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歐大陸北部的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一個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聯
邦。幾個世紀以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世界舞臺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特殊的俄羅斯國家版圖形似有形,但不一體,前半身海象和氣;後半身虎而之威。俄羅
斯國家的道路起起伏伏,災難面前能強大,強盛的巔峰受挫折。因素在於不一體,只能成爲
三大核心力量的平衡塊。
歐洲俄羅斯老虎的後半身,老虎的尾巴是樹立的,真應了水滸傳武松打虎,老虎傷人有
三招;一撲、一剪、一旋。老虎的後半身平常時不觸犯不動,只要處抹觸犯到它時就會大發
作,老虎的這一剪就發揮作用,加之老虎的後半身對歐洲的擠壓,歐洲誰抹觸犯它的後半身
即屁股,誰就受到止命的打擊。
從 18 世紀初開始,爲了追趕歐洲強國的現代化步伐,它的一代君主曾以學生身份四處尋
師問道;另一方面,它又憑藉傳統的君主統制和強大的軍事力量,擴張成爲地跨歐亞美三大
洲的鼎底大帝國。並以歐洲事務仲裁者的身份逞雄一時。
爲了“打開一扇通往歐洲的門戶”,1700 年 9 月,彼得一世發動了對瑞典的戰爭,目的
是從瑞典人手中奪取通往波羅的出海口,以便取得和歐洲的直接聯繫。
俄國動員了十倍於對手的兵力。但是,十萬俄軍卻被八千瑞典士兵輕而易舉地擊潰了。
俄羅斯軍隊失去了所有的炮兵,軍隊也失去了指揮官,因爲大部分的以僱傭兵爲主體的
俄羅斯軍官都被俘虜了。俄羅斯軍隊當時沒有任何抵抗能力,找到了失敗。
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成爲戰敗後的彼得一世改革的重點。
陸軍完全按照歐洲強國的模式重新編制和訓練;海軍開始組建;爲了滿足對裝備和後勤
物資的迫切需要,大量的工廠在烏拉爾山地區建立起來;軍隊需要合格的指揮官,彼得一世
不僅向歐洲派出了數以千計的留學生,而且先後在俄國設立了數學與海洋學校炮兵學院,工
程學院,這些新式的學校完全按照兵營管理,爲了監督學員,彼得下令由退役的士官手持鞭
子守在課堂上。
70
1709 年,在被瑞典軍隊打敗了九年之後,俄羅斯軍隊再次與瑞典軍隊交鋒。這一次他們
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俘虜了指揮作戰的所有瑞典將軍。瑞典國王僥倖逃脫之後,帶著不到 100
人流亡土耳其。
戰爭的結果急劇地改變了俄國在歐洲的地位。
1713 年,彼得一世做出了一個對俄羅斯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決定,他放棄了有著八百多
年曆史的俄羅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從瑞典手中奪來的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個嶄新
的首都——聖彼得堡。
彼得一世不顧一切地推行著他的改革。俄國著名的思想家赫爾岑評論說:在他野獸般的
巨掌中有俄羅斯的未來。彼得一世也認爲自己的嚴酷無情正是爲了國家的強盛,而且覺得自
己有理由對俄羅斯人形成精神感召力。
這些作用成爲鼎底俄羅斯與第一核心力量鼎足歐洲地理上不可分離的緊密關係。
彼得大帝死後,俄國在 37 年間換了 6 位沙皇。這些沙皇中沒有一個人有勇氣和能力肩負
起彼得一世開創的事業。帝國的首都重新遷回了莫斯科,彼得一世簽署的法令大多數被廢除
了。俄國回到了彼得一世改革前的狀態。
1762 年,一位 33 歲的女皇登上了沙皇的寶座,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幾乎是在一登基,
這位年青的女性就宣稱自己是彼得一世的繼承者,俄國將重新回到彼得一世開創的道路上。
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俄國的時候,啓蒙運動正在風行歐洲大陸。法國的思想家伏爾泰,
孟德斯鳩,狄德羅倡導的民主和法制觀念,逐步深入到許多歐洲人的思想中。女皇以一種近
乎崇拜的心態看待這些啓蒙思想家。
她在俄國開始普及教育俄國的文學,尤其是俄國的女性文學實際上就是從葉卡捷琳娜開
始的,因爲她自己出錢辦了幾個諷刺文學的雜誌。所以葉卡捷琳娜在文學方面對俄羅斯肯定
是有貢獻的,一般的人也認爲,她是非常開明的一個君主。
爲了籌辦教育經費,葉卡捷琳娜二世放棄了皇室基金,這筆沙皇的幾個人經費大約佔當
時整個俄國國家支出的十三分之一。
1775 年,在每一個省會城市都建立了四年制的學校。而在各省的縣城裡面則建立了兩年
制學校,在 18 年世紀末,全國有兩萬多學生在這些學校裡學習。這些創新給沙俄打下了基礎。
1924 年 1 月 21 日,這是俄羅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數萬名工人、農民、士兵排著長隊,
來向他們的領袖告別,蘇維埃政權的締造者——列寧,已經爲這個新生的政權耗盡了最後一
絲精力。
俄羅斯是一個崇尚英雄,需要英雄,同時也是英雄輩出的民族。在歷史上,政治家的個
性氣質曾決定性地影響了整個國家的命運。彼得大帝的改革,接緊了俄國和歐洲的關係;葉
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造就了一大批獨立思考的俄羅斯的知識分子;而列寧對革命的執著,
則使這片土地勇敢地承擔起爲世界開拓新航道平衡世界的重任。
71
十月革命的勝利大大地鼓舞了布爾什維克改造舊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決心和信心,人們
相信,在列寧的領導下,蘇維埃俄國將走出一條完全不同與歐美的道路,人民將行使權力,
所有人都工作,再也不受剝削。然而,建立新社會卻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十月革命四年後,在歐美髮達國家的封鎖和包圍下生存下來,並剛剛平息了國內叛亂,
蘇維埃政權遭遇了一場自下而上,突如其來的風暴。
1921 年春,蘇俄發生了大面積的災荒,三千多萬老百姓掙扎在飢餓的邊緣。由於在剛剛
結束的保衛新政權的戰爭中,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顯現出極大的威力。蘇維埃政權決定繼續推
行對農民餘糧的無償徵集政策。然而,這個政策引起了農民的不滿,一些富農甚至藉機拿起
了武器。連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的堅強堡壘——喀瑯施塔得的水兵們,也支持農民的要求。
當問題表現在要一碗粥,還是要理論的時候,人們通常會選擇那碗粥。你吃飽了那你就
會去唱歌,如果你肚子裡沒食,那你只有沉默。列寧實行了新經濟政策,因爲戰爭以後,要
想發展經濟,沒有其他的路。
1921 年 8 月,一位 23 歲的美國青年走進了克里姆林宮,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
哈默的父親是美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同父親一樣,哈默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充滿關
注,他爲蘇俄帶來了大批急需的醫療設備。
就在這個辦公室裡,年輕的美國商人懷著極大的熱情,傾聽列寧暢談新經濟政策,其中
最讓哈默感興趣的是工業領域。
10 月 28 日,第一份給外國人特許權的合同在這裡正式籤,哈默獲得了一所石棉礦的特許
經營權。同時,在列寧的支持下,哈默成爲二、三十年代美蘇貿易的核心人物。
他在美國企業界遊說,聯絡了 30 多家美國大公司,組成美國聯合公司將美國的產品運到
蘇俄,換取蘇俄的物產,美蘇的易貨貿易由此開始。
但是,蘇俄並不想單純從國外進口產品,列寧對哈默說:“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美國的資
本和技術,這樣就可以讓我們的車輪再次轉動起來。”
嘎斯車是蘇聯時代的代表性符號之一。而最早在蘇聯生產“嘎斯”車的是美國的汽車制
造業大王亨利·福特。
福特原先把蘇維埃看作“勢不兩立的敵人”,聲稱除非蘇聯的意識形態變得適合他的口
味,否則他“不會運一個螺帽去哪兒”。哈默勸他說:“要是這樣,你會太長的時間沒法在
那裡做生意,那裡可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事後證明,福特對這筆與蘇聯的交易十分滿意。
在高爾基市,福特與蘇聯建立了汽車聯合企業,從 1932 年起,每年有十萬輛嘎斯牌客車
和卡車下線,在蘇聯的道路上奔跑。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蘇聯經濟得到了恢復。列寧對此感到很欣慰,他說:“在戰爭結
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柺杖走
72
動了!”
這個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把市場,實際上就等於把商品、貨幣、市場機制引進到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裡面去。在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上,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接下來領導蘇維埃政權的,是以行事嚴峻果斷爲世人熟悉的斯大林。
1929 年 5 月,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大劇院舉行,討論的內容是國民經濟發展
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劇院裡燈火輝煌,主席臺上掛著大幅的蘇聯地圖。報告人每提到一項建設工程,在地圖
上相應的地點就會亮起一盞小燈。等到報告結束時,蘇聯地圖上已經佈滿了五顏六色的燈光,
一千多個迷人的亮點閃爍著。
在世界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如此全面而細緻地規劃過自己的發展進程,這是蘇
聯人的一個創造。在那個時代,所有的生產運輸、銷售都有國家計劃安排。國家計劃力爭精
確,在列寧格勒生產的一粒鈕釦售價 1 盧布,那麼 700 公里外莫斯科的價格也是 1 盧布而萬
裡之外的海參崴仍然 1 盧布。
對於蘇聯而言,它未來幾十年的興衰都和這種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聯繫在一起。
而特立獨行的蘇聯,卻在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指導下,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這時,
歐美的資本,技術和人才,開始轉向蘇聯尋找出路。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也第一
次出現向外移民的傾向,先後有 10 萬美國人申請移居蘇聯。
1932 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
1937 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從 1917 年十月革命開始,這個佔世界陸地總面積近五分之一的國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時
間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歐美國家通常需要幾十年,
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路程。
蘇聯的鼎底獨秀和它所採取的“計劃”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極大興趣。20 世界 30
年代,西方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美國的一名記者從蘇聯回國後告訴國人:“我看到未來,
它行得通”。一時之間,“計劃”成爲最時髦的名詞。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1 年 6 月 22 日凌晨 3 時,德國軍隊突襲蘇聯。一星期內,蘇軍損失兵力 100 萬人以上,
西部工業區全部淪陷。
希特勒微笑著稱要在莫斯科紅場舉行慶祝儀式,但很快就笑不出來了,德軍不僅被全線
扼止,而且開始遭遇反攻。
希特勒不明白,已經失去西部工業基地的蘇聯,爲什麼會越戰越強。
俄羅斯《斯大林傳》的作者尤里·茹可夫說過:“如果我們沒有在庫茨涅茨克,扎巴洛
日等地建立鋼鐵聯合體,如果我們沒有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在斯大林格勒,哈兒科夫、
73
車裡亞賓斯克等地建拖拉機廠,我們就不可能將這些工廠直接建成坦克製造廠。
由於戰爭條件的特殊性,蘇聯採取了一種幾乎是 24 小時工作制,就是機器不歇人休息,
輪班倒制度,所以西伯利亞的工業也很快地發展起來了。
即使在最艱苦的 1942 年,蘇聯飛機產量仍達到兩萬架以上,比德軍幾乎超出一倍。
蘇聯巨大的工業能力壓倒了納粹德國,成爲制勝的利劍。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斯大林
格勒拖拉機廠的工人們駕駛著剛剛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廠,迎戰德軍。
1945 年 5 月 1 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勝利。
蘇聯紅軍攻克柏林,紅旗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的頂端。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共損失兵力 1000
萬,佔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總傷亡人數的 73%,蘇聯以 2000 萬人的犧牲爲代價,捍衛了正
義,捍衛了和平。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一頁,僅此一點,蘇聯就無愧於一個鼎底大國平衡世界的稱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如果沒有蘇聯反法西斯的戰鬥,歐洲沒有一個國家能抗衡德國法
西斯的力量。那時,歐洲就會受到法西斯希特勒的統治。世界可能就會變成法西斯的另外一
個世界。
在戰後的幾十年中,蘇聯爲世界牽扯平衡著美國霸權主義爲世界後來的和平奠定了基礎。
強大後的蘇聯像一塊三角鐵板放在了世界三大核心力量的中間,使那一個核心力量不能超越
平衡規律的發展。可是,這樣強大的蘇聯,反而,是自己超越了平衡世界規律的作用。這種
作用有限,所以,又在強盛的巔峰遭遇挫折。所謂挫折,就是後來蘇聯的解體,解體後的俄
羅斯回到了正常發展規律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