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73章 出巡之上海

上海,唐朝設華亭縣,是其建縣之初,宋朝在松江和黃浦交匯處增設上海鎮,元朝改爲上海縣。

大明建立之後,隨著商貿的發展,原來的劉家港已經不負重堪,在選擇新的商業中心時,由於劉浩然心中記憶對那個名字的如雷貫耳,最後便確定在這裡。

經過十來年的發展,上海已經取代泉州和劉家港,成爲大明乃至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也稱爲大明的商業和金融中心。大明十二家超大商社,有七家總部設在這裡,大明十一家銀行,有六家總部設在這裡。繁榮和興盛也使得這座城市成爲大明最富活力的一座城市。根據內政部門統計,上海縣現在有常住人口有七十五萬,僅次於南京的一百萬。這主要是大明接手了前元的爛攤子,經歷前宋末年和前元末年的戰『亂』,中原人口大量減少,爲了保證耕種和工業產出,不得已進行了大規模的分散遷移,所以上海縣的人口在某種程度受到了影響。但是這七十五萬人口中,完成國民基礎教育的幾乎佔到了三分之一(這必須考慮當時女童入學率不高的因素),大學、專學畢業的比比皆是,可以說,上海縣是整個大明文化程度最高,也是最年輕的城市。難怪乎有大食商人發出這樣的感嘆,站在上海,呼吸到這裡的空氣是如此的自由和充滿活力,彷佛我也年輕了十歲。

劉浩然抵達上海的第一項行程就是參加了當地的一場蹴鞠比賽,不過大明的蹴鞠已經完全不同於前唐宋時期的蹴鞠。唐代蹴鞠按分隊比賽,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宋朝蹴鞠則分兩種,有和唐朝類似的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第一種是兩隊在比賽時中間隔著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能使之穿過“風流眼”多者勝;第二種白打則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亦稱比賽“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踢球動作,如拐、躡、搭、蹬、捻等,而且每個動作還有如轉乾坤、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佛頂珠、旱地拾魚、金佛推磨、雙肩背月、柺子流星等名稱。

劉浩然入主江南時就對蹴鞠進行了大規模改制,以恢復前漢蹴鞠運動,經過十餘年發展逐漸分成兩種。第一種流行於軍中和軍事院校中,稱之爲漢鞠,場地爲爲東西長方形,長一百二十米,寬八十米,東西對稱各有一個寬八米,高兩米的鞠門。

漢鞠爲仿漢制改進,由六片尖皮縫製成爲長圓形球體,裡面塞滿『毛』發,上場隊員各爲十六人,僻脫承便,蓋象兵戍,以軍隊列陣方式各立在自己的一邊。一旦開始,雙方隊員不僅可以用身體任何一個部位接觸和保護漢鞠,還可以互相身體接觸,拼搶激烈,就象打仗一樣。沒有守門員,因爲每一個隊員都是守門員,用各種方式阻擋進攻的對方將漢鞠送進自己的鞠門,但是不得揮拳、踢腿、頂膝等,只能利用自己的身體進行合理衝撞以及搶奪。雙方輪流進攻,最先是猜錢幣定進攻方,此後便是輸球的一方爲進攻方,以進球多少定勝負。

此外還有一些後來逐漸完善的規則,如雙方隊員可以穿一些護住要害的護具和頭盔;球場分爲幾個區域,如防守區,對峙區;在對方的防守區只準往前,不準後退;球員劃定位置,如挾球,蹺球和散立。蹺球是專門負責進攻的球員,散立是類似於中衛的球員,而挾球就是類似後衛的球員。

第二種蹴鞠則是普遍意義上的蹴鞠,也稱之爲蹴球。流行於大明普通百姓和學校中。蹴鞠場地也是東西長方形,長一百米,寬六十米,東西也各有一個鞠門。鞠球要精緻的多,以熟硝黃革,實料輕裁爲十二片尖皮,再密砌縫成圓球,不『露』線角。裡面爲動物『尿』泡,可以充氣而實,全球標準重爲十二兩。

上場隊員是十二人,也分爲挾球,蹺球和散立,多加了一個竿網,即守門員。除了竿網可以身體任何部位觸球,其餘隊員只準用腳和頭觸球,球可以中間落地,也是以進球多少定勝負。

其餘還有一些規則,一部分是劉浩然根據漢唐宋時期的蹴鞠再加上他知道的足球規則制定的,還一部分是經過不斷髮展慢慢演化而來。

這場比賽是有上海縣圓社聯會舉行的,圓社聯會也就是上海各工商企業組織的圓社(球隊俱樂部)連成的一個組織,每年舉行一次大型比賽,各圓社採取分組淘汰制加循環決賽制,最後決出一個冠軍。

球賽還沒有開始,場面已經火爆地不行,巨大的球場可以容納上萬名觀衆,而這場比賽的兩支隊伍,飛虎隊和長風隊各自的擁護者揮舞著兩支隊伍的旗幟,開始齊聲吶喊起來。當球員入場時,整個球場一片沸騰,巨大的聲音幾乎要衝破天空。

劉浩然算是微服觀看,聽到這個曾經讓他熱血沸騰的聲音,劉浩然不由想到,自己喜愛的世界盃不知開始了嗎?(已經開打了,老曾旁白)不過在這個世界,卻有屬於大明和自己的世界盃。

首先是唱國歌,升國旗。球員、候補球員、教習、裁判、副裁判、球童,全部站立在球場上,而所有的觀衆也是全體起立。大家齊聲高唱大明國歌,目送五『色』龍鳳旗升起。

禮畢之後,在一片歡呼聲中,雙方的球員互相行禮,只見穿著短褲、短袖衫,後背彆著號碼的二十四位球員像大俠一樣互相抱拳,然後是雙方球頭(隊長)圍著裁判猜銅幣,猜中者可以選邊,先開球。

裁判看了看坐在裁判席上的主理,他相當於裁判長,專門負責計時。他看了看桌子上放的鐘,分鐘指針剛好指向十二,便向裁判揮手示意。裁判一聲長哨,比賽開始。

這時,飛虎隊的球『迷』佔據的半邊賽場響起了震天的鼓聲,只見十二面鼓在坐位前面一字排開,十二個光著上身的大漢在拼命地擂鼓,急驟而整齊的鼓聲像是戰場上的鼓聲號令一樣,激勵著開球的飛虎隊發起進攻,而後面的飛虎隊球『迷』則揮動著有一面面有雙翅飛虎的旗幟,高聲吶喊著。那半邊座位席上旗幟飛揚,喧聲震天。

大明觀看蹴鞠比賽有了非常有趣的規定,你購買球票時,必須說明自己是哪支球隊的球『迷』,那麼你就會得到同一位置的座位(如果你撒謊,後果自負),如果你是中立的,也會得到相應位置的座位,當然,如果你萬一被分到某一邊球『迷』的位置,只要你身上沒有攜帶或穿著支持另一支球隊的旗幟和衣服,那邊的球『迷』是不會理你的。

飛虎隊迅速推進到前半場,開始利用傳球尋找破門的機會,而長風隊則不敢示弱,挾球、散立各自應對飛虎隊進攻的蹺球隊員和輔助進攻的散立隊員,很快,雙方展開的對決,球在不停地傳來傳去,現在就看誰最先出現失誤。這時,戰鼓聲擂得更急了,一聲接著一聲,如同暴風驟雨一般。而飛虎隊在此鼓聲的激勵下,也開始展開了如同狂風暴雨般的進攻。

可惜直飛過去的球被長風隊的竿網給接住了,然後一大腳便送到一位長風隊的散立球員腳下。鼓聲驟然停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這邊如雷般的歡呼聲,接著十幾名長風隊球『迷』如同變戲法一樣各自拿出一支牛角號,鼓足了勁吹響了。

原本用於騎兵號令的牛角號在賽場上回響,悠長而沉悶的號聲就像颶風一樣向前席捲而去,得到球的長風隊蹺球隊員被這股颶風吹動著,勢不可擋地在飛虎隊的挾球隊員中穿行,如同一陣疾風颳過草原。

起腳,『射』門!進了!

這時,巨大的歡呼聲幾乎將整個球場都要震塌了,而十幾支牛角號的號聲也隨之一變,吹出了輕鬆短快的曲調,這是慶祝勝利的得勝曲!

當失球的飛虎隊又一次開球時,沉寂一時的鼓聲又一次被敲響,飛虎隊的球『迷』依然如同剛纔一樣發出巨大的助威聲,他們相信,自己的球隊只是暫時『性』的失敗,勝利最後還是屬於他們!

過了二十多分鐘,飛虎隊數次犀利的進攻,不是被長風隊挾球隊員嚴密的防守擊退,就是失腳踢飛。這時,飛虎隊的副教習跑到裁判席上說了幾句,然後兩位副理各自扛著一面大旗走了出來,一面是紅『色』的旗幟,上面被釘了一個大大的九字,一面是綠『色』,上面被釘了一個大大的十一字。兩位副理扛著旗幟來到球場南邊的邊緣,然後舉著大旗各向東西方向跑去,兩面紅綠『色』的大旗隨著副理的跑動在球場邊緣滾滾而動。

飛虎隊換人了,九號換下了十一號,一個蹺球隊員換下了挾球隊員,看來飛虎隊要拼命了。裁判暫停了比賽,在球員互換中,飛虎隊球『迷』齊聲高喊著“飛虎常勝!”數千人的聲音如同明軍臨戰前發出的誓言。

比賽繼續進行,整個球場又陷入鼓聲和號聲交替之中,唯一不變的是時刻不停的高呼聲。中場休息時,球場上的主角就變成了雙方的球『迷』,他們各自唱著所屬球隊的隊歌以及支持球隊的歌曲,再配上鼓聲和長號,試圖用聲勢壓倒對方。但是到後來依然是勢均力敵。

下半場繼續,飛虎隊的猛攻終於得到了成果,進球了,一比一平,整個球場又陷入巨大的鼓聲和歡呼聲中,而當球又一次被開出後,長風隊球『迷』不甘示弱,用號聲和高呼爲自己的球隊加油。

幾經往來,球又落到了飛虎隊的腳下,正當飛虎隊蹺球隊員帶著球向長風隊球門推進時,鼓聲突然停止了,數千飛虎隊球『迷』全部站了起來,仰首長嘯,如同數千只猛虎在齊聲長嘯山林一般。

球進了,飛虎隊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整個球場開始沸騰了,無數的大大小小旗幟在飛揚著。

長風隊隊員向飛虎隊各自抱拳行禮後,便離開了現在屬於勝利者的球場,他們依依不捨地看向裁判席上那座獎盃,眼睛流『露』出不甘和不屈,這時一支長號孤獨地吹響了,所有的鼓聲和歡呼聲都不約而同的停止下來,飛虎隊的球『迷』知道,這是長風隊球『迷』在發出挑戰,雖然我們這一場失敗了,但是我們會捲土重來,勝利最終還將屬於我們。

“這纔是我大明的精神,永不言敗!”劉浩然暗暗說道。

在飛虎隊球『迷』繼續開始歡呼慶祝時,劉浩然在劉存勝等人的護衛下離開了球場,走出球場,才發現外面更加狂熱。數以萬計的飛虎隊球『迷』由於買不到票,只好聚集在球場外面,當聽到自己球隊勝利的消息,他們也開始歡呼慶祝起來。

擠出人羣,坐上馬車,劉浩然不由對劉存勝說道:“難怪有使節說道,他們觀看完一場球賽,就像是參加完一場戰爭一般。”

劉存勝答道:“陛下,南京陸海軍官學院之間的漢鞠比賽,比這更熱鬧。”

劉浩然不由笑了,陸海軍一向是互相不服氣,自然會在漢鞠上爭個高低,而且漢鞠對抗激烈程度遠勝這普通的蹴鞠,聽說陸海軍軍官學院舉行漢鞠比賽,數萬陸海軍軍官學員、駐軍官兵、水手不僅將球場坐得滿滿的,還會將球場圍得水泄不通。更“可怕”的是陸海軍擁有一支專業的助威隊伍。

原本海軍喜歡用戰艦常用的哨子,可是數千支哨子一吹響,裁判的哨子就怎麼也聽不清了,於是便被禁止。所以海軍便改爲用於短距離傳達訊息的銅號。而陸軍則使用步兵鼓。陸海軍的銅號手和步兵鼓手可不是民間所能比的,都是專業人士,而且經常一出動就是上千號手和鼓手。所以場內你就只能聽到整齊肅正的銅號聲和步兵鼓交替奏響,那聲勢,就跟一場大戰役一般。

而每到這個時候,南京衛戍區和應天府都會出動數以千計的大內親軍、典軍隊和巡防營維持秩序。而球場方圓數裡也會變成“禁區”,普通百姓們都不敢靠近,生怕陸海軍因爲比賽的火爆而發生肢體衝突,自己白倒黴。

雖然發生不少衝突,甚至有流血事件,但是樞密院只是嚴懲肇事者,卻絕不禁止比賽,於是陸海軍漢鞠比賽成爲南京城一大奇觀和傳統。得勝的一隊會得意洋洋地故意繞城一圈再回學院,而失敗的一方則會很鬱悶地走進酒館,然後一旦兩方人馬遇上,就有可能就是一場羣架。不過經過幾次嚴厲懲戒,這些陸海軍的官兵們下手都有分寸,把人打倒打痛就好,絕不能打傷打出血。

劉浩然接下來先接見了上海縣百姓代表,瞭解情況,經過幾天的接見以及侍衛武官實地的調查,劉浩然發現了一個問題,一個有關大明教育的問題。

按照規定,大明技術工人都是從專學中培養的,但是劉浩然發現,這有點浪費了。一個少年經過十二年國民基礎教育,再讀三年專學才能成爲技術工人,需要耗費整整十五年時間,這太漫長了。而且現在的大明雖然教育發達,但是還沒有到可以這般奢侈的地步,完成整個十二年國民基礎教育的人都算是“知識分子”了,卻還無法成爲技術工人。

劉浩然斟酌了一下,又和衆人幾經商議,決定再對大明的教育體系進行改革。在他想來,大明教育體系應該分爲三種,國民基礎教育、技能教育和高等教育。

國民基礎教育依然保持十二年,但是在國中三年級的時候學子們可以做出選擇,成績優異者可以繼續讀國中四年級,成績一般者可以改讀技能教育。一般的少年六歲讀書,國中基本上是十五歲了。雖然大明國民受教育時負擔極輕,但是在這個時代,十五歲就可以成爲家裡的勞力,還要繼續讀三年,萬一考不上大學,又得重來,白白浪費三年時間。所以一般家庭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績一般時,就不大願意讓他們繼續讀國中了,寧願讓他們去當學徒或務農,給家裡減輕負擔,這使得國中越到高年級,學子人數越少。

從另外一個層面上看,大明現在人才缺乏,尤其是技術工人,二十多年也才培養出數十萬,而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就是靠這些技術工人來支撐,以前專學方式培養技術工人過於理想化了。

劉浩然決定設立業學,即職業技能學校,從國中三年級學生中招收,分造作科、營作科、織作科、冶作科等等,分別培養機械加工、建築營造、紡織印染、冶煉鍛造等方面的人才,下面再細分專業。

由於業學是專門培養技能的,劉浩然決定以學校和工廠互相合作的方式辦學,即某一家業學與當地幾家工廠協作,根據工廠的需求招錄和培養人才,費用國家包辦三分之一,工廠負擔三分之二,學子在業學裡學習三分之一時間,在工廠實習三分之二時間,三年畢業後即可成爲該工廠的正式技術工人,而師資方面,理論知識則是業學專門從各大學聘請過來,實踐『操』作則有工廠提供有豐富經驗的老工人。這樣是互助互利的關係,國家減輕負擔,而工廠則得到他們急需的技術工人。爲了讓工廠積極配合,劉浩然決定製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如果願意與業學合作的工廠,稅收可以得到一定優惠,學子畢業後,在工廠遵守勞工律法的基礎上必須在該工廠待滿五年纔可換廠。而業學畢業後技術工人也保留繼續攻讀大學的機會,而且和以前一樣,滿五年後有錄取優惠政策。

不過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業學,那就是農作科,這個沒有辦法與工廠合作,劉浩然就別出心裁,讓農作科業學與農業研究所、大學農牧系和大農場主合作,即可以獲得理論教育資源,又可以獲得實踐場地和機會。而對於農業研究所和大學農牧系來說,他們一般專注於農業研究,至於耕種、培育等動手『操』作就可以由業學的學子代勞了,而對於大農場主來說,他們有相應足夠的勞動力,但是缺乏有耕種放牧的實踐能手。

業學建立了,那麼此前的專學就沒有用了。劉浩然決定將它們合併,歸爲各大學的分校或院系。

通過了解,劉浩然發現大明大學學子也開始出現一些問題。此時的大明大學生是非常短缺的,算得上是天之驕子。在學考中,他們一旦考上了大學,便視爲人生的一大轉折,此生便無憂了,於是不少大學生開始荒廢學習了,因爲除了想參加政考和司法考的學子,一般人都沒有什麼壓力了,只管等著畢業掙錢去了。所以有些工商業代表對聘請的少數眼高手低的大學生有些腹誹。

劉浩然準備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廢除以前嚴進寬出的方式,改爲寬進嚴出的方式。反正諸多專學合併之後,大學資源一下子多了起來,多招收學子不是問題,但是必須保證學子們畢業後的“質量”。

劉浩然決定取消此前大學分預備科和專科的制度,全部改爲四年本科制,進行通識教育。通識教育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社會科學教育、數學和自然科學教育等,其中分爲主修學科,核心學科(必修學科)和選修學科。各個大學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優勢,設立自己的核心學科。大學生入學後,先花一年時間學習高等基礎知識,第二年開始學習核心學科,第三年進入主修學科學習。畢業後分別授予文學和物學科士學位,文學科士學位包括文學語言、藝術、設計、歷史等,物學科士包括數學、物理、化學、農牧、營造、天文、地理、地質等等。一般科士畢業要修完六到八門核心課目,十二到十六門主修課目,六到八門選修課目,全部合格後再經過畢業論文才可畢業和授予科士學位。

至於法學、機械、冶煉、醫學、商學等專業學科,則需要在考取碩士生之後纔可攻讀,一般畢業後直接授予該專業的碩士學位。

劉浩然提出一個設想,取消在學考中錄取大學生,學考只是做爲學生們國民基礎教育的畢業考試,大學錄取由各大學單獨或聯合錄取,因爲各個大學知道自己的特點,知道需要招錄什麼樣的學生。而學考成績只能作爲一個參考。

劉浩然覺得,應該給學子們更多的選擇機會,那麼各學校錄考的時間必須錯開,如南京大學一月份錄考,江蘇大學三月份錄考,安徽大學五月份錄考,這樣學子可以先去南京報考南京大學,爲了保險,還可以去報考江蘇大學和安徽大學。而且學考合格後可以在一定期間裡不限次地報考。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構想,必須經過學部、兩院一館、各大學討論完善之後才能執行,而且執行起來也不是一兩年的事情,不過主要原則和方向確定下來,其它都是細節了。

第221章 禮部尚書胡惟庸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123章 當務之急第50章 氣節第333章 誰輸誰贏?(一)第129章 敗仗(三)第322章 帖木兒的擔憂第56章 大內親軍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188章 制蓬峨第57章 火槍與火炮(一)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155章 準備北伐(二)第188章 制蓬峨第224章 伐蜀(二)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25章 和州之戰(三)第116章 細川賴之(一)第227章 陳孝閔(三)第96章 張定邊(四)第105章 武昌(一)第149章 李成桂的抉擇第196 教皇使團(三)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230章 羅貫中第109章 分省(二)第17章 定遠城外第一章第70章 陳友諒稱帝第58章 火槍與火炮(二)第8章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第138章 回來了就好第159章 山東之戰第47章 西線新動向第231章 衝突第227章 陳孝閔(三)第293章 再亂(二)第77章 風波(二)第271章 出巡之杭州第146章 耽羅島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七章第292章 再亂第57章 火槍與火炮(一)第227章 陳孝閔(三)第21章 風雲突變第305章 各派勢力的出路第54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三)第48章 新式武器(一)第15章 清澗山(二)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120章 細川眼中的江南第224章 平雲南(三)第232章 平雲南(一)第七章第128章 敗仗(二)第257章 士兵王金貴(六)第58章 火槍與火炮(二)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163章 陳氏兄弟(二)第227章 陳孝閔(三)第77章 風波(二)第13章 智取驢牌寨第40章 龍鳳二年第178章 冬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第214章 常遇春第181章 陝甘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202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十章第112章 中樞(三)第88章 大事件(二)第52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一)第213章 新四省第136章 列維希(二)第125章 方氏兄弟第257章 士兵王金貴(六)第253章 士兵王金貴(二)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244章 威尼斯商人(五)第336章 西安第86章 江州(五)第169章 石嶺關戰役(一)第230章 羅貫中第227章 馬六甲第249章 四國之亂(一)第268章 出巡之刺客事件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132章 泉州第223章 伐蜀(一)第147章 高麗水師第308章 幸福島海戰(二)第201章 修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131章 福州(二)第148章 漢陽之戰
第221章 禮部尚書胡惟庸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123章 當務之急第50章 氣節第333章 誰輸誰贏?(一)第129章 敗仗(三)第322章 帖木兒的擔憂第56章 大內親軍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188章 制蓬峨第57章 火槍與火炮(一)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155章 準備北伐(二)第188章 制蓬峨第224章 伐蜀(二)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25章 和州之戰(三)第116章 細川賴之(一)第227章 陳孝閔(三)第96章 張定邊(四)第105章 武昌(一)第149章 李成桂的抉擇第196 教皇使團(三)第140章 賽繆爾(一)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230章 羅貫中第109章 分省(二)第17章 定遠城外第一章第70章 陳友諒稱帝第58章 火槍與火炮(二)第8章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第138章 回來了就好第159章 山東之戰第47章 西線新動向第231章 衝突第227章 陳孝閔(三)第293章 再亂(二)第77章 風波(二)第271章 出巡之杭州第146章 耽羅島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七章第292章 再亂第57章 火槍與火炮(一)第227章 陳孝閔(三)第21章 風雲突變第305章 各派勢力的出路第54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三)第48章 新式武器(一)第15章 清澗山(二)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120章 細川眼中的江南第224章 平雲南(三)第232章 平雲南(一)第七章第128章 敗仗(二)第257章 士兵王金貴(六)第58章 火槍與火炮(二)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163章 陳氏兄弟(二)第227章 陳孝閔(三)第77章 風波(二)第13章 智取驢牌寨第40章 龍鳳二年第178章 冬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第214章 常遇春第181章 陝甘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202章 第一個五年計劃草案第18章 朱重八來了第十章第112章 中樞(三)第88章 大事件(二)第52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一)第213章 新四省第136章 列維希(二)第125章 方氏兄弟第257章 士兵王金貴(六)第253章 士兵王金貴(二)第219章 北方學派的出路第244章 威尼斯商人(五)第336章 西安第86章 江州(五)第169章 石嶺關戰役(一)第230章 羅貫中第227章 馬六甲第249章 四國之亂(一)第268章 出巡之刺客事件第164章 陳氏兄弟(三)第132章 泉州第223章 伐蜀(一)第147章 高麗水師第308章 幸福島海戰(二)第201章 修改第一個五年計劃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131章 福州(二)第148章 漢陽之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头市| 上林县| 广灵县| 洛隆县| 贵阳市| 周宁县| 炎陵县| 淮南市| 南宁市| 肃宁县| 漠河县| 乐都县| 金华市| 霍林郭勒市| 固原市| 芜湖县| 锡林郭勒盟| 东港市| 元谋县| 营山县| 巴青县| 宿松县| 凭祥市| 海淀区| 澄江县| 新沂市| 绵阳市| 岚皋县| 策勒县| 苗栗市| 江达县| 大竹县| 林芝县| 乌鲁木齐县| 镇巴县| 甘孜县| 乐山市| 兰考县| 东明县| 大关县| 镇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