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普奧戰爭
至此,俾斯麥已萬事俱備,只等對奧開戰的時機。
1866年,奧地利因不滿《加斯坦因專約》把普奧關於對兩公國管轄權的爭執提交德意志聯邦議會。俾斯麥抓住時機,以奧地利毀約爲由下令普軍開進荷爾斯泰因,對奧宣戰。6月17日,普軍進入奧地利的捷克地區,普奧戰爭爆發。意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地利宣戰。此次的對奧作戰,俾斯麥雖然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但始終未能獲得民衆的全力支持,軍隊的士氣不高使他並不能像對丹麥戰爭那樣勝券在握。他甚至隨身帶有毒藥,準備在必要的時刻體面地死去。幸運的是,鐵血政策”的熱烈擁護者赫爾穆特·馮·毛奇(HelmuthvonMoltke)將軍和他管理下的總參謀部幫了俾斯麥大忙。
毛奇採用了“分散進軍,集中打擊”的作戰原則,在北線德意志戰場、西南線意大利戰場和東南線波希米亞戰場上三線作戰。一路勢如破竹的普軍,在北線一舉攻入了支持奧地利的漢諾威和薩克森等邦國,控制了整個北德意志,隨後便把主戰場轉移到了波希米亞。
自知難以取得全面勝利的奧地利皇帝,在拒絕奧軍總司令貝奈德的議和建議後,寄望於一次主要的戰役,即薩多瓦(Sadowa)戰毛奇德國總參謀部最著名的參謀長,軍事戰略家。爲與其侄兒小毛奇相區別,又稱老毛奇。1866年普奧戰爭中指揮普軍獲勝。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後,指揮3個軍團迎戰法軍,在色當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爲實現德意志統一作出重大貢獻,受封伯爵並於次年晉升元帥。此後,主要研究德國東、西兩線作戰問題。1888年退役後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卒於柏林。▲馬背上的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役。7月3日,29.1萬普軍與23.8萬奧軍在薩多瓦會戰。俾斯麥身穿後備軍少校制服,陪同70歲的威廉一世親自督戰。副官喬特爾回憶普奧戰爭時寫道:他(俾斯麥)騎著一匹栗色大馬,穿著灰色外套,帶著鋼盔,兩隻大眼睛放射著光芒,神色非色怪異,令我想起了小時候聽說的北方來的怪巨人。
上午8時,決戰開始了,這是一場雙方都沒有把握的戰役。就在俾斯麥爲自己發起的這場“好像”玩撲克牌”一樣的“政治賭博”憂慮時,總參謀長毛奇通過望遠鏡靜靜地欣賞著自己精心佈置的軍事行動。到勝局已定時,他對威廉一世說:陛下不僅贏得了這場戰役,而且也贏得了整個戰爭……
維也納將俯伏在陛下的面前。果然,到第三天傍晚時分,奧軍全線潰敗。無奈之下,奧地利皇帝以把威尼斯讓與法國爲代價,請求法國拿破崙三世出面調停。本可乘勝追擊的俾斯麥明白,此時最重要的事情是統一德國,而不是徹底摧毀奧地利,作爲同一個民族,留下它比吞掉它更爲有利,於是,他接受了法國的調停,與奧地利進行和談,心甘情願地把普魯士的勢力限定在北德意志。但他此時的偃旗息鼓卻又引來了包括威廉一世在內的許多人的不滿,他們怒斥俾斯麥是在破壞“普”
魯士的利劍所贏得的”東西,堅決要求“打到維也納去”爲了阻止普魯士進軍維也納,俾斯麥甚至不惜以辭去首相一職相威脅,迫使國王屈服。但威廉一世始終認爲此時停戰,是“在維”
也納的大門前,痛心地在軍隊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之後逆來順受,接受一個恥辱的和平”雖然最終答應放棄進攻,但他要求把當時的情形記錄下來存放在國家檔案館中,以證明他當時是多麼的無奈和委曲求全。7月22日,普奧簽訂停戰協定,這場前後歷時49天的“七星”期戰爭”就此落下了帷幕。8月23日,雙方正式簽訂《布拉格條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兼併了荷爾施泰因以及戰爭中站在奧方的幾個德意志聯邦諸侯國,統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
從此,奧地利被完全排除出了德意志。
1867年4月,在普魯士領導下,由美因河以北的24邦國(包括3個自由市)組成的北德意志聯邦成立,並通過了北德意志聯邦憲法,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分別兼任聯邦主席和總理。至此,德意志的北部實現了統一,這也成爲後來德意志帝國的基礎——
俾斯麥放棄進攻維也納的原因
首先,繼續戰爭正中法國拿破崙三世的下懷。普軍再向前推進,可以很順利得手。但拿破崙三世可趁此出兵萊茵。俾斯麥在一次軍事辯論中責問將軍們:要是敵軍放棄維也納,向匈牙利撤退,我們是否還要去追擊?我們一旦越過多瑙河,就失去同後方的聯繫;那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君士坦丁堡進軍,建立一個新的拜占庭王國,讓普魯士聽天由命。其次,在普魯士羽毛未豐之時,過分削弱奧地利而刺激歐洲大國,是很不明智的。俾斯麥7月7日在給他夫人的信中寫道:我有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要做:向沸騰的葡萄酒中注水,使大家明白生活在歐洲的不光是我們自己,而且還有三個憎恨妒忌我們的強國。再者奧地利正是民怨鼎沸的時候,此時進軍維也納有可能使民族矛盾激化爲尖銳的階級矛盾。反之,不使奧地利受辱,避免傷害其民族感情,於日後改善兩國關係是極爲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