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章 15立方高爐

當沸騰的鋼水,通過特別的渠道,噴薄而出,流入到了各種的模具之中的時候,現場一片歡呼。

早已經準備好的大量模具,差不多相當於8萬斤,可是幾乎全部都充滿了,5立方的高爐,加上外面,也不過是四五十立方,也就是三四米左右方圓的一個圓胖的大傢伙,卻有如此奇效。

當溫度散去,檢測效果的時候,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鋼的質量很差,甚至,成品率只有50%左右。

這樣的比例,在過去的鐵匠作坊,甚至傳統來說,已經是非常高了,可是對於鐵匠作坊來說,這是不允許。

在大名鐵匠作坊之中,良品率已經達到了99%以上,而且品質控制的相當的好。

可是這一切,在這個高爐之中,是不行的,差不多30%,直接就是廢鐵,除非是重新回爐,裝入到鍊鋼爐之中重新煉製,才能夠使用,20%左右,是生鐵。

剩下的50%是鋼,可是鋼的品質也分歧很大,其中甚至還有10%左右的,是硬度在5.8以上的超硬鋼。

聽起來是不錯,可是這些鋼聚集在一起,有些質量高,有些質量低,連帶的,讓最終的成品,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的,不能夠直接使用。

實際上,只要是差不多的鐵匠,看到這些鋼,就已經知道,這一次的嘗試,絕對是失敗了,這些鋼必須要經過處理,區分出來,纔可以使用。

在大名鐵匠作坊,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規則,返工挑選,哪怕能夠得到超硬鋼,也不適合,這會浪費大量的勞力。

不過,沒有的太在意的,是牛大力爲首的那些研究員們。

在實驗室之中,已經做過一部分的嘗試,可是那只是一些類比和小規模的嘗試,真正放大到工業生產當然不會這麼容易,他們已經把所有的環節都考慮到了,再加上經驗,很快就得到了,爲什麼會這樣。

熱不太均勻,加上材料配比方面,一部分催化劑,沒辦法起到作用。

這就是研究和實驗的作用,爲什麼之前,精鐵的產量那麼低,就是因爲,哪怕是鐵匠大匠,他們都不明白,精鐵的機制是什麼樣子的。

現在,得到了趙信的教授,鋼就是含碳量在2.11%以下鐵的一種特殊的合金方法。

有些時候,還有一些合金和淬火方面的變化,這些簡單的東西,給牛大力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

天賦,冶鐵的經驗,還有來自21世紀的先進經驗,這些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牛大力這麼一個怪胎,他不但熟悉冶煉,20多年的時間,讓他對於鐵的瞭解,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加上科學的知識,他很快就從實驗材料上面,得到原因。

有時候,找到原因,就是成功的一半,這些冶煉高爐,在一定程度上面,已經相當的成熟了,加上催化劑,吹風對流系統,這些加在一起,就造就了高爐的神奇,大的毛病沒有,只是一些小問題。

接下來,沒有再開爐,在2天的時間之中,牛大力帶領著大量的人員,進行了最少的100次的各種實驗,再一次進行了冶煉。

這一次,趙信就沒有參加,他很清楚,從鐵匠臺到鐵匠高爐,看起來,只是一個放大和是縮小,可是其中的技術難度一點都不小,他從後世的知識,還有卡牌系統,可以減少這個過程,但是不經過大量的實驗,肯定不行。

第二次同樣也失敗了,可是良品率提升到了70%,同時質量上面也穩定了,就算不挑選,也會有60%左右,可以直接使用。

這樣的效率,加上成品率,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算是廢品,也可以投入到高爐之中繼續冶煉,不會怎麼浪費,可是牛大力還不滿意,繼續的研究。

天賦出衆的牛大力,在冶鐵方面,天賦極強,他把後世的知識給融會貫通,再加上每一次,趙信都會過來檢測一下,把比較完整的檢測報告交給他。

數據,恐怕是最重要的東西,規律,就從這些數據上面總結出來的,就算是後世,也不可能對每一次的實驗材料,進行完善,完整的檢測,卡牌系統卻可以輕易的做到這一切。

在衆多作弊器的幫助下,類似的實驗,進行了最少150次,最開始可能是兩三天開啓一次,其中進行了大量的調整,短短12天時間,6次實驗,就讓良品率達到了85%,品質也相當的一致。

後來,必須用細微和大量的實驗,找出規律,就快了很多,有時候,會連續每天開爐10次以上,其中只有非常細微的調整。

同時,在這些時間之中,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高爐,也依次完成,大小差不多,從5立方一直到7立方左右,越來越大,冶煉也越來越好。

終於,通過了長達1個月,數百次的嘗試,僅僅是這些嘗試之中,浪費的材料和焦炭,就高達2萬貫,更別說這些月俸都超過500貫的大匠,工費和材料費用,總數超過了4萬貫,可是最終的結果是喜人。

一套完善的配方做出來了,這個配方適合於15立方以內的鍊鋼高爐,良品率達到了95%左右,品質也基本上達到了5.7,超越了鐵匠作坊大規模生產的品質。

雖然,牛大力依然在爲良品率提升而努力,可是趙信已經認可了這個配方,15個立方,這個非常的合適,正好處於相當的級別,92.5的良品率,也讓品質得到了保證。

趙信拍板,一次性建設20座15立方的高爐,按照一次3個時辰冶煉過程,一天24小時不停的話,可以完成4爐,15立方,基本上出鋼在110噸左右,這樣20座一天的產出,就是8800噸。

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依靠著三四萬人,數千個鐵匠臺,才保證了180萬噸的年產量,20座高爐,就成功的超越了,大概是一倍左右。

人力上面,也是遠少於鐵匠臺,一個15立方的鐵匠高爐,會用到400人左右的,其中,絕大多數是勞力,負責裝料,負責沙模,還有最終清理成品的,真正控制冶鐵的火候的,只是三四個大匠而已,這就極大的降低了擴張的難度。

就算如此,20座高爐,也不過是8000人,人數上,少了四分之三,可是產量卻攀升一倍,代表著人均的鋼產量提升了8倍。

降低了勞動強度,提升了產量,這很自然的,就會降低成本,不過,就連牛大力,都沒有想到,成本會降低這麼多。

在這個成本覈算,被送到了牛大力這裡的時候,早就預料掉,可是最終的數字,還是讓牛大力嚇了一大跳,4文每斤。

本身,大名鐵匠作坊的鋼的成本,已經很低了,差不多15文左右,可是通過高爐,集約化的使用能源,再加上合理的添加劑和配合,鋼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可是一下子降低到四分之一的程度,這也太可怕了。

僅僅是依靠這些,以目前拿到的訂單,最少是10億斤的鐵,一斤減少11文,就又是千萬貫的盈利。

盈利方面,趙信並不關心,他更加關心的是產量,什麼棱堡,什麼冷兵器,這些在民用的龐大需求之下,根本不算什麼。

一條京杭大運河,就徹底的改變了北宋的格局,讓北宋的商業發展非常的繁盛的,趙信未來,是準備在定海軍開啓工業生產的,大量生產出來的東西,必須要以便利的環境,銷售到北宋的各地,運河不可能遍佈到每一個地方。

同時,趙信也想增加北宋的軍事底蘊,一個京杭大運河,直接讓北方可以獲得整個北宋的強力支持,這也是遼國沒辦法對北宋下手的根本原因,可是西北薄弱的環境,讓北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交通,方便的交通,不但可以旺盛商業往來,同時也可以加強北宋的戰爭潛力,跟遊牧民族的個體強大不同的是,北宋依靠的應該是製造,當後勤水平更強的前提下,才能夠把強大的國力,應用到戰爭之上。

那麼修路就是必須的,趙信當然不可能在北宋建造起高速公路,水泥標號不可能達到,鋼鐵也差點,可是二級,甚至是三級公路,甚至是最普通的那種水泥路,都可以讓北宋交通脫胎換骨,更別說是鐵路,當蒸汽機完成的前提下,那是最佳的選擇。

這中間,對於鋼鐵的消耗,是一個天文數字,最差的鐵路,每米重量,最少也在15公斤以上,一公里鐵路的消耗,超過30噸,普通等級的水泥路,每公里的鋼鐵消耗也差不多是六七十噸,這個需要看寬度和厚度。

聽起來雖然不多,可是北宋如果建設幹線鐵路和公路的話,最少也是10萬公里的規模的,這可能需求就是幾百萬噸。

這個15立方的鍊鋼爐,在牛大力的眼裡,可能有很多的差別,良品率也沒有達到極致,可是從工業生產和成本上,已經差不多了,未來可能的提升是微小,投入卻會大幅度的上升,不值得繼續下去了。

不過現在,還沒有給牛大力找尋新的研究方向,繼續研究是沒問題,說不定,牛大力可以給予一些驚喜。

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二十九章 黑手 初現第四百八十章 鉅額飛票和八音盒第八百一十四章 青工刁小雨第二百四十八章 銷售途徑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八百四十九章 潛移默化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七百八十三章 精神壓力第十二章 蠻橫第三百三十章 完勝第七百八十九章 瀋陽車站第一百四十章 饅頭到包子第五百一十一章 幽雲十六州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八百零四章 開國大典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略眼光第四章 科技卡牌第一百一十五章 偵查重點第一百二十六章 反應爐第三百六十一章 遼人短視第二百九十章 錢幣圈子第二百七十九章 確定經銷商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八十章 改變的開始第二十八章 跋扈騎兵第八百二十二章 引發轟動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五百二十二章 棉花和帆布第一百零八章 破甲重箭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藥之威第七百六十五章 山海關外第四十三章 危機迫近第四十六章 羌族遊騎第八百四十四章 轉移視線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場勘察第六百九十三章 南攻北進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七百四十六章 火槍的可怕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起廣南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七百一十一章 牛刀小試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緯度線第十九章 禁軍裝備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一百九十章 二星常駐卡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六百七十八章 重挫遼軍第三百一十八章 屠城第三百五十四章 水運佈局第二百五十九章 初露崢嶸第三百三十二章第五百五十三章 培養手下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八百二十章 培訓科第八百二十七章 另類刺激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二百二十九章 撤離、火藥第七百四十章 宰撫的應對第八百七十一章 科技瓶頸第二百四十六章 危機降臨第二百二十五章 騎兵來襲第七百九十章 抵達和午高峰第一百八十二章 人形拆遷第四百八十章 鉅額飛票和八音盒第八百零七章 韓琦的要求第七百六十六章 使館區第八百六十八章 新的航道第一百七十九章 喪心病狂的組合第七百八十七章 瀋陽宮殿第六章 夜究卡牌第八百六十四章 屠殺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第一百八十一章 神奇粉末第二十五章 筆墨紙硯第三百二十章 建設費用第七比零六章 人口問題第一百二十三章 酸澀的饅頭第一百一十一章 保州兵變第八百一十二章 運輸鏈條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資金第二百六十七章 棱堡造價第七百五十二章 火槍和火炮第七百九十八章 簽訂合約第八百五十二章 玉米培育第一百四十章 饅頭到包子第二百八十七章 硬幣圖案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訂單和聰明人第五百二十章 製造戰艦第三百二十三章 思維誤區第三百二十九章 重型長弓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爐鍊鋼
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二十九章 黑手 初現第四百八十章 鉅額飛票和八音盒第八百一十四章 青工刁小雨第二百四十八章 銷售途徑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八百四十九章 潛移默化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七百八十三章 精神壓力第十二章 蠻橫第三百三十章 完勝第七百八十九章 瀋陽車站第一百四十章 饅頭到包子第五百一十一章 幽雲十六州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八百零四章 開國大典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略眼光第四章 科技卡牌第一百一十五章 偵查重點第一百二十六章 反應爐第三百六十一章 遼人短視第二百九十章 錢幣圈子第二百七十九章 確定經銷商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八十章 改變的開始第二十八章 跋扈騎兵第八百二十二章 引發轟動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五百二十二章 棉花和帆布第一百零八章 破甲重箭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藥之威第七百六十五章 山海關外第四十三章 危機迫近第四十六章 羌族遊騎第八百四十四章 轉移視線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場勘察第六百九十三章 南攻北進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七百四十六章 火槍的可怕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七百一十五章 風起廣南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七百一十一章 牛刀小試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緯度線第十九章 禁軍裝備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一百九十章 二星常駐卡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六百七十八章 重挫遼軍第三百一十八章 屠城第三百五十四章 水運佈局第二百五十九章 初露崢嶸第三百三十二章第五百五十三章 培養手下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八百二十章 培訓科第八百二十七章 另類刺激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二百二十九章 撤離、火藥第七百四十章 宰撫的應對第八百七十一章 科技瓶頸第二百四十六章 危機降臨第二百二十五章 騎兵來襲第七百九十章 抵達和午高峰第一百八十二章 人形拆遷第四百八十章 鉅額飛票和八音盒第八百零七章 韓琦的要求第七百六十六章 使館區第八百六十八章 新的航道第一百七十九章 喪心病狂的組合第七百八十七章 瀋陽宮殿第六章 夜究卡牌第八百六十四章 屠殺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第一百八十一章 神奇粉末第二十五章 筆墨紙硯第三百二十章 建設費用第七比零六章 人口問題第一百二十三章 酸澀的饅頭第一百一十一章 保州兵變第八百一十二章 運輸鏈條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資金第二百六十七章 棱堡造價第七百五十二章 火槍和火炮第七百九十八章 簽訂合約第八百五十二章 玉米培育第一百四十章 饅頭到包子第二百八十七章 硬幣圖案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訂單和聰明人第五百二十章 製造戰艦第三百二十三章 思維誤區第三百二十九章 重型長弓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爐鍊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心县| 巧家县| 双鸭山市| 平阳县| 分宜县| 宁陵县| 新蔡县| 柘城县| 双峰县| 舞阳县| 呼和浩特市| 蓬莱市| 南昌县| 兴化市| 垣曲县| 娱乐| 道孚县| 彭阳县| 安化县| 晋中市| 太康县| 伽师县| 福清市| 和田县| 临安市| 阆中市| 宁夏| 金塔县| 东平县| 张掖市| 商都县| 莆田市| 鄂托克旗| 桂阳县| 武宣县| 城固县| 桃园市| 衢州市| 乐业县| 临夏市|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