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7章 大國崛起

俾斯麥說:一個強大的德國,渴望置身於和平,平靜地發展。

當用“鐵和血”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之後,俾斯麥放下了戰爭這一臨時手段,在強大軍事力量的保障下,開始致力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興盛。一)第二帝國的建立色當戰役之後,統一南德的障礙已除,民族戰爭的任務已經完成。但這一次俾斯麥沒有像對奧地利的戰爭那樣戛然而止,而是驅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俾斯麥的陪同下,來到了法國的凡爾賽宮。72米長的鏡廳(TheHallofMirrors)裡莊嚴肅穆,17面曾捕捉“太陽王”路易十四風采的鏡子裡如今映照著的是德意志軍服和勳章的光輝。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胸佩勳章,加冕稱帝,宣佈德意志帝國正式成立,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長久分裂的德國正式統一。由此開始,德國以一個統一國家形象站立於世界政治舞臺。雖然姍姍來遲,但一亮相就讓人震驚,這不僅因爲它剛剛在軍事上擊敗了歐陸強國法國,還因爲在總人口、國民生產總值、鋼鐵產量、煤產量、鐵路線里程等方面,新生的德國都已經超過了法國,在歐洲僅次於稱霸了一個多世紀的英國。正如當時的英國首相所說:德國的統一使歐洲的力量均勢被徹底打破。但戰爭還未徹底結束,1871年1月28日,德法簽訂停戰協定。5月10日,雙方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簽訂《法蘭克福和約》規定:

щщщ_ttka n_¢ O

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併入德國;法國賠款50億法郎,分期支付;——

在威廉一世加冕背後的故事

威廉一世對於成爲“德意志皇帝”持很大保留意見,他希望稱號是“德國皇帝”與前者相比,後者似乎更爲威嚴,但這一稱號包含有對非普魯士地區行使君主權力的意味,因而會招致南德各邦的疑慮,因此俾斯麥不予贊同。就在加冕典禮的前夜,威廉說道:明天將是我一生中最不快樂的一天。普魯士君主之位就要被我埋葬了,而你,俾斯麥侯爵,對此是要負責任的。

威廉一世在凡爾賽鏡廳加冕稱帝賠款付清前,德軍繼續駐守法國領土,一切供養費用由法國負責。顯然,與對待奧地利的寬大不同,在對待法國的問題上,俾斯麥要嚴苛得多。他幾乎是毫無顧忌地掠奪和削弱法國,不僅使法國人對他恨得咬牙切齒,就連歐洲各大國也紛紛對其側目,正如恩格斯所說:在這裡他就犯了他的第一個大錯誤。無論如何,俾斯麥和他的“鐵血政策”幫助德國結束了民族分裂的狀態,實現了統一的夢想,俾斯麥功不可沒。爲了獎勵俾斯麥,威廉一世除了任命他爲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宰相外,還封他爲普魯士侯爵,並由其長子世襲爵位。自此,俾斯麥開始了對帝國內政外交長達20年的掌控。二)俾斯麥的經濟外交政策統一大業已然完成,擺在德意志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繼續用“鐵與血”去開拓更多的疆土,直至成爲整個歐洲的霸主;另一條是停下戰爭的腳步,放棄對他國的侵略,將注意力轉向國內的發展。

在這道二選一的選擇題上,俾斯麥選擇了後者。這是一個連威廉一世在內都非常吃驚的決定,畢竟俾斯麥曾經慷慨激昂地發表過“鐵血演說”但此時,他好像變了個人似的,不再是那個激進的戰爭狂人,而變成了相對平和的政治家。這就是俾斯麥的高明之處,就像爲了德意志的統一會在普奧戰爭中放棄乘勝追擊的機會一樣,爲了帝國真正的強大,在19世紀70年代,最明智的決策就是停止戰爭,發展國民經濟。

帝國建立後,俾斯麥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措施,消除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中世紀殘餘。首先是統一幣制。1871年在德國流通的貨幣有126種硬幣、108種銀行鈔票和42種國家紙幣。針對貨幣的繁雜情況,帝國甫一建立,便於1873年7月公佈《貨幣法》規定實行帝國金本位制,1874年開始收回銀幣。1875年1月1日,帝國馬克成爲唯一的支付手段,同時將普魯士銀行改建爲德國皇家銀行,規定其職能爲:控制全帝國的紙幣發行權;爲帝國保管主要的現金儲備;爲整個帝國的金融業務提供方便。其次是統一經濟法規。在19世紀70年代上半期,帝國政府頒佈了一系列法令——商業法、營業自由法、統一的度量衡法、民權和遷徙自由法、保護國外的商業法、貨幣法、關稅法,以及對鐵路、水路、郵政、銀行等事務的管理法。這些使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有了法律上的保證。再次是統一鐵路管理。19世紀70年代起,德國鐵路發展的速度很快,但鐵路的管理卻非常複雜,有帝國鐵路線、各邦鐵路線、私營鐵路線、私人所有由各邦經營的線路、各邦所有由私人經營的線路等。70年代後期,由於俄國穀物經由德國東部鐵路廉價輸入,嚴重地衝擊著德國國內市場,爲保衛關稅,統一管理鐵路運輸已成爲刻不容緩的一項工作。爲此,俾斯麥採取了兩項措施:一是創立“帝國鐵路局”控制全德鐵路的建設、裝備和營運。二是國家購買,擴大國有鐵路的比重。還有就是保護關稅。帝國成立時,基本上奉行北德聯邦的貿易制,實行自由貿易。但1873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波及德國,實行自由貿易制正好給各大工業國在德傾銷產品提供了有利條件,對基礎薄弱的德國工業是個沉重的衝擊。於是俾斯麥政府著手改自由貿易製爲保護關稅制。1878年12月,俾斯麥向帝國國會提案,請求同意實行關稅改革,規定對糧食和工業品徵收高額進口稅。

1879年7月,帝國國會以217票對117票通過保護關稅法,同時制定了新的關稅法則,不斷提高稅率。

俾斯麥的經濟政策維護了容克地主和工業主的利益,極大地穩固了帝國政府的統治基礎。所以有人說:現在俾斯麥“不用過去的”

‘鐵和血’的口號了;首相政治生涯的最後10年打的是‘鐵和谷’德國統一的英雄們德國統治階級把統一戰爭的勝利都歸功於俾斯麥、毛奇和軍政大臣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歸功於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國王在慶功宴會上說:您,恩將軍,磨亮了寶劍;您,毛奇將軍,正確使用了寶劍;您,俾斯麥伯爵,多年來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當我感謝軍隊時,就特別地想到你們三位——

俾斯麥的理財術

俾斯麥除了是政壇著名的“鐵血”宰相”之外,還是一位理財高手。投資之初,他先通過投資顧問使自己的股票不斷升值,隨後,他將股市中所獲的利潤抽出一部分用於購買土地和森林。事實證明,他的理財方向完全正確,尤其是在之後的半個世紀中,德國戰火頻頻,通貨膨脹飆升,經濟蕭條接踵而來,土地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保值。這一不那麼激烈的旗號”在外交方面,俾斯麥提出了“均勢外交”在他看來,最理想的外部環境是,除了法國之外的所有大國都需要我們,而且只要它們彼此之間處於對立關係,就無法結成聯盟來對付我們”1873年,俾斯麥促成締結俄奧匈帝國、德意志的三皇協定,1879年同奧匈締結了針對俄法的軍事同盟,爲德意志國內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環境。俾斯麥所提出的最理想的歐洲形勢,雖然未能全部實現,卻也實現了基本的和平與穩定,而在德意志帝國內部,民族的統一和帝國的誕生,改變了德國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令人震驚的經濟奇蹟正在上演。三)經濟快速發展統一給德國經濟注入了新的力量。50億法郎的賠款像一針強心劑,推動德國飛速發展。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契機,讓統一的德國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德意志以獨特的創造力,吸收著英、法、美等國最新的科學技術、發達的商業和工業組織模式。它毫不猶豫地捨棄了那些已經落後甚至應該淘汰的產業,將更多的力量集中在最新的科學技術部門。對德意志的電業發展起到重大作用的是普魯士炮兵軍官威爾納·馮·西門子(WernervonSiemens)西門子致力於電力的研究,1866年,他製造了第一部大功率直流發電機,首次使機械能轉變爲電能。1879年,他又發明電動機,從而實現了將電能轉變爲機械能的突破,開啓了19世紀晚期的“強電”技術時代。隨後,德意志又涌現出許多電力方面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共同揭開了工業化的新紀元,從此生活中能量的來源,不再侷限於地下煤炭,還有“天上之火”——電火花。電氣工業迅速成爲德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

到1913年,德國的電氣產品佔全世界的34%,居各國之首。

而在化學工業領域,在充分利用俄國學者門捷列夫(Mendeleev)·首創的“元素週期表”原理的基礎上,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vonLiebig)研究出了氯肥、磷肥等有機肥料,爲德國的肥料工業開闢了道路,因而被譽爲“有機化學之父”他的著作《有機化學在農業化學上的應用》更被視爲有機化學的經典著作。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酸、鹼等基本化學品產量均居世界第一。1900年,世界所有染料的五分之四出自德國,德國在各種精密化工生產中走在世界前列,曾經對人工合成染料技術不屑一顧的英國也不得不派人到德國學習,並從德國進口化工產品。

至於鋼鐵工業,隨著阿爾弗雷德·克虜伯(AlfredKrupp)生產鑄鋼新方法的發明,克虜伯的鋼材世界聞名。19世紀70年代,德國引進了一種能在8~10分鐘內把鑄鐵煉成鋼的新技術,80年代又採用托馬斯和吉爾克萊斯的鹼性轉爐鍊鋼法。此後,在19世紀後半葉的鋼鐵時代,德意志的鋼鐵工業迅速發展,並把英法兩國遠遠拋在後面,躍居歐陸之冠。難怪經濟學家凱恩斯(Keynes)會說:德意志帝國與其說是建立在血與鐵之上,不如說是建立在煤與鐵之上更真實些。除了這些新興產業部門,一向注重軍事力量的德意志帝國,在相關的基礎工業和重工業領域也呈現出了極其迅猛的發展態勢。首先,在普法戰爭中,德意志從法國手中奪取了礦產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與魯爾的煤田聯合起來,構成了德國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地。其次,由於軍事支出龐大,直接導致了克虜伯、施圖姆等軍火企業的擴展,同時也間接促進了鐵路和海運的迅速發展,在此基礎上又帶動了機器製造和冶煉等其他重工業部門的發展。最後,出於軍事需要而產生的國家干預,還明顯地表現在注重教育和科技的發展上。政府加強對教育的控制,德意志政府頒佈了一系列帝國教育法令,實行強迫性的義務教育制。正是由於科學教育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德意志人民的素質,也使德意志在學習外國先進技術的同時,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理論應用於生產,反過來,生產的發展又推動了科學的進步。▲西門子一本書讀懂德國史ShortHistoryofGermanyA在幾乎是全民動員的努力下,德意志帝國僅用了大約3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英國100多年才完成的事情:將一個農業佔統治地位的落後國家轉變爲一個現代高效率的工業國家。德意志不僅以驚人的速度徹底地實現了經濟結構的轉變,而且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經超英趕法,成爲了歐洲的頭號工業強國。克虜伯與李鴻章1866年6月27日,中國第一個外交使團訪問德國,其中一項重要的行程就是拜訪有“加農炮之王”稱號的阿爾弗雷德·克虜伯和他的克虜伯兵工廠。代表團回國後,洋務重臣李鴻章得到了這樣的消息:他(即阿爾弗雷德·克虜伯)熱情好客,不像英國人、法國人那樣藐視我們的長衫、馬褂和長辮,他彬彬有禮地用盛宴款待我們這些中國人!一直對阿爾弗雷德欽佩有加的李鴻章始終認爲克虜伯大炮“最爲精奧”在阿爾弗雷德積極拉近與李鴻章的關係之後,李鴻章一口氣向克虜伯兵工廠買下328門大炮,一度使清政府成爲克虜伯兵工廠最大的亞洲客戶。李鴻章曾表示:結識克虜伯先生是我一生莫大的榮幸!阿爾弗雷德也總是時不時地向李鴻章贈送厚禮,二人始終保持著友好的關係。

第4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橫徵歐洲第37章 戰爭狂人登上權力巔峰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4章 民族大遷徙第40章 戰爭第4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戰火初燃第19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終結第9章 神權與皇權的對決——卡諾莎覲見第25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三):普法戰爭第32章 驚天大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二)第25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三):普法戰爭第28章 威廉二世和他的“世界政策”第24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二)普奧戰爭第19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終結第8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第11章 神父哺育的傳奇國王——腓特烈二世第38章 國會縱火案第50章 聯邦德國的奇蹟復興第4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戰火初燃第14章 貧窮的康拉德對戰貴族老爺第49章 柏林危機與東西德的分裂第50章 聯邦德國的奇蹟復興第23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一)普丹戰爭第26章 統一第27章 大國崛起第40章 戰爭第47章 戰後第18章 帝國崩潰第17章 “戰神”腓特烈大帝第7章 全新的帝國第50章 聯邦德國的奇蹟復興第48章 紐倫堡審判第28章 威廉二世和他的“世界政策”第41章 “和平”與陰謀:慕尼黑協定》第5章 法蘭克王國的興盛第36章 恐怖的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第36章 恐怖的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第23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一)普丹戰爭第4章 民族大遷徙第48章 紐倫堡審判第4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戰火初燃第37章 戰爭狂人登上權力巔峰第29章 強佔膠州灣第2章 英勇好鬥的日耳曼人第24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二)普奧戰爭第6章 雄才偉略查理大帝第31章 驚天大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第3章 爲獨立而戰——條頓堡森林之戰第47章 戰後第17章 “戰神”腓特烈大帝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第27章 大國崛起第48章 紐倫堡審判第2章 英勇好鬥的日耳曼人第36章 恐怖的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1章 從早期部落到國家源起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第36章 恐怖的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第37章 戰爭狂人登上權力巔峰第38章 國會縱火案第14章 貧窮的康拉德對戰貴族老爺第26章 統一第17章 “戰神”腓特烈大帝第16章 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的興起第15章 三十年戰爭第3章 爲獨立而戰——條頓堡森林之戰第22章 “鐵血宰相”俾斯麥第1章 從早期部落到國家源起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第1章 從早期部落到國家源起第37章 戰爭狂人登上權力巔峰第49章 柏林危機與東西德的分裂第37章 戰爭狂人登上權力巔峰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39章 衝破《凡爾賽和約》第4章 民族大遷徙第26章 統一第21章 統一的曙光第14章 貧窮的康拉德對戰貴族老爺第21章 統一的曙光第36章 恐怖的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第10章 意大利人的噩夢——“紅鬍子”六度遠征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第23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一)普丹戰爭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5章 法蘭克王國的興盛第5章 法蘭克王國的興盛第22章 “鐵血宰相”俾斯麥第6章 雄才偉略查理大帝第4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戰火初燃第29章 強佔膠州灣第5章 法蘭克王國的興盛第32章 驚天大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二)
第4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橫徵歐洲第37章 戰爭狂人登上權力巔峰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4章 民族大遷徙第40章 戰爭第4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戰火初燃第19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終結第9章 神權與皇權的對決——卡諾莎覲見第25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三):普法戰爭第32章 驚天大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二)第25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三):普法戰爭第28章 威廉二世和他的“世界政策”第24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二)普奧戰爭第19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終結第8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第11章 神父哺育的傳奇國王——腓特烈二世第38章 國會縱火案第50章 聯邦德國的奇蹟復興第4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戰火初燃第14章 貧窮的康拉德對戰貴族老爺第49章 柏林危機與東西德的分裂第50章 聯邦德國的奇蹟復興第23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一)普丹戰爭第26章 統一第27章 大國崛起第40章 戰爭第47章 戰後第18章 帝國崩潰第17章 “戰神”腓特烈大帝第7章 全新的帝國第50章 聯邦德國的奇蹟復興第48章 紐倫堡審判第28章 威廉二世和他的“世界政策”第41章 “和平”與陰謀:慕尼黑協定》第5章 法蘭克王國的興盛第36章 恐怖的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第36章 恐怖的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第23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一)普丹戰爭第4章 民族大遷徙第48章 紐倫堡審判第4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戰火初燃第37章 戰爭狂人登上權力巔峰第29章 強佔膠州灣第2章 英勇好鬥的日耳曼人第24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二)普奧戰爭第6章 雄才偉略查理大帝第31章 驚天大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第3章 爲獨立而戰——條頓堡森林之戰第47章 戰後第17章 “戰神”腓特烈大帝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第27章 大國崛起第48章 紐倫堡審判第2章 英勇好鬥的日耳曼人第36章 恐怖的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1章 從早期部落到國家源起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第36章 恐怖的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第37章 戰爭狂人登上權力巔峰第38章 國會縱火案第14章 貧窮的康拉德對戰貴族老爺第26章 統一第17章 “戰神”腓特烈大帝第16章 勃蘭登堡—普魯士王國的興起第15章 三十年戰爭第3章 爲獨立而戰——條頓堡森林之戰第22章 “鐵血宰相”俾斯麥第1章 從早期部落到國家源起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第1章 從早期部落到國家源起第37章 戰爭狂人登上權力巔峰第49章 柏林危機與東西德的分裂第37章 戰爭狂人登上權力巔峰第20章 施泰因—哈登堡改革第39章 衝破《凡爾賽和約》第4章 民族大遷徙第26章 統一第21章 統一的曙光第14章 貧窮的康拉德對戰貴族老爺第21章 統一的曙光第36章 恐怖的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第10章 意大利人的噩夢——“紅鬍子”六度遠征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四)第23章 鐵血的統一之路(一)普丹戰爭第13章 因信即可得救——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第5章 法蘭克王國的興盛第5章 法蘭克王國的興盛第22章 “鐵血宰相”俾斯麥第6章 雄才偉略查理大帝第4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戰火初燃第29章 強佔膠州灣第5章 法蘭克王國的興盛第32章 驚天大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勐海县| 东乡族自治县| 林芝县| 文登市| 巴林右旗| 合山市| 唐山市| 龙海市| 易门县| 连云港市| 毕节市| 弋阳县| 镇康县| 怀安县| 芦溪县| 商城县| 广水市| 义马市| 永城市| 资溪县| 宁陵县| 云安县| 获嘉县| 安乡县| 屏东县| 青龙| 南投市| 广河县| 稻城县| 竹溪县| 辽宁省| 绥中县| 湟源县| 双牌县| 平顶山市| 洪泽县| 安泽县| 武功县| 灵川县| 峨边| 红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