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章 雄才偉略查理大帝

——

塗油禮

塗油禮是基督教中一種極爲神聖的儀式,曾經被作爲信徒入教的基本儀禮,後來變爲一種賦予少數人以特殊政治身份和權力的典禮。在教屆,它成爲教皇、主教的聖職就任禮,以顯示上帝對其宗教神權的授予。而在世俗領域,它的神聖性體現在,這一儀式在國王的登基儀式上必須舉行,而且只有國王才能進行,以顯示其統治權爲上帝所授。

在查理統治時期,加洛林王朝臻於極盛。他在位46年,打了50多場戰爭,戎馬倥傯,南征北戰,將法蘭克王國的版圖幾乎擴充了一倍,使之成爲一個囊括西歐大部分地區的龐大帝國,他本人也被稱爲查理大帝。一)初登王位公元800年,聖誕節的晚上,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內燭火通明。

當子夜的鐘聲敲響時,一名日耳曼男子穿著古羅馬的紫色長袍,腰束金帶,面向祭壇下跪祈禱。這時,羅馬教皇利奧三世走上前將混合了橄欖油的聖油塗抹在他的頭上,然後將一頂金制皇冠戴在了他的頭上。利奧三世吟誦宗教禱文,完畢向他行跪拜禮。頓時,整個教堂一片歡呼,巨大的頌詞聲在教堂響起:永遠的勝利屬於尊敬的查理,屬於這位上帝加冕的最虔誠的奧古斯都,屬於這位偉大而和平的羅馬皇帝。伴隨著歡呼聲,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以來中世紀西方的第一位皇帝出現了,他的名字叫查理(Charles)查理出生於公元742年法蘭克王國埃斯塔勒市丕平家,其祖父是墨洛溫王朝的宮相查理·馬特,其父丕平三世就是大名鼎鼎的“矮子”丕平。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查理王子,自幼追隨父親左右,受到了多方面的訓練,繼承了祖父輩們的諸多優良傳統,騎馬打獵、從軍作戰無不精通。或許是過度沉迷於軍事征伐,查理的文化修爲幾乎爲零,甚至連大字都不識幾個,但這並不妨礙他建功立業。

公元768年“矮子”丕平去世後,加洛林王朝按照遺囑平分給·0·了查理和他的弟弟加爾洛曼。3年後,加爾洛曼因病去世,查理順理成章地接過了弟弟的半壁江山,合併了全部的國土,成爲加洛林王朝唯一的統治者。此時的查理年僅29歲。就這樣,查理邁著穩重的腳步開始了長達46年、多達55次的征戰,據說除了英格蘭人外,他幾乎和西歐的所有民族都打過仗。查理用武力提升並鞏固自己的權威,同時也給後世留下了一個不朽的傳奇。

(二)征戰稱霸

查理的武功傳奇,最先始於今意大利北部的倫巴德王國——查理弟媳的孃家。加爾洛曼死後,弟媳眼看著查理吞併丈夫的領土而無能爲力,只得帶著兒子逃回倫巴德王國,以尋求“保護”同時,公元773年,查理收到新任教皇哈德良一世的信,請他幫忙抵禦倫巴德王國的進攻。查理感覺良機到來,便親率大軍進攻倫巴德。這次出征,查理躊躇滿志,就像詩中所寫的那樣:他(查理)頭上戴著鐵盔,手上罩著鐵手套,他的胸膛和肩膀裹在鐵甲裡。他左手高擎一支鐵矛,右手握著一把無敵的鐵劍,騎在一匹鐵黑色的戰馬上。整支大軍都仿效他的穿戴,田野裡和大道上充滿著鐵器,連太陽的光芒都被鐵的閃光反射回去。▲查理加冕·一手舉劍,一手拿著十字架的查理,代表政教合一。在如此精良裝備的輔助下,查理最終徹底擊敗了倫巴德人,將倫巴德王國的領土納入自己的版圖。同時,他還把倫巴德國王送進了修道院,由自己的兒子出任倫巴德總督。兼併倫巴德王國之後,得到教會支持的查理,牢牢抓住宗教的大旗,一手揮舞巨劍,一手捧著十字架,在歐洲縱橫捭闔。

公元778年,查理親率大軍,攻打從北非進入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建立的哥爾多瓦王國。初時,查理一路勢如破竹。在聖塞瓦斯蒂安一帶雙方進行了一場激戰,哥爾多瓦軍隊遭到重創,查理大軍也損失慘重,於是哥爾多瓦國王提出議和。在討論戰還是和的會議上,查理的外甥羅蘭堅決主戰,與主和派人物加內隆發生衝突,視同水火。鑑於不利形勢,查理最終沒有接受羅蘭的意見,而是派加內隆前去議和。心懷怨恨的加內隆談妥了議和條件,也和敵方訂下密謀,暗害羅蘭。查理看到議和成功,便率軍回國,由羅蘭擔任後衛。得到加內隆送來的情報,哥爾多瓦國王集結起了一支強大的部隊,埋伏在險要的比利牛斯山朗塞瓦爾峽谷兩側。夜幕降臨,當羅蘭的後衛部隊排成長列通過隘口時,哥爾多瓦人藉著夜色的掩護,居高臨下,衝下山谷,包圍了羅蘭的部隊,羅蘭和2萬多名法蘭克士兵全部陣亡,血流成河。這場慘烈的戰鬥,通過人們的記憶流傳下來,並最終成爲一首長達數千行的史詩《羅蘭之歌》此次慘敗是查理第一次受到巨大挫折,法蘭克軍隊因此陷入恥辱與悲哀之中。直到23年後,查理又一次越過比利牛斯山遠征西班牙,終於吞併了山南廣大地域,並任命一個兒子爲該地總督。查理一生髮動侵略戰爭時間最長的,是對北方薩克森人的征服。他以傳播基督教爲藉口,從公元772年起,先後向薩克森人發動8次進攻,時間長達33年。在此期間,查理殘酷鎮壓薩克森人,他甚至下令用刀劍丈量所有的薩克森兒童,凡是超過尺寸的,都把頭顱砍掉。查理的暴行激起了薩克森人的怒火,他們在首領維蒂金的帶領下屢屢起兵反抗。公元779年,查理調動了幾乎所有的兵力,纔打敗了維蒂金的部隊。盛怒之下,他下令屠殺了4500名薩克森貴族。·頑強的薩克森人不久又組織了一支軍隊與查理對抗,查理不得不再次派兵鎮壓。反反覆覆間,戰爭持續有33年之久,直到公元804年,查理才被迫改變策略,一方面迫使被征服的薩克森人改信基督教,另一方面變***爲安撫,並封維蒂金爲薩克森公爵。

軟硬兼施之下,查理終於征服了薩克森人。

在征服薩克森人的同時,查理還出兵多瑙河上游南岸的巴伐利亞,廢黜了巴伐利亞公爵,與居住在易北河東岸的斯拉夫人作戰,派遠征軍討伐並征服了極西端的不列顛人,征服了多瑙河中游的潘諾尼亞。經過長年的征戰,到9世紀時,加洛林王朝的版圖東起易北河,西至大西洋沿岸,北瀕北海,南臨地中海,幾乎可與昔日的西羅馬帝國相媲美。查理爲自己的赫赫戰功而自豪,同時他也產生了新的念頭:國王的稱號與自己的成就不相匹配,自己應該像愷撒一樣稱帝。

適逢此時,於公元795年用陰謀手段登上教皇寶座的利奧三世再次遭到危機。早在登上教皇之位時,利奧三世便遭到羅馬大貴族的反對,無奈之下,他派使者赴法蘭克王國向查理求救,並把彼得大殿的鑰匙和羅馬城的旗幟呈獻給查理,以示臣服與忠誠,最終換得查理的支持,保住了岌岌可危的教皇之位。到公元799年4月,利奧三世與羅馬大貴族的矛盾再次激化,還被廢黜了教皇之位,淪爲階下囚。於是,利奧三世又想到了查理,有心稱帝的查理順勢而爲,救出身陷囹圄的利奧三世,並親自將其送回羅馬,扶植其重登教皇之位,這纔有了感激涕零的利奧三世爲查理加冕的儀式。獲得加冕的查理由王升帝,從此,查理開始將精力投入帝國的治理之中。

(三)文治功績

作爲歐洲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查理大帝一生最有價值的貢獻是對文化教育事業的鼓勵和支持。他的目標是要在法蘭克建立一個以基督教學說爲核心的“新雅典”一個比古希臘的雅典更加輝煌的文明時代。然而,在當時的帝國中,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已被人們遺忘,凡爾登慘案爲了征服薩克森人,查理以開會爲名,一舉逮捕了4500名薩克森貴族,並在一天之內將他們殺個精光,一時血流成河。19世紀,一位法國學者莫伯特指出:歷史上有許多被記錄在案的恐怖事件,但幾乎沒有一件比凡爾登大屠殺更可怕。這一事件是而且永遠是查理的名聲中難以洗刷的污點,是他一生中最可惡的恥辱。連貴族出身的查理都大字不識幾個,更何況其他的臣民。爲了更好地管理帝國,查理在宮廷裡興辦學校,聘請知名學者講學,以培養教士與俗人的讀書、寫作能力”爲保證正常的學習、研究,他下令建立圖書館,以收集古典文獻,其中包括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典籍文獻、蠻族古代的傳說和歌謠。他還要求蒐集和抄寫古代拉丁文和希臘文的手稿,並加以研讀。在查理大帝的努力下,八、九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一次文藝復興,也被稱爲“歐洲的第一次覺醒”後代的歷史學家和宗教史學家稱之爲“加洛林文藝復興”雖然此後歐洲不停的戰爭和日益禁錮思想的教會打斷了加洛林文藝復興的歷程,但它的思想流動於中西歐各民族的血液之中,當然也包括德意志民族。對於查理大帝,後世之人褒貶不一。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EdwardGibbon)在其名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對查理的人品和私生活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但他也不得不和其他人一樣,承認查理大帝在文教方面的偉大功績:對追求學問的鼓勵無疑反映出查理大帝性格方面最純潔、最可喜的光澤。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威爾·杜蘭更是對查理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除了戰爭之外,查理是我們所知自哥特人狄奧多裡以後歐洲最正直開明的君主。

無論後世評價如何,但有一個事實不可否認,那就是查理藉助自己的雄才偉略,將法蘭克王國推上了頂峰。公元814年1月28日,征戰一生的查理走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結束了他爲期46的統治。臨死前,他在胸前劃了一個十字,說道:進入您的手中,哦,上帝,我交出我的靈魂。聖騎士最早關於聖騎士的傳說來自《羅蘭之歌》指跟隨查理大帝征戰四方的近侍和近衛部隊。12聖騎士”中“”12”這個數字取自基督教12門徒,並不單純指具體的12位武士。後世廣爲流傳的12聖騎士爲:勇者羅蘭,勇者蒙特班,羅蘭的遠親萊拿多,大主教託賓,魔法師馬拉吉吉,丹麥王子奧吉爾,不列坦尼國王所羅門,聞名遐邇的英格蘭美男子艾斯托佛,法蘭利亞公爵那摩,弗羅雷斯馬特,斐蘭巴拉斯,背叛者加內隆。

第28章 威廉二世和他的“世界政策”第35章 危機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46章 專題排猶運動第10章 意大利人的噩夢——“紅鬍子”六度遠征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39章 衝破《凡爾賽和約》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9章 神權與皇權的對決——卡諾莎覲見第4章 民族大遷徙第41章 “和平”與陰謀:慕尼黑協定》第16章 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的興起第8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第39章 衝破《凡爾賽和約》第22章 “鐵血宰相”俾斯麥第18章 帝國崩潰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21章 統一的曙光第40章 戰爭第46章 專題排猶運動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第8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第11章 神父哺育的傳奇國王——腓特烈二世第24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二)普奧戰爭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16章 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的興起第19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終結第35章 危機第9章 神權與皇權的對決——卡諾莎覲見第30章 浩劫第4章 民族大遷徙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40章 戰爭第4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橫徵歐洲第4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戰火初燃第4章 民族大遷徙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28章 威廉二世和他的“世界政策”第6章 雄才偉略查理大帝第18章 帝國崩潰第1章 從早期部落到國家源起第12章 與教會抗爭第28章 威廉二世和他的“世界政策”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16章 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的興起第23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一)普丹戰爭第1章 從早期部落到國家源起第46章 專題排猶運動第22章 “鐵血宰相”俾斯麥第36章 恐怖的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第3章 爲獨立而戰——條頓堡森林之戰第28章 威廉二世和他的“世界政策”第8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第4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橫徵歐洲第48章 紐倫堡審判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第6章 雄才偉略查理大帝第31章 驚天大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第17章 “戰神”腓特烈大帝第4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三):轉勝爲敗第4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橫徵歐洲第29章 強佔膠州灣第10章 意大利人的噩夢——“紅鬍子”六度遠征第41章 “和平”與陰謀:慕尼黑協定》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40章 戰爭第8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第6章 雄才偉略查理大帝第4章 民族大遷徙第18章 帝國崩潰第30章 浩劫第35章 危機第28章 威廉二世和他的“世界政策”第12章 與教會抗爭第46章 專題排猶運動第2章 英勇好鬥的日耳曼人第1章 從早期部落到國家源起第11章 神父哺育的傳奇國王——腓特烈二世第6章 雄才偉略查理大帝第26章 統一第4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橫徵歐洲第3章 爲獨立而戰——條頓堡森林之戰第5章 法蘭克王國的興盛第50章 聯邦德國的奇蹟復興第15章 三十年戰爭第16章 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的興起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第33章 魏瑪共和國第1章 從早期部落到國家源起第3章 爲獨立而戰——條頓堡森林之戰第23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一)普丹戰爭第9章 神權與皇權的對決——卡諾莎覲見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32章 驚天大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二)第9章 神權與皇權的對決——卡諾莎覲見第37章 戰爭狂人登上權力巔峰第52章 冷戰背景下的德國統一問題第34章 專題哲學家的國度
第28章 威廉二世和他的“世界政策”第35章 危機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46章 專題排猶運動第10章 意大利人的噩夢——“紅鬍子”六度遠征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39章 衝破《凡爾賽和約》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9章 神權與皇權的對決——卡諾莎覲見第4章 民族大遷徙第41章 “和平”與陰謀:慕尼黑協定》第16章 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的興起第8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第39章 衝破《凡爾賽和約》第22章 “鐵血宰相”俾斯麥第18章 帝國崩潰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21章 統一的曙光第40章 戰爭第46章 專題排猶運動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第8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第11章 神父哺育的傳奇國王——腓特烈二世第24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二)普奧戰爭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16章 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的興起第19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終結第35章 危機第9章 神權與皇權的對決——卡諾莎覲見第30章 浩劫第4章 民族大遷徙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40章 戰爭第4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橫徵歐洲第4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戰火初燃第4章 民族大遷徙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28章 威廉二世和他的“世界政策”第6章 雄才偉略查理大帝第18章 帝國崩潰第1章 從早期部落到國家源起第12章 與教會抗爭第28章 威廉二世和他的“世界政策”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16章 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的興起第23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一)普丹戰爭第1章 從早期部落到國家源起第46章 專題排猶運動第22章 “鐵血宰相”俾斯麥第36章 恐怖的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第3章 爲獨立而戰——條頓堡森林之戰第28章 威廉二世和他的“世界政策”第8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第4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橫徵歐洲第48章 紐倫堡審判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第6章 雄才偉略查理大帝第31章 驚天大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第17章 “戰神”腓特烈大帝第4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三):轉勝爲敗第4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橫徵歐洲第29章 強佔膠州灣第10章 意大利人的噩夢——“紅鬍子”六度遠征第41章 “和平”與陰謀:慕尼黑協定》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40章 戰爭第8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第6章 雄才偉略查理大帝第4章 民族大遷徙第18章 帝國崩潰第30章 浩劫第35章 危機第28章 威廉二世和他的“世界政策”第12章 與教會抗爭第46章 專題排猶運動第2章 英勇好鬥的日耳曼人第1章 從早期部落到國家源起第11章 神父哺育的傳奇國王——腓特烈二世第6章 雄才偉略查理大帝第26章 統一第4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橫徵歐洲第3章 爲獨立而戰——條頓堡森林之戰第5章 法蘭克王國的興盛第50章 聯邦德國的奇蹟復興第15章 三十年戰爭第16章 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的興起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第33章 魏瑪共和國第1章 從早期部落到國家源起第3章 爲獨立而戰——條頓堡森林之戰第23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一)普丹戰爭第9章 神權與皇權的對決——卡諾莎覲見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32章 驚天大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二)第9章 神權與皇權的對決——卡諾莎覲見第37章 戰爭狂人登上權力巔峰第52章 冷戰背景下的德國統一問題第34章 專題哲學家的國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间市| 胶南市| 大宁县| 牡丹江市| 玉林市| 遵义县| 土默特右旗| 平舆县| 高阳县| 临西县| 皋兰县| 含山县| 武宁县| 辉南县| 开化县| 武穴市| 新乡市| 佛坪县| 多伦县| 永吉县| 鄄城县| 金湖县| 富宁县| 红河县| 广德县| 临邑县| 故城县| 竹溪县| 泊头市| 攀枝花市| 莱芜市| 海丰县| 荣成市| 曲麻莱县| 闽清县| 塔河县| 濮阳市| 楚雄市| 呼玛县| 西华县| 安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