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昂聞言,這才恍然。
司馬懿輕捋長鬚,目視曹昂,緩聲說道:“如今之勢,張魯如坐鍼氈,而我等卻安之若素。白馬塞既入我手,其事再不由張魯所決。彼輩已如魚游釜底,主公則穩操勝券。更兼漢中精銳已盡陷蜀地,若無我軍居中策應,其勢進退維谷,惶論染指三蜀?縱使張公祺執迷不悟”
言及此處,他忽而冷笑一聲:“自有那識時務者,爲我等作說客耳。”
左右將校聞言,皆面露恍然之色,而曹昂臉上也流露出欽佩欣賞之色。
司馬懿建議曹昂不必應答,只需寬坐即可,曹昂欣然從之。
衆人散去之後,曹昂屏退左右,然後自隨身寶箱中取出一個綠色錦囊,然後小心翼翼的打開。
錦囊上赫然寫了兩個字——“兵權”。
曹昂恍然大悟,明白了父親的意思。
顯然自家父親與司馬懿所言不約而同,都是要他趁著漢中局勢危急之時,收攏漢中軍的兵權。
這計算之中固然是有著不信任漢中軍戰力和指揮能力的意思,但更深的則是想要先掌控漢中兵權,然後再深入政務,最終徹底架空張魯,順理成章的將漢中郡吞入腹中。
接下來的日子裡,曹昂成了南鄭仕宦圈中的頂流、
張魯對曹昂可謂是掏心掏肺,三天一大宴,一日一小宴,上馬贈金下馬饋銀,要不是女兒年齡實在太小,他甚至都想嫁個女兒給曹昂了。
只是曹昂的表現讓張魯心中很是失望,對於好處,曹昂是照單全收,可一提起出兵,曹昂就顧左右而言他,還提出了許多各種各樣的要求。
如果只是簡單的糧食、財貨也就罷了,可曹昂明裡暗裡的索要前線的統一指揮權,這可就讓張魯麻爪了。
別看張魯有些闇弱,其實他和劉璋是一路人,表面闇弱,關鍵時刻卻很能下決斷的。劉璋殺張魯他媽和弟弟,可是眼睛都不帶眨的,兩人後來分別投降劉備、曹操,那也是毫不拖泥帶水的。
更何況張魯本身就是軍旅起家的,他靠著逢迎劉焉拿到了第一桶金,有了幾千人的部曲,以及進攻漢中的名義。後來又是直接火併死了劉焉的鐵桿司馬,獨吞了漢中的成果。
張魯可不是不知兵,更不是不明白軍權重要性的軍閥。
不論是本能還是待價而沽,他都不想把軍權交出去。
如今蜀中前線幾乎集中了他三分之二的主力,若是交給曹昂統管的話,恐怕要不了多久,這漢中就非他張魯所有了。
一個堅決要,一個不肯給。
曹昂和張魯一時之間就僵持住了。
這時候,前線突然傳回捷報,張偉、閻圃成功拿下了涪城。
涪城其實尚有駐軍一千人,但軍心已經徹底崩了,連主帥趙韙都讓蜀軍給包了餃子,雒城有三四千人都被黃權裡應外合給攻破了,他們這點人能有什麼用?
先前還抱團守著城池觀望動靜,而黃權在收復了雒城之後,只是全力應付趙韙可能而來的反擊,根本無暇顧及涪城這邊的動靜,所以涪城這邊暫時還穩得住。
可沒想到,西南邊的雒城沒空理會他們,可東北邊的梓潼卻被漢中軍給攻克了。
梓潼那邊的守軍本就不多了,要不是趙韙不想浪費兵力,早就讓趙韙軍給攻陷了。
現在漢中軍輕而易舉的拿下梓潼,也不算意料之外的事情。倒是涪城這邊的守軍受了刺激,竟然直接向漢中軍請降了。不但他們自己請降,甚至還願意爲漢中軍勸降綿竹的守軍。
張衛、閻圃喜出望外,沒想到還有這等好事。
一邊向張魯報捷,一邊派兵接應涪城,並進軍綿竹。
張魯收到捷報之後相當高興,梓潼、涪城、綿竹,這意味著漢中軍真正進入蜀中平原了。這裡可是整個益州最爲精華的地帶,佔了益州六成以上的總人口,七成的賦稅,六成的田地。
可除了高興之外,也極爲頭疼。
因此張衛、閻圃又請援了。
這其實真怪不了張衛和閻圃,首先葭萌關沒有攻克,裡面還有三四千的左幕軍,時刻威脅著漢中軍的後路。
僅僅一個葭萌關,就讓後面白水關的三千兵馬以及葭萌縣、天雄關的六七千兵馬動彈不得。
這加一起可是上萬生力軍了。
出了天雄關後,劍閣這等兵家重地也得留下個一、兩千兵馬。
梓潼、涪城都是大城,最少也得留有三、四千兵馬。
別看趙韙軍和蜀郡在梓潼、涪城留下的兵馬都不多,那是因爲情況不同。
梓潼的蜀軍是屬於被戰略放棄的,而涪城的趙韙軍屬於縱深地帶,周邊沒有敵軍威脅,自然也就不需要駐紮重兵防守。
可漢中軍不一樣啊。
梓潼、涪城可是直接面臨來自於潼水和涪水兩條水道的威脅,除非攻下廣漢,否則不可能不放重兵防禦。
張衛、閻圃在劍閣放了一千人,又在梓潼放了兩千人後,進入涪城時已經只剩下一萬兵馬了。
在商議之後,張衛留部將張誠帶兩千兵馬留守涪城,剩餘八千人兵分兩路,一路由張衛帶兩千人並一千降兵前往接收綿竹,另一路六千人則由於閻圃親自率領攻打廣漢。
之所以會重兵攻打廣漢,其重要性更在綿竹之上,原因就在於水道。
涪水在廣漢以北十里處匯聚支流潼水,一旦攻克廣漢之後,那梓潼和涪城就是大後方了,只需要重點防禦廣漢一城,便可以輕而易舉的庇護住涪城、梓潼以及漢中軍的後勤線。而後面兩城也可以依託水道,隨時增援廣漢,爲廣漢補充軍械糧草等物資。
可如果廣漢落入左幕軍之手的話,那漢中軍就陷入被動挨打之中了。
左幕軍可以隨意自廣漢出發,選擇攻打梓潼或是涪城,甚至還可以用小股部隊繞過梓潼,騷擾破襲漢中軍後勤補給線。
這也是爲什麼劉封在聽到漢中軍拿下天雄關,深入蜀中後,寧可江州空虛,也要立刻讓許褚帶領三千親軍北上,增援廣漢的根本原因。
如今廣漢,就是戰略主動權之所在地。
但張衛、閻圃也明白,廣漢如此重要,左幕軍不可能不重視,更不可能輕易放棄。
這也是爲什麼閻圃率領主力去廣漢,而張衛作爲主帥,卻帶著偏師去綿竹的原因。閻圃擔心張衛會上頭,要是張衛連帶著主力在廣漢城下送掉,那可就不是縮回漢中能夠輕易了結的事情了。
同時,張衛、閻圃也向張魯求援,他們也明白漢中的主力多數已經在他們麾下了,可還是不夠用。
對此,閻圃想出了個法子,希望張魯再增援五千至一萬的教兵,並用教兵把白馬塞、白水關、乃至葭萌縣城等地方主力給換出來。如此這般,前線最少能多出五千到一萬的可用之兵,而教兵雖然戰力孱弱,可據城守備還是能湊合的。
當然,最好的情況就是請動曹軍南下了。
曹軍戰力不俗,而且來援的還是曹操嫡長子,所帶兵馬必然是曹軍中的精銳。
有了這兩萬精銳,這益州之地還真就可以爭上一爭了,哪怕拿不下成都,佔到雒城以東一線也是極爲劃算的,這可是大半個廣漢郡。
漢中郡因爲三國演義而聞名天下,可實際上在東漢末年,趙韙叛亂之前,漢中郡是比不上廣漢郡的。
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廣漢郡有戶十四萬,人口五十三萬。
此外,廣漢屬國還有戶四萬,人口二十二萬。
從地理上來說,只要控制了廣漢郡,那廣漢屬國等於是張魯的囊中之物。
因爲廣漢屬國的位置在白水關以西,廣漢郡以北。
如此一來,廣漢屬國人口也算入廣漢郡相關區域的話,其人口總數則更爲可觀,整體人口規模較大。
與之相比,同樣在永和五年,漢中郡有戶六萬,口三十萬。
相比之下,漢中郡的戶數和人口數都遠少於廣漢郡,更加需要注意的是,漢中郡的這個數據裡可還包括瞭如今的上庸四縣。去掉上庸四縣後,漢中郡的各項數據還要更弱。
雖然自張魯入漢中後,積極收攏關中流民和蜀中蠻族,同時又在漢中平原開墾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極大的增強了漢中的實力,但撐死了也就是和廣漢郡不相伯仲。
如今廣漢郡雖然被趙韙的叛亂摧殘了部分,可如果真能讓張魯把廣漢郡和廣漢屬國吃下的話,他的實力最少也能夠翻上一倍以上。
張魯收到張衛、閻圃等人的報捷以及求援文書後,也是頭疼的很。
如今的漢中,只有張魯身邊還有三千道兵了,就連南鄭兵都快抽光了,甚至還從西面防禦上庸的黃金戍中抽調了一部分。
要真增援,恐怕還真只能調撥教兵了。
可教兵是什麼戰鬥力,別人不知道,他張魯還能不清楚嗎。
猶豫再三時,曹昂和司馬懿卻主動上門了。
“明公,我等剛剛自神都收到一份絕密情報,不得不冒昧來訪,還請明公諒解。”
曹昂一開口就先聲奪人,吸引住了張魯的注意力。
張魯暫且放下兵權之事,轉而感謝道:“曹公大義,僕實感懷銘記於心。”
一旁侍奉的楊松也趕忙諂笑著開口道:“不知曹將軍有什麼好消息要告知與我等?”
曹昂看了一眼司馬懿,並沒有說話。
後者嘆息一聲,搖頭道:“此事並非喜訊,乃是一條軍情。”
在張魯和楊松、楊柏等人的注視下,司馬懿這才托盤而出:“荊州內線彙報,左幕軍有兩萬精銳自江陵北上,走中盧入荊山,很可能已經潛至上庸。”
張魯、楊松一聽,登時大驚失色。
即便不懂軍事的人也能反應得過來,這一支左幕軍必然是衝著漢中而來的。
張魯心中一沉,兩萬精銳,還是左幕軍,想到如今已經被抽調的只剩下五千南鄭兵,五千教兵的黃金戍,額頭就止不住冒冷汗了。
曹操這份情報裡所指的精銳,自然是北上的高順所部。
雖然高順所部遵從劉封的命令,行軍很是隱蔽,但想要隱瞞以前的曹操或許可以,可現在卻是不行了。
曹操得了劉表、蔡瑁等人的投靠,一個經營荊州十年,另一個更是荊州前三的豪族,劉封縱然聲望極高,但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徹底消除劉表和蔡瑁等人在荊州內的人脈、關係、以及影響力和情報網。
因此,這兩年裡,曹操在荊州獲得了不少關於劉封的情報,而這一狀況,劉封其實也是心中有數。
這次讓高順北上,其實劉封也是做好了泄密的心理準備的,倒不是說劉封就真的做不到隱匿高順所部的行蹤,而是要付出的代價過大了,與收益相比並不值得。
再加上即便泄露了行蹤,一來曹操未必會告訴張魯,二來即便張魯知道了,也能調動漢中軍的兵力。
不論張魯知不知道,如何決斷,劉封都已經是賺到了。
事實也正如劉封所預料的那樣,張魯此時既震驚又憂慮,心中琢磨著該如何是好。
倒是下面的楊松震驚過後,卻是面露喜色:“劉子升膽大包天,竟欲偷襲我漢中之地。卻不知曹將軍的天兵已至南鄭,此番必能給其一個教訓……”
楊松話都還沒說完,堂上衆人的目光已經集中到了他身上。
曹昂有些震驚,弄不清楚楊松到底是真話假話。
張魯則是心中一動,揣度起其他心思起來。
至於司馬懿,居然順著楊松的話道:“我軍奉天子和大將軍之令來援明公,爲的便是漢中的安泰。如今左將軍擅起兵禍,我等自然不能坐視不理。”
司馬懿的話霎時間引來了曹昂和張魯的矚目,前者心中驚疑,不明白司馬懿怎麼突然這麼好說話了。來之前他們可是商量了要用這個情報逼迫張魯早下決斷的。
而張魯此時也是驚疑不定,他剛纔聽完軍情後第一反應就是曹昂、司馬懿恐怕欲藉此逼迫自己。
怎料司馬懿此時竟如此好說話了。