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不失禮貌地送走客人,回到室內從哈夫上校中接過華盛頓的電報。電文寫道:
“我深感遺憾的是,我不得不盡我作爲總統和美國武裝部隊總司令之職責,撤銷你盟軍總司
令,聯合國軍總司令,遠東美軍總司令和遠東美軍陸軍總司令的職務。你的指揮權將交給馬
修·B 李奇微中將,立即生效。”落款:杜魯門。
接著,大使館工作人員將白宮發佈的新聞紀錄送交麥克阿瑟,上寫內容是:我深表遺憾
地宣佈,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已不能在涉及他所擔任職責的問題上全心全意地
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根據美國憲法賦予我的特殊責任和聯合國賦予我的責任,我
決定變更遠東的指揮……落款:杜魯門。
完了,一切都結束了。麥克阿瑟這個戰爭狂人,極不情願地結束了他的政治生命,告別
了他戎馬倥傯的軍事生涯。
朝鮮戰爭自 1950 年 6 月 25 日開戰以來,經過交戰雙方 5 次大的較量,以美國爲首的“聯
合國軍”和中朝聯軍形成了相持局面。眼下這種欲勝不能,欲罷不得的局面如何是好?杜魯
門苦思若想,不得良策,無奈之下,只好又打以談判結束戰爭的主意。
其實,動談判的心思,美國已不是第一次了,每當它們在戰場失利之後,都打過這方面
的主意。早在第 2 次戰役美軍遭到慘敗,杜魯門面對國內朝鮮戰爭的一片反對聲。只得命令
麥克阿瑟把戰爭限制在朝鮮境內,又通過英法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要求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軍
事行動停止於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備戰,捲土重來。爲此,便打著“先停火,後談判”
的帽子,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成立所謂“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讓五屆聯大主席安
迪讓和印度,加拿大代表出面,要求立即停火。杜魯門自以爲這一手很高明,認爲中朝定會
上他“假和談”,真備戰的圈套 。結果,中國外長周恩來於 1950 年 12 月 22 日發表的聲明,
給他潑了一頭冷水。
中國**的聲明無情地揭露了美國玩弄的停火陰謀,指出現在停火,美國就可以取得喘
息時間,準備再戰,至少可以保持現有侵略陣地,準備再向前進犯,並鄭重聲明,凡是沒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代表參加和同意而被聯合國通過的一切決議,中國**都認爲是非法的,
無效的,因而不準備與“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接觸。
爲了教訓美國人,志願軍又馬不停蹄地進行了第 3 次戰役,杜魯門被打疼了,決心發動
大規模反撲,但在兵力未調整部署好之前,又玩弄外交欺騙伎倆,操縱聯合國政治委員會於
1951 年 1 月 11 日通過了“聯合國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的報告,先安排停火,再建立統一的
朝鮮**和撤退外國軍隊,最後由英美蘇中四國代表討論遠東問題,於 1951 年 1 月 17 日提
出建議:在中國舉行由中美蘇英法印度,埃及參加的 7 國會議解決朝鮮問題。而美國這時已
作好再戰的準備,斷然否決了中國的正確主張。戰火繼續在朝鮮半島燃燒。
中美在朝鮮戰場上經過 5 個回合的較量之後,杜魯門才知道不可能在軍事上戰勝中朝聯
軍,被迫重打談判的主意,他先後兩次找蘇聯官員,請求促成中美和談。杜魯門先後要國務
211
卿艾奇遜等人向駐柏林的蘇聯管制委員會主席的政治顧問弗拉基米爾·西蒙諾夫和蘇聯駐聯
合國正副代表馬立克、西門·查拉普金進行試探,但都毫無反應。萬般無奈之際,最後只好
讓與馬立克有交情的美國國務院顧問,政策委員會主席喬治·凱南直接去見馬立克·凱南開
始時還支支吾吾兜圈子,馬立克早知其意,故意不向正題上引,逼得凱南只好講出老實話:
“美國準備與聯合國或在任何一個委員會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與中國共產黨會面,討論結束朝
鮮戰爭問題”。馬立克斷定凱南提出的問題肯定有白宮的意圖,便追問道:“是恢復朝鮮戰
爭前的狀態嗎?”凱南答道:“是的,各自回到戰前的位置。”馬立克馬上提出,他認爲最
重要的條件是,“一切外國軍隊應立即從朝鮮撤離。”凱南卻說:“立即撤退,一切外國軍
隊的問題是沒有商量餘地的,但將來可以進行從朝鮮逐步撤退外國軍隊的討論”。馬立克步
步緊逼說:“朝鮮問題是同整個遠東問題聯繫在一起的,美國的政策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後果,
它不只是朝鮮問題,還有對日合約問題,****,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等等,都是必
須解決的。”凱南被逼無奈,道出了美國的真實態度:“考慮到美國在日本和遠東的一般利
益,出於安全的考慮,美國不能容忍朝鮮落在美國敵對力量的手中,同樣不能同意整個國家
落在共產黨手中。”馬立克聞聽此言,露出不悅之色。凱南見此趕緊打圓場說:“在朝鮮停
止軍事行動的問題應作爲一個單獨問題來解決,與其他更廣泛的遠東問題無關……關於臺灣
和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目前不可能談及,包括朝鮮前途問題在內,準備以後討論”。在凱
南與馬立克進行試探性對話不久,蘇聯於 1951 年 6 月 23 日由馬立克在聯合國新聞部舉辦的
《和平的代價》的廣播節目中以發表演說的形式提出了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朝鮮的
武裝衝突——目前最尖銳的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有和平解決朝
鮮問題的意願。蘇聯認爲,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
八線”。爲了確保朝鮮的和平,這個代價不算太高。對此,中國**給予了迴應。《人民日
報》在題爲《朝鮮戰爭一年》的社論中指示:“毫無疑問,作爲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第一個
步驟 ,馬立克的提議是公平而合理的”同一天,杜魯門在田納西州土拉霍馬發表演講,表示
同意馬立克的建議,聲稱願意參加和平解決朝鮮戰爭的談判。
中美談判的大門終於敞開了,杜魯門在確認蘇聯的態度準確無誤後,電令侵朝“聯合國
軍”總司令李奇微發表以下聲明:“本人以聯合國軍總司令的資格,奉命與貴軍談判。因爲
我得知貴方可能希望舉行一次停戰會議,以停止朝鮮的一切敵對行爲及武裝行動,並願適當
保證此停戰協議的實施。我在獲得貴方對本文的答覆以後,將派出我方代表並提出這一會議
的日期,以便與貴方代表會晤。我更提議此會議可在元山港一隻丹麥傷兵船上舉行。”聯合
國總司令、美國陸軍中將李奇微。
爲了防止再次出現類似麥克阿瑟的胡作非爲事件,杜魯門指示參謀長聯繫會議向李奇微
下達了嚴格的訓令,指示他將敵我雙方的請求“嚴格限於軍事問題”。訓令發出後,杜魯門
仍不放心,又指示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說:“你告訴李奇微,在談判立場上要極其謹慎小心
212
除非對方不接受我們的最低限度條件,否則不得讓談判破裂。”
中朝方面做出了積極反應,於 7 月 1 日通過北京和平壤電臺向美方答覆如下:“聯合國
軍總司令李奇微將軍:你在 6 月 30 日發表的關於和平談判的聲明收到了,我們向你聲明:我
們同意爲舉行關於停止軍事行動和建立和平的談判而和你的代表會晤。會晤地點,我們建議
在三八線上的”開城地區。若你同意,我們的代表準備於 1951 年 7 月 10 日至 15 日和你的代
表會晤,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
1951 年 7 月 10 日,舉世矚目的朝鮮停戰談判在開城舉行。
談判前,毛**縱觀全局,預見到美國人不會善罷甘休,老實認輸,還會有新的反撲。
因而適時制定了雙管齊下,打談結合,以打促談的戰略:“充分準備持久作戰,爭取以和談
結束戰爭”。彭德懷堅決貫徹毛**的指示,號令三軍,“打的堅決打,談的堅決談”。同
時中朝方面協調立場,制定出談判的基本方針:堅持以三八線爲界實行停火,撤退一切外國
軍隊,在鬥爭策略上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以極大的耐心進行談判,充分利用談判
揭露敵人,使對方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同樣得不到。
開城,從公元 918 年到 1392 年一直是高麗王朝的首都,原稱開京,即開國都城的意思,
它距漢城不足 100 公里,人口不足 30 萬。在它的西北約 2 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小小的來風莊,
莊上有一個富有家庭的宅第。它坐北朝南,過廳後面是寬敞的 3 間正廳,弧形房瓦蓋頂,其
他幾間已被炸燬,院內有一個用石切砌成的花壇,其間一棵古鬆造型頗爲奇特,可惜由於戰
爭的襲擾,除了古鬆之外,再沒有什麼花草奇木可供欣賞了。但這家因戰爭出逃的房子主人
做夢也不會想到,這裡曾遭戰爭破壞,現在又成爲戰爭的和談之地。
朝中方面談判首席代表爲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南日大將,志願軍副司令員鄧華和參謀長
解方及朝鮮人民軍的李相朝,張平山。“聯合國軍”方面談判首席代表爲美國陸軍中將特納·喬
埃,南朝鮮的白善燁及“聯合國軍”的霍治克雷奇和伯克。
會談一開始,美方首先在新聞記者採訪問題上做文章,接著又提出所謂在談判地區建立
щшш⊕ttКan⊕¢ Ο
中立區的建議。爲了掃除在一些枝節問題上毫無意義的爭論,使和談及時順利進行,朝中代
表經研究後由金日成,彭德懷覆函李奇微,同意他提出的建立中立區的建議,並指出,“爲
了不因記者問題這種小事而使談判陷於停頓和破裂,我們同意你的建議,即將貴方新聞記者
20 人作爲你的代表團工作人員的一部分。我們已命令我方代表團在這個問題上也給貴方以便
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討論議程時,會談雙方圍繞著撤退外國軍隊應否列入議程問題
展開了爲斯一週的激烈爭論。爲了表示談判的誠意,不使停戰談判一開始就在談判議程上擱
淺,朝中方面從和平的願望出發,經過協商,同意將這一問題留待停戰實現後另一次會議去
解決。經過討價還價,雙方終於 7 月 26 日達成如下協議:一、通過議程;二、作爲在朝鮮停
止敵對行動的基本條件,確定雙方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區;三、在朝鮮境內實現停火與
213
休戰的具體安排,包括監督休戰條款實施機構的組成、權力與職責;四、關於俘虜的安排問
題;五、向雙方有關各國**建議事項。
和平談判舉步維艱。當談判進入第 2 項議程時,又在軍事分界線問題上出現“卡殼”。
朝中方面主張,以三八線劃分軍事分界線,雙方從三八線後撤 10 公里以建立非軍事區。美方
堅決主張將軍事分界線劃在志願軍和人民軍陣地後方數十公里外,企圖不費一槍一彈輕易把
1.2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攫取到手。爲此,他們荒謬地提出所謂“海空優勢補償論”,爲自己的
無理主張辯解。他們認爲,依據戰場實際,除了有地面戰線之外,還有海空戰線。而“聯合
國軍”握有海空優勢,空中戰線向北達鴨綠江上空,海軍也控制著整個環朝鮮海岸。從“三
八線”畫線,你們便從中得到很大好處。因此,“聯合國軍”的海空優勢必須在地面戰線上
得到補償。對此朝中首席代表南日大將針鋒相對地反駁說:凡是有一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
軍事力量是各種力量的總和。而陸軍在戰爭中起決定作用。你們一個軍種在戰場上所取得的
地位,必須依靠其他軍種的配合。“聯合國軍”在陸地上的戰線集中反映了海陸空軍全部的
軍事效能,如果沒有海、空軍的配合你們的地面部隊早已被趕出朝鮮半島。你們也承認,在
地面部隊方面我軍佔優勢,如果你們的海空優勢需要補償,那麼請問,我們的地面部隊的優
勢要不要補償?南日大將的義正詞嚴駁得美方代表啞口無言。被逼無奈,他們就在談判中來
了個“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用“靜坐”的方式與我對抗。
談判桌上用“靜坐”進行對抗,談判桌下,積極籌劃新一輪的軍事對抗。本來就對談判
持堅決反對態度的李奇微,公然進行軍事訛詐,揚言:“讓**、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
1951 年 8 月 18 日,“聯合國軍”發動了夏季攻勢。他們在東線集中美軍和南朝鮮 3 個師
的兵力,在航空兵,裝甲兵的支援下,向北漢江東至東海岸約 80 公里的正面的朝鮮人民軍發
動進攻,目的是企圖奪占人民軍突出陣地,拉平戰線,改變其防禦態勢,迫使朝中在談判桌
上接受其不合理的要求。人民軍在後勤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採用野戰工事進行頑強阻擊和積
極反擊。“聯合國軍”集中兵力,多梯隊輪番攻擊,人民軍頑強抗擊,寸土必守。堅守的陣
地晝失夜返,給敵以大量殺傷。戰至 9 月 14 日,敵軍幾無所獲。此戰最爲壯烈的一幕是 851
高地及其以南一線高地的爭奪戰。朝鮮人民軍巧妙地組織了各種步兵火器,特別是發揮了迫
擊炮的威力,打退了美 2 師(含法國營)的瘋狂進攻,使敵 15000 多人喪命。心寒膽戰的美
軍士兵,把 851 高地及其以南一線高地稱之爲“傷命嶺”。整個夏季戰役,敵人在付出死傷
7.8 萬人(其中美軍 2.2 萬人)的慘重代價後,僅突出東線陣地 2 至 8 公里。
“聯合國軍”的夏季攻勢被粉碎後,遂又於 9 月 29 日發動了所謂秋季攻勢。他們採取逐
步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並投入大量的坦克,在西線首先以 100 門火炮和 60 輛坦克相配合,
以月山的突出陣地爲重點,開始了進攻。在以死傷 800 餘人的代價攻佔該陣地後,又於 10 月
5 日由英聯邦第 1 師向馬良山地區發起重點進攻。馬良山之 317 高地和 216 高地,僅 4 小時就
落彈 20000 餘發,地面被削平了 1 米多,同時 8 架飛機實施輪番轟炸,爾後以 5 個團的兵力
214
進行多梯隊的輪番攻擊。我西線 19 兵團 64 軍進行了英勇的抗擊,激戰 5 晝夜,馬良山陣地 5
次易手,英聯邦第 1 師以傷亡 2600 餘人的代價,才前進了極爲可憐的 3 公里。“聯合國軍”
於西線轉入重點進攻之時,美 2 師,南朝鮮第 8 師便開始向人民軍第 5 軍團防線的文登裡以
南公路兩側高地實施所謂“坦克劈入戰”,每次以 20 至 40 輛坦克組成一個集羣,在大量飛
機掩護和工兵,步兵的伴隨下,一面以陣地上的火炮和坦克實施密集射擊,一面沿山路迂迴
偷襲我防禦陣地,再由步兵“逐山佔領”。接替人民軍 5 軍團擔任防禦任務的志願軍第 20 兵
團 68 軍 204 師組成反坦克大隊進行頑強抗擊,4 天時間,擊毀敵坦克 18 輛,擊傷 8 輛,挫敗
了敵坦克的“劈入”。另外,68 軍 612 團 1 連堅守 938.2 高地與敵鏖戰 5 天 4 夜,連續打退
南朝鮮軍第 8 師兩個軍團全力發動的 80 餘次衝擊,斃敵 1800 餘人創造了阻擊作戰成功的範
例。67 軍在梨船洞周圍地區的防禦戰鬥中,以 3 個連的兵力,頑強抗擊敵 3 個團在 60 多輛坦
克,10 多架飛機支援下連續 4 晝夜的輪番攻擊,斃敵 4000 多人。
經過兩個月的頑強防禦作戰,我志願軍共殲敵 15.7 萬人,大量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
迫使“聯合國軍”停止了進攻。
坐鎮五角大樓的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對李奇微發動的所謂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甚爲不滿。
他認爲,聯合國軍的進攻不但在政治上背上了破壞和談的債務,在軍事上也吃了大虧(損失
15.7 萬人)只佔了點小便宜(佔去 646 平方公里)他不加掩飾地嘲諷說:“用這種戰法,李
奇微至少需要 20 年的光景才能到達鴨綠江。”
李奇微的“讓**,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沒有“辯”出什麼名堂,萬般無奈之下,杜
魯門只好再次請求蘇聯出面打開和談僵局。10 月 5 日,他指派美國駐蘇聯大使寇克前往克里
姆林宮,會見蘇聯外交部長維辛斯基,表示了願意重開談判的意向。維辛斯基嚴正指示:“朝
鮮停戰談判延宕的主要原因,正是美軍司令部製造的障礙所致。因此,保證停戰談判得到最
好結局的辦法,就是命令李奇微不要使談判複雜化,停止製造人爲的障礙。大使先生,貴國
希望我們幫助使開城談判圓滿結束,可是蘇聯並不是參加談判的一方,正相反,美國**卻
是談判的一方,因而恰恰是你們應該採取積極步驟,使談判順利完成”。寇克碰了一鼻子灰,
悻悻而歸。恰巧此時,華盛頓接到李奇微報回的金日成,彭德懷給美方的覆信,信中提出以
美方再重返違反會議地區中立化及會場安全保障協議爲重開談判的條件,並建議將會場地址
移至板門店。華盛頓見朝中方面態度有所鬆動,“借坡下驢”,趕緊指示李奇微回到談判桌
前參加談判。
10 月 25 日,舉世矚目的停戰談判在中斷 63 天之後,在新的會址門店得以恢復。雙方代
表都作了局部調整:朝中方以邊章五代替鄧華,鄭鬥煥代替張平山,對方的李亨根代替了白
善燁。會議繼續對原確定的談判議程之第 2 項議程——關於軍事分界線和非軍事區劃分問題
進行討論。經雙方艱苦談判達成如下協議:一、確定以現有實際接觸線爲軍事分界線,雙方
各後撤 2 公里以建立非軍事區;二、如停戰協議在協議批準 30 天內已經簽字,則無論雙方實
215
際接觸線有何變化,該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應不再變更;三、如 30 天內停戰協議尚未簽字。
則按將來雙方實際接觸線修正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30 天的有效期是美方提出來的,他們
自認爲自己力量強大,完全可在 30 天以後撈到更多好處,以此向我施壓。然而在曠日持久的
談判中,戰場的實際接觸線總是向南推移,至 1953 年正式簽訂朝鮮停戰協定時,中朝方向南
推進了 332.6 平方公里,這也許是美國當局所始料不及的。
談判進入第 3 項議程後同樣不輕鬆。在撤出外國軍隊,中立國監督停火,部隊輪換限額,
控制區補充與修建機場等一系列問題上雙方意見相左,長期扯皮,僅中立國問題與機場問題
的談判就持續了 4 個月之久。經過漫長的“馬拉松式”的討價還價,直至 1953 年 5 月 2 日,
雙方纔就第 3 項議程達成協議。
美國代表雖然又一次被迫坐到朝鮮停戰談判桌旁,但他們念念不忘,擴大戰爭,在陸上
進攻暫時收斂後,他們又在空中發動狂轟濫炸的“絞殺戰”。爲了粉碎敵人發動的“絞殺戰”,
年輕的志願軍空軍輪番出動作戰,掩護平壤以北的鐵路運輸,到 1951 年 12 月底即擊落美軍
飛機 70 架,擊傷 25 架,並與蘇聯空軍在清川江以北地區共同建立“米格走廊”,迫使美軍
戰鬥轟炸機的活動空域縮到清川江以南;高炮部隊集中兵力掩護鐵路運輸,保衛重點目標,
成爲敵機的剋星。至 1952 年 6 月,美軍的“絞殺戰”即宣告破產。
在空中“絞殺戰”失敗後,美軍又發動了罪惡的“細菌戰”。1952 年 1 月 28 日,志願軍
在伊川東南的金谷裡,在沼洞等地,首先發現了美軍飛機布撤帶菌昆蟲。以後又多次在朝鮮
北方和我東北地區布撒細菌。其施放細菌的種類有鼠疫桿菌,霍亂弧菌,傷寒桿菌等 10 餘種,
作爲病菌附寄的媒介物更是花樣繁多,有蒼蠅,跳蚤等動物,也有食品,樹葉,棉花等雜物。
自從美軍實施滅絕人性的細菌戰以來,朝鮮北方軍民和志願軍均有人受到病菌病毒的感染而
患病或死亡。僅朝鮮安川郡一個 600 多人的村莊,不到半月就有 50 人感染了鼠疫,其中 36
人死亡。3 月份志願軍受病菌感染死亡 36 人。細菌武器是違反人道主義,大規模殘害人類的
禁用武器。早在 1925 年由 40 多個國家簽訂的《日內瓦議定書》已明確規定禁止這種武器的
使用。美國人自然害怕自己的罪行公之於天下。當朝中**發表抗議美國進行細菌戰的聲明,
蘇聯代表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提出“號召各國參加並批準 1925 年簽訂的禁止使用細菌武器的日
內瓦議定書”議案後,杜魯門做賊心慮,急忙令其駐聯合國代表行使否決權,又讓國務卿艾
奇遜出面抵賴說:“我願意坦白地,毫不含糊地聲明:這些指責是完全不真實的,聯合國軍
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進行任何種類的細菌戰。”
爲了徹底揭露美國進行細菌戰的真相,中國派出以李德全爲團長的“美帝國主義細菌戰
爭調查團”到中國東北和朝鮮實地調查,又接受蘇聯等十幾個國家的著名法學家,科學家組
成的兩個調查團到現在取證,還在北京,瀋陽舉辦了美國實施細菌戰的決策情況,並大規模
地展開了愛國衛生防疫運動,揭露並挫敗了美國發動的細菌戰。
在戰場上較量的同時,板門店的談判也進行著激烈鬥爭。早在進行到第三議程討論時,
216
美方又建議提前進入第四項議程“關於戰俘的安排問題”。朝中代表團認爲這是加快談判進
程的好事,便同意了對方的建議。交換戰俘歷來是國際戰爭的慣例,美國參加簽字關於 1949
年 8 月 12 日通過的《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明文規定:“戰爭結束,戰俘應該毫不遲
延地釋放並遺返”。但萬萬沒有想到,美國在戰俘問題上大作文章,使之成爲雙方爭執最尖
銳的焦點。
據美方宣佈,戰爭期間共俘虜了朝籍戰俘 11.2 萬人,中國籍戰俘 2.08 萬人。朝鮮人民軍
被俘人員主要是 1950 年美軍在仁川登陸時被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被俘人員絕大部分是第
5 次戰役後期被俘的。美國的決策者們心裡十分清楚,扣壓爲數極少的戰俘對於擁有雄厚兵源
的中國並無多大價值,但隨著戰爭打成僵局,和平談判開始,美國的政治家們對俘虜問題越
來越重視。他們認爲,朝鮮戰爭只是“自由世界”同“共產黨世界”之間的一場前哨戰,如
果把包括投降者在內的戰俘都送回“鐵幕”裡,將來再發生大戰將無人投降。同時,他們還
想製造一出“戰俘大多不願遣返”的鬧刷,在全世界面前醜化共產黨國家的形象。基於以上
陰險的目的,他們否定了美軍方原打算的全部遣返戰俘的意圖,打出了“自願遣返”的牌,
公然對抗日內瓦公約,與朝中代表團在談判桌上進行對抗。
爲了爲他們的“自願遣返”製造口實,美方對中方被俘人員大肆屠殺,進行所謂“甄別”,
強迫他們改變意願,充當李承晚和蔣介石的炮火。在志願軍戰俘營中美國軍政當局縱容指使
臺灣國民黨特務和隱蔽在俘虜中的反革命敗類,用迫害,屠殺和嚴刑拷打等卑鄙手段,強迫
志願軍戰俘集體寫血書表示要去臺灣,那些熱愛祖國的戰俘寧死也不簽名,他們被敗類們打
昏過去,強行按上手印。爲了羞辱戰俘,使他們無顏再回大陸見“江東父老”敗類們別出心
裁,用暴力強迫戰俘們普遍在身上,胳膊上和額頭上刺上“**抗俄”等字樣,還公開宣揚
“不願刺字者以傾向共產黨論罪”。對不願刺字者,白天不給飯吃,晚上不給被子蓋,還連
續幾天進行“疲勞審訊”,許多人被打昏後強行刺字,有的抗拒者被剖腹挖心示衆。戰俘營
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美國勾結臺灣和南朝鮮當局對中朝戰俘的暴行,終於釀成了
震驚世界的“杜德事件”。扣押在巨濟島上的中朝戰俘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巧妙地利用倒
便桶的機會,於 1952 年 5 月 8 日將戰俘營長官,作惡多端的弗蘭特·杜德活捉,並在戰俘營
掛出一塊英文告示牌,上寫:“我們生俘了戰俘營長官杜德準將,絕對保證他的生命安全,
待我們和他進行正當的談判完畢之後,就安全地遣返給你們。”如果因嚴重的武裝行動而造
成不良後果,將由你們負完全責任。當時,杜魯門已任命侵朝美軍總司令李奇微代替艾森豪
威爾,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武裝部隊最高司令,他正與新上任的侵朝美軍司令官克拉克交代
工作。得此消息後,李奇微就像捱了一記耳光,一方面任命美 1 軍參謀長科爾森爲新的戰俘
營長官,一方面調集坦克部隊進行血腥鎮壓。朝中談判代表從西方記者口中獲此消息後,向
美方提出嚴重抗議,迫使新上任的戰俘營長官科爾森低頭認罪。他發表了一份聲明稱:“我
217
和前戰俘營長官杜德將軍承認有過流血事件發生,結果使許多戰俘被聯合國軍打死或打傷。
我可以向你們保證,今後戰俘將根據國際法準則,在本站俘營受到人道的對待。我將在我的
職權範圍內,盡一切可能防止再發生暴力事件和流血事件。今後如果再發生此類事件,我願
意承擔全部責任。”
爲了配合停戰談判,逼美國在戰俘問題上作出讓步,志願軍和人民軍決定進行全線戰術
反擊,於 1952 年 9 月 18 日晚,在 180 多公里的正面陣地上,先後向選擇好的 20 個目標發起
進攻。
由於準備充分,先發制人,支援炮火猛烈,大多目標在 30 分鐘內即獲攻佔,全殲或大部
殲滅守敵。在第 1 階段戰術反擊告捷後,10 月 6 日又按既定計劃實施了第 2 階段戰術反擊,
越戰越勇的志願軍第一線 7 個軍在 760 門火炮的支援下,同時向“聯合國軍”防守的 23 處陣
地發起猛攻。各突擊部隊在炮兵部隊和坦克部隊的配合下,迅速勇猛地突入敵人陣地,將守
敵殲滅,繼而同反攻的敵人展開激烈的陣地爭奪戰。在反擊 391 高地敵人的戰鬥中,出現了
志願軍戰士邱少雲烈火丹心的英雄壯舉。志願軍和人民軍通過全線戰術反擊,與敵反覆爭奪,
佔領敵陣地 17 處,斃俘敵 2.7 萬餘人,並牽著“聯合國軍”的鼻子,使其 8 個師跑來跑去,
疲於奔命,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中朝聯軍全線戰術反擊作戰的勝利,使坐鎮東京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如夢初醒。
他清楚地認識到志願軍和人民軍先發制人,意在迫使其接受我方關於遣返戰俘的方案。同時
也看到,“聯合國軍”已失去先機之利,喪失了作戰的主動權。而此時,美國總統換屆選舉
在即,聯合國第 7 次大會也將召開,如果不盡快扭轉戰場上的被動局面,無法向杜魯門總統
交差。於是他於 10 月 8 日命令美方談判代表哈里遜宣佈無限期休會,同時批準了第 8 集團軍
司令範佛里特的“金化攻勢”計劃。範佛里特稱這一計劃爲“攤牌作戰”他把攻擊的目標放
在了上甘嶺地區的兩個山頭——597.9 高地和 537.7 高地。
上甘嶺戰役是由戰鬥發展爲戰役的。作戰雙方在這個僅 3.7 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區,陸續投
入作戰兵力達 10 萬人。美軍爲了取勝,不僅動用了各種火炮 300 餘門,坦克近 200 餘輛,出
動飛機 3000 餘架次,而且把不輕易使用的美軍第 8 集團軍炮兵總預備隊也作爲賭注押在上甘
嶺。兩個陣地的土石均被轟擊成爲 1 米多厚的粉末,且不說地面工事蕩然無存,就連根草也
找不到,成爲名副其實的“石頭山”。這次歷時 43 天的戰役,兵力、火力之密集,反覆爭奪
之頻繁,戰鬥之殘酷激烈,爲世界戰爭史所罕見。英勇善戰的志願軍共殲敵 2.5 萬餘人,擊落
擊傷敵機 270 餘架,擊毀坦克 14 輛,並涌現出捨身堵槍眼的特級英雄黃繼光。難怪克拉克在
他的回憶錄《從多瑙河到鴨綠江》中沮喪地說:金化戰役“發展成爲一場殘忍的換回面子的
惡性賭博”,這次作戰是失敗的。
1952 年 11 月 5 日,共和黨候選人艾森豪威爾在總統投票決戰中,以絕對優勢擊敗杜魯門,
當選美國第 34 任總統。在競選中,艾森豪威爾曾向選民許下神聖諾言,他將“集中精力結束
218
朝鮮戰爭,體面地了結這件事”。所以,上任後不久,他就親自飛到朝鮮戰場進行視察。視
察的結果並不令這位上任的新總統感到樂觀,他失望地告訴克拉克·範佛里特:“鑑於敵人
陣地力量已得到加強,任何正面的攻擊都將碰到巨大的困難”。視察結束,艾森豪威爾飛往
威克島,“海倫娜”號巡洋艦載著他未來內閣的大部分成員正在那裡等待著他。艾森豪威爾
在“海倫娜”號上,連續幾天對朝鮮戰爭討論來討論去,也沒有弄出個名堂來,但有一點達
成共識,那就是再不能像杜魯門的民主黨**那樣,讓戰爭無限期地繼續下去,新**要樹
立新形象,就必須採取行動,準備打破朝鮮戰爭的僵持局面。
開始他們還在軍事上動心思,由克拉克領銜制訂了一個“B—52 作戰計劃”,其要點是,
通過陸海空三軍大規模的全面攻勢,推進至元山—平壤一線,其中包括地面部隊合圍性攻擊,
大規模兩棲登陸和從空中,海上對中國境內的目標實施襲擊。然而志願軍和人民軍所作的大
規模反登陸作戰準備,使美軍無懈可擊。正面森嚴壁壘攻不動,兩翼嚴陣以待不可得,華盛
頓只好指示克拉克重新回到談判桌前。
美國人不得已主張和談,而不識時務的李承晚出來搗亂。他在美國一些好戰分子的支持
下,一邊叫囂“反對任何妥協”,在漢城,釜山等地導演了反對停戰的“羣衆遊行”,一邊
積極製造更大的新聞,引起世界轟動,把停戰談判攪黃:6 月 18 日午夜,正當雙方的文字專
家們在燈下逐條句地斟酌停戰文本時,李承晚將黑手伸向戰俘營,以“就地釋放”爲名,脅
迫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 2700 多人離開戰俘營,將他們押解到李承晚軍隊的訓練中心。這一罪
惡行徑,給停戰談判潑了一盆冷水,引起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憤慨,也使美國的談判代
表大失面子。
此時,由北京啓程前往 準備履行停戰協定簽字儀式的彭德懷,面對李承晚破壞和平的嚴
重事件,憤慨萬分。他感到,不但要在政治上揭露敵人的陰謀,還需要用炮彈發言,在軍事
上給頑固不化的李承晚點顏色看看。定下決心的彭德懷當晚給毛**發報建議:“根據目前
情況,停戰簽字須推遲到月底擬較有利,爲加深敵人矛盾,擬再給李承晚僞軍以打擊,再消
滅僞軍一萬五千人……”毛**當即回電,批準了彭德懷的建議。
7 月 13 日晚,志願軍第 20 兵團和第 9 兵團之 24 軍出敵不意,以 1000 多門火炮進行猛烈
持久的火力準備,隨後,6 個軍向 25 公里防禦正面的南朝鮮軍守敵 4 個師展開突擊,僅 1 個
小時,便一舉突破敵前沿陣地。志願軍一邊圍殲各高地之敵,一邊向敵縱深穿插迅速擴大戰
果。其中用奇襲的手段痛殲李承晚的“精銳師團”——首都師 1 團(百虎團)的戰鬥最爲精
彩。李承晚一看大勢不好,急忙向克拉克求援,克拉克爲了挽回敗局和調整美李關係,帶第 8
集團軍司令泰勒匆忙趕往前線,部署反撲,但終以失敗而告終。
這次戰役迫使美國方面不得不回到談判桌前。
1953 年 7 月 27 日,人們盼望已久的朝鮮停戰談判終於在打打談談的喧囂中畫上句號。上
午 9 時左右,板門店這個村莊頓時成爲了全世界矚目的地方,各式車輛相繼開來,200 多名記
219
者從各地趕來採訪朝鮮停戰的“頭號新聞”。
板門店簽字大廳佈置得莊重典雅,方便實用。一雙雙眼睛直盯著雙方的簽字代表南日和
哈里遜,只見兩人分別在本方助籤人員的協助下,在本方準備的 9 本停戰協議上簽字。簽字
後,雙方誰也沒有看對方一眼就起身退出簽字大廳。當天,18 份停戰協定文本分別由金日成,
彭德懷,克拉克簽字,並向各方下達停火命令。彭德懷激動地向世界宣告:“全世界人民所
渴望的朝鮮停戰現在已經實現了!”
朝鮮戰爭到此,朝鮮一半韓。
朝鮮戰爭的爆發,實際意義是第三大核心力量雞誕生嘴開張。讀著可能提出這樣一個令
人難解的問題,雞嘴應該豎張,而橫分呢?其真正意義在於字的內涵,朝鮮二字屬陽向上代
表雞的上嘴,上嘴骨大肉少而堅強,韓國的韓屬陰向下代表雞的下嘴,下嘴骨小肉多而富有。
在者,沒有中朝人民的並肩作戰和美國的霸權行徑就不會有三八線雞嘴開張,美國霸權
主義的出現,無意中應了天意,天意是有界的,不管是霸權主義,強權主義,超越了界線,
終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