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四十八章 銷售途徑

工業化的可怕就在於如此,越是大的企業,停擺一天所造成的損失,就非常的可怕,大型鋼鐵企業,面對著鋼鐵價格下跌,一年的損失可能是數十上百億,明知道賠錢,還要生產,這是腦殘麼?

實際上,不是的,如果完全停工,總的損失比這個更大,堅持下去,說不定,就可以堅持到價格回暖的一天。

看起來,一個月的時間,各種材料快要支出90萬貫,實際上,還沒有那麼多,有些付出只是賬面上的,比如說工資,30萬貫的工資,按照約定,是一個月結束進行統計計算,到第二個月下旬發放,這就有50天左右的賬期。

鐵匠工坊,負責所有人員的伙食,住宿,這個暫時不會掏錢,卻也會記賬,這會衝抵一些,一些材料價格,加上工費,纔會有60萬貫這個數字,實際支出的,也就是三四十萬貫。

就算是這個,也非常可怕了,按照目前北宋的標準,就算是一些富裕的州,比如說,揚州,杭州這些地方,每年上繳的稅負超過百萬,可是現金,基本上沒有那麼多,大部分都是實物。

後來,王安石變法之中,最大的革新,把糧食變成了銅錢和銀兩,看是起來是一樣了,可是對於老百姓的盤剝更加厲害。

本身,老百姓賣糧,就受到了糧食商人的盤剝,在豐年,在糧食下來的季節之中,糧食價格暴跌,到了青黃不接,糧食沒有下來的季節,糧食的價格就非常高昂,保守可能是兩三倍的樣子。

以前就是這樣,現在,到了兩稅期間,必須要賣掉糧食,換取金錢,用來繳稅,在一個必須要做的前提下,糧食商人還不可勁的壓價。

看起來是公平的稅制,減少了政府的時間,卻加重了百姓的負擔,這就是神宗變法的實質,就連明顯利民的青苗法,都被執行的不倫不類,更別說這樣的稅制改革,給予弄到錢的前提下,立刻被下面利用上了。

扯那些就遠了,鐵匠作坊發展,實際上是出乎趙信的預料的,一個幾乎是手工的作坊,只是把大量人員集中起來,使用了後世的一些管理方法和技術,就爆發出了還麼大的量。

不說成品,就說鍊鋼和鍊鐵,從原來方法到現在,效率何止提升了10倍,同樣的工作條件下,10倍的效率,本身就代表著成本的降低,更別說使用煤炭,加強鐵匠臺的效率,減少不必要環節和浪費。

最終,最大的效果實際上是催化劑,爲了幾種催化劑,單純獎金,就付出了超過5萬貫,看起來很高,可是對比他的成本的話,一點都不高,這爲後來奠定了基礎,卻又加重了資金的壓力。

現在,饅頭包子和肥皂生意,已經順著大名府拓展了,大名府,是整個北宋北方,最精華的地區之一,依靠著京杭大運河的發達交通。

饅頭包子,是即時性的食品,運輸和銷售的時間,不應該超過3個小時,否則,有了棉被,也不行。

按理說,他的銷售範圍,就是在大名府,最多在比較近的近郊,可是實際上,在運河上,還有一個更加便利的交通工具,可以把饅頭包子,快速的運送到其他地方。

那就是車船,車船的最初起源,在南北朝時期,到了唐朝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特別是到了北宋之後,伴隨著北宋對於京杭大運河的依賴更加的加劇,車船也就大行其道。

一般的沙船已經足夠便利了,可是萬一有更加重要的事情,或者更加緊要東西呢?

唐代一騎紅塵妃子笑,說的就是用八百里加急,運送荔枝,不遠千里,博得妃子一笑的故事,在北宋也並不是沒有。

產於江南的各種新鮮水果,通過車船,大筆的運送到四京之中,成爲了貴族們桌上的上品。

饅頭包子,雖然沒有那麼大的價值,可是一個車船的容量也不少啊,又不是長途,最多在1個時辰之內運到,這樣運費雖然不低,卻也在接受的範圍之內。

短途運輸,這種從來都沒有人注意的東西,開始在北宋出現了。

沒錯,車船的價格不菲,按照現在,一個車船上面裝上3萬個饅頭包子,也就是2000多斤的樣子,一個時辰之內的運費爲1貫,平均到每一個饅頭包子上面,就是30個一文,這個運費相當的高了。

換算到一個100斤的人身上,就是70文,一個時辰100裡,比起平常快的多,卻也不足以花費70文這麼多,可是放在饅頭包子上面,這算什麼,增加的成本,跟銷量相比,完全沒有問題。

也就是說,周圍100裡之內的區域,都是市場的。

大名府是北宋最爲精華的所在,是北方的陪都,周圍的城市圈也相當的密集,人口在5萬以上的城市,多達12個之多,整個區域圈子之中,差不多有700萬人。

保州才幾十萬,就已經讓每天的收益在2500貫以上,現在人口多了30倍,又是比較富庶,駐軍更多的地方,銷量還不翻翻。

甚至在後期,王鬆看到了車船的效果之後,主動的購買了一批二手車船,自己僱傭進行運輸,看起來,消費也不少,車船都是重型勞力,他們的消耗也大,可是從單途變成了雙途,前往那些城市,也會附帶的運送回來一些東西,或許是一些原料,或許是一些其他的特產,只要不賠錢就好,這就變相的又節約了成本。

現在,饅頭包子還有肥皂,在整個大名府周圍,徹底的推廣了,每天大概是7000貫左右的收益,一個月,可以達到驚人的21萬貫。

看起來是很多,如果沒有鐵匠工坊的話,這一筆收入,勉強可以支撐定海軍的建設,可是有了鐵匠作坊之後,鐵匠作坊就如同一個吞進猛獸,開始瘋狂的吞噬著資金。

在最初,生產出來的東西的,經過測試之後,比起市面上的東西要好的多,甚至是一些名牌的精品,也比不過鐵匠工坊產出的最差的一個,王鬆在大名府,還有周邊的各個城市之中,進行試探性的銷售,效果不錯,可是因爲時間的關係,每天的銷量只是在3000貫左右,相對於產出,就是杯水車薪。

按照後期,375噸,也就是75萬斤鐵的產量,全部消耗完畢,打造出來鐵器物品總量,爲60萬件,可是大名府周邊,目前的銷量,只是在每天5萬件左右,有時候還達不到。

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產量瘋狂,銷售卻不行,生產出來的東西,無法完成銷售,大量的堆積在鐵匠作坊,一天高達55萬件,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讓王鬆頭疼不已,有時候,甚至忍不住跟趙信提起這個問題。

趙信當然知道這個問題,銷售不暢,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是致命的,現在的銷量並不能夠讓他滿意,可是這已經是北宋這邊的極限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進入到了鐵器時代,可是普通人,還沒有這個認識,鐵更多的是軍事上面的。

雖然趙信弄出來這個鐵匠作坊,本意是向著民用,可是他也沒想到,這個鐵匠作坊產量,會是如此的可怕,比他料想的提高十倍,他之前只是想想著,日產40噸左右,年產量能夠突破1萬噸,已經不錯了,誰知道,現在,已經奔10萬噸去了,如果全力生產,甚至可以達到50萬噸。

那麼民用就不合適了,必須要轉向軍用。

可是如何突破呢?已經退出了皇族身份,轉而成爲定海軍節度使,他本不應該介入到軍事方面,可是這麼大的鐵匠工坊,總不能廢掉,一月百萬的花銷,不尋找銷量,不出3個月,這個鐵匠工坊就會崩潰。

大規模的打造兵器,那是做夢,沒有工部局的授權,沒有中樞的允許,任何大規模的打造兵器的行爲,都視爲造反,現在,汝南郡王自身難保,不可能盯著他來看,可是他也不能這麼做出格的事情啊。

不對啊,應該是有解決的方法啊?

趙信一邊考慮著現狀,一邊仔細的思考著解決的途徑,一定是某一項沒有想通的。

突然,手邊的一個東西讓他眼前一亮,這是鐵匠作坊的第一爐鐵打造的鐵片,被工匠們用神奇的作用,打造成爲一個鎮紙的樣子,渾然一體,圓潤無比,雖然廉價,卻很得趙信的喜歡。

沒錯,鐵就是突破口,鐵匠鋪的一切,實際上是以鐵爲基礎的,後世的鋼鐵廠,可能有特種鋼鐵鍛造用品,可是實際上,他的基礎就是鋼鐵本身。

鐵匠作坊,經過了趙信的調整,鐵鋼成品的比例合適,最終的產品,主要是成品,可是現在,成品太多了60萬件的日產,一年可能要2億件,平均北宋子民,每年都要平均到2件,對於還沒有熟悉鋼鐵的人來說,這個太多了,人手一把菜刀,才一億,這已經是極限了。

有一個東西是沒有止境的,那就是軍隊對於鋼鐵的需求,鐵鎮紙給了他靈感,他不能大規模的打造兵器,可以跟軍方商議,提供鐵料,無論是質量還是價格,對於軍方而言,還是非常有吸引力。

第一百四十八章 養殖和酵母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七百八十七章 瀋陽宮殿第八百五十一章 東南亞之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軍事怪物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乍起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六百二十二章 爭奪升級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七百四十五章 演習開始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七百三十七章 奏摺入京第七百一十章 掠奪人口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的力量第八百零一章 皇元元年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四百八十七章 特別的邀請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訂單和聰明人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第五百一十二章 禁軍換裝第八百二十七章 另類刺激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三百五十二章 體術 宿遷第六百五十三章 種家少將第五百七十一章 添油戰術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略眼光第四百二十八章 施政理念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糧食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藥之威第三百零二章 馬拉火車第五百六十四章 前期準備第八百七十二章 春運開啓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三百七十章 渭州交易第四百六十五章 再次出行第五百六十四章 前期準備第七百四十七章 攻擊棱堡第三十六章 盤點收穫第二百七十一章 慶曆四年春第八百一十四章 歐亞基本盤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五百七十章 一擊而潰第五百八十八章 學科選擇第八百零六章 仁宗的決定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八百七十一章 和平演變第一百六十四章 追丟了第六百零一章 審計報告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七百九十八章 簽訂合約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五百九十六章 聚合反應第八百章 辭官去向第四百零一章 湖泊和鐵器第一百八十七章 防禦體系第四百五十五章 未來的路第一百四十九章 玉米和航海第五百零二 章 最完美的基地第九章 希望破滅第六百二十五章 真正根源第二百四十一章 冶鐵作坊第二百六十一章 分配比例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六百章 人員培養第二百四十章 風生水起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二百零九章 團練成軍第三百六十三章 絲綢事件第三章 系統初現第八百一十六章 錢壯人膽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業指標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三百零八章 鍊鋼和淬火第五百五十七章 人選確定第三百六十九章 韓琦的壓力第三百零六章 戰爭將起第二百七十四章 廣而告之第八十章 改變的開始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樓新樓第一百三十四章 運輸問題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五百三十五章 搏兔全力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五百九十三章 乙烯製造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七百五十七章 集體勸進第六百五十六章 親臨琉球第七百七十三章 應用疑惑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
第一百四十八章 養殖和酵母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七百八十七章 瀋陽宮殿第八百五十一章 東南亞之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軍事怪物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乍起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六百二十二章 爭奪升級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七百四十五章 演習開始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七百三十七章 奏摺入京第七百一十章 掠奪人口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的力量第八百零一章 皇元元年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四百八十七章 特別的邀請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訂單和聰明人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第五百一十二章 禁軍換裝第八百二十七章 另類刺激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三百五十二章 體術 宿遷第六百五十三章 種家少將第五百七十一章 添油戰術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略眼光第四百二十八章 施政理念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糧食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藥之威第三百零二章 馬拉火車第五百六十四章 前期準備第八百七十二章 春運開啓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三百七十章 渭州交易第四百六十五章 再次出行第五百六十四章 前期準備第七百四十七章 攻擊棱堡第三十六章 盤點收穫第二百七十一章 慶曆四年春第八百一十四章 歐亞基本盤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五百七十章 一擊而潰第五百八十八章 學科選擇第八百零六章 仁宗的決定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八百七十一章 和平演變第一百六十四章 追丟了第六百零一章 審計報告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七百九十八章 簽訂合約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五百九十六章 聚合反應第八百章 辭官去向第四百零一章 湖泊和鐵器第一百八十七章 防禦體系第四百五十五章 未來的路第一百四十九章 玉米和航海第五百零二 章 最完美的基地第九章 希望破滅第六百二十五章 真正根源第二百四十一章 冶鐵作坊第二百六十一章 分配比例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六百章 人員培養第二百四十章 風生水起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二百零九章 團練成軍第三百六十三章 絲綢事件第三章 系統初現第八百一十六章 錢壯人膽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業指標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三百零八章 鍊鋼和淬火第五百五十七章 人選確定第三百六十九章 韓琦的壓力第三百零六章 戰爭將起第二百七十四章 廣而告之第八十章 改變的開始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樓新樓第一百三十四章 運輸問題第八百五十二章 人口流失第五百三十五章 搏兔全力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同的發展第五百九十三章 乙烯製造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七百五十七章 集體勸進第六百五十六章 親臨琉球第七百七十三章 應用疑惑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平县| 郓城县| 遵义县| 红安县| 山丹县| 吉水县| 垦利县| 左贡县| 定边县| 搜索| 彰武县| 鹤庆县| 聂荣县| 洪洞县| 那曲县| 嘉义市| 通许县| 鹿邑县| 南平市| 德惠市| 钟祥市| 儋州市| 嘉义县| 甘谷县| 喀喇| 招远市| 威宁| 新昌县| 徐州市| 新绛县| 景洪市| 汕头市| 南开区| 遂溪县| 上犹县| 静海县| 行唐县| 蒙阴县| 米易县| 肇庆市| 望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