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打仗,他打了一敗塗地,現在又出主意讓我削兵權,結果倒好,削得軍隊都跑到敵國去
了。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再用?於是,宋高宗下旨罷免了張俊的宰相之職,將其貶出了杭州。
他發了一個狠誓:“寧可亡國,絕不用此人。”
酈瓊帶領這支幾萬人的部隊逃到僞齊,本以爲可以受到重用,沒想到卻失算了。開始時,
僞齊皇帝劉豫見酈瓊來投,非常高興,心想,一下來了幾萬人的生力軍,而且熟知江南地形
和兵要地誌,這可太好了。劉豫封酈瓊爲節度使,還差人向金國皇帝報功,說酈瓊棄暗投明,
輔佐咱們大金,您是不是該獎賞他一下啊?沒過幾天,金國朝廷降旨,說酈瓊是詐降,要立
即把他抓起來。酈瓊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給抓起來了,實際上,金國這個時候已經有了廢棄劉
豫之心,當然不能再讓僞齊增加兵力。酈瓊投奔劉豫,等於是站錯了隊,跳上了一艘要沉的
船。不久之後,劉豫被廢。後來,酈瓊改投在金國完顏兀朮的帳下效力。
淮西軍變之後,南宋一下損失了幾萬人的兵力,防線空出了一個大窟窿,按說這是金國
進攻南宋的一個大好機會。南宋君臣上下也確實非常緊張,趕緊整軍備戰。
當時金國的太祖、太宗都已經去世了,在位的是第三代皇帝金熙宗,只有二十多歲,是
個少年天子,而且非常喜歡漢族文化。他拜了燕京的一個大儒爲師,學了個一瓶不滿,半瓶
晃盪,能寫點打油詩,看漢家典籍也就是一知半解而已。但金熙宗卻認爲自己已經是大儒了。
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了。他甚至跟宋朝一樣,把不願意漢化的女真舊貴族視爲夷狄,看不起他
們。可見這位金熙宗在心理上比較傾向於宋朝,對宋朝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金熙宗對漢族文化的崇拜,實際上是因爲這個時期宋朝的文化相對發達。中國歷史上有
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胡虜無百年之運”。意思是說,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權,
一般都超不過一百年。其中的道理,無庸諱言。少數民族人口少,經濟文化也比漢族落後,
一旦入主中原,面臨的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被漢化,要麼不被漢化。如果少數民族不被漢化,
用他們落後的經濟文化、較少的人口,想統治這麼多文化教發達的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如果被漢化,這些少數民族實際上也就消亡了,都變成漢族了。統治中原的這些少數民族,
不管是漢化還是不漢化,都超不過一百年。所以,漢族本身就是民族融合和諧的產物,華夏
民族一直到現在都還在不斷地民族融合和諧。可以說,金國在滅了北宋,打進中原之後,作
爲軍事上的勝利者和武力的征服者,反而被征服者的高度文明所征服了。金熙宗的漢化傾向
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他覺得宋朝很可親,不願意再跟宋朝打仗了。
因此,金國就有了跟宋朝談和的可能。金國原來立劉豫的目的,是要“以和議佐攻戰,
以僭逆誘叛黨”。現在,宋金雙方的實力在不斷接近,仗也就打不下去了。而劉豫這個人名
聲又太臭,誘不來幾個叛黨除了像酈瓊那樣走投無路的人,其他人都不會來投奔他。立傀儡
還不如直接跟宋高宗商談,所以傀儡皇帝劉豫就沒用了,接著金熙宗喜歡漢文化這個由頭,
秦檜當年的恩主完顏昌,就提出了跟宋朝議和的主意。後來,秦檜和他一唱一和,促成了宋
金之間的議和。
387
當初,金國人要立張邦昌做傀儡皇帝的時候,秦檜正擔任主管風紀監察的御史中丞,還
很年輕氣盛,讓別人慫恿了一下,就帶頭上疏反對。這讓金國人大怒,把秦檜也當成戰犯,
押往北國。但是,金國人很佩服秦檜這種敢作敢爲的氣概,認爲這纔是真正的漢子。所以,
秦檜到了北國之後並沒有受苦,反而因禍得福,被撥到完顏昌帳下做幕僚。
隨著南宋實力的逐漸強大,秦檜就動了南歸之念。關於秦檜到底是怎麼回到南宋的,史
書上有兩種記載。第一種記載是說,當時完顏昌要率軍伐宋,秦檜想趁著跟完顏昌一起南下,
在前線找機會逃跑。但問題是,秦檜還有老婆孩子和隨從在北國,他怎麼能帶著這幫人一塊
兒跑呢?秦檜想了一個招,他假裝跟夫人王氏吵架,倆人故意吵得驚天動地的這個時候,可
能完顏昌真的比較信任秦檜,跟秦檜住得比較近。秦檜夫婦一吵架,就把完顏昌的夫人驚動
了,她倒秦檜家來問,你倆這是吵什麼呢?秦檜心想,來得正好,就對完顏昌的夫人說,大
王領兵南下,讓我參謀軍事,這是給我多大的面子啊!我一定要跟著大王南下,爲國建功。
然後,秦檜一指自己的夫人王氏說,但是她非要跟著,一個婦道人家,跟我上前線能幹什麼?
而且征程勞碌,她能受得了這個苦嗎?完顏昌的夫人一聽這話,就不高興了。覺得秦檜也太
瞧不起婦道人家了,於是說,這話說得沒道理,我不是也要跟著大王南下嗎?這事我做主了,
秦夫人也要跟著南下。秦檜用了這麼一計,成功地把自己的家眷和隨從都帶著南下了。
金軍到了淮河邊,秦檜就抽了個空子,帶著家人跑過了淮河,回到了南宋的佔領區。秦
檜一行人到了南宋的佔領區後,就被當地的軍隊抓住了。南宋的守軍一看,這幫人穿戴得這
麼好,又從北邊來,還帶著老婆孩子,肯定是間諜。秦檜卻對宋朝的守軍說,我是大宋御史
中丞,你們膽敢抓我?但是,這些當兵的沒有人認識什麼秦中丞。於是秦檜又說,你們當地
有沒有中過秀才的讀書人,如果有,讓他來見我,他肯定認得我。這些士兵的費了半天勁兒,
纔在這個窮鄉僻壤找到了一個姓王的秀才。這個王秀才是賣酒的,可能考取秀才之後沒有再
中功名,只有回家當壚賣酒了。我們想,一個賣酒的秀才。怎麼會認識御史中丞呢?按現在
的話講,御史中丞相當於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這麼大的官,一個做小買賣的怎麼可能認
識?但是,這個王秀才很愛面子,心想,這幫人裡就我文化水平高,我如果說不認得,那多
掉價啊。於是,王秀才趕緊上前給秦檜施禮,說中丞辛苦,您可算回來了。這些當兵的一看,
真的是秦中丞,就馬上把秦檜護送到了杭州。
還有一種觀點,認爲秦檜是被金國人放回南宋做間諜的。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爲,秦檜趁
兩國交兵逃回南宋,是不可能的。因爲即使宋金兩國交戰,軍營離前線也有一段距離,秦檜
怎麼可能在進軍的嚴密防守下,帶著一大家人,說不定還有很多金銀細軟,從從容容地渡過
淮河呢?所以,合理的解釋是,秦檜是金國人故意放回南宋的。
因爲秦檜是個明白人,他知道自己跟隨完顏昌,在金國得不到很大的發展,即使完顏昌
當了皇帝,他一個漢人,也不可能做到宰相。所以秦檜想回到南宋去另謀高就。但開始時,
秦檜無計可施,就找完顏昌手下的一個金國大臣聊天,說我在北國這麼多年,思家心切,特
388
別想回到南宋去。這個大臣說,這事好說,完顏昌這麼寵信你,你直接找他說就行了,他不
會把你怎麼樣的。於是,秦檜就去見完顏昌,說大王,我跟隨您鞍前馬後這麼多年了,現在
我思家心切,想回到南邊去。完顏昌聽了,說你想回去,我也不攔著你,但是你要想好了,
回去之後,南朝人會怎麼看你,畢竟你在我手下這麼多年,這事你是辯解不清楚的。但是,
秦檜執意要回到南宋去。他心裡的小算盤是,宋朝正值用人之際,而且我又有驚天動地的計
策,能讓宋金兩國罷兵,我要是回到南方,前途肯定不可限量。所以秦檜就對完顏昌說,南
方卑溼水熱,這仗打來打去,終究是要和的,我有辦法能讓兩國罷兵,讓宋朝乖乖地把您要
的東西給您送來。完顏昌一想,這也是個主意,就把秦檜放回了南宋。
秦檜回到了南宋,向高宗進諫說,我有妙計,能讓宋金兩國罷兵,以後絕對不再打仗,
您再也不會有後顧之憂了,咱們再也不用動刀兵了。宋高宗聽後特別高興,他就是怕打仗。
因爲一打仗,武將的勢力就變大了。弄不好他哥哥欽宗就回來了。要是能有辦法讓宋金之間
不再打仗,那簡直太好了。高宗皇帝馬上拜秦檜爲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秦檜被封了高
官,志得意滿。不久,高宗召見秦檜,說你那個不動刀兵的妙計是什麼?秦檜就跟高宗皇帝
說,這事兒非常好辦,就是“北人歸北,南人歸南”。秦檜這句話的意思是,岳飛率領的部
隊都是南方人,就讓他們回到南邊來,別去北邊打仗;而那些北邊過來的人,包括靖康之變
後隨宋高宗南渡的人,都回到金佔領區去做順民,這事就解決了。宋高宗一聽這話,心都涼
了,就質問秦檜,要按你這麼說,朕出生在東京汴梁,應該也是北方人了,難不成你要讓朕
也回到金國佔領區去當順民?秦檜一看,壞了,這事鬧砸了,當場嚇得無言以對。宋高宗說,
還以爲你有什麼高招,原來就這麼個餿主意!隨後就把秦檜參知政事的職務給罷免了。
秦檜主張議和被貶,張俊感到非常高興。張俊是主戰派,覺得秦檜是個軟骨頭,癩皮狗,
非常看不起他,主張把他趕出朝廷。但是,張俊的主張最後卻沒有實現,因爲趙鼎堅決反對。
趙鼎和張俊雖然都是主戰派,但由於爭奪權力和文人相輕的毛病,兩人素來不和。所以,趙
鼎看到張俊要驅逐秦檜,就決定拉攏秦檜,以制衡張俊,趙鼎想,秦檜離奇歸來,本來就讓
滿朝文武懷疑,加上又出了這麼個餿主意,被皇上一腳踢開了,我如果這時籠絡他,他往後
必然感恩於我。而且秦檜是個唯利是圖的小人,小人易治,我只要想辦法籠絡住他,對付張
俊就不是什麼難事了。在趙鼎的力保下,秦檜得以再度入朝。但是,讓趙鼎沒想到的是,秦
檜後來卻恩將仇報,將他一貶再貶,最後死在了任所。
完顏昌在朝廷上提出了一個主張:“以地予宋,宋必德我”。就是說,咱們把佔的河南,
陝西歸還給宋朝,這樣的話,宋朝必然會感念我們的恩德,心甘情願地做我們的傀儡,這比
我們再去挑傀儡要強得多。這個主張一提出,金國輿論嗶然。大家都說,沒想到我們大金也
有賣國賊。大家都反對完顏昌,連他的親弟弟都反對他。金國的大臣們都說,我們滅了宋高
宗的國家,抓了他的父兄,佔了他的國土,兩國這些年打仗打死的人都無法統計。我們跟宋
朝有不共戴天之仇,你還一點小便宜給他們,他們就會臣服於你?這一刀一槍、流血犧牲拼
389
來的土地絕不能還給宋朝。但是,這個時候是完顏昌掌握朝政,他最後力排衆議,拍板釘釘,
就這麼幹!這樣既讓宋朝感念金國的恩德,年年進貢,歲歲來朝,還可以不打仗,何樂而不
爲呢?但是,完顏昌沒有想到,他力主議和,最後卻弄了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完顏昌力主跟宋朝議和,不但在金國內部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就
連宋朝的大臣們也紛紛反對。完顏昌覺得特別冤,自己原本是爲了讓兩國和好,結果兩邊都
不買賬。金國大臣反對倒也情有可原,畢竟金國處於強勢,可宋朝的大臣們爲什麼反對呢?
因爲金國除了提出把河南、陝西之地歸還給宋朝,還要歸還宋徽宗和寧德皇后的棺槨。這對
宋朝來講應該是好事,岳飛不一直想要光復中原嗎?現在不動刀兵,金國人直接把這些地方
還回來了,宋朝人應該感到高興纔對。結果宋朝朝臣說:“無功之賞,禍之先也”。意思是
金國國勢強,我們的國勢弱,我們對金國沒有什麼功,他們爲什麼平白無故地把這些地方賞
給我們呢?這裡面肯定有陰謀,這些地方原來是被劉豫的僞齊佔領的,僞齊在那兒折騰了八
年,搞得民困國窮,史籍上說:“東西四千裡,兵禍之餘,白骨未殮,幾無人跡”。雖然有
點誇張,僞齊統治下也不遍地都是白骨,但是劉豫確實把這些地方糟蹋得夠戧,中原大地一
片慘象。大臣們想,這樣的地方對我們大宋有什麼用?我們收回來之後,絕對不可能像僞齊
那樣不憐惜百姓,橫徵暴斂,我們一定要愛民,一定要輕徭薄賦,讓百姓修養生息,而要做
到這一點,就得投入很多的金錢和精力,這樣國家的負擔太重了。而且,宋臣心裡都明白現
在因爲有淮河,長江這兩道天險,女真的騎兵才過不來。如果收回這些地方,肯定也要派兵
駐紮,中原平坦無險可守,這樣江淮之險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有人說,金人說是歸還河南、
陝西、其實他們是包藏禍心,想把我們的主力從江淮一線引誘到中原,好一舉殲滅。金國人
太壞了,絕對不能聽信他們的話。這些地方此時寧可不要,要的話也得是我們自己收回來,
絕對不能讓他們白給。
宋朝的反應是完顏昌完全沒有想到的,按照他的想法,“我以地與宋,宋必德我”,我
金國把地盤還給你宋朝,你們應該感恩戴德才對。其實完顏昌提出這個主張,是有它的私心
的,他看到以前主張立劉豫的大臣都得到了很大的好處,早就眼紅了,最早主張立劉豫的本
來是我啊,結果劉豫抱上完顏宗翰的粗腿,把我給瞪了,什麼好處都沒有我的份兒。現在我
乾脆主張把中原地盤還給宋朝,讓宋朝對我感恩戴德,讓趙構做劉豫第二,這樣有什麼事他
都會找我商量,我在朝廷當中的地位就更加穩固了。但是宋朝不領情,說他有陰謀,金國對
他意見更大,說他在賣國,所以完顏昌是兩頭沒得好。
金國的條件就是讓宋向金稱臣,這一條趙構是打心眼裡願意的。當年趙構在海上漂泊的
時候,曾經給金國元帥寫信,說我願意削去帝號,奉大金的正朔,我不但可以不當皇帝,甚
至可以不用我自己的建炎年號,改用大金的年號,這樣普天下都屬於大金國,我願意替大金
國看著江南。
這種事情在中國古代可是奇恥大辱,是從三皇五帝,甚至從盤古開天地以來,都沒有過
390
的事,因此大臣們反對得非常激烈。當時擔任宰執之一的樞密副使王庶,給趙構上疏,那話
真是一針見血,幾乎指著趙構的鼻子在罵,他說:“陛下何苦不念父母之仇,不思宗廟之恥,
不痛宮圍之辱,不恤百姓之冤,逆天違人,以事夷狄乎!”
照王庶這麼一講,高宗皇帝對金稱臣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舉。“不念父母之仇”,
忘記了父母客死北國的深仇大恨;“不思宗廟之恥”,忘記了亡國滅種的喪家之痛;“不思
宮圍之辱”,忘記了姐妹們淪爲婢妾的奇恥大辱;“不恤百姓之冤”,忘記了鐵蹄踏處屍骨
堆山的百姓冤屈。而且,這樣等於是“逆天違人”,天意民心都不答應這麼做!堂堂華夏民
族,絕對不能向夷狄俯首稱臣。所以舉國物議洶洶,反對得非常激烈。
當時金國提出要南宋“歲貢銀絹 50 萬兩匹”,白銀 25 萬兩,綢緞 25 萬匹。其實宋朝給
少數民族政權歲幣已經由來已經,北上的時候,宋真宗跟遼國立下“澶淵之盟”,宋每年都
要給遼白銀 10 萬兩,綢緞 20 萬匹。後來跟西夏打仗,又每年要給西夏茶葉 3 萬斤,白銀 7
萬兩,綢緞 15 萬匹。當時北宋每年給遼和西夏的歲幣是 55 萬,大概相當於北宋兩個縣一年
的總收入。在宋朝人看來,拿出兩個縣的財政收入買一年的天下太平,這是很劃算的。這個
錢跟後來給西方列強和日本賠款不是一個概念,那是給外國,而遼、西夏、宋,都屬於中國,
這屬於中國內部的事。你打我不就是爲了搶點東西嗎?現在我給你錢,給你東西了,這樣仗
自然就打不起來了。對於北宋給遼歲幣,宋朝皇帝很會避重就輕,說是用宋的土特產資助遼
國的軍費,雙方是平等的。宋朝的土特產是什麼呢?是銀子、綢緞。宋給西夏的歲幣叫“賜”
因爲西夏對宋稱臣,西夏是小輩,宋每年賜給西夏 25 萬歲幣的壓歲錢。當時還在邊境上開通
貿易,雙方互市。遼和西夏能給宋什麼?宋朝最想要的是戰馬,但是遼和西夏兩國也不傻,
戰馬屬於軍用物資,不能資敵,頂多能給點土特產。而宋給遼和西夏的東西,按照我們今天
的話講,那都屬於工業製成品,附加值明顯高於土特產。最後的結果,北宋每年通過貿易,
早把歲幣賺回來了。可以說,北宋給的這點歲幣,換來了跟遼 119 年的相安無事,跟西夏也
好幾十年和平共處。
在高宗看來,花 50 萬兩匹,買個天下太平,還能收回河南、陝西之地,是個好買賣,有
何不可呢?只要苦心經營,十年功夫還掙不回這點銀絹嗎?
但是現在宋給金的歲幣不是“賜”,而是“貢”,是作爲番邦給宋主國進貢,是小輩給
長輩進貢。宋朝人也並不是在 50 萬兩匹上動心思,而是在“貢”這個字上爭論不休。說要是
賜給金 50 萬兩匹,這是可以的,但是說是“貢”的話,絕對不可以。按照現在的觀念,怎麼
都是出 50 萬,還在乎一個字嗎?如果說“貢”能少給 10 萬,那也成,可是不管說什麼都一
分不少,至於這樣嗎?但是古人非常在乎,認爲這個關乎國體,面子絕對重要,絕對不能用
“貢”字。但是金國同樣也不肯讓步。
雙方僵持不下,宋朝人就開始找理由了:現在民生凋敝,百業困頓,我們不像原來那麼
富庶了,給遼的白銀一年才 10 萬兩,現在的國土縮小了一半,你卻獅子大開口,一年就要 25
391
萬兩,我們上哪兒找去?沒有,不能給,給了之後我們國家就完了。至於綢緞,宋朝的大臣
們說,南方不產綢緞,產綢的地方都讓你們佔了,你們不會紡織嗎?還向我們要,這個更沒
法答應。我們今天都知道,蘇杭的絲綢最好,但在宋朝的時候,絲綢的生產中心在北方,可
能那時候北方的氣候也比較溫暖,適宜蠶蟲生長,所以南宋說南方不產絲綢是實事求是。“安
史之亂”以後,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但也是直到明清的時候,絲織業重心才轉移到了南方。
金國的兩個使臣奉旨南下,得意洋洋,傲慢無禮,他們覺得自己不是來跟宋朝平等交往
的,而是奉了大金皇帝的命令,來詔諭江南的。他們還提出,自己是上幫來使,大國之臣當
小國之主,宋高宗必須跪接金國的詔書。這是奇恥大辱,宋朝人絕對不可能接受。尤其是那
些領兵在外的大將,都跳出來堅決反對。韓世忠、岳飛等的軍英里搞起 3 萬人大簽名,聯名
上書反對跟金議和,反對向金稱臣。軍營遞交的上書,一份一份地傳到了三衙。
三衙是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分爲殿前司、馬軍司、步軍司。三衙的官員也都是武將,也
不願意看到皇帝那麼屈辱。唐朝的王昌齡曾感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現在胡馬都要渡長江了,武將們的顏面何存?所以他們就去找當時主事的相國秦檜,說軍營
當中士兵們都上了萬言書,如果強行把這件事壓下去,萬一士兵譁變了,這責任誰也負不起。
三衙還順便把自己的責任擇出來,說這個萬言書不是三衙的意思,是那三個領兵在外的大個
子的意思。我們節制不了這三個大個子,您看著辦。三個大個子就是指岳飛、韓世忠和張俊。
秦檜拿過上書,第一眼就看見岳飛寫的“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藏,恐貽後
世譏”。意思是說,我們不能相信金人,也不能因爲金人說要和好,就不整軍備戰了。相國
引狼入室,可要當心留下千載罵名。秦檜一看這個,對岳飛恨得咬牙切齒,因爲岳飛說“相
臣謀國不藏,”是在指著鼻子罵他。
在宋朝,作爲一個武將,岳飛是沒有權力干政的,政治家決定打仗他就去打,政治家不
讓打就不能打。武將是聽命的,職責就是領兵打仗。結果岳飛不僅參與聯名上書,還點著名
罵秦檜,秦檜當時非常生氣,但只是冷冷地跟那些武將說了一句:我爲國家長治久安計,不
怕天下誹謗,雖然誹謗滿身,我也會堅持把和議搞下去。
三衙的武將一看,相國這樣堅決,知道跟他是說不通了,只好找反對最激烈的樞密副使
王庶討主意,就是他指著鼻子罵高宋對金稱臣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從這兒也能看出,
宋朝對待文臣的態度確實挺好,王庶都罵道那份兒上了也沒事。宋高宗也很幽默,金使來了
之後,他讓王庶跟金使談。因爲當時臨安城的大街小巷都貼滿了大字報,說秦檜是金國間諜,
是完顏昌放回來的,要不怎麼秦檜一回來,完顏昌就提出跟宋議和呢?而秦檜對金國提出的條
件,也全都答應下來了。高宗皇帝不可能對這事完全充耳不聞,他也知道,如果讓秦檜去跟
金使談判,他肯定唯唯諾諾,金使提什麼都一口答應下來。所以高宗想得挺好:讓王庶去,
他連我都敢罵,還能不罵金使嗎?即使金使漫天要價,王庶也可以著地還錢,把條件往下壓
一壓。
392
趙鼎、秦檜、王庶一行三人去館驛跟金使談判。趙鼎是宰相,秦檜是參知政事,相當於
副相,王庶是樞密副使,地位最低。俗話說“殺敵秀才紙上兵”秀才殺敵,紙上談兵,真是
有道理的。王庶在那種場合,照理說不會膽怯,但此刻他居然一言不發,就聽秦檜跟金使一
問一答。他可能是在跟皇上賭氣,也有可能因爲懶得理金使,覺得跟夷狄的使臣對答有傷身
份:你提的條件我壓根兒就不會接受,稱臣不幹,歲幣不給,完全沒有交集,不存在什麼討
價還價的問題,所以他就由著秦檜去談判。最後這事就敲定了下來:金歸還河南、陝西之地,
歸還太上皇,寧德太后的梓宮,宋向金稱臣,每年給歲幣 50 萬兩匹。還有一條,就是宋高宗
一定要跪接這個詔書。
事已敲定,連皇帝都已經同意了,沒有什麼挽回的餘地了。如果要挽回,也只能在一件
事上爭面子,就是皇帝絕不能跪接金使的詔書,那太丟人了。跪接詔書,意味著高宗是金的
臣子了,這將宋朝的臣子置於何地?皇上都跪著,臣子又該如何?這真是太屈辱了。這次大
臣們矛頭一致了,既然稱臣,納歲幣免不了,那最後就爭點面子,皇帝絕不能跪!朝臣三番
兩次地上疏,在五朝門集合,請願,甚至闖宮,搞得宋高宗不勝其煩。
最後,高宗皇帝冷冷地說出這麼一句話來:“士大夫但爲身謀,向使在明州時,朕雖百
拜,亦不復問矣”。意思是,你們都只是爲自己打算罷了,當年在明州的時候,假如我被金
國人逮著了,我就是下跪一百次,你們也不會問的。言下之意是,現在咱們安定下來了,有
點實力了,你們的腰桿也硬了起來,都站著說話不腰疼。你們不讓我拜,那你們說這件事怎
麼辦?能拿出直搗黃龍的具體措施嗎?你們這些讀書人,“但爲身謀,空言誤國,就會坐在
那兒談些風月,根本就治國無方。”
宋高宗這話說得夠狠了,他心裡的隱痛又被勾了起來。你們都沒拿我當正統,還是認爲
正統是,我爸,我哥,是在北國坐井觀天的那爺倆兒。我要是真被逮著了。你們會在乎嗎?
現在我爲了把這個位子坐穩,要向金拜一拜你們就不幹了,我爸和我哥在北國有一天不下跪
的嗎?恐怕他們從來都沒站起來過。我苦心經營半壁河山,爲了國家的利益下個跪,意思一
下,糊弄走金人不就完了嗎?金使一走,咱關上門照樣稱孤道寡,難道連這都不可以?高宗
皇帝非常生氣,以後大臣再提這件事,他就直接回絕:沒空。
大臣一看,皇上急了,怎麼辦呢?後來又有一個大臣出主意,說這樣得了,金人不是要
把太上皇和寧德皇后的梓宮送回來嗎?原來太上皇、皇太后在北國,也不知道他們是死是活,
現在既然知道他們已經駕崩了,那皇上就是熱孝在身了。官員死了父母都得回家守孝三年,
皇上就更得放下朝政給先皇復孝了。如此一來,皇上重孝在身就不用跪了嗎?那誰去跪呢?
既然秦檜不要臉,那就讓他去好了。這餿主意就是秦檜給出的,論級別他是宰相,也可以代
替皇帝去跪。這樣,這主意一說出來,幾方皆大歡喜,皇上也願意,秦檜也願意。秦檜想:
給誰跪不是跪?這麼重要的外交使命也就得是我去,一拜就可以推金山,倒玉柱,國家就此
就安定了。
393
在宴請金使的晚宴上,金使要求面南而坐。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南爲臣,北爲君”,
金國使臣認爲是上邦來使,大國之臣,所以要求坐在正中間,還讓宋朝的大臣們全部在底下,
北向靠著他。這樣一來,宋朝大臣又不幹了:你又不是皇上,憑什麼面南而坐?這事眼看著
要談崩了,又有人出來跟宋高宗說,金國這個使臣太不像話了,他並非女真人,不是降金的
漢人,便是降金的遼人,所以對中原的典章禮義非常清楚。他提這些要求都是故意的,所以
這還得請您出來以天子之尊跟他交涉一番。
最後雙方商定東西方向面對而坐,南北有高下,東西無貴賤,這樣雙方就平等了。這樣,
議和基本上就已經定下來了。這一年是宋朝的紹興八年,所以宋朝的史書上把這次議和稱爲
“紹興第一次和議”。紹興十一年,宋金又議和了一次。就叫“紹興第二次和議”。這兩次
和議經常被人搞混,按照金國的年號,這年是金熙宗天眷年間,所以這次議和叫“天眷議和”。
雙方定下來,金歸還地盤,送還徽宗、寧德皇后的棺梈;宋向金稱臣,納歲貢。內容確定以
後,金使就回去覆命了。可是,金使這一回去,就發現問題了。
金國使臣在回國的路上,發現宋朝竟然在剛剛退還的土地上挖戰壕,修碉堡,佈置守戍。
金使一下子就急了:宋朝這麼做是何居心?所以使臣當即就責問:“天子裂壤地益南國,南
國當思圖報大恩。今輒置守戍,自取嫌疑,若興師問罪,將何以爲辭?江左且不保,況齊乎?
就是說,我們天子把地盤還給你們南宋,你們應該感謝纔對。現在你們不但不感謝,反倒蹬
鼻子上臉了,前腳把土地給了你,你後腳竟然在這兒駐紮軍隊,佈置守戍,又想與我大金爲
敵了。你們也不想想,一旦我們大金髮兵,你們連長江、淮河都保不住,這新佔的地兒能保
得住嗎?
這事很快被彙報給了宋高宗。宋高宗一聽,覺得有道理,好不容易忍辱負重地換來安定,
不能自取嫌疑,只要把這個地兒收回來,故都也就回來了,祖宗的陵寢雖然已經被劉豫刨了,
但好歹也可以告慰祖宗在天之亡靈了。於是高宗下令。軍隊不要佈置了,挖了戰壕填上,修
好的碉堡拆掉。他認爲撤了守戍,這事兒就可以完結了,但事情遠遠沒有那麼簡單。這次宋
金之間可以說是搞了一個“雙輸”的協議,金也不高興,宋也不痛快。這件是在金激怒了完
顏兀朮,在宋激怒了岳飛這兩個人都是當時兩國最堅定的主戰派,而且是天字第一號的人物。
這兩個人一被激怒宋金的和議也就瓦解冰消,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按照議和約定,河南等地要歸還給宋朝,所以高宗皇帝命七路使臣帶著人馬去收復失地。
在收復的這些土地中,京都河南府一帶歸岳飛管轄,這麼一來,岳飛的防地和轄區都擴大了,
按說岳飛要給皇帝上表謝恩纔對, 結果岳飛卻在上表裡寫了這麼一段話:“臣願定謀於全勝,
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誓心天地,當令稽顙以稱蕃”。意思是說,我
雖然把京都府收回來了,但絕對不滿足我還要把黃河以北原屬宋朝的土地收回來,復仇報國,
讓金國人向我們磕頭稱臣。“稽顙”就是磕頭的意思。在岳飛看來,金人把河南還給宋朝理
所應當,別想拿這點蠅頭小利收買他,他要以河南爲基礎,出兵收復兩河、燕雲、一定要把
394
金國打得向宋朝磕頭稱臣。
高宗皇帝一看岳飛的上疏,心想,岳飛這不是公然破壞和議嗎?我們跟金國好不容易達
成和議,雙方不用再打仗了。現在岳飛給我這麼一封上疏,難道他就這麼不能體察聖意嗎?
可以說,岳飛的這封上疏,讓高宗又著急又爲難。我們想,他不能公開指責岳飛的志向不對,
但是岳飛只顧抒發自己的遠大志向,一點不考慮高宗的感受,所以,他這個時候對岳飛的恨
意是越來越深了。但是,宋高宗又拿岳飛一點辦法都沒有,他所能想到的,只有一招,就是
給岳飛封官。高宗想,岳飛一直嚷著要收復中原,不就是爲了邀功行賞嗎?既然這樣,我提
前把報酬給你,讓你別再吵著去立功了,不就行了嗎?所以,宋高宗就下旨,說收復失地的
過程中,在前線出生入死的大將們功勞最大,因此把岳飛和吳玠升成從一品的開府議同三司。
這個官銜在當時文官官階裡面排第一。
我們看,這個時候宋高宗對岳飛已經到了一種討好的程度。十年前,岳飛不過是一個七
品東京留守司統制,短短十年時間,岳飛就由七品官躍升爲一品大員。宋高宗是想,你岳飛
也清楚跟我不是一條心,但我還是給你加官進爵,這麼一來,你應該能感受到我的恩德,明
白我的意思了吧?
沒想到,對於高宗皇帝的一片苦心,岳飛並不理解。相反,岳飛這個時候覺得很冤,他
想,皇上您怎麼就不理解我呢?我不是要高官厚祿, 我是要收復中原,唾手燕雲,直搗黃龍,
這纔是我的志向。於是,岳飛又給高宗上表,說無功不受祿,這官我不能當,敬之身不敏。
宋高宗一看,心裡就更著急了:你什麼意思?人家吳玠都興高采烈地接受官職了,你卻不要,
這不等於公開跟朝廷對抗嗎?所以皇帝下旨,岳飛不許辭官,這官必須要做。我們看,這君
臣倆人是誰也不理解誰,永遠說不到一塊去。
岳飛被迫升了官之後,心裡還是覺得彆扭。他想,皇上既然給我升了官,我就要盡到臣
子的本分,更要忠心報國。於是,岳飛給皇帝上表,請求去洛陽考察敵情。岳飛上奏說:“北
虜自靖康以來,以和穎我者十餘年矣,不悟其奸,受禍至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從靖康之
變以來,金國人假裝跟我們談和,都十多回了,我們就是因爲中了他們的奸計,所以才被害
成這樣。其實,岳飛這話說得有點昧心,因爲每一次議和都是宋朝提出的。“今復無事請和,
此殆必有肘腋之虞”。就是說,現在金國人又平白無故地要跟我們談和,其中恐怕有問題,
臣請量帶輕騎,隨二使袛謁陵寢,因以往觀敵釁。我請求帶上騎兵,隨宋金兩國的使臣,去
拜謁歷代先帝的陵寢,順便看看敵人的虛實。
高宗皇帝看了岳飛的上表,說這不行,這不等於又自取嫌疑,給金國人以戰爭的藉口嗎?
皇帝給岳飛升了官後,最希望岳飛做的就是安享高官厚祿,老老實實在家待著。皇帝本來想,
岳飛和他手下的部將們,官一做大,俸祿就優厚了,家產就豐富了,進取心就減退了,自然
就不會到處惹事了,沒想到岳飛依然我行我素,到處尋找跟金國人打仗的機會。高宗一看,
趕緊親筆下御札,告訴岳飛絕對不許去洛陽。
395
高宗皇帝不讓岳飛去考察敵情,岳飛就急了。他給皇帝上疏;“比者,修盟漠北,割地
河南。既不復於用兵,且無嫌於避事。伏望陛下明詔誠悃,曲賜矜從,令臣解罷兵務,退處
林泉,以歌詠陛下聖德,爲太平之散民,臣不勝幸甚。”這句話的意思是,金國無緣無故把
地盤給咱們,這裡面肯定有問題,陛下不讓我出兵跟他們打仗,現在還得多避嫌疑,乾脆兵
權我不要了,請陛下準許我退居山林,天天寫詩歌頌您的聖德,做一個太平散民,那我就太
高興了。岳飛把這封信遞上去以後,一連很多天都沒有得到迴音。
岳飛要辭官退隱,這讓高宗皇帝很爲難。一方面,高宗皇帝覺得岳飛這個刺頭主動提出
不幹是件好事,因爲我的天子寶座現在已經坐穩了,金雖然不承認我是大宋天子,最起碼也
承認我是江南國主了;仗也不用打了,中原故地也都是基本收復回來了;先帝和嫡母鄭皇后
的棺梈也迎回來了,而且金人也答應把我親媽放回來,我也對得起祖宗了,天下已太平,嶽
飛說不幹了,那就準奏吧。但是,皇上轉念一想,岳飛多次辭官不幹,但哪次也沒有真辭,
看來他只是賭氣,而且岳飛的將領都是岳飛一手提拔起來的,這些人恐怕只知有軍令,不知
有聖旨。如果我把岳飛撤了,岳家軍這十萬大軍要是一翻臉,變生肘腋,這可比金國的害處
還大。所以,高宗皇帝對岳飛的請求遲遲沒有作答。
岳飛見皇帝不給答覆,於是又給皇帝上疏,這一次,岳飛的言辭更犀利:“伏望陛下垂
溥照之明,回蓋高之聽,曲加仁側,洞照愚衷,使一夫之微,終遂其欲,特許退休,就營醫
藥,臣不勝感戴聖德願望之至。”這次上疏,岳飛連歌詠陛下聖德的話都不說了,直接就說
我病得很嚴重,所以請您恩準我退休去看病,我將不勝感激陛下的聖德。高宗跟岳飛是“秀
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看來岳飛是不可能理解自己的心思了,所以高宗拿定主意,對嶽
飛不解釋,不勸說。但是岳飛的話都已經說到這個份兒上了,他不能再裝了,只好回了他一
句:“所請宜不允。”
岳飛上表要求辭職,皇帝不同意。我們看,岳飛原本不同意議和,可皇帝偏要議和;議
和之後,岳飛又想趁勢一鼓作氣消滅金國,把失地全收回來,連太祖,太宗都沒收回的幽雲
十六州也收回來,但皇帝又不同意;現在他想辭職不幹,結果被皇上一句話就給打發了。也
就是說,岳飛這次反對議和的行動徹底失敗了。
但是,金國的完顏兀朮卻成功了。我們知道,完顏兀朮是金太祖皇帝的第四子,金國的
第一名將,本來是一個激烈的主戰派分子。因爲在黃天蕩被韓世忠打了個大敗,嚇得哭了好
幾回,後來又在川陝敗給了吳玠,把鬍子割了才得以逃脫,所以完顏兀朮對宋朝開始生出了
畏懼之心。完顏兀朮原來視宋朝如鼠,認爲宋朝不過是隻小耗子,一拳就能砸死,現在卻開
始畏懼宋朝如虎了,認爲宋朝真是不好對付。因此,完顏兀朮就開始傾向於議和了。
完顏兀朮主和,與完顏昌主和的目的不一樣。完顏昌完全是出於私心,目的是爲了讓宋
朝“德我”。這個“我”就是完顏昌自己,他希望議和以後,趙構能像劉豫那樣,年年孝敬
他,這樣他就可以挾洋自重了。而完顏兀朮理解的“德我”就是宋朝感念大金國的恩德,覺
396
得如果議和之後,宋朝真的感念大金的恩德,這仗不打也就算了。因此,在議和這件事上,
完顏兀朮與完顏昌其實並沒有達成共識。
完顏兀朮本來已傾向於議和了,但沒想到卻接二連三地受到刺激,最後憤而再次主戰。
第一個刺激完顏兀朮的就是宋高宗。按照議和的約定,宋朝收回了河南、陝西、宋高宗需要
給金國寫詔書。完顏兀朮和其他主戰派的大臣原本都以爲宋高宗會對金國感恩戴德,但宋高
宗的詔書寫的卻是,我大宋之所以能把河南、陝西之地收回,是因爲列祖列宗在天有靈,將
士用命。信裡完全沒有一點感念大金恩德的意思。完顏兀朮非常生氣,心想,是我大金把地
兒還給你的,這跟你祖宗有什麼關係?活人都保佑不了你,死人還能保佑你?你還好意思說
你的將士用命,他們用了半天命,不是也沒有把疆土奪回去嗎?現在,我們主動把地兒還給
你了,你居然不感念我們,簡直太氣人了!
而且這個時候,金國的使臣也返回了金國,要去上京會寧府覆命。金使經過完顏兀朮的
轄地,就去見完顏兀朮,說宋朝不但不感念我們大金,還偷偷地挖戰壕,修堡壘,佈置戰守
之具,估計想要跟我們打仗。完顏兀朮一聽,更加生氣了。他想,完顏昌真是妖言禍國,果
然被我言中了,宋朝根本就不打算跟我們議和。於是,完顏兀朮就對金使說,你趕緊回朝廷
覆命、等宋朝的使臣來了,我倒要問問他。
不久,宋朝的使臣王倫要到金國上表,處理雙方的交接事宜和一些後續工作。完顏兀朮
就把王倫找來,問他說,你們皇上的詔書竟然一點沒提到要感念我們大金的恩德,這是什麼
意思?王倫這人也真夠邪的,居然說那道詔書估計是以訛傳訛,皇上真正的詔書在我手裡呢?
完顏兀朮說,那你拿出來給我看看。王倫回答說,我把它擱在館驛了,等我回去取去。王倫
回到館驛,竟然模仿高宗的口氣,自己編造了一封詔書,給完顏兀朮送去了。當然,完顏兀
術可不傻,他看了王倫送來的這封詔書後,也是將信將疑,不過還是對王倫說,你去我們朝
廷覆命吧,就在王倫要出發的時候,有人來給通風報信,說元帥並不相信你的這封國書,你
有危險了。王倫一聽說自己有危險,居然撤退跑回去了。王倫這一跑,等於把南宋朝廷給連
累了。
王倫回到南宋,秦檜見了他,就問你怎麼回來了,事辦得怎麼樣了?王倫把自己在金國
的經歷交待了一遍。秦檜聽完,氣得不行,斥責王倫說,你弄個假詔書糊弄金國人,還逃回
國來,議和大計就要毀在你手裡了,你得給我回去,這事你要頂著。
王倫不敢抗命,只好又回到了金國。金國人一見王倫,恨得咬牙切齒,就把他給扣住了。
完顏兀朮質問王倫:“爾江南國主,但知有元帥,豈知有上國朝廷焉?”金國的最高軍事指
揮機關是元帥府,元帥府的正長官是都元帥,金國這個時候的都元帥是完顏昌,完顏兀朮是
左副元帥,完顏兀朮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們江南國主趙構只知道我們金國有元帥,只知道
跟完顏昌搞幕後交易,難道不知道我們金國還有朝廷,還有皇帝嗎?你們擅自跟完顏昌交接,
這不是看不起我們的皇帝嗎?這麼一說,宋朝的錯又犯大了,因爲藐視國主在哪朝都是最大
397
的忌諱。
完顏兀朮又發動細作去打聽,想要探明宋朝這個時候到底是什麼態度。這一打聽,更讓
完顏兀朮怒不可遏。原來,宋朝不但根本就不感念大金的什麼恩德,而且還有很多大臣激烈
反對雙方議和,尤其反對向金國稱臣。完顏兀朮再也忍不住了,堅決要向南宋開戰。
完顏兀朮連夜飛馬入京見金熙宗,說完顏昌賣國,鐵證如山,金熙宗是太祖的長孫,他
能夠做上皇帝,得益於完顏昌的支持。而完顏昌之所以支持金熙宗做皇帝,就是覺得他年紀
小,才二十出頭,又沒打過仗,生長於深宮之中,整天沉迷於漢族文化,應該很好控制。如
果推舉金熙宗,完顏昌就有擁戴之功,就可以居功至偉,把持朝政了。沒想到,金熙宗越是
漢化,就越羨慕中原王朝的君主專制,想要大權獨攬,乾綱獨斷。所以,金熙宗對於完顏昌
把持朝政非常不滿,想找機會把他幹掉。現在,完顏兀朮跑來告完顏昌賣國,金熙宗終於有
機會幹掉完顏昌了。
主意已定,藉口當然很容易找。當時,正好完顏昌手下有一個小將謀逆,於是金熙宗就
把罪名扣到了完顏昌頭上。實際上,這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因爲完顏昌作爲大金的皇族,
再怎麼也不至於叛國謀逆,頂多就是想給自己撈點好處罷了。但是,金熙宗這樣說了,完顏
昌自然脫不下干係,於是,金熙宗撤銷了完顏昌的一切職務,讓他到山東降臣杜充的手下聽
命。
朝廷做出處罰決定後,完顏昌非常生氣,心想,士可殺而不可辱,我堂堂開國無戌,佐
命元勳,何故與降奴爲伍?這時,完顏昌冒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就是準備投奔南宋。如果
是一般人投奔宋朝,比如說金國的知州,知縣帶人叛逃過來,宋朝肯定會很高興地收下,給
他升官,最起碼能夠原職不動。而完顏昌這樣的大人物過來了,怎麼安置他呢?他在金國是
皇族,是魯王,到宋朝還能做皇族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只可能寄人籬下。而且,金國本來就
懷疑他叛國,他即使不願意去杜充手下打工,也應該跟皇上剖自心跡,解釋清楚,實在不行,
還可以學學人家岳飛,“退處林泉,就營醫藥”就完了,可他這一跑,等於不打自招,金國
上下就確信完顏昌叛國了。問題是他還沒跑多遠,就被完顏兀朮給逮回來了。至於他的下場,
有的說是被折磨死了,有的說是被賜自盡了。
完顏兀朮不但除掉了完顏昌,還想廢除和議。但是,這是兩國的外交大事,一紙盟約不
能說廢就廢。所以,完顏兀朮要想辦法讓宋朝首先背盟,於是就提出要修改盟約,主要提了
一下幾點。
第一點,奉金正朔,南宋要取消自己的紹興年號,改用大金的天眷年號。這一條宋朝絕
對不可能答應,如果奉金正朔的話,宋朝就變成金國的一部分了。在中國古代,表示臣服的
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奉正朔。
第二點,宋朝每年再向金進貢 3000 兩黃金。中國其實是一個貴重金屬極其缺乏的國家,
是貧金國。所以,中國古代的貨幣主要是銅錢、鐵錢、不像歐洲用的是金幣、銀幣《馬可波
398
羅遊記》裡說,中國到處是黃金,大漢的宮殿是用黃金蓋的,可能因爲他是外行,其實那是
琉璃瓦,不是黃金。中國古代的貴重金屬,尤其是白銀,大多都是從日本進口的。近代新航
路開闢以後,就從拉丁美洲進口金銀。所以,這 3000 兩黃金,宋朝根本拿不出來。
第三點,宋朝把從金國逃亡到江南的人,全部遣返北方。這一點宋朝就更不可能答應了。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經濟中心,開始時是在北方的黃河流域,而南方卑溼水熱,不適合人
民居住。漢朝時,北方人口占到了全國人口的 81.9%,而南方僅佔 18.2%。但是後來,由於北
方戰亂不斷,百姓開始不斷南遷。中國古代人口自北向南的大規模遷移有三次,第一次是在
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時,第二次是在唐朝的安史之亂時,而第三次就是北宋的靖康之變時。
要是按照這個來算,從北方逃到南方的人有百萬之巨,宋朝上哪兒去找著幾百萬人,並將他
們遣返北國啊?再說,如果要把從北方逃過了的人都遣送回去,宋高宗第一個就應該回去,
因爲他也是北方人,所以這件事宋朝也沒法答應。
金國提出的三個修改條件,宋朝都不能答應,也沒法答應,於是,金國就找到了口實。
你看,宋朝背信棄義,我們金國說了,只要答應著三個條件,和平的大門是永遠向宋朝敞開
的,結果他們居然不答應,那可就怪不得我們了。這個時候,完顏兀朮已升爲都元帥,他在
祁州建了元帥府,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金熙宗頒佈詔書,要對宋開戰,收復河南、陝西。
事已至此,南宋也只好強打精神,準備迎戰。爲了表示宋朝的正義性,高宗皇帝發表了
一篇《覺格》,說“兀朮不道,戕殺其叔,舉兵無名,首爲亂階。”高宗先罵完顏兀朮,沒
有他的話,這和議就成了,他無道義,把自己叔叔完顏昌給害死了,還要出兵打我們。“將
帥軍民,有能擒殺兀朮者,見任節度使以上,授以樞柄;未至節度使以上,授以節使。官高
者,除使相,見統兵者仍宣扶使。餘人仍賜銀絹五萬兩匹,田一千頃,第一區。”這段話是
說,誰要是能逮著或者擒殺完顏兀朮,如果現在已經官居節度使了,像岳飛、吳玠、韓世忠
這些人,就授以樞密使這樣的高職。因爲宋朝樞密使向來都由文官擔任,連副使都不能是武
將,現在爲了擒殺完顏兀朮,皇帝也不惜打破常規。如果沒做到節度使的,就提升爲節度使。
如果是文官官位高的,授予使相職位,如果是統兵大將,授予宣扶使職位,而且,賞白銀,
綢緞五萬兩匹,給一千畝地,一座宅地。宋朝鬥爭矛頭很明確,就是對著完顏兀朮。
完顏兀朮之所以要找藉口撕毀宋金盟約,對宋開戰,實際上是爲了金國的生存。完顏兀
術在評價宋朝時,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宋若敗盟,任賢用衆,大舉北來,乘勢撼中原人
心,復故土如反掌,不爲難矣。”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金國不打宋朝的話,他們有朝一日
壯大了,國力增強了,國君如果任賢用衆,大舉北伐,必定撼動中原人心,完顏兀朮這話說
得有道理,因爲在宋朝人留下的詩詞裡,像“南望王師又一年”,“中原父老望旌旗”,這
樣的詩句比比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原百姓的一種願望,那大金就完了。所以,完顏
兀朮說,我們不能給宋朝喘息的機會,必須狠狠地打,打得他們跪地求饒,這樣才能一仗定
千古功業,所謂“能敢戰者方可言和”,我們只有把宋朝徹底打敗,才能使兩國相安無事。
399
從這裡不難看出,完顏兀朮確實有他的高明之處。
金國大軍一路南下,僅僅一兩個月的時間,就把還給宋朝的河南、陝西又重新佔領了。
因爲宋朝這時還沒來得及在這些地方設防,金軍一來,那些守城的宋將基本上都大開城門,
根本不敢抵抗。金軍很快開始南下,一旦渡過淮河,飲馬長江,就要準備決戰了。完顏兀朮
得意洋洋,心想,這一仗要給趙構一個終身難忘的教訓,這樣兩國就可以真正議和了。
完顏兀朮這次本來志在必得,沒想到卻在順昌這個地方栽了一個大跟頭。順昌就是今天
的安徽阜陽,而讓完顏兀朮栽跟頭的人,是一個叫劉錡的禁軍統領。當時,金軍勢如破竹,
逼近東京,而宋朝的韓家軍,岳家軍等各路軍馬,都在各自的駐地防守,宋朝無兵可調。於
是,高宗皇帝趕緊任命劉錡爲東京副留守又招來當年太行上的八字軍餘部三萬多人,再加上
殿前司三千人,命劉錡帶著這些人從杭州出發,長途跋涉上千裡,趕赴東京佈防。我們知道,
宋軍以步兵爲主,行軍速度很慢,還沒等趕到,東京就已經失守了。所以,劉錡就在順昌這
個地方駐守屯軍。
劉錡此番帶著八字軍北上東京,是打算長期駐守的。因此宋軍士兵的**病又犯了,行
軍時爹媽、老婆孩子全帶著,軍隊原本只有三四萬人,可是算上家屬就有十多萬人,這也是
行軍速度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到了順昌這個地方,馬上就要跟金軍打仗了,大家卻還沒做好
思想準備。雖然當年八字軍在太行山抗金赫赫有名,但時過境遷,此時的八字軍已經不比當
年。有的將領就對劉錡說,皇上讓咱們駐守東京,既然東京已經被金軍佔領,這個任務也就
無法完成了。咱應該回去跟皇上交令。劉錡一聽這話,非常生氣,沒等他發作,一員大將就
站起來反對,說這可不行,不經一戰就撤,咱們八字軍的臉往哪兒擱?聽說金賊來了就跑,
這像話嗎?再說,咱們是跑得了,這些老弱婦孺怎麼跑?金國人都是騎兵,要是追上咱們的
話,即使拼死一戰,也都得玩兒完。所以,咱們絕對不能跑,應該堅守順昌,打退金軍,這
樣大家纔能有活路。劉錡一聽,非常高興,說我也是這麼想的,我們本來是應該去東京的,
現在東京既然丟了,咱們就要鎮守順昌這個地方,與敵人誓死一戰,城亡與亡。他又說,我
意已決。再言退者,定斬不饒。一聽這話,八字軍將士的血性又被激發出來了,心想咱們當
年跟著王大帥的時候,跟金軍大小數百戰,什麼時候怕過他們?那個時候的金軍咱都不怕,
這個時候的金軍算什麼?跟他們拼了!於是,劉錡帶領八字軍將士開始做戰守之策,在城牆
上擱置了各種守城的器具,把老百姓家的門板拆下來,擋在城牆上,以防敵人射箭;把城外
的民房全部燒燬,把老百姓遷進城裡來,以免敵人用民房做掩護進攻城池。
金國大軍很快就來了,葛王完顏雍帶領三萬多人的先頭部隊包圍了順昌城。完顏雍向劉
錡勸降,劉錡大義凜然地拒絕了,說士寧死不降。完顏雍看勸降不成,就下令攻城。遊牧民
族弓馬嫺熟,金軍的第一輪進攻就是放箭,一排一排的金軍武士衝到城底下開始射箭。劉錡
早有防備,城牆上都豎著門板,箭一射全射到門板上了,把門板擡下去,箭拔下來還能接著
用。當年,諸葛亮是草船借箭,如今劉錡則是門板借箭。幾輪箭雨過後,問題就出來了,金
400
國的箭用完了。金國的士兵,每個人身上最多帶兩斛箭,三射二射就射完了。而且,完顏雍
的部隊是先頭部隊,跟主力還有一段距離,所以軍需供應,後期給養都跟不上,只好就地扎
營。
劉錡一看敵人紮營了,到了八字軍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這時正值盛夏,天氣酷熱,他挑
選出五千精銳,編成五隊,一千人一隊,輪流出城跟敵人廝殺。一隊出城廝殺的時候,其餘
四隊在城牆上支起大鍋,一邊煮肉一邊熬避暑藥。宋軍都吃得飽飽的,解暑湯灌得足足的,
天兒再熱也沒關係。鎧甲曬得發燙的時候就鳴金收兵,這一隊撤回來吃肉,喝解暑湯,再派
一隊出去。宋軍就是用這種車輪戰術,一撥出去,一撥回來,與金軍從容作戰。宋軍的鎧甲
發燙,金軍的鎧甲當然也發燙,可金軍卻沒人給他們燉肉吃,熬解暑湯喝。所以,金軍殺得
是人閒馬乏,暈頭轉向。
盛夏季節身披重鎧,那種滋味可想而知。一天下來,金軍疲憊不堪,好不容易到晚上天
涼快了,準備紮營休息,宋軍卻派武士來劫營。武士劫營是很有技巧的,不會去很多人,因
爲在漆黑的夜裡,什麼也看不見,那會兒也沒有什麼夜視器材,行動全憑經驗,殺敵是其次,
擾敵是最主要的。金軍打了一天仗,人也沒吃飯,馬也沒喂草,即使一個人也不殺,光敲一
晚上鼓,甚至放一晚上炮仗,攪得金軍一宿不睡,第二天他們上下眼皮都粘在一塊兒了,還
有勁兒打仗嗎?幾次劫營下來,金軍苦不堪言,只好退兵了。
金軍往回一退,正好遇到了完顏兀朮率領的主力軍。完顏兀朮非常生氣,說你們怎麼搞
的,連小小的一座順昌城都打不下來?然後,就給了領隊大將兩鞭子。大將不服,說現在的
宋軍可跟當年不一樣了,元帥您要不信,可以親自率兵去看看。完顏兀朮不信宋軍能有多厲
害,親自領兵前往順昌。
劉錡派出兩個膽大心細的小校,囑咐他們說,你倆見金軍來了,就撥馬往回跑,然後假
裝從馬上掉下來,被金軍生擒。金軍審你們的時候,你們就按我教你們的說,咱們就大功告
成了。這倆人說沒問題,然後騎著馬就出去了。半路上,果然被完顏兀朮生擒。完顏兀朮就
審問他們說,你們的統帥劉錡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啊?這倆人就說,劉錡是將門之子,“唯好
聲色犬馬爾”,就喜歡聲色犬馬,浪蕩公子一個。完顏兀朮心想,真是太好了,這次來對了,
我就愛打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好打。
完顏兀朮走到半路時,又遇到了劉錡派來的使臣。完顏兀朮對使臣說,你小小的順昌城,
我一腳就能給踹倒了,你們還不趕緊投降?使臣說,我們劉太尉說了,絕對不會投降,而且
他知道您膽小,不敢過淮河,特意在淮河上給您搭了五座浮橋,您過河之後,咱們再次戰。
完顏兀朮給氣樂了,心想,我還不知道你們那統帥是什麼貨色?高幹子弟一個,只好聲色犬
馬,全無作戰經驗,我正好拿他開刀。他還給我建五座浮橋。他以爲自己是諸葛亮啊,還跟
我擺空城計,順昌壓根兒就是一座空城嘛,要是岳飛或者韓世忠這麼說,我得掂量掂量,一
個小小的劉錡都敢這麼說,那我一定要過去。完顏兀朮說,那好你跟劉錡說好了,我馬上就
401
到,讓他等著我。於是,金軍就開始過浮橋。當時正值盛夏季節,金軍人渴馬也渴,難免會
去喝河裡的水。結果,金軍喝完水後,人口吐白沫,馬伏地不起。原來,劉錡在河裡灑了毒
藥。完顏兀朮有點太輕敵了,不明就裡,還以爲是暑熱天氣使得士兵大面積中暑,所以下令
就地紮營。
金軍大營一駐紮下來,劉錡又使出了趁夜劫營的拿手好戲。這一次,劉錡只派出五百人
的敢死隊,這些人個個都武藝高強,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古人劫營是有講究的通常要“人銜
枚,馬摘鈴”。也就是說,人嘴裡要含一根樹棍,免得說話。這是軍令,要是吐出來就是違
反了軍令;馬脖子上掛著鑾鈴也要摘下來,甚至馬蹄也要用布包裹起來,因爲馬蹄上有馬掌。
這樣一來,行軍的聲響降到了最低,劫營才能成功。
但是,劉錡這次卻反其道而行之,人不用銜枚,還每人發一個竹哨。他告訴士兵,進入
金營之後,伏地不動,只要一見打閃,照見金軍士兵,上去就砍。那麼,怎麼區分是不是金
兵呢?就是專砍留辮子的。因爲女真人是編髮留辮的,而宋軍不能留辮子,所以只揀有辮子
的砍,肯定錯不了。砍完後,馬上伏地不動,等到打下一個閃時,再瞄準一個砍。
這些劫營的戰士各自爲戰,那麼部隊要怎麼集合呢?這就用到了士兵嘴裡的竹哨。一個
吹哨,士兵就知道組織在哪兒了,就奔著哨去了。而且,大家都吹哨,哨聲響成一片,金軍
士兵就暈了,根本不知道宋軍主力在哪兒。只要一打閃,就出來一幫亡命徒拿刀砍他們,閃
一過去,漆黑一片,就再也找不著人了。所以,這一晚上給金軍折騰得是七葷八素,死了多
少人是沒法統計了。反正天一亮,滿營的屍體都是留辮子的,最起碼宋軍沒有人陣亡,或者
有個別陣亡的也被擡走了。金軍還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大的虧,而且完顏兀朮的大話都已經吹
出去了,順昌小城一腳就能踹倒,結果還沒等他踹,幾百個大辮子金兵的腦袋就先沒了。
完顏兀朮非常生氣,急於報復,不等攻城戰具運到,天一亮就親率主力軍出動了,十萬
大軍包圍了順昌城,發起了猛烈的攻擊,金軍靠著人的肉體往上墊,去跟宋軍拼命。
這次攻打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