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92章 水車軸承

後世的孔子廟,除了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現曲阜孔府內家廟、衢州家廟之外,其它的孔子廟,其實是古代的學校,也就是學廟,屬於官辦學堂。

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孔子廟其實是學校,所以清朝末期變法維新之時,有人建議把孔子擡出來,算作中國的教主,以期和基督教對抗,還主張開放文廟。

殊不知,中華本無孔子廟,不過是學廟當中祭祀著孔子而已。

廟宇當然可以開放,學堂怎麼開放呢?清華大學的教室、圖書館、實驗室,你能隨便進嗎?

由此可見,古代的官辦學堂一直以來都形同虛設,大部份人都不知道,文廟其實是國家辦的學校。

到了唐至五代時期,興起了一種民間學堂,宋朝時候,開始進入鼎盛期,也就是書院。

四大書院,應天書院、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皆起於北宋,算是爲華夏古代教育事業,注入了一道新鮮血液。

民辦書院的方式有三種:

一:由道德學問高者,籌集創辦。

二、研究學問的讀書人共同集資創辦。

三、有權有勢者出資創辦。

書院所傳授的學問,與官辦學堂的學問,是不一樣的,

官辦學堂傳授的學問,是出於國家需要,對國家有利的理論,政治色彩較濃。

民辦學院則更爲靈活,代表著對新興事物的追求,開闢創新。

隨著宋朝之後科舉制度漸趨完善,學院基本代替了官辦學堂的地位,所以孔子廟其實是學堂很多人都不知道,因爲官辦學堂已經不是主流了。

楊銘也一直在思考怎麼能在不花錢的情況下,在全國各地興辦學堂,爲國舉才那麼唯一的方式,就是民間籌辦。

但是你得先告訴人家,民間學院出來的讀書人,可以參加科考,這樣一來,纔會有人籌集創辦。

當下的朝堂,可以說除了楊銘之外,沒有一個人會知道,民間學院的出現,會對國家帶來什麼影響,他們的眼光畢竟束縛於當世,很難想的那麼長遠。

但是想要將學院在全國推廣,書的問題,你得解決。

書在大隋,是無價之寶,你想印刷之後普及大衆,難度非常之大,雕版印刷術,這都好說,簡單的一批,但首先的問題就是,誰會讓你印刷呢?怎麼才能印刷呢?

秘書省的藏書,皇家子弟都不能隨便進去翻閱,何逞他人乎?

說到底,還是需要一場大洗牌,但代價實在是太大了,楊銘要是敢這麼做,其實和歷史上的楊廣已經沒區別了。

不能急,也急不來啊。

造紙場,在大隋是歸太府寺管,全國的造紙廠只有二十多家家,北方居多,南方以紹興、安徽南部、南京、揚州、廣州爲中心,紙質是基本相同的,就是產量不太行。

京師的造紙場是最大的就在原先的漢長安城舊址,這裡現在叫長安縣,但是縣衙在大興城裡面。

楊銘在太府寺幾名官員的陪同下,專門去那邊瞧了瞧。

工藝嘛,大概還是那四個步驟:原料分離、打漿、撈紙、烘乾。

而且長安的造紙場還是用的水車,這裡有潏(yu)河,渭水的一級支流,不缺水。

但是水車古代有個毛病,因爲是木軸承,所以建不了多大,而且非常容易磨損,三天兩頭就得換軸承,所以紙張的出貨量不大。

造紙的主要材料,是破舊的麻布,而不是麻類植物的原材料,所以也叫麻紙,像王羲之的傳世之作,就是這類紙做成的。

首先原材料就貴了,麻布,是衣食住行的衣,其本身就是與糧食貨幣直接掛鉤,是硬通貨,老百姓可以沒有紙,但不能沒有衣。

所以即使是破損的麻布,也是價格不菲的。

原材料貴,工藝落後,加上出貨量低,導致紙張的價格非常之昂貴,麻紙的質量也分好壞,主要分粗細厚薄,有上等白麻紙,中等黃麻紙和下等粗麻紙。

現今價格分別是三百錢一張,一百錢一張,五十錢一張,而且一張紙並不大,隋紙其實並沒有大小標準,看你用途如何,經、史、子、集四大類書的紙張標準都不一樣,在京師售賣最多的規格,是長四尺,寬兩尺,也就是1.4米x0.7米。

最便宜的粗麻紙,老百姓是用得到的,這也是家庭中的一項大開支,什麼時候用呢?祭祖喪事用來製作紙錢和祭品。

這也就是爲什麼,經常有老百姓去撿別人的紙錢,保存起來,等到自己家用的時候再拿出來。

祭品中的整張紙,代表衣服,等於是給過世的親友燒件衣服穿,因爲紙本來就是衣服做的,紙錢就不需要燒了。

楊銘在造紙場呆了三天,大致瞭解其工藝之後,便返回了宮裡。

他要改進造紙術,只有紙張產量大了,價格纔會降低,當平民也能用得起的時候,文字的傳播就會成爲順理成章的事情。

原材料的問題,是最好解決的,除了麻布之外,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竹子等其實都可以用得到。

因爲大隋本來就有這類紙,只不過直接取材於植被本身,所以紙漿研磨的過程太過漫長,無法成爲主流紙,那麼改善研磨過程,就可以了。

那就是改造水車唄,而水車的問題主要在軸承,眼下已經有了精煉鋼,造出耐磨損的軸承,其實不難了。

兩個圈中間套八顆珠子,這就是軸承了,主要問題還是在打磨上面。

軸承打磨的不夠光滑,也是不好用的,但想要打磨成後世那樣的光滑,完全是不可能的。

所以只能用土辦法,將軸承放進細砂當中,人工用手打磨,雖然非常耗費時間,但軸承的用量畢竟不大,所以這點時間值得消耗。

東宮,楊銘將大致的軸承製作方法,教給了太府寺卿元壽,少卿雲頂興,少卿王禎。

“你們先做一套出來,將水車各個軸承改用精煉鋼做成的軸承,先試一試。”

元壽點了點頭,盯著楊銘在紙上畫的那個軸承圖案,道:

“臣大致明白了殿下的意思,是以內中的滾珠來帶動內外環的摩擦,形成力,想要做出來並且施以運用,不太容易啊。”

“慢慢試,”楊銘笑道:“關鍵就在於珠子的大小圓度必須一致,才能形成統一的力,任意一個偏大偏小,或是不怎麼圓,就行不通。”

雲頂興點頭道:“而且還得想辦法將滾珠套進內外環中,這個尺寸的掌握,有待深究。”

簡易的軸承大概就是這三個部分,外環內凹,內環外凹,中間放進滾珠,三者是分開打造的,所以做成之後,你得能將珠子放進去。

其實超級簡單。

楊銘笑道:“先將內環貼緊外環一側,另一邊便留下了足夠的空間,將滾珠放進這裡,然後再移動內環”

“您別說了,臣明白了,”雲頂興一拍額頭,苦笑道:“如此簡單,臣竟然沒有想到,讓殿下見笑了。”

“小技而已,你沒見過這種東西,自然不知道怎麼用,”楊銘道。

元壽好奇道:“殿下又是從哪裡學來的這種新型軸承?”

“自己琢磨的,”楊銘笑道:“有了精煉鋼,自然要物盡其用,精煉場歸你們管理,不要總琢磨著打造兵器工具,其實很多地方都用得著,你們今後也要好好琢磨探究。”

“臣受教了,”元壽感嘆道。

其實他們對楊銘今天的搞出來的東西,並不怎麼意外,畢竟精煉鋼也是人家弄出來的,屬於是見怪不怪了。

其實軸承還可以因其用途而改造加寬,鋼珠改成小圓柱,不過這一點,不用楊銘提醒,元壽他們自己就已經想到了,畢竟是專業選手,一點就通,一件工具做成,如何延伸使用,他們是不用教的。

接下來,太府寺開始著手研究軸承的製造,只要這玩意造出來,水車就近乎無限使用,人力成本將會大大縮減。

不單單可以用在造紙上面,灌溉、磨麪粉、打穀都是可以用的到的。

楊銘現在,可以靜靜的等待了。

馮玉致自打跟了他,還沒有同房過,楊銘這天晚上去了陳淑儀的宜秋宮,本來是探望女兒,正好見到了獨孤鳳兒。

久旱逢甘霖,獨孤鳳兒直接將楊銘拉扯走,在自己的寢殿內,全力滋補著楊銘,她還沒有孩子呢。

兩人鬧出的聲音之大,殿外的院子裡聽的非常真切,馮玉致就住在獨孤鳳兒隔壁,聽到動靜後,專門搬了把梯子過來,結果越聽,越是春潮起伏,激動之下一個不小心從梯子上摔下來,把腳給扭了。

“怎麼這麼不小心?”第二天才知道情況的楊銘,帶著陳淑儀和鳳兒過來探望。

馮玉致右腳踝腫的老高,以被子墊高,敷著毛巾,聽到楊銘的關心,撅了撅嘴將頭轉至一旁,不吭聲了。

楊銘也有點奇怪,你這生的哪門子氣呢?

還是獨孤鳳兒從殿外進來,湊到楊銘耳邊小聲嘀咕了一番,楊銘纔算恍然大悟。

鳳兒剛纔在外面,是在詢問那些宮女,馮玉致到底是怎麼摔的,知道結果後,她自己也有點不好意思。

寢殿這麼大,裡三重外三重的,你們都能聽到啊?那我以後還是小聲點吧。

楊銘哭笑不得,朝馮玉致笑道:“好了,最近我就住在你殿裡,等你傷好了再說。”

得知真相的陳淑儀在一旁笑道:“傷沒好,也是可以的。”

楊銘和獨孤鳳兒同時一愣,面面相覷,馮玉致更是大窘,直接將枕巾蓋在了臉上。(本章完)

第746章 齊王楊暕十七章 純屬意外三四九章 我有一策一七六章 河東子弟三七八章 棄卒保帥三零六章 開府儀同三司第736章 徐景四零二章 魏徵上殿二六六章 齊王醜事一七二章 備孕生子第658章 斛律明月第696章 名和利的選擇四五九章 新型高爐四三三章 李月暉三四一章 靜照庵一六九章 楊約外放二八一章 打的就是第一八七章 楊廣留京四三章 爭取儲君三零六章 開府儀同三司三五八章 三千大軍三七四章 何爲大雅三一八章 東拉西扯二四一章 兩位宰相第545章 雙眼皮第584章 十八路反賊進京師三一二章 西域圖記第491章 軍府亂象四一二章 獨孤懷恩四四八章 瑯琊郡公三一三章 永安宮下一玩伴四零四章 博陵家主四零零章 七姓十家一五三章 師徒情誼二九六章 高攬德一生三五三章 八議免罪四五二章 大智若愚第742章 日月二門第767章 貓哭耗子二六五章 一生之敵第727章 吃虧是福四二三章 算計兒子三四九章 我有一策四一七章 今生無緣第622章 監門將軍二二三章 兄弟之爭四二三章 算計兒子三八七章 接受挑戰第667章 正前方來人皆爲敵四二三章 算計兒子三零四章 貶奴賜爹第745章 諭齊王暕二零一章 牽馬執鞭七二章 佛道領袖四二四章 將相命格第509章 水師相遇一七二章 備孕生子第497章 搭設浮橋四一章 宇文娥英一三零章 一人一半第729章 可稱神仙矣第598章 不懂政治第485章 造橋大匠第538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二五二章 利在千秋六六章 是非之地第666章 天寒地凍第617章 楊老八二十五章 老六栽了一三零章 一人一半四六一章 官辦官督第522章 自詡逍遙仙二十八章 收藏家第573章 命運的齒輪一九一章 后妃制度第532章 一觸即潰一零七章 同病相憐第763章 告狀一三七章 預算開支二三二章 多方包庇二四八章 風流天子第581章 出使突厥三八二章 小野妹子第542章 猜猜誰是世子四七零章 誰贊成誰反對一九二章 楊氏觀王房第686章 立個字據吧一六六章 甲等乙等三六四章 遼西走廊第709章 大昏招第655章 敗局二一四章 黃河淮河第479章 任人唯親三五章 婚姻不自由二八零章 王府司馬一八二章 打小就有反骨第683章 南面可汗二四五章 一切順利四六九章 王佐之才四三章 爭取儲君
第746章 齊王楊暕十七章 純屬意外三四九章 我有一策一七六章 河東子弟三七八章 棄卒保帥三零六章 開府儀同三司第736章 徐景四零二章 魏徵上殿二六六章 齊王醜事一七二章 備孕生子第658章 斛律明月第696章 名和利的選擇四五九章 新型高爐四三三章 李月暉三四一章 靜照庵一六九章 楊約外放二八一章 打的就是第一八七章 楊廣留京四三章 爭取儲君三零六章 開府儀同三司三五八章 三千大軍三七四章 何爲大雅三一八章 東拉西扯二四一章 兩位宰相第545章 雙眼皮第584章 十八路反賊進京師三一二章 西域圖記第491章 軍府亂象四一二章 獨孤懷恩四四八章 瑯琊郡公三一三章 永安宮下一玩伴四零四章 博陵家主四零零章 七姓十家一五三章 師徒情誼二九六章 高攬德一生三五三章 八議免罪四五二章 大智若愚第742章 日月二門第767章 貓哭耗子二六五章 一生之敵第727章 吃虧是福四二三章 算計兒子三四九章 我有一策四一七章 今生無緣第622章 監門將軍二二三章 兄弟之爭四二三章 算計兒子三八七章 接受挑戰第667章 正前方來人皆爲敵四二三章 算計兒子三零四章 貶奴賜爹第745章 諭齊王暕二零一章 牽馬執鞭七二章 佛道領袖四二四章 將相命格第509章 水師相遇一七二章 備孕生子第497章 搭設浮橋四一章 宇文娥英一三零章 一人一半第729章 可稱神仙矣第598章 不懂政治第485章 造橋大匠第538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二五二章 利在千秋六六章 是非之地第666章 天寒地凍第617章 楊老八二十五章 老六栽了一三零章 一人一半四六一章 官辦官督第522章 自詡逍遙仙二十八章 收藏家第573章 命運的齒輪一九一章 后妃制度第532章 一觸即潰一零七章 同病相憐第763章 告狀一三七章 預算開支二三二章 多方包庇二四八章 風流天子第581章 出使突厥三八二章 小野妹子第542章 猜猜誰是世子四七零章 誰贊成誰反對一九二章 楊氏觀王房第686章 立個字據吧一六六章 甲等乙等三六四章 遼西走廊第709章 大昏招第655章 敗局二一四章 黃河淮河第479章 任人唯親三五章 婚姻不自由二八零章 王府司馬一八二章 打小就有反骨第683章 南面可汗二四五章 一切順利四六九章 王佐之才四三章 爭取儲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陶县| 新干县| 平度市| 台东市| 新晃| 大邑县| 南昌县| 临夏县| 吉安县| 浪卡子县| 博罗县| 永和县| 滨州市| 稻城县| 商洛市| 巴林右旗| 阜康市| 乌鲁木齐县| 大荔县| 淳化县| 大宁县| 格尔木市| 东方市| 灌阳县| 吉木乃县| 城市| 四川省| 永川市| 克什克腾旗| 宜君县| 搜索| 广昌县| 陇西县| 七台河市| 南溪县| 贡觉县| 惠水县| 铜山县| 筠连县| 威宁| 牟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