梃擊案的經過是這樣的:
鄭貴妃因爲朱常洛小朋友繼承人的緣故懷恨在心,遂暗中命人打擊報復,而報復的對象正是咱們自幼沒人疼沒人愛的朱常洛小朋友,只可惜報復的手段實在是有點過於幼稚,也或者說是鄭貴妃有點太小看咱們的朱常洛小朋友了,所以纔會派那麼一個二逼青年去對付朱常洛小朋友。
被鄭貴妃派去對付朱常洛小朋友的名叫張差,據史書記載其手持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擊傷守門太監,太子內侍韓本用聞訊趕到,在前殿逮捕了張差……由此可見,這張差空有一身關羽單刀赴會的勇氣,卻沒有關羽單刀赴會的本事。去刺殺太子竟然只能拿了一根木棍……筆者對於這種神劇裡纔有的狗血劇情只能說一句話!幹得好!
而在逮捕張差之後,經過御史劉廷元審訊,這張差是薊州井兒峪人,語言顛三倒四,常提到“吃齋討封”等語。刑部提牢主王之寀認爲事有蹊蹺,覺得張差決不像瘋癲之人,用飯菜引誘他:“實招與飯,不招當飢死。”張差低頭,又說:“不敢說。”王之寀命衆人迴避,親自審問。
原來這張差靠砍柴與打獵爲生,在一個月前,張差在濟州賣完貨後,賭錢輸了,結果遇上一位太監,太監說可以帶他賺錢,張差隨這位太監入京,見到另外一位老太監,老太監供與酒肉。幾天後,老太監帶他進紫禁城。老太監交木棒給張差,又給酒張差飲。帶他到慈慶宮,著他進宮後見人即打,尤其見到穿黃袍者(是太子朱常洛)。這是奸人,要把他打死。老太監言明,如打死穿黃袍者,重重有賞,如被人捉住,他會救張差。
張差的供言,結果供出是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指使。
朝臣則有人懷疑是鄭貴妃想要謀害太子,王志、何士晉、張問達奏疏譴責外戚鄭國泰“專擅”;鄭貴妃則惶惶不可終日,向皇上哭訴,神宗朱翊鈞要她去向太子表明心跡。結果皇帝和太子不願深究,最後以瘋癲奸徒罪將張差處以凌遲。張差臨死前曾說:“同謀做事,事敗,獨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問。”(據《先撥志始》)。不久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前後五次會審龐保、劉成兩人,由於人證消失,龐、劉二犯有恃無恐,矢口否認涉案。六月一日,明神宗密令太監將龐保、劉成處死,全案遂無從查起。
而在此事之後,咱們的朱常洛小朋友,終於是鯉魚躍龍門,一步登天成爲了大明王朝的總扛把子。而其由於自小的遭遇,所以在登上皇位之後便一頭栽進了溫柔鄉里,只有女人的柔情似水,才能讓他在宮門深似海的環境下感覺到一絲活著的愉悅。雖說在歷史上他是出了名的好色多情,荒淫無度,但其一生,確實是坎坎坷坷,催人淚下,而其本人,也絕非世人認識的那般昏庸無能,至少在這皇位之上,他也算是個好皇帝了……
這一點從其上位之後就不難看出。
在其上位之後共進行了三個爲政舉措。
其一:廢礦稅。
據史書記載,朱常洛即位後第一件事便下令罷免全國範圍內的礦監、稅使,停止任何形式的的採榷活動。礦稅早爲人們所深感厭惡,所以詔書一頒佈,朝野歡騰……
其二:餉邊防。
據史書記載,朱常洛即位後,便借皇帝遺詔的名義,發內帑百萬犒勞邊防將士,由大內銀庫調撥二百萬兩銀子,發給遼東經略熊廷弼和九邊巡撫按官,讓他們犒賞將士;並撥給運費五千兩白銀,沿途支用。朱常洛還專門強調,銀子解到後,立刻派人下發,不得擅自入庫挪爲它用。
其三:補官缺。
朱常洛先命令禮部右侍郎、南京吏部侍郎二人爲禮部尚書兼內閣大學士;隨後,將何宗彥等四人均升爲禮部尚書兼內閣大學士;啓用卸官歸田的舊輔臣葉向高,同意將因爲“上疏”立儲獲罪的三十三人和爲礦稅等獲罪的十一人一概錄用。
雖說其只在位一個多月,但從這三點就不難看出,咱們的朱常洛小朋友是一個好皇帝,至少在深似海的宮牆之中能夠完好無損的生存下來且登上皇位,又豈是普通人?而《明史》對他的評價也是如此。
據《明史》贊曰:神宗沖齡踐阼,江陵秉政,綜覈名實,國勢幾於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於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爲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光宗潛德久彰,海內屬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構爭,黨禍益熾,可哀也夫!
不過後來,他的死法卻也算是古今帝王一枝獨秀的奇葩了……至少在中國的歷史上來看,除了咱們的朱常洛小朋友是吃**而死的帝王之外,其他帝王,基本上是沒有死的這麼奇葩的了。
而其的死訊,也涉及到了明朝歷史上頗爲有名的另一件案子——紅丸案!
紅丸案的經過是這樣的,咱們的朱常洛小朋友繼承皇位,改年號爲泰昌,史稱泰昌帝。八月初一日,泰昌帝在登基大典上,“玉履安和”,“衝粹無病容”,就是行走、儀態正常,沒有疾病的癥象。泰昌帝在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發銀100萬兩犒勞遼東等處邊防將士,罷免礦稅、榷稅,撤回礦稅使,增補閣臣,運轉中樞,“朝野感動”。
本來泰昌帝繼承皇位後會有一番作爲,但沒想到登基大典後僅十天,也就是八月初十日,泰昌帝就一病不起。第二天的萬壽節,也取消了慶典。
內閣首輔方從哲是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的資格入閣的,他在萬曆朝擔任了七年首輔,很能處理君臣間的關係。萬曆皇帝對於方從哲替他草詔的各項諭旨,幾乎沒有受到過駁斥,那是由於方從哲設法結交了萬曆最寵愛的妃子鄭貴妃的緣故。
方從哲剛來到朝房,內廷就送來了一道緊急公函。原來是泰昌帝有病亂投醫,昨天竟擅自斥退太醫院醫官,而請內侍崔文升給他看病。崔文升開了一個方子,皇帝吃後大瀉不止,一夜之間如廁三四十次,現已昏迷不醒,急請內閣處置。
當方從哲帶著閣臣們趕到太和門時,內廷已經亂成了一團,皇帝昏迷不醒,太醫們束手無策。
天近中午了,幾位御醫才從宮中出來。領班的御醫已經七十多歲了,平日與方從哲交往很深,一見面就壓低了聲音說:“上頭的病不妙。”方從哲有些疑惑:“剛剛四十出頭,怎會病成這個樣子。”老太醫搖了搖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皇上精損過重,所以太醫們一向使用固精建中之類的藥物。這類藥物本是慢工,豈能神仙一把抓?皇上埋怨服之無效,而濫用瀉藥,以致我們數月調治之功毀於一旦。”方從哲脫口問道:“莫非不好辦了?”老太醫嘆了口氣說:“如果不再亂用庸醫,只以充血生精之藥調理,還是有望的,只怕……”方從哲趕緊說:“我當進宮勸諫,請皇上按太醫院的醫案調養。”
送走老太醫,已經過了午時,方從哲匆匆用了一點午餐,正準備寫勸諫皇帝相信太醫院的札子,卻聽到太和門裡一迭聲的傳呼:“皇上急召首輔入宮。”
方從哲又火速進了乾清宮。泰昌帝伸出有些顫抖的手握住方從哲,說:“朕這幾日頭目眩暈,身體軟弱,不能臨朝,一切大事都煩先生操勞了。”方從哲趕緊道:“萬歲天恩浩蕩,從哲敢不竭盡全力報效國家?”泰昌帝說:“朝中政事先生可代朕硃批,太子生性懦弱,也望先生扶持,後宮妻妾尚未來得及冊封,先生可依舊例擬定名分。”這幾句話無疑是交代後事了,方從哲忙安慰說:“萬歲春秋正富,偶染小疾,原無大礙,望安心調養,千萬不要誤信流言,作踐龍體。”泰昌帝搖了搖頭突然問道:“壽宮可曾齊備?”方從哲感到十分爲難,思索了一陣才說:“萬歲放心,大行皇帝已安葬完畢,天壽山地宮於前天開始復土……”沒等他說完,泰昌帝打斷說:“朕問的是朕之壽宮。”方從哲慌忙顫聲勸道:“太醫院御醫已稟報,萬歲目前不過是體質虛弱而已,哪裡會有天崩地裂的事?”泰昌帝厭煩地說:“太醫院一幫庸醫,朕信不過。”方從哲說道:“萬歲若信不過太醫院,臣當傳檄天下,廣召名醫。”
聽到廣召名醫幾個字,泰昌帝就問:“聽說鴻臚寺有官員來進藥,如今爲何還不送來?”方從哲說:“鴻臚寺丞李可灼曾上本說他有仙方可治萬歲病癥,但臣與內閣諸臣計議,以爲不可輕信,所以已將李可灼斥退了。”泰昌帝面露嗔色:“太醫無用,仙方又不可信,難道叫朕束手待斃?”方從哲嚇得連連叩頭說:“微臣怎敢?只是李可灼之言實不可信,皇上三思。”泰昌帝揮了一下手說:“你傳旨下去,朕要試試這個仙方。”
方從哲知道,從萬曆帝的爺爺嘉靖帝起,就信奉道教,求煉長生不老的仙丹,這股風氣由來已久。看來泰昌帝也迷信“仙方”,只好推託道:“待臣與六部九卿商議後,再來稟明皇上。”泰昌帝揮了揮手,示意方從哲不要再說。方從哲匆匆退了出去。
接連三天,後宮裡不斷來人催問:“李可灼的仙丹是否送來了。”方從哲只是推託,到了第三天下午,皇帝的親隨太監來到體仁閣,說皇上降旨,著李可灼速帶仙丹進宮。方從哲無奈,只得與閣臣韓火廣議定,由他二人陪同鴻臚寺丞李可灼帶所進之藥進宮見機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