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蘇聯,西臨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瀕波羅的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德國如果佔領波蘭,不僅能獲得大量的軍事經濟資源,而且還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戰略地位;既可以消除進攻英、法的後顧之憂,還可以建立襲擊蘇聯的基地。
所以,佔領波蘭對德國而言勢在必行。
在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後,波蘭已經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了希特勒面前。用希特勒自己的話來說,至此已經“奠定了徵波蘭的基礎”
(二)閃襲波蘭
在經歷了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的問題後,希特勒認爲英法是膽小鬼,不會進攻德國。於是著手準備武力解決波蘭問題。
4月3日,希特勒制定了進攻波蘭的“白色方案”FallWeiss)4月28日,在國會演說中,希特勒廢除了波德兩國的互不侵犯條約,並且說:我們的決心是,一有合適的時機就進攻波蘭。
爲避免德國在一戰中所犯的兩線作戰的錯誤,希特勒清楚地知道,孤立波蘭關鍵在於蘇聯。希特勒再次向蘇聯揮舞起了“橄欖枝”蘇聯因還未做好捲入戰爭的準備,不願“因爲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而充當一方的炮灰”於是蘇德雙方在8月23日簽訂了爲期十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至此,一切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戰爭的炮火隨時可能引爆。8月31日晚,一批身著波蘭軍裝的黨衛隊隊員,襲擊了位於德國與波蘭邊境的格萊維茨電臺,用波蘭語發表了反對德國的廣播。
希特勒以“德國遭到波蘭突然襲擊”爲藉口,於午夜時分正式下達了進攻波蘭的作戰指令。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聯合其附庸國斯洛伐克的軍隊共57個師、2500輛坦克、2300架飛機和6000門火炮,從西南、西北和北面三個方向發動了對波蘭的“閃電戰”波蘭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樑等皆遭到猛烈轟炸,其空軍在48小時內被摧毀,陸軍也失去了抵抗能力,波蘭的城市和港口遭到德國戰機的轟炸,首都華沙也未能倖免。波蘭遭到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空襲。美麗的波蘭瞬間變得百孔千瘡,一片狼藉,無數人被炸死,更多的平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黨衛軍原意爲近衛軍,閃電標誌由瓦爾特·赫克設計,象徵SS(在北歐神話中一道閃電代表勝利)黨衛軍是德國納粹黨的法西斯特務組織和軍事組織,成立於1925年4月。黨衛軍的嫡系部隊以“預備隊”和“百人留守隊”爲核心擴建的武裝黨衛隊,人數最多時達50餘萬人,包括國家秘密警察在內的整個警察部門都由黨衛軍領導。黨衛軍直接歸希特勒指揮,黨衛軍幾乎參加了納粹黨的所有重要活動,尤其是在大屠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紐倫堡審判中被判爲犯罪組織。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波蘭和整個世界第一次領教到了“閃電戰”的厲害。
遇襲後,波蘭駐英國大使迅速致電英國政府,報告波蘭受到空襲。9月3日上午9時,英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11時之前,提供停戰保證,否則英國將向德國宣戰。正午時分,法國也向德國發出了類似的最後通牒,期限爲下午5時。但希特勒把英法的警告完全視爲“耳旁風”於是,英國首相張伯倫以極度痛苦而顫抖的聲音宣佈對德作戰,在對議會下院發表的演講中,張伯倫像宣佈個人悲劇般傷感地說:我在爲公衆服務期間爲之致力的一切、希望的一切和信賴的一切,今天已摧毀殆盡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三)西線無戰事正當波蘭軍民爲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侵略,用戰馬對付坦克、長矛抗拒大炮的時候,英法兩國雖然向德宣戰,但卻宣而不戰。
英國派遣的4個師的兵力駐紮在法國和比利時邊境,法國的100多個師則躲在馬其諾防線後面按兵不動。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歐洲戰場上,就出現了東線炮火連天,西線卻寂靜無聲的奇怪景象。在整整半年時間裡,除了一些零星的戰鬥外,英法基本上沒有采取什麼大的軍事行動。在戰爭爆發的前兩個月裡,德軍在西線總共才傷亡了500多名士兵,法軍傷亡600多人。英國人似乎更幸運,一直到戰火燃起三個多月以後,他們纔有了第一次傷亡報告,一名班長在巡邏時被流彈擊中身亡。難怪丘吉爾事後譏諷道:巴黎和倫敦以爲坐著就能把那筆債躲過去。由於沒有得到英法實質上的援助,波蘭節節敗退,9月6日,波蘭政府倉皇從華沙撤離至盧布林。9月17日,德軍合圍華沙,限令華沙當局於12小時內投降。同日,蘇聯出兵進攻波蘭,進駐波蘭東部地區。
此時波蘭政府已逃往羅馬尼亞,華沙軍民仍拒絕投降,自動奮起保衛首都。在城中斷水斷電,武器、彈藥、食品匱缺的情況下,華沙的男女老少紛紛拿起武器與衝進市內的德軍展開街巷戰、肉搏戰,使德軍受到沉重打擊。9月26日,惱羞成怒的德軍開始轟炸華沙。9月27日,華沙電臺停止播放波蘭國歌,堅守20天的華沙守軍停止抵抗。次日,華沙▲波蘭騎兵向德守軍司令正式簽署投降書。10月初,德國對波蘭的戰爭僅用了一國坦克衝鋒個月的時間便告結束了。在戰爭中,波軍傷亡20萬人,被俘40餘萬人;德軍則亡1.06萬人,傷3.3萬人,失蹤3400人。顯然,在這場世界戰爭史上著名的“閃電戰”中,德國取得了全面勝利。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出於“向東方擴展生存空間”的思想,毫不猶豫地做出了乘勝追擊的決定,要把對西方的戰鬥繼續進行下去。四)吞噬北歐納粹德國擴張的進程,正按著希特勒預期的計劃一步步前行。
1939年,德國先和丹麥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又向挪威保證:
“在任何情況下不損害挪威的不可侵犯性和完整性,並尊重挪威的領”土完整”然而,言猶在耳,同年10月,德國就開始了代號爲“威塞”爾演習”的入侵準備。
1940年4月9日,德國以武力保衛丹麥、挪威中立爲名,開始執行“威塞爾演習”計劃,分別向丹麥和挪威政府遞交了最後通牒,要求對方接受德國的保護,並開始了軍事行動。國小兵微的丹麥政府和無盡抵抗的老邁國王懾於納粹德國的恐嚇和空襲,接受了德國的最後通牒,開戰僅4個小時,丹麥便宣佈投降。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兵不血刃的空降突擊作戰,德軍以死2人、傷10人的代價輕而易舉地“和平佔領”了丹麥。與丹麥的屈辱投降不同,挪威軍對德軍的入侵做出了最大努力的還擊。德國本來計劃在挪威的奧斯陸、斯塔瓦格爾、卑爾根、特隆赫姆和納爾維克五個港口各派遣一個師進行佔領,但進攻奧斯陸的登陸部隊被挪威軍隊擊退,德軍轉而使用傘兵和空運部隊佔領奧斯陸附近的福納布機場,進而進佔了奧斯陸。挪威政府轉移到挪威繼續北方進行抵抗,並使德軍在納爾維克一帶遭受慘重失敗。在英法援軍的幫助下,聯軍一度收復了納爾維克。但與德軍的強大實力相比,挪威的抵禦顯得有些無力,再加上英法聯軍的援助也未有顯著的成效,納粹德國最終於6月10日佔領了挪威全境。納粹德國幾乎沒費什麼大的力氣,便實現了佔領北歐的目標——
馬其諾防線
馬其諾防線是法方爲了防禦德國和意大利入侵,根據1930年法國國防部長安德烈·馬其諾(AndreMaginot)提交併通過的防禦計劃,耗資近50億法郎在法德和法意邊境建造的一系列防禦工事。它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邊境、北至北海之濱的法比邊境,全長約700公里,由一組組相互獨立的築壘式防禦工事羣構成,號稱固若金湯。但這個登峰造極的防禦工事,在二戰中並沒能阻擋住德國法西斯的部隊。被神話般信奉的馬其諾防線,最終成了無用的擺設和對戰敗者的諷刺,也成了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