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

就這情況——吳楚叛軍就由這種質量的兵員組成,睢陽城還能被攻的堪堪欲墜,也能說明睢陽國軍的狀況,也沒比吳楚叛軍強到哪裡去。

再加上竇嬰、周亞夫所部,尤其是真正參戰的周亞夫所部,有效戰鬥兵力並不少於叛軍,且戰鬥素養明顯高於叛軍的前提下,三月而平吳楚,也就算不得多麼驚世駭俗的事了。

回顧過當年那場吳楚七國之亂,其實就不難發現:封建時代的戰爭,往往是不能將表面上‘號稱’的兵力當真的。

因爲弱小一方,多半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誇大本方的兵力,好對敵方造成心理壓力的同時,爲自己爭取更多牆頭草的支持。

而強大一方,雖然多半不屑於‘號稱’,但也會默認將各類非戰鬥編制,也都給算進‘總兵力’當中。

總結下來,吳楚七國之亂,叛軍有效兵力十萬左右,周亞夫平叛大軍,有效兵力同樣接近十萬。

人數方面,雙方勢均力敵,戰鬥素養方面,周亞夫所部佔優。

至於竇嬰所部——無論是二十萬的‘總兵力’,還是五六萬的有效兵力,其實都可以忽略不計。

因爲整場戰爭,竇嬰所部壓根兒就沒參戰,更沒有靠近任何一處戰場方圓百里的範圍。

你說這二十萬人,漢家有沒有投入?

糧草給沒給,戰後有沒有論功行賞?

在戰爭過程中,這二十萬人有沒有起到作用?

答案當然是:有。

但畢竟他沒直接參戰,起到的也就是一個穩定本方軍心、震懾叛軍士氣的作用。

這麼說下來,吳楚七國之亂,關東叛軍vs長安朝堂中央,正面戰場差不多就是十萬人vs十萬人。

明白了這些,再回過頭,看劉榮在高闕之戰中,擬投入的十三萬兵力。

——這十三萬人,那可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有效兵力’,都要上戰場殺敵的!

什麼輔兵、遂營、民夫之類,劉榮都壓根兒沒往裡面算!

也就是說,這一場戰爭,劉榮打算投入的兵力,無論是從人數還是戰鬥素養、綜合戰力,都遠遠超過了當年,吳王劉濞麾下的吳楚叛軍。

而高闕,又與函谷關極其相似。

這就得出了一個十分有趣,且相當具有說服力的參照。

試想一下。

如果當年,劉濞帶著麾下那號稱百萬、實則二十多萬,有效兵力更只有十萬的叛軍主力,出現在函谷關外,會是個什麼畫面?

在過去,每每說起‘當年,叛軍倘若兵臨函谷關’的話題時,劉榮都總是在說:且不說叛軍打不打的下函谷關,只要出現在函谷關外,長安就要騷動,天子啓就可能‘退位’!

若是不去考慮這件事的政治意義,單純從軍事角度來看:按照以上假設條件,吳王劉濞,能不能打下函谷關?

大概率打不下。

但劉榮想說:憑什麼?

憑什麼不去考慮這件事的政治意義?!

——當年,吳王劉濞的叛軍,但凡將一支偏師,乃至先鋒,甚至是個位數的斥候送到函谷關外,那當即就是天下震動!

眼下,漢軍將士出現在高闕外,難道就不會讓高闕所守護著的幕南地區,以及幕南腹地的匈奴核心城市:龍城,因此而出現動盪嗎?

誠然,長安是帶不走的,天子啓只能,也必須待在長安,而匈奴單于庭是可以到處遊走的;

長安之於漢室的意義,遠比龍城之於匈奴人的意義,重要不知道多少倍。

但再小的影響,那也是影響啊?

漢軍將士兵臨高闕,對高闕身後的幕南,以及龍城造成威脅;

就算匈奴單于,能隨著單于庭而到處移動,也並不意味著匈奴人,完全不在乎幕南地區和龍城啊!

當年,吳王劉濞以十萬有效兵力——尤其還是砸鍋賣鐵,老弱婦孺齊上陣的有效兵力,便逼得先孝景皇帝劉啓腰斬自己的恩師;

如今,劉榮打算派出訓練有素、戰鬥素養合格,且人數達到十三萬的有效兵力,去突襲匈奴人在幕南地區門戶:高闕。

匈奴人,難道就不會被嚇得人心惶惶?

軍臣老賊屁股底下的虎皮單于大座,難道就不會燙屁股?

就算此戰,漢家無法打下高闕,甚至因此而引來匈奴人的猛烈反撲,劉榮也確信:此戰過後,下一次來到長安的匈奴使者,必定不會是軍臣單于所派出。

準確的說,是不可能由匈奴‘先單于’:攣鞮軍臣派出。

說回高闕之戰本身。

十三萬作戰兵力的投入,看似不多,但考慮到當年,吳楚七國之亂,叛軍主力那十萬人馬,可以說是劉濞爭天下的家底;

而高闕之戰這十三萬人,則是要擠在一起,攻下並守住高闕。

前者是一場波及大半中原的全面叛亂,後者則是針對單一關隘的局部戰爭。

劉榮很確定:這十三萬人,幾乎不可能同時上戰場、不可能在高闕外鋪的開。

考慮到目標的大小、戰爭的範圍,十三萬這個人數,已經非常高了。

更何況這十三萬,還只是高闕戰場的兵力投入。

是的。

和河套-馬邑戰役,分了兩個戰場一樣:這場高闕之戰,也同樣不止一個戰場。

只是稍有不同的是:這一戰,除了一個固定的高闕戰場外,另外的幾個戰場都是不確定的。

不單位置是不確定的,連其是否存在,也是不確定的。

比如河西。

在高闕之戰爆發的同時,劉榮打算另外派出一支軍隊,在河套西部、西北部地區,進行戰略威懾式遊弋。

另外,河套西部,還要有一支軍隊定點駐守,以防備對岸的河西各部。

目的自然是爲了預防河西,那些個死忠於匈奴單于庭的部族,在高闕之戰爆發後,對高闕發起支援。

河西部族要想支援高闕,方式有兩種。

——要麼,從河西沿大河往東北進發,直接去高闕支援;

要麼,就近東渡大河,侵擾、攻擊河套西部,以轉移漢家的注意力,達成類似‘圍魏救趙’的效果。

兩種都有可能發生,甚至可能同時發生——畢竟河西各部並非鐵板一塊,有人可能會選擇直接支援高闕,有人可能會選擇‘圍魏救趙’,又或直接就是渾水摸魚,去河套西部撈點好處。

二者都有可能發生,那漢家自然是二者都要防。

於是,除了高闕戰場的十三萬作戰部隊外,河套西部,還要有一支至少五萬人的戍邊軍;另需一支三萬人左右的機動力量,沿河套西部、西北部,至高闕一線遊弋。

再有,便是河套地區本身,也需要有軍事力量進行鎮壓。

——漢家得到河套,終歸還沒過多少時間。

當年河套-馬邑戰役,河套各部跪的固然夠絲滑。

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能說明這些部族,本身就不具備‘穩定性’。

去年,這些人能滑跪漢軍將士,今年高闕之戰,他們就也能跪舔匈奴同胞,甚至在後方搗亂,讓漢家無法專心攻擊高闕。

所以河套內部,也需要有五到八萬兵力,或化整爲零、或聚兵一處,以防範可能發生的後院失火。

好在這部分人,倒不是非得精銳來——大半預備役,外加部分骨幹老兵,足矣。

只是這樣算下來,整場戰役,高闕主戰場十三萬,河套西部駐守五萬,西北部遊弋三萬,河套內部留守五萬——漢家投入的總兵力,便這麼在不知不覺間,來到了駭人聽聞的二十六萬人之衆!

二十六萬戰卒!

什麼概念?

——按照塞外作戰,則民夫三倍於戰卒的比例來算,劉榮需要爲了這二十六萬戰士,徵召高達七十八萬人的民夫!

這一戰,漢室投入的‘總兵力’,也將達到聳人聽聞,且貨真價實、沒有半點‘號稱’水分的:百萬之衆!

如今漢室,人口三千萬上下,將近五百萬戶家庭。

一場需要漢室投入百萬人的戰爭,等於說漢室全天下,平均每五戶人家,就要有一個男人蔘戰;

全天下的人,無論老弱婦孺——除了沒到始傅年紀的小孩兒外,平均每三十個成年人,就要有一人蔘戰。

這個比例,極其恐怖。

因爲‘成年人’這個概念,包含了老人和女人。

三十個成年人,去掉女人剩一半,去掉老人再少一半。

等於說是每七到八個壯年男性,就要有一人在今年冬天的臘月凜冬,或爲戰卒、或爲民夫,自朝那塞踏足河套大地。

如此龐大的人力成本,自然也意味著同樣龐大的後勤供應成本。

——上百萬人,每個月的糧食消耗,就高達兩百萬石!

戰爭只需要維持六個月,軍糧的消耗,就能吃掉漢室一整年的理論農稅收入!

考慮到如今,漢家的農稅會被地方截留三成,餘下的也多半要用來發放官員俸祿。

可用於‘操作’的盈餘,不足農稅總量的一成。

也就是說:這場高闕之戰,如果讓相府國庫去負責糧草供應,那隻需要半個多月,就能把相府國庫去年的農稅收入盈餘給吃光。

若打上三、五個月,那往後十年,相府國庫就別想做事兒了——老老實實休養生息,爭取別拖欠官員俸祿,就已然能算的上是‘燃盡’。

當然了,按照慣例和制度,這百萬人的口糧,其實並不都要官方負責。

——被徵召的民夫,無論是自己吃的口糧,還是因‘別有用心’、想要建功立業而帶上的弓、劍之類,都是要自備的。

至於作戰單位,除了本身就屬於南、北兩支禁軍,以及飛狐軍那樣的常備野戰軍,或虎賁、羽林等中央直屬武裝的職業軍人外;

任何一位不屬於常備武裝、非職業軍人,是在戰前被徵召編入軍中的,理論上也同樣要自備乾糧、軍械。

當然,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漢天子往往會將標準放寬一點。

比如有經驗的老兵,以及特殊兵種——如巨盾、甲兵、弩手等,本身不具備‘自備軍械’能力者,是可以空手到軍營報道的。

至於口糧,也往往只需要他們象徵性帶個三五日的量,後續便統一由朝堂中央負責。

只是民夫,歷來都不曾有過這樣的待遇——吃的、喝的、用的,武器軍械,都得自己帶。

而這一戰,劉榮卻打算把這一份缺口,也給補上。

原因無他——塞外作戰的艱苦,即便劉榮沒有體驗過,也不難想象。

就說眼下,劉榮算出來的這百多萬號人,真要出了朝那、去了河套,指不定有多少人要埋骨他鄉、死在塞外!

且此戰,不同於過往的諸侯王叛亂,又或是與匈奴人之間的大規模戰役——戰場只有一個高闕!

除了登上高闕牆頭的絕對精銳,其他任何民夫、輔兵,乃至於承擔其他戰略任務的部隊,都幾乎不可能得到殺敵建功的機會。

當今漢室在戰前徵召民夫,百姓民爲什麼沒有太大的抵抗情緒?

正是因爲有機會建功——只要運氣好,未必就不能砍下一個迷了路、脫離大部隊的敵人的腦袋!

而在這樣一場民夫幾乎不可能有機會建功,同時又要承受極度艱苦,且承擔非戰鬥傷、亡的戰爭當中,劉榮真的很想給他們一些補償。

左思右想,唯一能想到的,也就是口糧。

——不讓他們自掏腰包、自備乾糧,跑去河套爲大軍做無私貢獻了;

給他們一口吃的。

哪怕給一半,甚至是一部分,也總好過完全不給。

“麪食,緊著作戰部隊;”

“粟,便留給這些苦命人吃吧。”

“若一切順利,戰後論功行賞、撫卹傷殘,也不能忘了他們。”

如是想著,劉榮揹負雙手,卻難得出現在了上林苑——已經闊別許久,接連數月沒能抽空來看看的博望苑。

看著苑外圍,佃農們身形佝僂,面色卻也不算愁苦的清理著秸稈;

再看看苑內,幾年前還人跡罕至的闊野,如今卻是宅院林立,人來人往。

劉榮莫名一笑,感受到了許多不曾有過的平靜。

但最終,劉榮並沒有在其他地方駐足太久,而是徑直朝著苑林深處,與獵場相連的一塊軍事管制區。

——如何以更小的代價攻下高闕,是劉榮眼下關心的頭等大事。

而在當今漢室,幾乎所有能減少漢軍將士傷亡、簡化戰爭進程的軍事用品——無論是試驗階段的還是投入量產的,都只會出現在劉榮此行的目的地。

上林,博望魯班苑……

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387章 商賈第264章 活著,纔是最大的勝利晚點更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31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489章 高闕即下!第211章 臣,等著家上第431章 面聖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431章 面聖第268章 削藩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449章 戰鼓擂回家晚了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399章 金布律?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326章 文明進程的落後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268章 削藩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152章 博望苑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514章 大案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511章 潤物細無聲第340章 驗金石第265章 來啊!互相傷害啊!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203章 誰知道呢睡一覺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399章 金布律?第205章 羽林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340章 驗金石第50章 有樣學樣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435章 稅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302章 戰書?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劃算嗎?第53章 竇王孫第23章 好劇本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431章 面聖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207章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246章 廟算第52章 瓷器成第527章 穩步推進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524章 劃算第199章 學著點兒,混小子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265章 來啊!互相傷害啊!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23章 好劇本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447章 快刀斬亂麻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246章 廟算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
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387章 商賈第264章 活著,纔是最大的勝利晚點更第360章 風水輪流轉吶第31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489章 高闕即下!第211章 臣,等著家上第431章 面聖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第341章 竇氏的未來第431章 面聖第268章 削藩第338章 《新則》的第一次實踐第485章 冰與火之歌第449章 戰鼓擂回家晚了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399章 金布律?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307章 明駐馬邑,暗奔河套第326章 文明進程的落後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268章 削藩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152章 博望苑第283章 戰略準備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471章 博望魯班苑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514章 大案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511章 潤物細無聲第340章 驗金石第265章 來啊!互相傷害啊!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203章 誰知道呢睡一覺第51章 竇氏呼?呂氏呼?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339章 武夫當道第399章 金布律?第205章 羽林第391章 這個可以有!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340章 驗金石第50章 有樣學樣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435章 稅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302章 戰書?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劃算嗎?第53章 竇王孫第23章 好劇本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158章 試試就逝世!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412章 難題接踵而至第431章 面聖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207章第405章 輿論鼎沸?第246章 廟算第52章 瓷器成第527章 穩步推進第372章 江都吾弟,見字如面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53章 濃眉大眼天子榮第524章 劃算第199章 學著點兒,混小子第305章 戰爭機器啓動第359章 自古以來?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265章 來啊!互相傷害啊!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23章 好劇本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447章 快刀斬亂麻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429章 朕吶,又要搞事情啦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246章 廟算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459章 不一樣,很不一樣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456章 萬望陛下三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岗巴县| 济阳县| 隆昌县| 怀安县| 溧水县| 郁南县| 田阳县| 呼图壁县| 临漳县| 开化县| 桃园市| 汉寿县| 张家界市| 多伦县| 铜山县| 宁安市| 高邑县| 盐池县| 根河市| 襄城县| 栖霞市| 色达县| 西林县| 宜宾县| 甘肃省| 丰原市| 临猗县| 和硕县| 剑河县| 永春县| 邳州市| 莱芜市| 石屏县| 清水县| 邮箱| 凤阳县| 当阳市| 临湘市| 兴海县| 延庆县| 石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