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書記靠在大隊的被子上,手裡攥著筆,對著電燈認真看著報紙上的社論,他始終不明白資產階級的法權等晦澀的名詞。他翻開新華詞典,發現沒有這些名詞。這段時間,別的方位還算平靜,南邊大隊的廣播不斷向自己挑釁,那是另一個公社管轄的,兩個大隊都在主幹公路兩旁。
縣上的幹部和公社的領導經常騎著自行車經過,社員們在田間地頭勞動,兩邊的喇叭都能夠聽到,自己如果敗下陣來,如何領導大家。孫書記通過同學,打聽到南邊那位書記是正牌的高中生,原來在公社做了幾年材料員,文理清晰,口才不錯。他本來想嚥下這口氣,不料自己喇叭上的講話,對方都會進行批駁,這讓他沒有面子。
前幾天,公社楊主任路過大隊,走進來坐下,孫書記趕緊遞上煙。他看了一眼大隊部,嘆了一口氣,揮著手說:“老孫呀!你們大隊可是咱們公社的前沿陣地。中午一個親戚嫁女兒,我去吃上門筵席,坐著沒事,聽到你們兩位書記喇叭裡的對話,應該說咱們還是有差距呀!”
孫書記趕緊低下頭,將畫得格格道道的文件遞給楊主任,謙卑地說:“我正在加班加點地學習哩!咱們就是實在,花花腸子不多。”
楊主任輕輕地拍著桌子,厲聲斥責道:“老孫,我就不喜歡你這種態度,什麼叫花花腸子,那是革命覺悟!什麼叫實在,難道宣講革命形勢就是不實在嗎?”
孫書記抽著煙,再也不敢辯駁了。楊主任瞥了他一眼,用和緩的口氣說:“老孫,咱們不能整天盯在田裡,要開動腦筋想問題,文件上說的問題你們有沒有,肯定有。你瞧你上午喇叭裡講的,都是什麼玩意兒!一院子的客人都在大笑,我這個主任的臉都讓你給丟光了!”
推著自行車臨出門的時候,楊主任回過頭來說:“老孫呀,越是天旱越要把握政治動向,抓一兩個典型出來。公社最近準備組織一次批鬥會,你們得有一個典型啊!”
會計德文走了進來。他是一個羅鍋,扭曲的上身使得其身高不足一米五,四十多歲,沒有什麼皺紋,臉上始終掛著笑容。看見孫書記還在埋頭鑽研社論,他倒了一杯開水,放在孫書記面前。孫書記看著冒著熱氣的缸子,愣著擡起頭,看見一張堆滿笑容的冬瓜臉。
德文坐在炕邊上,拿起扇子,晃著扇涼。起初主要對著自己,後來慢慢移向書記,看著書記舒服的表情,乾脆完全對著書記扇了起來。孫書記放下手中的報紙,看著他眉飛色舞的臉,將楊主任的告誡和自己學習的壓力訴說了一遍。德文晃著扇子,看見書記的分頭隨著扇子的搖晃一起一落,他欲言又止了好長時間,看著窗外晃動的樹枝,他傾著羅鍋,貼在孫書記的耳邊說:“有一個辦法,一定旗開得勝,就是不好講。”
孫書記忽地坐直身子,拿過扇子,自己扇著說:“德文,我知道你是大隊的老人手,有啥話就講!別吞吞吐吐的,讓人難受!”
德文眨麼眼睛,忽閃著羅鍋,深一腳淺一腳地顛過來,附在孫書記耳邊低聲說:“你知道二隊的陳俊明嗎?他可是延安抗大的學員,水平很高。由於一些歷史問題不清,始終窩著身子做人,從來不談論政治。他的兒子都是生產隊硬咣咣的勞力。他男寡婦守娃,平時關著門,在家裡給兒子做個飯,有集市的時候,也會到集市上遛遛。”
孫書記摸著下巴,猶豫不定,疑惑著問:“和他攪和在一起,萬一有啥風吹草動,那可咋辦?”
德文盯著書記,小聲說:“我可是爲了你好,做不做,書記你定。”
孫書記下了炕,關上門,在屋裡踱了幾個來回。對德文低聲說:
“德文,抽空去看看,探探口風,也不知人家是咋想的?”
德文彎著羅鍋,點著頭。
德文騎著自行車來到二隊,他將自行車放在飼養室。社員們都在田間忙著,村子沒有什麼人。他走到俊明家門前,看著四下沒有人,上去叩著門環,沒有想到門環剛好磕在門扇上毛主席畫像的額頭上。俊明家裡很少有人去,好長時間,都沒有人開門。他想起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便離開了大門,站在院牆邊上。俊明喀喀了幾聲,喊了一聲誰呀?德文不好應聲,也在牆外喀喀了幾聲。
俊明將門開了一個縫,探出腦袋張望著。德文趕緊過去,推著他閃了進去,關上大門。俊明疑惑地看著他,也不讓他進屋坐坐。德文看著三間的院子裡雜草叢生,地上落滿了樹葉,屋檐下的臺階上橫七豎八地放著各種農具,說明他沒有將心思放在種地上。從廂房的門看進去,人家的櫃上面都貼著毛主席像,他的屋子裡卻貼著一張鐵梅咬著牙雙手攥著大辮子的劇照。他不知俊明一個人在家裡的時候,是想著鐵梅哩?還是告誡自己別讓人抓著辮子?俊明的頭剃得鋥亮,泛著青色,佈滿血絲的鼻樑上,架著一副圓砣砣老式眼鏡。他的嘴上掛著笑容,眼睛不時地眨麼著。德文感到他的判斷是對的。俊明笑著說:“家裡亂,別見笑!有什麼事?”
德文拿來一個三條腿的板凳,小心翼翼地將屁股放在凳子上,感慨地說:“俊明,你拉扯兩個孩子,真不容易呀!孫書記讓我過來看看你,這也是大隊對你的關心。”
俊明蹲在邊上,不停地打著嗝,撓著頭說:“本來應該下地勞動。我知道有人有意見,沒有辦法,這胃病鬧得我常常想吐。再一想,兩個兒子勞動,總要有人做飯吧!”
德文轉過頭,突然問:“沒事的時候,聽廣播不?”
俊明莫名其妙地看著他,笑著晃著頭,分不清是點頭還是搖頭。
德文接著問:“現在公社要求每天晚上,書記都要在喇叭上講形勢,你覺得孫書記講得咋樣?”
俊明還是晃著頭。德文又說:“俊明,我知道你是高人。說實在的,孫書記壓力很大。南邊的喇叭講得滴水不漏,孫書記始終沒有高度,對形勢的領悟力還是要差一些。他現在每天都在學習,希望能夠跟得上形勢,可能要你幫忙,你考慮一下。”
說著,他從包裡拿出兩包煙,放在板凳上,準備離開。俊明拿起煙,往他的包裡塞。德文嚴肅地說:“俊明,你可是見過大世面的人,門上的門環每天都哐當在主席的額頭上,這樣很不好!”
俊明一下子緊張起來,彎著腰連忙說:“沒有發現,晚上就改。”
送走了大隊會計,俊明趕緊關上門。之後,他心裡才略感踏實一些,覺得這三間莊子纔是屬於他的。他坐在三條腿的板凳上,靠在屋檐下廂房的牆上,捲上一根旱菸點上,噴著煙霧,愣愣地看著荒蕪的院子。
二十多年來,俊明一直夾著尾巴做人。勞動的時候,他要麼比其他社員快,要麼慢一會兒,他從來不參與對國家大事的討論。社員們隱隱約約知道一點他的事情,內心尊重他,也很少用敏感的語言刺激他。兩個兒子輟學了,開始勞動了,爺子三個飯量大,家裡的糧食緊張。很少蹲在門前面的俊明,有時也會蹲在飼養室前的人堆裡,手裡撕紅芋皮,吃上一半,他開始渾身抽搐,漲紅著臉,反胃打嗝,他捂著肚子,直不起腰。社員們一邊喊著俊明兒子,一邊攙扶著他回家。保民和安民跑過來,看到父親難受的樣子,不知如何是好。俊明指著門前的架子車,在大家攙扶下坐了上去,揮著手讓大兒子保民趕快走,小兒子安民在後面推著。
晚上,記完工分,社員們圍在老槐樹下乘涼聊天。保民用架子車拉著父親走進村子,社員們走了過去。俊明在安民的攙扶下,勉強地坐起來,伸出手來,指著邊上的三個瓶瓶,晃動著手說:“慢性腸胃炎,打了三瓶吊針。”
那時陳家十一是隊長,他對保民說:“讓你爸好好歇息幾天!”
門前的婦女們圍攏過來,叨咕著說:“家裡三個男人,沒有一個女人操持家務,可真不容易!”
從此,俊明不再下地勞動了。偶爾出門見到人,就會不斷打嗝,一副舊疾未愈的樣子。村子別人家的門都開著的,小孩跑進跑出,俊明家的門永遠是閉著的,不知是關著還是掩著。
社員們扶著鐵杴,聽著喇叭裡孫書記半生不熟的宣講,對國家大事都是影影忽忽的,根本抓不到形勢變化的脈相。智亮看書多,也關心國家大事,骨子裡還涌動著一種讀書人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他對形勢的分析和判斷,常常都是按照古書上的脈絡,加上八卦的知識。他常常將自己精闢的論斷講出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有人還會說上幾句風涼話,這讓智亮又有一種鶴立雞羣的感覺,更爲知音難覓而苦惱。
俊明沒有收音機,更沒有書報,就是油乎乎的炕頭擺著的幾本《毛主席選集》和紅皮皮的語錄。《毛主席選集》裡面,有延安時期的文章,他不知看了多少遍,有的他都能夠背出來。他盯著文字,看到的卻是延安時主席清瘦的面頰,自信的談吐,更會將他喚回到火熱的邊區生活的場景裡去。他常常手裡攥著《選集》,思緒在記憶中馳騁。他對時局和形勢的判斷,就像一壺陳年老酒,一直悶在罈子裡,酒的引子還是延安時期形成的。俊明覺得地方對中央的文件和社論的領悟,時常都是功利的,是一撥人要整另一撥人的藉口,根本沒有把握住核心。
德文的造訪,讓他吃了一驚,他知道現在這形勢,稍有差池,就會捲入政治旋渦中。他爲自己隱忍多年,大隊的幹部還能記得他,並且請他謀劃而有了少許的自喜。僵著不從,人家就會找各種藉口挼擺自己,甚至會舊賬新算。他估摸著未來幾年國家可能會有一個根本的變化,政治這根弦可能會鬆一鬆,感到必要的時候冒一下,也不枉發酵了這麼多年。
保民回到家,將肩上的鋤頭放在屋檐下的臺階上。俊明從廚房走出來,手在圍裙上擦著,對保民說:“等一下叫宏斌過來,將大門上的門環卸下來,換個地方重新裝一下。別擋著門上的像!”
保民走到大門後面,將門扇拉開看了一下,並沒有發現有什麼異樣。父親的事情,他只有執行,從來沒有詢問的習慣,他相信父親自有自己的道理。
德文回到大隊,看見孫書記不在辦公室,他踱著步在院子等著,看見金大夫走出衛生站,便問:“書記呢?”
大夫將胸前晃動的聽診器裝在白大褂的兜裡,瞥了一眼德文說:“剛纔還看到,可能上茅房了,他肚子不好。”
一會兒,孫書記腋下夾著報紙,捂著肚子從戲樓後面走出來了。回到屋子,德文跟進去,倒了一杯熱水遞給他。孫書記問:“咋樣?”
德文笑著說:“俊明心裡有疙瘩,放不開,大家都能理解。我觀察他好長時間,也將意思說了,他沒有明確的態度。”
孫書記喝著水,捂著肚子。德文又說:“書記,我覺得這樣更好,俊明有思想,卻不能說。咱要的是他的想法,也不願他在外面張揚。我再磨一磨,估計問題不大!”
孫書記點著頭說:“快一點!最近南邊張狂得不得了!我昨天順著公路騎車看了一下,他們大隊的喇叭不是朝著自己的村子,而是喇叭口都是朝著咱們這個方向。過幾天,你去跟公社說說,給咱們大隊加上兩個喇叭,聲音要響,將喇叭口全都朝著他們那邊。”
德文騎上自行車,羅鍋的背使得上身看起來很短,低頭彎腰的時候,從後面看就像一顆球放在自行車的坐墊上。覆著一層塵土的凹凸不平的路面,讓他的短腿蹬車時,胯部一擺一擺的,隨著腰傳動到頭部,恰似一條吞嚥了食物的纏在自行車上的蛇。他依舊趁著羣衆下地的時候,將自行車放在二隊的飼養室,順著街道走到俊明家門前,看見門環移開了,兩個門環剛好掛在老人家合手鼓掌的手腕子上。他搖頭嘆著氣,疑想這樣的水平如何能講好,內心的敬重下沉了好多。
德文拍了幾下門,依舊是好長時間沒有人應聲,他在院牆外,踱著方步。看見俊明探出頭來,他趕緊擠了進去。他走在前面,不用俊明禮讓,拿來那條三條腿的板凳,坐了下來。看著蹲在對面的俊明,指著他,沒有好氣地說:“有空看看你的大門,如果堅持原則,一定要將你拉出來,好好批鬥才行。你是一錯再錯,而且錯得更離譜。”
俊明打著嗝,快步走過去,拉開自家的門扇,用手捂著張開的嘴巴,不再打嗝了。他拿起窗臺上的電壺,給德文倒了一缸開水,遞了過去,自己跑進屋子找工具,準備動手卸下門環。文德覺得這一招很靈驗,招手讓他蹲下,嚴肅地說:“沒事了,不要就會打嗝。好好聽聽喇叭,對南邊的喇叭多留意,我會隔幾天將近期的報紙拿給你,好好學習,給咱們孫書記準備形勢分析的稿子,特別是針對南邊的挖苦,要抓住核心,有力反駁!”
俊明打著嗝聽著,德文將一沓報紙放在地上,又從包裡拿出筆和本子放在報紙上。德文走後,俊明趕緊用鉗子和鐵錘將兩個門環卸了下來,將自己的手腕伸進門環,又縮了回來。他撓著頭,在院子轉悠,最後用玉米芯將門扇上的兩個透光的孔堵了起來,他又感到兩個白圈容易引人聯想,乾脆用墨汁將玉米芯的外面塗黑。俊明知道自己沒有選擇,自己的事情基層幹部包著就沒事,提起來就麻煩了。
立秋以後,雖然天氣依舊乾旱,卻有了早晚。老五家自留地裡的玉米頂上的花粉敗了,白色的粉絮閉合起來,變得乾枯。玉米稈上結出了沉甸甸的苞谷棒子,好像身懷六甲的孕婦,微風襲來時,總向一邊傾斜。老五帶著孫子,用鐮刀將玉米頂上的粉頭割下來,拿回家鍘碎,拌在豬食裡。山羊見到白色的粉頭,翹起尾巴搖著,伸長脖子咩咩地叫著。當苞谷棒子成形的時候,穗上的纓纓好像絲線一樣沒有了水色,粘在一起。玉米棒子頂頭裂開口子,縫隙中的一排玉米粒恰似老馬噴氣顫動時露出的門牙。老五提著擔籠,蹲在地上,挎下玉米稈下面慢慢變黃的葉子,拿回去喂家畜。地頭的玉米棒子齜牙的時候,他就用邊上的纓纓蓋住,防止顯擺惹人。
東邊的天空一團黑雲壓了過來,緊接著就是幾聲悶雷。領頭的雲朵就像西征的黑麪將軍,騎馬提刀在前面奔馳,後面跟著黑壓壓的軍團。雷聲由遠而近,由疏變密,從悶而脆。一股涼風捲著田裡的塵土和滿地的柴草,好像一個黃褐色的妖孽一樣,呼嘯著在空中擺動。社員們紛紛摘下帽子,用衣袖擦著臉上的汗珠,瞇著眼瞅著,露出了開心的笑臉。他們沒有避雨的意思,有的蹲在田埂上抽著旱菸,有的揮動著手中的帽子,迎接風暴的洗禮。雲層縫隙網狀的閃電,在東面黑壓壓的蒼穹下變得刺眼。雨絲隨著狂風搖曳,一撥猛過一撥地趕了過來,久旱的麥茬地遇上冷雨,即刻冒起了一波波泛著泥土味的煙塵,好像一面牆壓了過來。
志發抹著臉上的雨水,揮動著雨淋淋的草帽,張開嘴巴,大聲喊道:“智亮,有人說你是陳半仙,我就是不信。這次我信了,把你放在農村,真是屈才了!”
二省瞥了大家一眼,搖著頭說:“天氣預報也是這樣報的。”
智亮站起來,伸出胳膊說:“總算有點盼頭了!”
雨水淋在頭髮上,沾滿塵土的乾枯的頭髮一下子站了起來,變得黑亮。和著塵土的雨水漫過面頰,盪滌著皺紋褶子裡的積垢。社員們趁著雨水,撩著頭髮,揉著面頰,搓著全身,好像一羣孩子一樣,恣意地嬉鬧大笑著。
德文帶著電工,按著孫書記的吩咐,將兩個高音喇叭裝上電桿,通了電。剛回到大隊部,唰唰的雷雨就到了。孫書記肚子好了,精神抖擻地站在麥克風前面,問:“安好了沒?”
德文笑著說:“好了,書記試一試!”
孫書記推上按鈕,看著南邊還是一片通亮的太陽天,他對著麥克風頭上的紅布,吹了幾下,激昂地說:“南邊的聽好了,我們即將黑雲摧城了!你們就張開雙臂,迎接我們的到來吧!”
德文看著沒有別人,從包裡拿出一張紙,遞給書記說:“這是俊明的傑作,你消化一下,就順著這幾條發揮吧!”
傍晚,雨還在下,社員們心情放鬆了。記完工分,大家圍在飼養室裡,都誇智亮算得準。大隊的喇叭開始廣播了,新聞播報後,孫書記清了清嗓子,開始宣講形勢。智亮蹲在槽頭,自負地瞇著眼,聽著孫書記的講話。他一直覺得自己的水平比書記高許多,也習慣給書記的講話挑毛病。聽著聽著,他站起身,走到飼養室門口,看著檐頭瓦楞如簾的雨絲,扭著頭側耳仔細到聽喇叭裡的講話。他對著雨簾吸了一口氣,覺得涼涼的,感到一場大雨後,孫書記的水平提高得太快了。
過了一個星期,公社革委會楊主任打電話過來,德文拿起聽筒,聽說找孫書記。他撂下話筒,站在臺階上喊著孫書記。孫書記慢悠悠從衛生站走出來,拿起電話,聽到是楊主任,馬上嚴肅起來。楊主任說:“老孫呀!昨天我到縣上開會,縣上領導前幾天坐著吉普,沿著公路,聽了好多大隊的形勢宣講,對你們的宣講特別滿意,說你的理論水平很高,看來我是錯怪你了!”
孫書記趕緊說:“這都是在楊主任恨鐵不成鋼的督促下取得的,還要繼續努力!”
最後,楊主任叮囑還要繼續加強學習,並說自己明天和公社的武裝專幹過來一趟。孫書記放下電話,掏出一根香菸。德文劃著火柴給他點上,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後愜意地慢慢吐出來。看著德文,他搖搖頭說:“都是你害的!縣上領導表揚了我們。明天楊主任要來,我看用不了多久,咱就露餡了!”
德文知道書記心裡高興,他摸著下巴,就是不吱聲。孫書記噴了幾口煙,指著他說:“你可得幫人幫到底,這碾子到了半坡上,你不能撒手不管呀!”
德文走過來,湊在書記的耳根說:“放心吧!我的書記。楊主任根本就不是鑽研問題的料,他對那些玩意兒根本不感興趣,更不會面對面問你問題。”
孫書記覺得德文說得有道理,便說:“那總得做做樣子吧!”
吃完晚飯,孫書記踩著泥水橫流的路面,披著一件外罩,推門走進大隊部。德文正忙活著擺放東西,只見炕頭擺著兩層書架,上面擺放著毛選和各種紅皮皮語錄,下面則是報紙和文件,窗臺上還放著一盞油燈和幾本書。擺放的書和文件都是卷著角,髒兮兮皺巴巴的,上面畫滿了框框道道。擺放擴音器的桌子上,擺著一塊滴滿黑籃紅墨水的毛氈,前面放著紅藍墨水,上面插著兩支蘸筆。
孫書記來回走著,看了一遍,感到德文真是一個人才,安排得太細緻了。德文笑著從褲兜掏出俊明的作業,遞給書記,笑著說:“書記,經過這幾天的較量,南邊老實了好多,咱們也要得饒人處且饒人。這一份你就不用再講了,好好琢磨一下,明天楊主任來時用。”
孫書記坐在炕邊上,德文倒了一杯熱水,放在桌子上。他讓書記學習,帶上門回家了。
雨夜,老五家裡沒有人看玉米。第二天早上,旭日東昇,老五覺得心裡惶惶的。他披著夾襖,來到自留地,走到東北角的時候,看見挨著澇池入水口的塄坎上,有一溜腳印。田裡的腳印已經模糊了,玉米稈子七扭八歪,上面的玉米棒子沒有了,留下了玉米苞葉鮮澤的茬口。看著玉米纓纓掛在苞葉上,隨風飄動,他心裡一陣懊悔。
老五聽到覺民在自留地南頭和人說話。他喊了一聲,覺民扛著鐵杴過來了。看見玉米被偷,他怒目圓瞪,穿過澇池的水道,站在後堡子的村口,看見飼養室前面的人羣,大聲罵道:“羞你先人哩!有人做賊了,晚上偷玉米……”
老五蹲在田頭,將覺民叫回來,交代他晚上要加強看護。他知道做賊的就在人羣中,可能平時見了面,五爺長五爺短地叫著,都罵到先人了,就要收嘴了。塬上人罵人,直接罵對面的人,咋罵都可以;罵健在的父母就要小心了;如果罵先人,就會激起對方的反抗。在內心裡,他們都有一種祖先的榮譽感,都以能給先人爭光而自豪。同姓的吵架,一般不會罵先人,因爲先人是一個人;異姓吵架,也不會罵先人,如果罵人家的先人,戶族的人就會挽起袖子,走上來理論。
楊主任帶著武裝幹事老田來到大隊部。基幹民兵連連長金尚武,領著一隊民兵列隊歡迎。孫書記和德文將楊主任迎進門,金尚武幾個正步走到跟前,喊道:“基幹民兵列隊完畢,請楊主任講話!”
隨即來了一個標準的軍禮。楊主任原來是縣城東大街理髮館的剃頭匠,他會一點拳腳。“**”開始了,他帶著一幫小兄弟,隨著造反派打打殺殺。他內心一直有一個從軍夢,看到金尚武標準的軍姿,他有一點首長的感覺。他走過去,和每一位腰扎武裝帶、肩背步槍、戴著紅袖標的民兵握手,嚴肅地說:“你們是農村無產階級專政的基石,要緊盯階級鬥爭的新動向,將隱藏的壞分子抓出來!”
楊主任走進屋裡的時候,田幹事將金尚武叫到邊上,遞給他一根菸,兩個人耳語了一會兒。楊主任好奇地看著屋子裡的擺設,疑惑地盯著孫書記。孫書記趕緊低著頭,看著地面。他晃著腦袋,揹著手,在屋子踱了一會兒,笑著問:“老孫,看來你動力很足呀!工作有時就是要有點狠勁,學習更要有釘子精神。”
楊主任指著窗臺上蓋著罩子的油燈,德文賠著笑臉,晃著羅鍋說:“我們這裡經常停電,書記正在學習的興頭上,有時打著手電,埋在被窩裡看書。我們覺得過意不去,就找了個煤油燈。”
楊主任伸出大拇指,對著孫書記舉了一下。看到田幹事進來,他威嚴地說:“老孫,公社革委會決定,從後天開始,搞一個遊街批鬥會,爲秋播和冬季平整土地造造勢。你們得拿出一個典型呀!”
孫書記撓著頭,用求助的眼神看著德文。德文知道沒有不透風的牆,他趕快移開目光,愣愣地盯著地面。金尚武一直都看不慣孫書記猶猶豫豫的作風,加上田專幹的提點,他對著楊主任說:“二隊的陳智亮,整天神神道道的,羣衆反應他總喜歡在背後說風涼話。我看可以做個典型!”
楊主任盯著孫書記。孫書記眼睛閃爍著猶豫不定的神情,一臉茫然地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