信任宇文述,肯定也願意將對方的長子留在自己身邊,多少有點人質的意思。

所以楊銘的這個建議,大家都滿意。

宇文化及皺眉道:“趙德言傳來消息,新任可汗阿史那·咄吉世已經在做準備了,草原十八部也在緊急動員,始畢雖然死在關中,但是東突厥大部的損失並不算慘重,主力仍在,對方的兵力據趙德言講,至少可以徵募六十萬草原鐵騎,今年這場北征,不好打啊。”

宇文述也是嘆息道:“不是最佳的出兵時機,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打,我大隋攜攻滅高句麗之威,士氣極盛,東突厥在關中又新敗一場,始畢戰死,他們對我大隋是畏懼的,既有膽怯之心,若戰中居於頹勢,便易成潰敗之局,這一點可爲我所用,真正要擔心的,還是後方啊,太子這一次擔子太重了。”

“他好像也幹不了什麼吧?”宇文化及道:“國庫沒錢沒糧,全部調撥給大軍了,如果像上一次遠征高句麗那樣後院起火,太子也回天乏術。”

現在幾乎是所有人都知道,戰事一起,各地肯定出亂子。

宇文述道:“所以我們得速戰速決,戰事絕不宜拖延過半年,拖得越久,太子就越難,眼下太子與咱們的關係正在緩和,不能讓他難,陛下好大喜功,如果突厥請降,咱們這一次一定要受降,這樣一來,陛下的面子也顧及到了,後方太子的難處,也照顧了,爲人臣者,當盡心爲君王,能做好這一點,朝堂上任爾風雨飄搖,咱們可立於不敗之地。”

宇文化及點頭道:“我嘴巴笨,不太會說話,最好讓士及智及跟我一起去洛陽,屆時我們也可以在陛下面前吹吹風,促成受降一事,趙德言那裡也得通個氣,他現在跟了老三阿史那·咄苾(頡利),頗受重用。”

宇文述搖了搖頭:“不要跟德言打招呼,身爲漢人,慫恿主上投降,會遭猜忌的,將來大戰開啓,突厥的大軍部署,他會想辦法派人知會我,所以此戰勝面極大,關鍵在速戰速決,這就是爲什麼楊約希望做我的總管長史,我果斷同意了,此人用兵之神,與楊素相差不大,有他輔佐勝算更大。”

宇文化及不再說什麼了,而是跟兩個弟弟打招呼,讓他們也收拾一下,跟他一塊去洛陽。

身在江都的楊廣,還沒有動身,因爲江南的賦稅正在收繳,眼下還有一半的郡縣沒繳納上來。

況且,這一次朝廷在南方也要徵兵,徵調十萬人。

南方出十萬,關中出五萬,楊廣手裡十五萬其實也是關中人,洛陽出五萬,剩下的從山西、河北、山東征調。

等於這三個地方,湊十五萬人就可以了。

人家楊廣也不傻,他也擔心河北和山東太過抗拒,一塊石頭上不能絆倒兩回,他總是會長點記性,雖然沒長多少。

但是問題來了,兵確實只要十五萬,但是一百多萬的民夫,壓力還是給到了山河四省,這四個省是倒了八輩子血黴,楊廣自打登基以後乾的事情,全禍禍在這四個省上面了。

南方人才不會跑北方給你當民夫去,楊廣也不敢這麼幹,他比誰都清楚,南方有多麼的不穩定。

再者說,南方的貿易眼下已經是整個大隋最發達的地方,楊廣肯定捨不得把這裡也搞亂了,不然南北皆亂,這場面可就沒法收拾了。

歷史上,驍果軍,是楊廣第二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從關中民間招募的新軍,是招募,不是徵調。

徵調的那是義務兵,招募的這叫僱傭兵。

而這一世,驍果軍也出現了,就是這支十萬人的南方軍,這十萬大軍,分屬十人統領,每人各一萬,號鷹揚郎將,將領大多數爲南方本地人。

這撥人楊廣不是留在自己身邊,而是撥給了來護兒。

歷史上,驍果軍是楊廣的禁衛,但是這一世,人家楊廣的左右翊衛和左右備身府主力都在,怎麼會用這種臨時兵當禁衛呢?

來護兒也是無奈透頂,我特麼不配用主力是吧?

打高句麗,你撥給我的都是些什麼?這次打突厥,又撥給我一幫這玩意?

心腹大將費青奴,在來護兒於江都的府邸中道:“又是一幫新軍啊,咱們連練兵的時間都沒有啊。”

堂弟來成敏道:“好在這裡面有不少人,都是當年隨我們遠征的江淮軍,調配方面應該還湊合,但問題是,上次欠的軍餉還沒有撥完,下面的將領都在鬧意見啊。”

長子來楷道:“父親是不是從家鄉父老那裡,籌集點錢,先把缺口補一補,將來出征歸來,咱們再想辦法把錢給還上,要不然帶著一幫討債的上路,恐怕軍心不安定啊。”

來護兒笑道:“大可不必,陛下爲什麼會將江南兵改爲募兵呢?就是因爲還欠著軍餉,所以無法徵調,改成募兵的話,就是賬目分開,上次的是上次的錢,這次是這次的。” 募兵,也不是先給錢,而是慢慢給,出征的時候給點,半道上給點,打之前給點,打完結賬。

最後的結賬是大頭,按照當下國力,基本上會拖欠。

但這個錢呢,名義上不能算是補上次的軍餉,只能算是這次的工資。

因爲你要是把這個錢算成撥還軍餉,兵還是沒法徵,因爲衛士們會覺得,我這次打完你又要拖欠我多久呢?我要是死了,撫卹的錢是不是就黃了。

因爲眼下朝廷撥還軍餉,是優先給活著的撥,因爲活著的會鬧事,死了的不會。

費青奴皺眉道:“周法尚在平壤,樊子蓋在武威,這次的驍果軍將領,一半都不認識,統籌調動不容易啊。”

來護兒道:“我們是從涿郡出發,只是側翼,並非攻敵之主力,只要牽扯住東突厥東面的六部,就算大功告成,涿郡有裴矩,他已經在部署了,你們現在就去各個大營,見見那些鷹揚郎將,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你都給我查清楚,至少我們心裡得有個底。”

來成敏點了點頭:“兄長放心,用人還是要知人的,這些人雖然都是陛下安排,但您是大總管,用不順手想要換一換,陛下也不會阻攔。”

來護兒笑了笑,沒有回答他,能換嗎?不能換的。

十名鷹揚郎將,分別是司馬德戡,左備身府虎賁郎將。

元禮,洛陽元家的。

劉德威,毗陵郡守劉子將的兒子。

王競玉,楊廣寵妃王茁靈的哥哥。

王世充,江都郡丞。

蕭鉉,丹陽郡太守。

蕭銑,大名人,隋末大反賊頭子。

謝武,清河郡太守,出身陳郡謝氏,楊廣曾經的千牛備身,謝文的弟弟,一般哥哥單字是個文的,弟弟裡面必然有一個單字武的,反正華夏自古以來都有這個起名的習慣。

蔡元凱,楊廣晉王府祭酒,現任國子監博士蔡衍的兒子。

沈叔義,沈婺華的弟弟。

這十個人裡面,真正打過仗的就司馬德戡和元禮兩個人,剩下的之所以讓他們擔任鷹揚郎將,原因只有一個,他們能招募兵馬。

這就是人家的作用,王世充就不要說,在江都郡丞幹了這麼多年,與當地世家大族結交,早混熟了。

兩個姓蕭的,人家的大本營就在江南,蕭家說話有排面,而且也是募兵的主要出資人,蕭鉉和蕭銑就是兩個隨軍去混功勞的。

剩下的王、謝、蔡、沈,這都是南方的大豪族,人家這邊不叫門閥,但對地方的影響力跟門閥差不多,就是朝廷裡不行。

這樣的安排,其實很明顯了,誰能募到兵,誰就是主將,但是真正打起來的時候,他們就得聽副將的了。

因爲他們真不行,十個人裡面有一半是文弱書生,壓根就不知道沙場是什麼樣子。

來護兒最頭疼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他也不能說皇帝安排的不合適,人家不這樣安排的話,十萬人從哪湊?

以當地治當地,這是不二法則。

你肯定怕你們村支書,但未必怕一個外地來的鎮長,就是這個道理。

蕭家這幾年靠著漕運,賺大發了,本來他們就是楊廣的小金庫,這回用得著你們了,自然是要大出血,此番募兵所需的錢,蕭家出了三分之一。

打仗就是打錢。

第592章 水車軸承第684章 五五開第489章 北部大人第765章 獎勵一畝地一七七章 長孫論功二五八章 什麼叫忠僕三六一章 兩封奏疏第740章 留活口一八五章 仁壽宮之變(二)十九章 春天的故事一四五章 獨孤老六第537章 朕並非厚顏無恥之人九四章 換防二四一章 兩位宰相四五章 未雨綢繆二一五章 大秘小秘十八章 關中盟四四零章 怒髮衝冠一一二章 書香世家二十四章 五個皇后第496章 山西吐萬緒第510章 便宜行事一六五章 母憑子貴三九七章 頭上的一柄劍第688章 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三六章 晚宴四一章 宇文娥英三七三章 伴君如伴虎四四七章 門不當戶不對一三零章 一人一半二三五章 登科進士三八三章 罵人的國書四一零章 巡查河北一六九章 楊約外放三六八章 秋後算賬八六章 左右之爭七五章 舐犢情深第573章 命運的齒輪第493章 廣西寧長真第604章 死人最多的一年一三三章 江陵沈氏第727章 吃虧是福二八八章 三去其一二六九章 羣英薈萃四七三章 半糧半貨一四零章 量刑過重第485章 造橋大匠二四四章 萬國來朝第514章 野心四零一章 正月三十第711章 楊廣離京第676章 吃得苦中苦第637章 救荒法第598章 不懂政治第530章 謹慎持重第632章 田畝新制第727章 吃虧是福三八九章 殃及池魚第505章 猶豫不定二五六章 兩人有問題第596章 關稅一四七章 再返京師二二七章 殺人滅口第646章 齊郡杜伏威二六一章 寡婦第579章 弔唁長孫三二六章 九大夫八尉四五九章 新型高爐第604章 死人最多的一年四二六章 處羅歸附一五八章 生他十個八個一七五章 能屈能伸五八章 王府參軍四十章 爽約三零九章 不孝有三四五九章 新型高爐第748章 以身入局第687章 火燒糧草第664章 滎陽之圍四七二章 具裝甲騎三三一章 最後一個機會第537章 朕並非厚顏無恥之人一三七章 預算開支第571章 心如花木,向陽而生第652章 救火將軍第687章 火燒糧草十四章 太子妃一二三章 荊州氏族二五零章 武士彠三五三章 八議免罪四六零章 請太子試刀十七章 純屬意外第563章 有失遠迎四六七章 秦始皇和楊堅八七章 楊廣留京三零五章 兩楊將軍第490章 非大不可第675章 晉城人清森吃剩飯一百章 金鑲玉觀音二六九章 羣英薈萃
第592章 水車軸承第684章 五五開第489章 北部大人第765章 獎勵一畝地一七七章 長孫論功二五八章 什麼叫忠僕三六一章 兩封奏疏第740章 留活口一八五章 仁壽宮之變(二)十九章 春天的故事一四五章 獨孤老六第537章 朕並非厚顏無恥之人九四章 換防二四一章 兩位宰相四五章 未雨綢繆二一五章 大秘小秘十八章 關中盟四四零章 怒髮衝冠一一二章 書香世家二十四章 五個皇后第496章 山西吐萬緒第510章 便宜行事一六五章 母憑子貴三九七章 頭上的一柄劍第688章 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三六章 晚宴四一章 宇文娥英三七三章 伴君如伴虎四四七章 門不當戶不對一三零章 一人一半二三五章 登科進士三八三章 罵人的國書四一零章 巡查河北一六九章 楊約外放三六八章 秋後算賬八六章 左右之爭七五章 舐犢情深第573章 命運的齒輪第493章 廣西寧長真第604章 死人最多的一年一三三章 江陵沈氏第727章 吃虧是福二八八章 三去其一二六九章 羣英薈萃四七三章 半糧半貨一四零章 量刑過重第485章 造橋大匠二四四章 萬國來朝第514章 野心四零一章 正月三十第711章 楊廣離京第676章 吃得苦中苦第637章 救荒法第598章 不懂政治第530章 謹慎持重第632章 田畝新制第727章 吃虧是福三八九章 殃及池魚第505章 猶豫不定二五六章 兩人有問題第596章 關稅一四七章 再返京師二二七章 殺人滅口第646章 齊郡杜伏威二六一章 寡婦第579章 弔唁長孫三二六章 九大夫八尉四五九章 新型高爐第604章 死人最多的一年四二六章 處羅歸附一五八章 生他十個八個一七五章 能屈能伸五八章 王府參軍四十章 爽約三零九章 不孝有三四五九章 新型高爐第748章 以身入局第687章 火燒糧草第664章 滎陽之圍四七二章 具裝甲騎三三一章 最後一個機會第537章 朕並非厚顏無恥之人一三七章 預算開支第571章 心如花木,向陽而生第652章 救火將軍第687章 火燒糧草十四章 太子妃一二三章 荊州氏族二五零章 武士彠三五三章 八議免罪四六零章 請太子試刀十七章 純屬意外第563章 有失遠迎四六七章 秦始皇和楊堅八七章 楊廣留京三零五章 兩楊將軍第490章 非大不可第675章 晉城人清森吃剩飯一百章 金鑲玉觀音二六九章 羣英薈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陵县| 武穴市| 镇原县| 绥宁县| 明水县| 阳春市| 邢台市| 陆河县| 隆林| 固镇县| 来宾市| 三江| 包头市| 新田县| 昭苏县| 泽州县| 双城市| 张家界市| 措美县| 天祝| 都匀市| 乐都县| 互助| 三都| 合作市| 察哈| 集贤县| 榆林市| 峨山| 霍城县| 隆安县| 无棣县| 垦利县| 陵川县| 元阳县| 来安县| 邳州市| 长春市| 玉龙| 东明县| 寿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